本發明涉及食用菌菌種培養技術,具體涉及一種菌種培養管、小麥棒菌種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的食用菌菌種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棉籽殼菌種,以棉籽殼為培養基原料培養形成的菌種,棉籽殼也可以是谷粒、木屑、草料等,該類菌種接種前需將菌種打散成菌種塊,接種時先用接種棒將菌包打上預留孔,然后將菌種塊塞進預留孔,待菌絲萌發。使用該類菌種接種時工序繁瑣,接種時間長,接種一袋菌包需耗時40s,因而接種過程中易受雜菌感染;此外,由于菌種塊難以均勻分散于預留孔內,不能多點同時發菌,影響發菌速度,且各發菌點的菌齡差異大,導致出菇不整齊,影響產量。另一種是枝條菌種,以樹木制成的枝條作為培養基,枝條表面附上麩皮等輔料,菌絲利用輔料生長,形成枝條菌種。枝條菌種的菌絲主要利用附著于表面的麩皮等輔料生長,由于附著的輔料量小,且菌絲利用菌條木質部的能力很弱,導致枝條菌種的菌絲活性差,因而發菌慢,發菌周期長,增加了發菌過程中的感染率。另外,為防止附著在枝條表面的菌絲被擦落,接種時仍需先用接種棒將菌包打上預留孔,然后將枝條菌種插進預留孔,待菌絲萌發,接種過程仍較繁瑣,接種一袋菌包需耗時20s。
綜上所述,現有的食用菌菌種受限于培養基的形狀或結構(棉籽殼菌種為塊狀、枝條菌種的菌絲附著于枝條表面),導致接種工序繁瑣,接種效率低,發菌周期長,感染率高。亟待開發一種接種效率高、生產周期短、感染率低、菌種質量好的新型菌種。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菌種培養管、小麥棒菌種及其制備方法,旨在簡化接種工序、提高接種效率、降低雜菌感染率。
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的菌種培養管,包括上端開口的管體和管帽;管體包括近開口端的管頭、與管頭連為一體的管身,以及與管身連為一體的管尾;管身的側壁開設有多個條狀通孔;條狀通孔呈多行多列設置,相鄰兩行的條狀通孔之間的間距為1~3mm;管帽與管頭扣接。
菌種培養管的管體用于容納培養料和食用菌菌種,可先將培養料裝入該菌種培養管,形成棒狀培養基,然后再接種食用菌菌種,形成棒狀菌種,也可將以其他方式培養的食用菌菌種在無菌條件下裝入該菌種培養管。接種時,直接將該棒狀菌種插入菌包或菌棒內,無需先用接種棒打孔,接種工序得到簡化,接種效率非常高,菌種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短,降低了接種過程中的雜菌感染機會,產量更高。菌絲通過培養管側壁的通孔向管外萌發,通孔設置為條狀,是為了確保管內的培養料和菌種不往外漏出的同時保留較大的孔隙率,即提供了較多的菌絲向外萌發的通道,菌絲萌發更快。如果條狀通孔是從管身上端一直連通到下端,那樣的孔隙率會非常大,但是管身的強度很低,容易彎折,不易將由其制得的棒狀菌種插入菌棒內,故將條狀通孔呈多行多列設置,且相鄰兩行之間留有1~3mm的間距,這1~3mm的間距即作為管身的加固環,起到加強管身強度的作用,若加固環窄于1mm,則加固作用不理想,若寬于1mm,則過于遮擋該處的發菌通道,影響發菌速度,故設置為1~3mm更為合適。
優選的,條狀通孔長3~20mm、寬1~3mm?;诠苌韽姸群涂紫堵实目紤],將條狀通孔的長度設置為3~20mm較合適,即管身上每隔3~20mm就設置一圈加固環,如短于3mm,則加固環的密度較大,孔隙率過小,不利于菌絲萌發,如長于20mm,則管身的強度不夠,容易彎折。如條狀通孔的寬度小于1mm,則加工難度較大,且孔隙率較小,影響發菌速度,如寬度大于3mm,則內部的培養料容易漏出,特別是對于小麥、高粱等優良的谷粒類培養料,條狀通孔的寬度設置為1~3mm比較合適。
優選的,管頭和管尾高5~10mm,管體長14~16cm,管頭和管身的內徑為5~20mm,壁厚為0.5~2mm。將由該菌種培養管制備的棒狀菌種插入菌棒時,可用無菌鑷或戴有無菌手套的手指夾住管頭,由管尾率先插入菌包或菌棒,因此管頭和管尾的側壁沒有設置通孔,便于受力,接種時不會損壞內部菌絲。若管頭和管尾高于10mm,則對管體的孔隙率影響較大,影響整體發菌速度;若管頭低于5mm,不便于夾持,若管尾低于5mm,則管尾強度不夠,不便于插入菌包或菌棒?;诔R幍纳a需要,為適應常用的菌瓶、菌包或菌棒長度,管體的長度設置為14~16cm較為合適。若管頭和管身的內徑小于5mm,則培養料或菌種不易裝入管內,若內徑大于20mm,則需要在管內裝入更多的培養料和菌種,對于用于接種菌包或菌棒的一支菌種來說,不需要那么多原料和菌種,否則造成浪費。若壁厚小于0.5mm,培養管的整體強度很低,不宜使用,且加工精度高,進而增大加工成本,若壁厚大于2mm,需要的原材料更多,增大成本,菌絲往外萌發的通道更長,影響菌絲萌發速度,且培養管自身占據的空間過大,空間利于率低。
優選的,管頭的側壁的內表面設有環形凹槽,管帽的側壁外表面設有環形凸棱,管帽與管頭通過環形凹槽和環形凸棱扣接。相比使用螺紋連接等連接方式,使用環形凹槽和環形凸棱扣接的方式更便于使用。
優選的,培養管的材質為聚丙烯。培養管采用塑料材質,方便加工,成本低廉,且制備菌種時,一般需要將培養基在溫度為120~130℃的條件下進行滅菌處理,聚丙烯能承受該溫度,且不產生有害物質,不會對菌絲產生影響。
第二方面,本發明提供的小麥棒菌種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將小麥顆粒裝入權利要求1~5任意一項所述的菌種培養管,制得小麥棒培養基;
2)將所述小麥棒培養基進行滅菌處理;
3)將食用菌菌種接入滅菌后的小麥棒培養基,培養至菌絲長滿培養基,得到所述小麥棒菌種。
使用菌種培養管制備的小麥棒菌種,制備方法簡單,且制備的小麥棒菌種,省去了接種時使用接種棒打孔的步驟,簡化了接種工序,進而提高接種效率、降低雜菌感染率,具有非常高的實用價值。使用小麥顆粒作為培養料,一是小麥顆粒的尺寸和形態合適,非常方便裝入該菌種培養管,操作方便,生產效率高,二是小麥顆粒是非常優良的食用菌菌種培養料,培養的菌絲活力強,抵抗雜菌感染的能力更強,發菌速度快,培養時間和生產周期短,生產的食用菌質量好,產量高。
優選的,小麥顆粒為干燥的小麥顆粒,在步驟2)前將步驟1)制得的小麥培養基用水浸泡24~36h。
優選的,干燥的小麥顆粒的填充量為管體容量的60%~80%。
優選的,滅菌處理的壓力為0.2mpa,溫度為121℃,時間為120分鐘。
相比先將小麥浸泡膨脹后再裝填,干燥的小麥顆粒粒度小,且顆顆分明,不黏膩,更易于裝入菌種培養管,生產效率高,由于小麥顆粒吸水后膨脹,故裝填干燥的小麥顆粒時不需要裝填滿,僅60%~80%即可,裝填工序更便捷,且小麥通過吸水膨脹而填滿菌種培養管,填充率更高,菌種密度更大,菌絲的活力更強。滅菌處理采用常規條件即可。
第三方面,本發明提供的小麥棒菌種,由上述制備方法制得,該小麥棒菌種相比現有菌種具有如下優點:
1、接種效率高。小麥棒菌種的菌種部分由菌種培養管包裹,接種時,菌種培養管即充當接種棒的作用,不需要額外打預留孔,直接將小麥棒菌種插入菌包或菌棒內,接種一袋菌包僅需耗時5s,大幅提高接種效率。
2、發菌速度快。相比傳統的塊狀棉籽殼或麥粒菌種,該小麥棒菌種在菌瓶或菌袋中的發菌點更多,多點同時發菌,故發菌速度更快;相比枝條菌種主要利用枝條表面非常有限的輔料進行生長,該小麥棒菌種的菌絲利用培養管內充足的培養料進行生長,且培養料為營養豐富的小麥,生長的菌絲活力更強,發菌速度更快。該小麥棒菌種發滿一袋菌包僅需15~20天,而傳統的棉籽殼菌種發滿一袋菌包需耗時25天,枝條菌種需耗時35天。
3、雜菌感染率低。一是由于接種效率高,減少了接種過程中菌種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降低接種時的雜菌感染率,二是由于菌絲活力強,抗雜菌感染的能力更強,三是因為發菌速度快,發菌周期短,降低了發菌過程中受感染的幾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附圖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實際的比例繪制。
圖1為本發明提供的菌種培養管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管體;101-管頭;102-管身;103-管尾;104-條狀通孔;105-加固環;2-管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的描述。以下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更加清楚的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圖1為本發明提供的菌種培養管,如圖1所示,本發明包括上端開口的管體1和管帽2,管體1包括近開口端的管頭101、與管頭101連為一體的管身102,以及與管身102連為一體的管尾103,本發明對管體的形狀沒有特別限制,圖1所示的管體1為圓柱狀,在本發明另外的實施方式中管體可以是橢圓柱狀、多邊棱柱狀等,或者管頭和管身為圓柱狀,管尾為椎狀;管身102的側壁開設有多個條狀通孔104,條狀通孔104呈多行多列設置,圖1所示的條狀通孔呈兩行設置,在本發明另外的實施方式中,條狀通孔的行數和列數可根據管身長度、管身直徑、條狀通孔的寬度等參數進行調整;相鄰兩行的條狀通孔104之間的間距為1~3mm,該1~3mm的間距即作為管身102的加固環105,起到加強管體強度的作用;管體1用于容納培養料和食用菌菌種,可先將培養料裝入該菌種培養管,形成棒狀培養基,然后再接種食用菌菌種,形成棒狀菌種,也可將以其他方式培養的食用菌菌種在無菌條件下裝入該菌種培養管,形成棒狀菌種;接種時,直接將利用本發明制備的棒狀菌種插入菌包或菌棒內,無需先用接種棒打孔,接種工序得到簡化,接種效率非常高,菌種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短,降低了接種過程中的雜菌感染機會,產量更高,具有非常高的實用價值;棒狀菌種插入菌包或菌棒后,菌絲通過條狀通孔104向管外萌發,通孔設置為條狀,是為了確保管內的培養料和菌種不往外漏出的同時保留較大的孔隙率,即提供了較多的菌絲向外萌發的通道,菌絲萌發更快;為了快速、方便地蓋上管帽,管帽2與管頭101采用扣接,扣接的方式可以是在管頭101的側壁的內表面設置環形凹槽,管帽2的側壁外表面設置環形凸棱,管帽2與管頭101通過環形凹槽和環形凸棱扣接,圖1所示的管帽2的上表面為密閉的平面,事實上,在本發明另外的實施方式中,管帽的上表面可以設置多個與管體連通的通孔,便于菌絲從培養管上表面向外萌發。
本發明提供的菌種培養管,其規格不受特別限制,但基于常規的生產需要,為適應常用的菌瓶、菌包或菌棒長度,滿足培養管的整體強度,降低加工難度,以及為適應小麥、高粱、玉米、大麥等優良的谷粒類培養料,將條狀通孔優選設置為長3~20mm,寬1~3mm,進一步優選為長3mm,寬1mm,管頭和管尾優選設置為高5~10mm,進一步優選為5mm,管體優選設置為長14~16cm,進一步優選為15mm,管頭和管身的內徑優選設置為5~20mm,進一步優選為8mm,壁厚優選為0.5~2mm,進一步優選為0.5mm,培養管的材質優選為聚丙烯。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的菌種培養管,包括圓柱狀的管體和管帽,管體長15cm,內徑為8mm,壁厚為0.5mm,管體包括管頭、管身和管尾,管頭和管尾高5mm,管頭的側壁的內表面設有環形凹槽,管身側壁設置有多行多列的條狀通孔,條狀通孔長3mm,寬2mm,相鄰兩行條狀通孔之間形成加固環,加固環寬1mm,管帽呈與管頭匹配的圓柱狀,管帽的側壁外表面設有環形凸棱,管帽與管頭通過環形凹槽和環形凸棱扣接,管帽的上表面設有多個與管體內部連通的通孔,通孔呈網狀排布。本實施例的菌種培養管的材質為聚丙烯。
本實施例提供的小麥棒菌種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裝料:將干燥的小麥顆粒裝入本實施例提供的菌種培養管,小麥顆粒的填充量為管體容量的75%;
浸泡:將裝有干燥的小麥顆粒的菌種培養管用清水浸泡36h,小麥顆粒吸水膨脹,充滿整個培養管,制得小麥棒培養基;
滅菌:將小麥棒培養基裝入菌種瓶中,然后在0.2mpa、121℃條件下滅菌120分鐘。
接種培養:將滅菌后的小麥棒菌種冷卻后,接入平菇菌種,在26℃條件下培養15天,菌絲即長滿小麥棒培養基,制得小麥棒菌種。
本實施例提供的小麥棒菌種與現有菌種的菌絲發滿菌包時長、接種一袋菌包時長和感染率的對比如表1所示,對比例1為棉籽殼菌種,對比例2為枝條菌種。本實施例提供的小麥棒菌種的制備方法簡單易操作,制備的小麥棒菌種方便接種,可省去接種時使用接種棒打孔的步驟,簡化了接種工序,進而提高接種效率、降低雜菌感染率,具有非常高的實用價值。另外,使用小麥顆粒作為培養料,非常方便裝入該菌種培養管,操作方便,生產效率高,并且小麥顆粒是非常優良的食用菌菌種培養料,培養的菌絲活力強,抵抗雜菌感染的能力更強,發菌速度快,培養時間和生產周期短,生產的食用菌質量好,產量高。
表1本實施例提供的小麥棒菌種與現有菌種的相關數據對比(100個實施例樣本)
本發明提供的小麥棒菌種的制備方法不限于上述實施例,還可以是先將小麥顆粒浸泡,然后再裝入菌種培養管,滅菌條件也可采用其他常規滅菌條件,達到滅菌目的即可,當然優選為先裝料再浸泡,干燥的小麥顆粒粒度小,且顆顆分明,不黏膩,更易于裝入菌種培養管,填料效率高,由于小麥顆粒吸水后膨脹,故裝填干燥的小麥顆粒時不需要裝填滿,一般填充量為60%~80%即可,裝填工序更便捷,且小麥通過吸水膨脹而填滿菌種培養管,填充率更高,菌種密度更大,菌絲的活力更強。浸泡時間根據季節、水溫、小麥顆粒尺寸、小麥的干燥程度等實際情況選擇,一般需浸泡24~36h。另外,本發明不限定食用菌菌種的種類,還可以是杏鮑菇、金針菇、猴頭菇、木耳、茶樹菇、香菇等,制備的小麥棒菌種可作為原種和栽培種。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和說明書的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