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用殺菌劑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含山藥多糖和氟啶胺的殺菌組合物。
背景技術:
山藥多糖是山藥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山藥多糖主要由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組成。研究表明,山藥經熱水提取、去蛋白、乙醇沉淀、sephadexg-100純化得山藥多糖,分子量為8.1×10-4。目前人們對于山藥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降血糖、補中益氣、刺激或調節免疫系統等功能,而對于其抑菌功能的研究還比較少。
中國專利cn201410143035.0公開了一種山藥多糖的分離純化方法,包括前處理、熱水水浴浸提、sevage法除蛋白、采用高速逆流色譜法進行粗分多糖和sephadexg-100層析柱進一步純化等步驟,同時,該專利還測定了山藥多糖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其結果表明,山藥多糖對枯草芽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尼氏芽孢桿菌均無抑菌作用,對大腸桿菌有抑菌作用,但并不明顯,以二倍稀釋法測定最小抑菌濃度,得知山藥多糖對大腸桿菌的抑菌濃度為2.5mg/ml。
山藥多糖對于真菌的抑制作用目前還未見有研究公開。
氟啶胺屬于2,6-二硝基苯胺類化合物,是一種保護性殺菌劑。氟啶胺對于交鏈孢屬、葡萄孢屬、灰葡萄孢屬、疫霉屬、單軸霉屬、核盤菌屬和黑墾菌屬菌非常有效,兼有優良的控制食植性螨類的作用,對十字花科植物根腫病也有卓越的防效,對由根霉菌引起的水稻猝倒病也有很好的防效。
經檢索目前沒有山藥多糖在殺菌劑增效方面的應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含山藥多糖和氟啶胺的殺菌組合物,顯著提高氟啶胺的活性,減少化學農藥用藥量,延緩病原菌的抗藥性產生。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含山藥多糖和氟啶胺的殺菌組合物,活性組分由山藥多糖和氟啶胺組成,所述的山藥多糖和氟啶胺在組合物中的重量比為0.1-5:1。
所述的山藥多糖和氟啶胺的重量比優選為:0.3:1、0.5:1或3:1。
所述的殺菌組合物制備成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或顆粒劑。
所述的殺菌組合物用于防治十字花科作物根腫病及茄科作物晚疫病。
本發明具備的有益效果是:山藥多糖和氟啶胺按照重量比為0.1-5:1進行復配,具有明顯的協同增效作用,山藥多糖本身對于真菌的抑制作用很小,其主要作為氟啶胺的增效劑,能夠顯著提高氟啶胺對病菌的抑制活性,二者混配還能夠減少化學藥劑氟啶胺的使用,從而降低成本,減少化學藥劑的殘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做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所述的百分比均為質量百分比。
一室內聯合毒力測定試驗
為了說明山藥多糖對于氟啶胺的增效作用,本發明采用孫云沛法計算共毒系數(ctc)來評價混用效果。
毒力指數ti(a)=(標準劑a的ec50÷a劑的ec50)×100
毒力指數ti(b)=(標準劑a的ec50÷b劑的ec50)×100
實際毒力指數ati(ab)=(a的ec50÷ab的ec50)×100
理論毒力指數tti(ab)=ti(a)×a在混劑中的百分數+ti(b)×b在混劑中的百分數
共毒系數(ctc)=[混劑實測毒力指數(ati)÷混劑理論毒力指數(tti)]×100
評價標準為:共毒系數≥120表現為增效作用;共毒系數≤80表現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數<120表現為相加作用。
試驗方法:參照《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ny/t1156.13-2008第13部分:抑制晚疫病菌試驗葉片法》,用配制好相應濃度的藥劑噴霧處理馬鈴薯健康葉片,24h后,用制備好的孢子懸浮液均勻噴霧,在適宜的溫濕度及光照條件下培養5-7d,等空白對照病葉率達到50%以上時,分級調查各處理發病情況,計算病情指數及各藥劑的ec50,并根據孫云沛法計算混劑的共毒系數。
按照上述計算方法統計的室內毒力測定結果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可知,氟啶胺與山藥多糖的重量比為1:0.1-5時,其共毒系數均大于120,表現出明顯的協同增效作用;而當重量比為1:7、1:8以及1:10時,其共毒系數小于80,表現出明顯的拮抗作用;當重量比為1:15時,僅表現出簡單的相加作用。
二產品制備實施例
產品實施例132%山藥多糖·氟啶胺可濕性粉劑(3:1)
山藥多糖24%,氟啶胺8%,萘磺酸甲醛縮合物鈉鹽10%,十二烷基硫酸鈉8%,白炭黑15%,膨潤土補足100%。
按上述配方進行原料稱量,混合均勻后經氣流粉碎機粉碎,檢測合格即制得32%山藥多糖·氟啶胺可濕性粉劑。
產品實施例213%山藥多糖·氟啶胺水分散粒劑(0.3:1)
山藥多糖3%,氟啶胺10%,萘磺酸甲醛縮合物鈉鹽12%,丁基萘磺酸鈉3%,淀粉8%,硫酸鈉3%,高嶺土補足100%。
按上述配方比例進行原料稱量,混合均勻后經氣流粉碎機粉碎后,捏合,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過篩即得13%山藥多糖·氟啶胺水分散粒劑。
產品實施例31.5%山藥多糖·氟啶胺顆粒劑(0.5:1)
山藥多糖0.5%,氟啶胺1%,甲基萘磺酸鈉的甲醛縮合物0.5%,十二烷基硫酸鈉2%,聚乙烯醇2%,高嶺土補足100%。
按上述配方比例進行原料稱量,混合均勻,粉碎,加水潤濕后充分攪拌均勻,再用螺桿擠壓造粒機造粒,干燥過篩后即得1.5%山藥多糖·氟啶胺顆粒劑。
對照產品實施例1
3%山藥多糖可濕性粉劑:山藥多糖3%,萘磺酸甲醛縮合物鈉鹽2%,十二烷基硫酸鈉1%,白炭黑8%,膨潤土補足100%。制備方法同產品實施例1。
對照產品實施例2
1%氟啶胺可濕性粉劑:氟啶胺1%,萘磺酸甲醛縮合物鈉鹽2%,十二烷基硫酸鈉1%,白炭黑8%,膨潤土補足100%。制備方法同產品實施例1。
三大田藥效實施例
試驗藥劑:上述產品實施例1-3分別作為試驗組1-3,對照產品實施例1-2分別作為對照組1-2。另設空白對照組。
試驗方法:參照《gb/t17980.34-2000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第34部分:殺菌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試驗方法。在發病初期第一次噴霧施藥,7d后第二次噴霧施藥。共施藥兩次,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每個小區面積為66.7m2。試驗地點:廣西南寧市。
調查方法:于第二次施藥后7d、15d分別在每個小區進行五點取樣調查,每點取連續的3株,查全部葉片,以葉片為單位分級記錄發病情況,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
公式(1):病情指數計算公式:
公式(2):防治效果計算公式:
并于馬鈴薯收獲時進行產量調查,計算畝產量和增產率。結果如下表所示。
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由上表可知,本發明的含山藥多糖和氟啶胺的組合物在有效成分用藥量少于或者接近對照藥劑的情況下,不管是防治馬鈴薯晚疫病還是增產方面,其效果都比對照藥劑顯著優異。在第二次施藥后7d調查結果顯示,本發明的防治效果比氟啶胺單劑高19.01%以上;第二次施藥后15d調查結果顯示,本發明的防治效果比氟啶胺單劑高20.24%以上;收獲時,本發明的增產效果比氟啶胺單劑高14.53-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