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技術領域本發明屬于農業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適應壟作地區使用的玉米秸稈打圓捆機的長短刀撿拾器殼體。
背景技術:
目前,各種形式的秸稈打捆機、壓捆機相繼問世,按撿拾方式分有彈齒撿拾的、有甩錘撿拾的、有甩刀撿拾的、其中彈齒撿拾的是傳統式的撿拾方式,其余都是近年來針對秸稈回收的需要研發出來的打捆機,2013101661774號發明專利就是3013年申請的,就是針對玉米壟作區秸稈回收而研發的玉米秸稈粉碎收集打圓捆機,采用的是甩刀式撿拾器,在壟作區使用效果好于彈齒撿拾器,故障少,維護成本低,撿拾幅寬,效率高,功能多,站稈、倒稈、碎稈都能撿拾,盡管有如此多的優勢,但不足還是存在的,對于玉米收獲機粉碎后落在壟溝的秸稈撿拾得不凈,農戶怕影響整地播種有顧慮,不讓秸稈打捆機下地作業。因此,針對壟溝、壟臺的高度差大,秸稈撿拾不凈的問題,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農機化技術推廣站退休職工沈立軍同志發明了長、短刀有序排列的撿拾器,長刀對正壟溝,短刀對正壟臺,壟溝的秸稈撿拾率有所提高,但由于撿拾器的殼體上蓋板沒有做相應技術改進,使壟溝秸稈的撿拾效果還沒有達到理想程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為玉米秸稈打圓捆機的長短刀撿拾器配套能夠使用的、能夠提高撿拾率的撿拾器殼體,它主要包括殼體上蓋板、左側板、右側板、弧形槽、加強梁a、加強梁b和集料室。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在2013101661774號發明專利的秸稈粉碎收集裝置的基礎上,將該裝置殼體上蓋板的前部對著安裝甩刀的管軸上方的適當位置,橫向對正壟溝的位置開出n個缺口,用于安裝弧形槽,根據作業幅寬,有幾個壟溝,開幾個缺口,安裝幾個弧形槽,在對正弧形槽位置的管軸上設置長刀,相對新設置的長刀而言,原來的甩刀即為短刀,實現長刀和短刀的端部距殼體上蓋板的間距基本一致,使長刀和短刀所發揮出來的作用基本一致,對壟溝和壟臺上的秸稈的撿拾效果基本相同,進而創新一種能夠撿拾干凈壟溝秸稈的玉米秸稈打圓捆機的長短刀撿拾器殼體,該撿拾器殼體主要包括殼體上蓋板、左側板、右側板、弧形槽、加強梁a、加強梁b和集料室,所述殼體上蓋板、所述弧形槽、所述加強梁a、所述加強梁b和所述集料室都位于所述左側板和所述右側板之間并與左側板和右側板通過焊接方式連接,所述加強梁b和所述集料室位于所述弧形槽的后部,所述集料室位于所述加強梁b的下部,所述弧形槽位于所述殼體上蓋板的前上部,所述弧形槽在所述殼體上蓋板的上面橫向依次等距排列并與殼體上蓋板通過焊接方式連接,所述加強梁a位于所述弧形槽之間并與所述弧形槽、所述殼體上蓋板、所述左側板和所述右側板通過焊接方式連接;所述弧形槽由弧形側板和弧形上蓋組成,所述弧形上蓋位于所述弧形側板之間,所述弧形上蓋與所述弧形側板之間由焊接方式連接。
工作時,機組在向前運動的同時,傳動部件驅動撿拾器殼體內的管軸順時針高速旋轉,安裝在管軸上的甩刀或甩錘沿著圓周固定軌跡高速運動,高速運動的甩刀或甩錘,使管軸中心產生負壓,使撿拾器殼體內產生與甩刀或甩錘旋轉方向一致的旋轉氣流,在撿拾器殼體上蓋和弧形槽內壁的導流作業下,氣流沿殼體上蓋的內壁有規律的高速運動,使地上面的秸稈被帶動得向前、向上運動,運動的秸稈及時被甩刀或甩錘抓取、擊打,被擊打后的秸稈運動速度加快,使秸稈脫離旋轉氣流而繼續向后運動,在慣性和殼體上蓋和弧形槽內壁的導流作用下,秸稈落入集料室。
本發明有益效果是,增設弧形槽后的撿拾器殼體,能真正發揮長、短刀的各自作用,使撿拾器殼體內產生的旋轉氣流的直徑不同,對應壟溝的旋轉氣流的直徑大,對應壟臺的旋轉氣流的直徑小,但對地面上的秸稈的作用力是基本相同的,秸稈撿拾率也是基本相同的,這樣解決了現有技術壟溝秸稈撿拾不凈的問題,能夠解除農民秸稈撿拾不凈怕影響種地的后顧之憂,為壟作地區玉米秸稈回收利用、減少焚燒提供有利的技術支持。
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玉米秸稈打圓捆機的長短刀撿拾器殼體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a剖示意圖。
圖3是圖1的b-b剖示意圖。
圖4是弧形槽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弧形槽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4的c-c剖示意圖。
圖中1.殼體上蓋板,2.左側板,3.右側板,4.弧形槽,5.加強梁a,6.加強梁b,7.集料室,4-1.弧形上蓋,4-2.弧形側板。
具體實施方式見圖1、圖2、圖3、圖4、圖5、圖6,一種玉米秸稈打圓捆機的長短刀撿拾器殼體,該撿拾器殼體主要包括殼體上蓋板(1)、左側板(2)、右側板(3)、弧形槽(4)、加強梁a(5)、加強梁b(6)和集料室(7),所述殼體上蓋板(1)、所述弧形槽(4)、所述加強梁a(5)、所述加強梁b(6)和所述集料室(7)都位于所述左側板(2)和所述右側板(3)之間并與左側板(2)和右側板(3)通過焊接方式連接,所述加強梁b(6)和所述集料室(7)位于所述弧形槽(4)的后部,所述集料室(7)位于所述加強梁b(6)的下部,所述弧形槽(4)位于所述殼體上蓋板(1)的前上部,所述弧形槽(4)在所述殼體上蓋板(1)的上面橫向依次等距排列并與殼體上蓋板(1)通過焊接方式連接,所述加強梁a(5)位于所述弧形槽(4)之間并與所述弧形槽(4)、所述殼體上蓋板(1)、所述左側板(2)、所述右側板(3)通過焊接方式連接;所述弧形槽(4)由弧形側板(4-2)和弧形上蓋(4-1)組成,所述弧形上蓋(4-1)位于所述弧形側板(4-2)之間,所述弧形上蓋(4-1)與所述弧形側板(4-2)由焊接方式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