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含氟唑菌苯胺和Dichlobentiazox的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711435閱讀:394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屬于農藥應用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農藥組合物,具體的說是一種含氟唑菌苯胺和dichlobentiazox的組合物,應用于防治植物病蟲害。



背景技術: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植物病蟲害發生嚴重,危害植物根、莖、葉等部位,以及果實、種子、塊莖等繁殖器官,使作物產量銳減,品質下降嚴重。病蟲害發生嚴重時,導致作物絕收。因此,植物病蟲害在生產實際上具有重要的防治意義,殺菌劑或殺蟲劑是防治植物病蟲害最為經濟、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并且,在實際生產中,植物病蟲害往往同時發生,如種傳、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葉面病害和葉部害蟲等常常同時發生,單一使用殺菌劑或殺蟲劑,并不能很好地解決生產實際中的植物病蟲害危害問題。將殺菌劑和殺蟲劑混配,可彌補這種不足,兩者優勢互補,可擴大防治譜,綜合有效控制病蟲害危害,在生產實踐中成為深受歡迎的應用形式。尤其是具有協同作用的殺菌劑和殺蟲劑,各有效組分間相互作用,使組合效果優于單獨使用效果的理論總和,因而在實際使用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受使用者青睞。

氟唑菌苯胺(penflufen)屬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sdhi),通過干擾線粒體呼吸電子傳遞鏈中復合物ⅱ中琥珀酸脫氫酶的活性,從而抑制線粒體功能。主要用于防治馬鈴薯、水稻、小麥、大麥、玉米、棉花等多種作物苗期和成熟期的土傳及種傳病害。結構式如下:

吲唑磺菌胺(amisulbrom)、精甲霜靈(metalaxyl-m)、咯菌腈(fludioxonil)、咪鮮胺(prochloraz)、噁霉靈(hymexazol)、硅噻菌胺(silthiofam)、稻瘟酰胺(fenoxanil)、稻瘟酯(pefurazoate)、井岡霉素(validamycin)、春雷霉素(kasugamycin及kasugamycinhydrochloride)、活化酯(acibenzolar及acibenzolar-s-methyl)、己唑醇(hexaconazole)、烯丙苯噻唑(probenazole)、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嘧菌酯(azoxystrobin)、肟菌酯(trifloxystrobin)、苯氧菌胺(metominostrobin)、肟醚菌胺(orysastrobin)、噻呋酰胺(thifluzamide)、苯醚甲環唑(difenoconazole)、三唑醇(triadimenol)、氟菌唑(triflumizole)、葉菌唑(metconazole)、滅菌唑(triticonazole)、種菌唑(ipconazole)、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咪唑菌酮(fenamidone)、異菌脲(iprodione)是多種廣譜性殺菌劑,呋蟲胺(dinotefuran)、吡蟲啉(imidacloprid)、啶蟲脒(acetamiprid)、噻蟲胺(clothianidin)、噻蟲嗪(thiamethoxam)、烯啶蟲胺(nitenpyram)、氟啶蟲胺腈(sulfoxaflor)、螺蟲乙酯(spirotetramat)、毒死蜱(chlorpyrifos)、丁硫克百威(carbosulfan)、乙蟲腈(ethiprole)、三氟苯嘧啶(triflumezopyrim)、氰氟蟲腙(metaflumizone)、醚菊酯(etofenprox)、甲維鹽(emamectinbenzoate)、阿維菌素(abamectin)、氯蟲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溴氰蟲酰胺(cyantraniliprole)、乙基多殺菌素(spinetoram)、多殺霉素(spinosad)、環蟲酰肼(chromafenozide)是多種廣譜性殺蟲劑。上述藥劑對多種病害或蟲害表現出優良防效。

本發明經過大量的配方篩選試驗研究發現,當氟唑菌苯胺和dichlobentiazox的組合物與吲唑磺菌胺、精甲霜靈、咯菌腈、咪鮮胺、噁霉靈、硅噻菌胺、稻瘟酰胺、稻瘟酯、井岡霉素、春雷霉素、活化酯、己唑醇、烯丙苯噻唑、氟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肟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噻呋酰胺、苯醚甲環唑、三唑醇、氟菌唑、葉菌唑、滅菌唑、種菌唑、丙硫菌唑、咪唑菌酮、異菌脲、呋蟲胺、吡蟲啉、啶蟲脒、噻蟲胺、噻蟲嗪、烯啶蟲胺、氟啶蟲胺腈、螺蟲乙酯、毒死蜱、丁硫克百威、乙蟲腈、三氟苯嘧啶、氰氟蟲腙、醚菊酯、甲維鹽、阿維菌素、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乙基多殺菌素、多殺霉素、環蟲酰肼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藥劑任意組合時,顯示出令人驚訝的殺蟲殺菌效果,即表現出良好的協同作用,實際效果明顯優于單獨使用的理論總和,在生產上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涉及協同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a和b,所述的活性成分a為氟唑菌苯胺和dichlobentiazox,所述的活性成分b為吲唑磺菌胺、精甲霜靈、咯菌腈、咪鮮胺、噁霉靈、硅噻菌胺、稻瘟酰胺、稻瘟酯、井岡霉素、春雷霉素、活化酯、己唑醇、烯丙苯噻唑、氟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肟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噻呋酰胺、苯醚甲環唑、三唑醇、氟菌唑、葉菌唑、滅菌唑、種菌唑、丙硫菌唑、咪唑菌酮、異菌脲、呋蟲胺、吡蟲啉、啶蟲脒、噻蟲胺、噻蟲嗪、烯啶蟲胺、氟啶蟲胺腈、螺蟲乙酯、毒死蜱、丁硫克百威、乙蟲腈、三氟苯嘧啶、氰氟蟲腙、醚菊酯、甲維鹽、阿維菌素、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乙基多殺菌素、多殺霉素、環蟲酰肼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組合。此外,還包括農藥制劑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劑。

所述組合物可以特別良好的效果用于防治各種有用作物中的植物病蟲害,所述有用作物包括但不限于常規育種作物、轉基因作物、無性繁殖作物及無性繁殖材料、馴化栽培的野生植物等,特別適用于防治馬鈴薯、水稻、小麥、大麥、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果樹等作物上的多種土傳、種傳病害及地下害蟲。

可提及的具體實例為一些可用本發明的組合物防治的代表性植物病蟲害,所述實例并不限于特定屬種。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具體實例,還可以以相同方式延伸到其它植物病蟲害,括號注明其病原拉丁文學名:

馬鈴薯黑痣病、水稻紋枯病(rhizoctoniasolani)、馬鈴薯銀腐病(helminthosporiumsolani)、玉米絲黑穗病(sphacelothecareiliana)、玉米黑粉病(ustilagomaydis)、小麥散黑穗病(ustilagotritici)、小麥腥黑穗病(tilletiacaries)、小麥桿黑粉病(urocystisocculta)、小麥雪霉葉枯病(monographellanivalis)、小麥紋枯病(rhizoctoniacerealis)、小麥葉銹病(pucciniarecondita)、小麥條銹病(p.striiformis)、小麥桿銹病(p.graminis)、大麥黑穗病(ustilagohordei)、大麥條紋病(pyrenophoragraminea)、燕麥散黑穗病(ustilagoavenae)、洋蔥黑粉病(urocystiscolchici)、豆類、紫花苜蓿、鱗莖類、棉花、油料作物、高粱、甜菜、向日葵、玉米等作物猝倒病和立枯病(rhizoctoniasolani)、水稻惡苗病(fusariummoniliforme)、水稻稻曲病(ustilaginoideaoryzae)、水稻粒黑粉病(tilletiabarclayana)、小麥赤霉病(fusariumgraminearum)、西瓜枯萎病、大豆和花生根腐病(fusariumoxysporum)、果樹、蔬菜等作物灰霉病(botrytiscinerea)、黃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viticola)、馬鈴薯、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infestans)、煙草黑脛病(phytophthoraparasiticavar.nicotianae)、辣椒疫病(phytophthoracapsic)、觀賞植物根腐病(pythiumsplendens)、草坪腐霉枯萎病(pythiumaphanidermatum)、小麥全蝕病(gaeumannomycesgraminis)、小麥白粉病(blumeriagraminis)、黃瓜白粉病(sphaerothecafuliginea)、蘋果白粉病(podosphaeraleucotricha)、蘋果樹腐爛病(valsamali)、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turcicum)、香蕉葉斑病(mycosphaerellafijiensis)、白菜黑斑病(alternariabrassicae)、番茄和馬鈴薯早疫病(alternariasolani)、蘋果樹斑點落葉病(alternariamali)、葡萄黑痘病(sphacelomaampelinum)、花生白絹病(sclerotiumrolfsii)、玉米莖基腐病(fusariumgraminearum)、水稻稻瘟病(magnaporthegrisea)、蘋果樹黑星病(venturiainaequalis)、梨黑星病(venturianashicola)、黃瓜炭疽病(colletotrichumorbiculare)、柑橘炭疽病(colletotrichumglecosporioides)、葡萄炭疽病(glomerellacingulata)、香蕉炭疽病(colletotrichummusae)、大豆及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sclerotiorum)、大豆銹病(phakopsorapachyrhizi)、水稻稻飛虱(nilaparvatalugens)、小麥蚜蟲(sitobionavenae)、小麥吸漿蟲(sitodiplosismosellana)、玉米和小麥蠐螬(anomalacorpulenta)、玉米地老虎(agrotisypsilon)、玉米金針蟲(agriotesfuscicollis)、花生蠐螬(holotrichiaparallela)、韭菜遲眼蕈蚊(bradysiaodoriphaga)、食用菌菌蛆(lycoriellapleuroti)、茶樹茶小綠葉蟬(empoascaflavescens)、甘藍黃條跳甲(phyllotratastriolata)、番茄、辣椒、茄子和黃瓜煙粉虱(bemisiatabaci)、番茄和馬鈴薯木虱(bactericeracockerelli)、柑橘樹木虱(diaphorinacitri)、柑橘樹介殼蟲(如矢尖蚧unaspisyanonensis、紅蠟蚧ceroplastesrubens等)、蘋果樹棉蚜(eriosomalanigerum)、螨類(如全爪螨panonychuscitri,山楂葉螨tetranychusviennensis、二斑葉螨tetranychusurticae)、小食心蟲(grapholithainopinata)、蕓苔屬蔬菜(如甘藍)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斜紋夜蛾(prodenialitura)、水稻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稻薊馬(stenchaetothripsbiformis)、稻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等。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本發明組合物組分a和b可以任意比例混配,通常一種活性成分含量高于其余活性成分,優選混合比是100:1至1:100或50:1至1:50。

本發明組合物可通過將活性成分與農藥制劑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劑混合,用已知方法制備為常規的制劑,如乳油、可濕性粉劑、種子處理懸浮劑、水分散粒劑、懸浮劑、水乳劑、微乳劑、懸浮種衣劑、種子處理干粉劑、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顆粒劑等。制劑中一般含有0.1~95%重量的活性成分,優選0.5~90%重量的活性成分。

農藥制劑加工中可以使用的助劑包括但不限于:水、溶劑、填料、各種表面活性劑(乳化劑、分散劑、潤濕劑等)、黏結劑、成膜劑、著色劑、防凍劑、增稠劑、助懸劑、崩解劑、消泡劑、滲透劑、警戒色、增效劑、穩定劑、壁囊材料、ph調節劑、防腐劑等。并且,適當地,為了提高對特定作物耐受力,可適當添加安全劑;或者有時為了促進作物生長發育,可在混配組合物中添加常規農業肥料,制成藥肥混劑。這些助劑都是農藥制劑中常用或允許使用的成分,并無特別限定,可選擇一種或一種以上助劑構成,具體成分和用量根據配方要求通過簡單的試驗確定。

所述組合物各種應用劑型的生產工藝均屬現有已知技術,在此不再贅述。

本發明組合物可以多種方法使用,如兌水以常規方式噴霧使用,或直接撒施或溝施,或拌毒土撒施,或種子處理等,于植物播種時、出苗前、出苗后營養生長期和生殖生長期均可使用。用藥量可在較寬范圍內變化,并且取決于土壤的狀況、使用方法、作物、待防治的植物病蟲害種類及苗齡大小、當時的氣候條件及其他因素。本發明組合物通常以0.001~1.0kg活性成分混合物/100kg種子的用量施用,或者以0.001~1.0kg活性成分混合物/公頃的用量施用;更為優選地,以0.001~0.5kg活性成分混合物/100kg種子的用量施用,或者以0.01~0.5kg活性成分混合物/公頃的用量施用。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技術效果:

1、混配組合物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應用效果明顯優于單劑理論效果總和,即具有超疊加作用,可更好地控制植物病蟲害發生危害;

2、混配組合物活性成分之間在植物病蟲害防治譜上具有良好的互補性,可很好擴大防治譜,綜合有效控制各種植物病蟲害發生危害;

3、混配組合物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可減少藥劑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和環境污染,提高對作物的安全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給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具體實施例,凡在本申請技術方案基礎上做的等同變換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26%乳油

配方組成為:活性成分a為8%,活性成分b為18%,乳化劑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6%,乳化劑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酮4%,溶劑二甲苯補足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所有物料投入配料釜中,攪拌溶解至完全透明,化驗合格后,轉移至儲罐灌裝。

實施例2:17%種子處理懸浮劑

配方組成為:活性成分a為5%,活性成分b為12%,潤濕劑烷基萘磺酸鹽4%,分散劑馬來酸-丙烯酸共聚物鈉鹽6%,防凍劑丙二醇5%,增稠劑黃原膠0.2%,警戒色玫瑰精1%,水補足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活性成分和潤濕劑、分散劑、防凍劑、警戒色和水投入攪拌釜中,充分攪拌后,將物料抽入砂磨機中進行充分研磨,研磨完成后,抽入高速剪切機中,加入增稠劑后,進行高速剪切,剪切完成后即制得種子處理懸浮劑。

實施例3:64%水分散粒劑

配方組成為:活性成分a為46%,活性成分b為18%,潤濕劑月桂醇硫酸鈉6%,分散劑聚羧酸鹽6%,崩解劑硫酸銨4%,黏結劑聚乙烯醇0.5%,填料硅藻土補足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所有物料混合均勻后,經氣流粉碎機粉碎,再次混合均勻,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將此混合物捏合,擠壓造粒,經干燥篩分,即得到水分散粒劑。

實施例4:15%水乳劑

配方組成為:活性成分a為5%,活性成分b為10%,溶劑二甲苯10%,環己酮3%,乳化劑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4%,乳化劑十二烷基硫酸鹽5%,防凍劑丙三醇5%,水補足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活性成分a和b用溶劑充分溶解后,投入乳化劑充分攪拌后形成油相;將防凍劑加入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將水相緩慢加入油相中,使用高速剪切機剪切,即可得水乳劑。

實施例5:20%微乳劑

配方組成為:活性成分a為15%,活性成分b為5%,溶劑二甲苯10%,溶劑環己酮5%,乳化劑烷芳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7%,乳化劑順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鈉8%,防凍劑乙二醇5%,水補足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活性成分a和b用溶劑充分溶解后,投入乳化劑和防凍劑混合均勻,最后加入去離子水,進行高速剪切,即可得微乳劑。

實施例6:45%可濕性粉劑

配方組成為:活性成分a為10%,活性成分b為35%,潤濕劑烷基丁二酸磺酸鹽4%,分散劑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6%,填料硅藻土補足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活性成分和各助劑混合均勻,投入機械粉粹機中進行初粉粹,之后經氣流粉碎機粉碎,再混合均勻,即制得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7:4%顆粒劑

配方組成為:活性成分a為2%,活性成分b為2%,潤濕劑磺基琥珀酸辛酯鈉鹽0.6%,分散劑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1%,著色劑炭黑0.2%,填料膨潤土補足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所有物料混合均勻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將此混合物捏合,擠壓造粒,經干燥篩分,即得到顆粒劑。

實施例8:24%懸浮種衣劑

配方組成為:活性成分a為18%,活性成分b為6%,潤濕劑脂肪醇聚氧乙烯醚3%,分散劑木質素磺酸鹽5%,成膜劑聚乙烯醇-醋酸聚乙烯共聚物0.5%,防凍劑乙二醇4%,增稠劑硅酸鎂鋁0.2%,警戒色酸性大紅0.8%,水補足至100%。

制備方法為:將活性成分和潤濕劑、分散劑、防凍劑、警戒色、成膜劑和水投入攪拌釜中,充分攪拌后,抽入高速剪切機中,進行高速剪切,再泵至砂磨機中進行充分砂磨,砂磨合格后加入增稠劑,攪拌均勻即得懸浮種衣劑。

應用效果實例:

1、試驗方法

(1)對小麥散黑穗病菌的生物活性

以小麥散黑穗病菌(ustilagotritici)為供試病原菌,從田間采集小麥病穗,室內分離挑取新鮮冬孢子粉備用。

pda培養基、去離子水、劃線三角瓶、培養皿、槍頭等滅菌后備用。

在無菌操作條件下,將預先融化冷卻至約50℃的滅菌pda培養基定量加入滅菌劃線三角瓶中,使培養基與劃線處(60ml)平齊,然后從低濃度到高濃度依次吸取600μl藥液,分別加入上述三角瓶中,充分搖勻,后等量倒入4個培養皿(φ9cm)中,制成5個濃度梯度帶藥平板,自然冷卻至室溫備用。并設不含藥劑的處理作空白對照。挑取4mg左右孢子粉放入50ml無菌水中,充分搖勻后用紗布過濾到三角瓶中,制成孢子懸浮液。在已制備好的pda平板上每皿滴加0.1ml孢子懸浮液,用刮鏟涂勻,在顯微鏡低倍視野下(10×20倍)觀察,每個視野孢子數目為80個左右。然后將處理后的pda平板放置在24℃黑暗條件下培養。每隔6h在顯微鏡下觀察對照孢子萌發情況,培養24h后觀察各處理中孢子萌發情況(以孢子萌發形成的芽管長度大于孢子半徑時視為萌發),每皿pda平板調查3個視野,調查孢子總數在200個以上。計算孢子萌發抑制率。

按式(1)、(2)計算各處理濃度對孢子萌發的抑制率,單位為百分率(%),計算結果保留小數點后兩位。

式中:

r—孢子萌發率,單位為百分數(%);

ng—孢子萌發數,單位為個;

nt—調查的孢子總數,單位為個。

式中:

i—孢子萌發抑制率,單位為百分數(%);

r0—空白對照孢子萌發率,單位為百分數(%);

rt—藥劑處理孢子萌發率,單位為百分數(%)。

(2)對水稻稻瘟病菌和棉花立枯病菌的生物活性

參照《nyt1156.2-2006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絲生長試驗平皿法》進行。

以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grisea)或棉花立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為供試病原菌,將實驗室斜面保存菌株接種在pda培養基上活化培養,培養至菌落直徑達6cm左右備用。

pda培養基、去離子水、劃線三角瓶、培養皿、槍頭、打孔器、接種器等滅菌后備用。

在無菌操作條件下,將預先融化冷卻至約50℃的滅菌pda培養基定量加入滅菌劃線三角瓶中,使培養基與劃線處(60ml)平齊,然后從低濃度到高濃度依次吸取600μl藥液,分別加入上述三角瓶中,充分搖勻,后等量倒入4個培養皿(φ9cm)中,制成5個濃度梯度帶藥平板,自然冷卻至室溫備用。并設不含藥劑的處理作空白對照。將在pda培養基上培養好的病原菌,在無菌條件下用滅菌打孔器(φ5mm)自菌落邊緣同一圓周上切取菌餅,用接種器將菌餅接種于含藥平板中央,菌絲面朝下,蓋上皿蓋,于25℃培養箱中黑暗培養。根據空白對照皿中菌絲生長情況,用卡尺測量菌落直徑。每個菌落采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測量,取其平均值,計算對菌絲生長的抑制率。

按式(3)、(4)計算各處理濃度對菌絲生長的抑制率,單位為百分率(%),計算結果保留小數點后兩位。

d=d1-d2…………………………………………(3)

式中:

d—菌落增長直徑,單位為毫米(mm);

d1—菌落直徑,單位為毫米(mm);

d2—菌餅直徑,單位為毫米(mm)。

式中:

i—菌絲生長抑制率,單位為百分數(%);

d0—空白對照菌落增長直徑,單位為毫米(mm);

dt—藥劑處理菌落增長直徑,單位為毫米(mm)。

(3)對小麥蚜蟲的生物活性

參照《nyt1154.6-2006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蟲劑第6部分:殺蟲活性試驗浸蟲法》進行。

以小麥蚜蟲(sitobionavenae)為供試對象,室內用新鮮小麥葉片飼養,選取生理狀態一致的無翅成蚜進行試驗。

用鑷子夾著帶有無翅成蚜的小麥葉片,在不同濃度的藥液中浸5s后取出,用濾紙吸去多余藥液,放在鋪有濕潤濾紙的培養皿中。每重復30頭,每處理4次重復,設不含藥劑的處理作空白對照。將處理后的試蟲均放置于(25±1)℃,相對濕度60%~80%,光周期l:d=16h:8h的人工氣候箱中飼養。處理后48h調查結果(死亡標準:用毛筆輕觸蟲體,蟲體不能活動),分別記錄總蟲數和死亡數。

死亡率按式(5)計算,單位為百分率(%),計算結果保留小數點后兩位:

式中:

p1—死亡率,單位為百分數(%);

k—表示死亡蟲數,單位為頭;

n—表示處理總蟲數,單位為頭。

(4)對水稻稻飛虱的生物活性

參照《nyt1154.11-2008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蟲劑第11部分:稻莖浸漬法》進行。

以水稻稻飛虱(nilaparvatalugens)為供試對象,選取室內飼養,生理狀態一致的3齡若蟲進行試驗。

取實驗室培養的健壯一致的分蘗期水稻苗,連根挖取,洗凈,剪成10cm長的連根稻莖,于陰涼處晾至表面無水痕。將準備好的稻莖分別置于不同濃度的藥液中浸泡30s,取出后稍晾干,以用清水浸濕的脫脂棉球包住根部保濕,外包保鮮膜,置于試管中,每試管3株。用吸蟲器將試蟲放入試管中,管口用濕紗布封口,每管15頭,每重復2管,每個濃度4次重復。設不含藥劑的處理作空白對照。接蟲后的試管放置于(25±1)℃,相對濕度60%~80%,光周期l:d=16h:8h的人工氣候箱中飼養。處理后72h調查結果(死亡標準:用毛筆輕觸蟲體,蟲體不能活動),分別記錄總蟲數和死亡數。按式(5)計算死亡率。

(5)對花生蠐螬的生物活性

參照《nyt1154.15-2009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蟲劑第15部分:地下害蟲浸蟲法》進行。

以花生蠐螬(holotrichiaparallela)為供試對象,選取室內飼養,生理狀態一致的2齡幼蟲進行試驗。

將幼蟲浸入藥液中10s取出,用濾紙吸去多余藥液,將試蟲轉移至裝有帶嫩根的新鮮花生苗玻璃試管中,管口以潮濕的黑布遮蓋,置于25℃±1℃,相對濕度60%~80%的恒溫養蟲室內飼養。每處理4次重復,每重復30頭,并設不含藥劑的處理作為空白對照。處理后48h調查結果(死亡標準:用毛筆輕觸蟲體,蟲體不能活動),分別記錄總蟲數和死亡數。按(5)式計算死亡率。

(6)組合物預期活性判定

組合物預期活性借鑒拜耳、先正達、陶氏等跨國農藥企業制劑專利中判定組合物預期活性的方法(colby法):colby,s.r.:“calculatingsynergisticandantagonisticresponsesofherbicidecombinations”,weeds15,p.20~22,1967進行。

組合物預期活性按(6)式計算:

式中:

x—藥劑1用量為p時的抑制率或死亡率;

y—藥劑2用量為q時的抑制率或死亡率;

z—藥劑3用量為r時的抑制率或死亡率;

e0—藥劑1用量為p+藥劑2用量為q+藥劑3用量為r時的理論抑制率或死亡率,即組合物的預期活性;

e—藥劑1、2和3按不同配比混配時的實際抑制率或死亡率,即組合物的實際活性;

當e>e0時,即如果混配藥劑的實際活性超過所計算的預期活性,則該組合物就具有超疊加作用,即協同作用。

2、試驗結果

試驗結果詳見表1~6,可見,活性成分a(氟唑菌苯胺和dichlobentiazox)與選自活性成分b(丙硫菌唑、嘧菌酯、精甲霜靈、吡蟲啉、噻蟲胺等)的藥劑混配后,實際活性均大于預期活性,說明活性成分a與活性成分b中的藥劑混配具有協同作用。

表1氟唑菌苯胺、dichlobentiazox與丙硫菌唑混配對小麥散黑穗病菌的聯合作用效應

表2氟唑菌苯胺、dichlobentiazox與嘧菌酯混配對水稻稻瘟病菌的聯合作用效應

表3氟唑菌苯胺、dichlobentiazox與精甲霜靈混配對棉花立枯病菌的聯合作用效應

表4氟唑菌苯胺、dichlobentiazox與吡蟲啉混配對小麥蚜蟲的聯合作用效應

表5氟唑菌苯胺、dichlobentiazox與三氟苯嘧啶混配對水稻稻飛虱的聯合作用效應

表6氟唑菌苯胺、dichlobentiazox與噻蟲胺混配對花生蠐螬的聯合作用效應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岛县| 临沧市| 白玉县| 镇雄县| 丰顺县| 济宁市| 瓦房店市| 化德县| 洛川县| 渝中区| 内黄县| 鹤岗市| 嘉义市| 白河县| 三亚市| 门源| 新田县| 北票市| 个旧市| 阿鲁科尔沁旗| 沐川县| 宜昌市| 台北市| 泰顺县| 和政县| 永丰县| 陕西省| 南开区| 古田县| 夏邑县| 攀枝花市| 武邑县| 河曲县| 武川县| 佛教| 策勒县| 双辽市| 奉节县| 凤冈县| 达州市| 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