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烏龜怪方蟹的人工養殖方法養殖方法,屬于農業養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宜蘭縣龜山島之東部海域,擁有中國臺灣現今唯一發現的海底熱泉生態系。在熱泉噴出口附近的環境中,存在著一種于2000年才正式發表的新種類螃蟹——烏龜怪方蟹。在龜山島東部海域約200公尺深度之火山熱泉噴口的水溫高達攝氏107度,且噴出的化學物質大都具有毒性,而烏龜怪方蟹居然可以忍受諸如硫磺等的毒性物質遍布的生活環境,耐毒功夫堪稱一流。根據長期對烏龜怪方蟹進行觀察研究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專家表示:現今,烏龜怪方蟹的族群數量約有數萬只之多,分布水深約三十公尺為多,但因附近海域常有拖網漁船前往作業,容易破壞其底棲生態環境。一般而言,生存于海底熱泉生態系的生物,大都有直接攝食熱泉噴出口附近化學物質,再利用其體內有特殊的化學共生細菌,將琉化物等化學成分,轉化為能量來源,供給其生活及生長等之所用?,F今,對烏龜怪方蟹為何會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以及其體內是否有特殊的共生細菌能將琉化物轉為養分供生長所用,還有待專家學者之進一步研究證實。
烏龜怪方蟹證實它們具有非同一般的適應惡劣生存環境的能力:這種動物利用中國臺灣龜山島前有毒的硫磺溫泉作為它們的食物提供源——在潮汐之間,即潮水幾乎處于靜滯狀態時,海底火山口就會冒出硫化氣體,毒死游經此處的魚和浮游動物,供烏龜怪方蟹享用(地處中國臺灣省臺北市的中央研究院的鄭明修及其同事觀察)。
烏龜怪方蟹的養殖并不是為了食用,而用于研究烏龜怪方蟹何以能耐高溫的生命機理。
技術實現要素:
烏龜怪方蟹人工養殖的難度也較高,一般養殖方法產量低,高密度養殖相互攻擊死傷多、潛在投資風險大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烏龜怪方蟹的人工養殖方法,解決上述問題,滿足市場的需求。
烏龜怪方蟹的人工養殖方法采取的技術方案是按下面的步驟進行:一、養殖池準備,每個池塘面積20~30平方米,水深0.5~2.5米,池底以混合泥沙為基底,有換水和加熱水設施,池周圍網高0.5~1米;二、放養前要對池塘清池消毒,舊池塘還要清除池底淤泥,曝曬后每畝用150 kg生石灰均勻潑灑池中,進少量水浸洗2~5天,再排水曬池;三、提前一個月放養餌料生物:小蝦苗、小線魚、水蝎子、水蠆、田虱,餌料生物要定期增補投放,同時投放餌料生物飼料:熟米糠、麥片、豆粕;四、投放蟹苗:蟹苗以70~90尾/斤為標準,投放量3000~5000尾/畝;五、病害防治,每星期潑灑石灰水消毒一次,石灰使用濃度掌握在10~15kg/畝,消毒30~40分鐘后排出石灰水重新注入清水;六、防病管理,定期抽蟹樣檢查,檢查蟹體內細菌及寄生蟲情況,并及時作出防治措施。
烏龜怪方蟹雖然耐最高溫超100 ℃以上,但最適合生長水溫為20 ℃~28 ℃。鹽性 ℃,在咸淡混合水中也能生長,最適鹽度范圍為5‰~25‰。pH值適宜范圍為7.6~8.6。水體溶解氧要求大于4 mg/L,不得低于2 mg/L。氨氮在0.2 mg/L以下,硫化氫低于0.1 mg/L。透明度30~60 cm。烏龜怪方蟹喜食熟化餌料,飼料蛋白含量要求較高,喜歡單獨活動,白天、晚上均攝食。烏龜怪方蟹有較強的抗病能力,只要防病措施得當,完全有可能安全度過。但過于低溫時也能感染發生病害,病害防治仍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從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定期潑灑石灰水或高溫消毒,由于高溫消耗能源過大,消毒主要依賴生石灰10~15kg/畝。
烏龜怪方蟹的人工養殖方法的有益效果是:烏龜怪方蟹的人工養殖方法通過養殖池塘的標準化建造、防菌化處理、餌料的提前投放培養、蟹苗的合適投放、池塘的病菌防治管理,使鋸緣青蟹能在有限的池塘中進行高密度的人工飼養,全部活生餌料飼養,養殖出符合野生標準的烏龜怪方蟹,為科學解剖研究供大量的活體來源。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優選實施例對烏龜怪方蟹的人工養殖方法實施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烏龜怪方蟹的人工養殖方法是按下面的步驟進行:
一、池塘建設,每個池塘面積1~10畝,水深0.5~2.5米,池底以混合泥沙為基底,有換水設施,池周圍網高0.5~1米;二、放養前要對池塘清池消毒,舊池塘還要清除池底淤泥,曝曬后每畝用150 kg生石灰均勻潑灑池中,進少量水浸洗2~5天,再排水曬池;三、提前一個月放養餌料生物:小蝦苗、小線魚、水蝎子、水蠆、田虱,餌料生物要定期增補投放,同時投放餌料生物飼料:熟米糠、麥片、豆粕;四、投放蟹苗:蟹苗以70~90尾/斤為標準,投放量3000~5000尾/畝;五、病害防治,每星期潑灑石灰水消毒一次,石灰使用濃度掌握在10~15kg/畝,消毒30~40分鐘后排出石灰水重新注入清水;六、防病管理,定期抽蟹樣檢查,檢查蟹體內細菌及寄生蟲情況,并及時作出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