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植株繁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川射干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川射干,為鳶尾科植物鳶尾iristectorummaxim.的干燥根莖,川產道地藥材之一。200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新增品種,具有清熱解毒、消痰利咽等功效。主要用于咽喉腫痛、痰咳氣喘等。現已在多種中成藥中被廣泛應用,如抗病毒顆粒、咽喉舒顆粒、美聲喉泰含片等。川射干藥材主要來源于野生資源。
川射干野生資源在四川的分布范圍較廣,川中的成都、中江,川南的井研、甘洛、越西、寶興,川北的安縣、青川,川西北的茂縣,川東的宣漢等地均有分布,經度從102°27′e到107°71′e,緯度從28°38′n到32°12′n,海拔從350m到2987m均有分布,可謂分布廣泛。
目前,川射干在多種中成藥中被廣泛應用,如抗病毒顆粒、咽喉舒顆粒、美聲喉泰含片等均以川射干為主要提取原料。川射干的原生藥材長期以來主要依靠采集野生資源,藥材質量參差不齊,用藥質量難以保證。隨著新藥開發市場的不斷擴展,野生藥材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已無法滿足新藥批量生產的需求,供需矛盾突出,人工種植及資源可持續利用成為川射干廣泛應用的重要技術問題。川射干以種子繁殖和根莖繁殖混合繁殖,種子繁殖生長年限過長,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較好的效益。因此,大田生產中主要以帶芽的地上莖為主要栽種材料,但是目前繁殖技術和栽培技術大多不合理,川射干的成活率和收率較低,成本增加。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成活率高,成本低,適合大規模的種殖川射干的方法。
本發明一種川射干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種苗的繁殖:在秋冬季或春季,挖取川射干地下根狀莖,選擇生長健壯、色鮮黃、無病蟲害的根狀莖,按其芽眼的多少,切成小段,每段要有1~2個芽眼和部分須根,用含生根劑的泥漿進行浸泡,作種;
b、適時播種:選擇在早春或秋季收獲時進行栽種;
c、栽培條件的選擇:選擇年均氣溫為15~18℃,年均降水為1000~1100mm,相對濕度為75~85%,年均日照為1100~1150h,年均無霜期為330~335d的地域進行培植;
d、合理密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40厘米、株距20~40厘米挖深10~20厘米的窩,窩底要平整,挖松底土,畝栽4100~4300窩,每窩1~2段種莖;
e、合理施肥:栽種前用廄肥3000公斤/畝均勻撒入土中,翻耕,耙細;每年3月初、9月中旬各施肥1次,每次施廄肥1500公斤/畝,肥料施在窩內,與窩土混合均勻,栽種后澆稀薄人畜糞水,再覆土與畦面齊平;
f、出苗選擇:栽后8~12天出苗,若根芽已呈綠色,可任其露出土面;呈白色而短者,應用土掩埋住,繼續培植,直至根芽呈綠色;
g、加強田間管理:人工拔除雜草,土壤干燥時及時灌水,大雨后及時排出積水;
h、適時采收:選擇在12月上、中旬封凍前收獲。
上述一種川射干的種植方法,其中所述含生根劑的泥漿由黃泥與abt3或abt6水溶液按照質量比1:1~3混合而成。abt生根粉是一種廣譜、高效、復合型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性價比高,可促進根系發育,提高成活率、增加抗逆能力,在扦插繁殖中起到重要作用。
進一步的,上述一種川射干的種植方法,其中所述含生根劑的泥漿由黃泥與abt3或abt6水溶液按照質量比1:2混合而成。
上述一種川射干的種植方法,其中所述abt3或abt6水溶液的濃度為100~150mg/l。
進一步的,上述一種川射干的種植方法,其中c步驟中選擇年均氣溫為17.2℃,年均降水為1025mm,相對濕度為80%,年均日照為1135h,年均無霜期為334d的地域進行培植。
進一步的,上述一種川射干的種植方法,其中d步驟中按行距30厘米、株距30厘米挖深15厘米的窩。
進一步的,上述一種川射干的種植方法,其中e步驟中所述廄肥為腐熟廄肥。
本發明川射干的種植方法,通過研究種苗的繁殖、適時播種、培養條件的選擇、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出苗選擇、加強田間管理以及適時采收等工藝條件,縮短了川射干的培植時間,提高了川射干的成活率和增值率,川射干種苗的成活率達95%,川射干增殖率達99%以上。該方法操作簡便、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市場應用前景,對于實現川射干的大規模繁殖推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詳細描述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實施例1
川射干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種苗的繁殖:在秋冬季或春季,挖取川射干地下根狀莖,選擇生長健壯、色鮮黃、無病蟲害的根狀莖,按其芽眼的多少,切成小段,每段要有1~2個芽眼和部分須根,用含生根劑的泥漿進行浸泡,含生根劑的泥漿是由黃泥與100mg/l的abt6水溶液按照質量比1:2混合而成,留作種栽;
b、適時播種:選擇在早春或秋季收獲時進行栽種;
c、栽培條件的選擇:選擇年均氣溫為17.2℃,年均降水為1025mm,相對濕度為80%,年均日照為1135h,年均無霜期為334d的地域進行培植;
d、合理密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厘米、株距30厘米挖深15厘米的窩,窩底要平整,挖松底土,畝栽4200窩,每窩1~2段種莖;
e、合理施肥:栽種前用腐熟廄肥3000公斤/畝均勻撒入土中,翻耕,耙細;每年3月初、9月中旬各施肥1次,每次施腐熟廄肥1500公斤/畝,肥料施在窩內,與窩土混合均勻,栽種后澆稀薄人畜糞水,再覆土與畦面齊平;
f、出苗選擇:栽后8~12天出苗,若根芽已呈綠色,可任其露出土面;呈白色而短者,應用土掩埋住,繼續培植,直至根芽呈綠色;
g、加強田間管理:人工拔除雜草,土壤干燥時及時灌水,大雨后及時排出積水;
h、適時采收:選擇在12月上、中旬間封凍前收獲。
最終,川射干種栽的成活率達95%,川射干增殖率達99%以上。
實施例2
川射干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種苗的繁殖:在秋冬季或春季,挖取川射干地下根狀莖,選擇生長健壯、色鮮黃、無病蟲害的根狀莖,按其芽眼的多少,切成小段,每段要有1~2個芽眼和部分須根,用含生根劑的泥漿進行浸泡,含生根劑的泥漿是由黃泥與150mg/l的abt6水溶液按照質量比1:1混合而成,留作種栽;
b、適時播種:選擇在早春或秋季收獲時進行栽種;
c、栽培條件的選擇:選擇年均氣溫為16.2℃,年均降水為1015mm,相對濕度為85%,年均日照為1120h,年均無霜期為330d的地域進行培植;
d、合理密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厘米、株距30厘米挖深15厘米的窩,窩底要平整,挖松底土,畝栽4100窩,每窩1~2段種莖;
e、合理施肥:栽種前用腐熟廄肥3000公斤/畝均勻撒入土中,翻耕,耙細;每年3月初、9月中旬各施肥1次,每次施腐熟廄肥1500公斤/畝,肥料施在窩內,與窩土混合均勻,栽種后澆稀薄人畜糞水,再覆土與畦面齊平;
f、出苗選擇:栽后8~12天出苗,若根芽已呈綠色,可任其露出土面;呈白色而短者,應用土掩埋住,繼續培植,直至根芽呈綠色;
g、加強田間管理:人工拔除雜草,土壤干燥時及時灌水,大雨后及時排出積水;
h、適時采收:選擇在12月上、中旬封凍前收獲。
最終,川射干種栽的成活率達94%,川射干增殖率達99%以上。
實施例3
川射干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種苗的繁殖:在秋冬季或春季,挖取川射干地下根狀莖,選擇生長健壯、色鮮黃、無病蟲害的根狀莖,按其芽眼的多少,切成小段,每段要有1~2個芽眼和部分須根,用含生根劑的泥漿進行浸泡,含生根劑的泥漿是由黃泥與130mg/l的abt6水溶液按照質量比1:3混合而成,留作種栽;
b、適時播種:選擇在早春或秋季收獲時進行栽種;
c、栽培條件的選擇:選擇年均氣溫為18.0℃,年均降水為1050mm,相對濕度為78%,年均日照為1140h,年均無霜期為350d的地域進行培植;
d、合理密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厘米、株距30厘米挖深15厘米的窩,窩底要平整,挖松底土,畝栽4300窩,每窩1~2段種莖;
e、合理施肥:栽種前用腐熟廄肥3000公斤/畝均勻撒入土中,翻耕,耙細;每年3月初、9月中旬各施肥1次,每次施腐熟廄肥1500公斤/畝,肥料施在窩內,與窩土混合均勻,栽種后澆稀薄人畜糞水,再覆土與畦面齊平;
f、出苗選擇:栽后8~12天出苗,若根芽已呈綠色,可任其露出土面;呈白色而短者,應用土掩埋住,繼續培植,直至根芽呈綠色;
g、加強田間管理:人工拔除雜草,土壤干燥時及時灌水,大雨后及時排出積水;
h、適時采收:選擇在12月上、中旬間,及封凍前收獲。
最終,川射干種苗的成活率達95%,川射干增殖率達99%以上。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理解本發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境,并能夠在本文所述構想范圍內,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