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農業機械,尤其是多功能花生播種機及用其進行夏花生減災增效栽培的方法。
背景技術:
在農村種植業領域,花生播種是一種較為麻煩的操作,傳統的方法是通過人工用鐵銑起壟平整后,再順田壟人工播種,近幾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市場上出現了通過拖拉機牽引使用的自動打孔式花生播種機,雖可同時進行起壟、平整、施肥和播種,但是夏直播花生起壟覆膜后,無法自動在膜上穿孔,不利于降低地表溫度,夏季播種時容易燒苗,不能夠及時吸水雨水,需要人工在覆膜上穿孔,增加了大量的人力投入。
發明人此前申請的公開號為cn105706553a的專利公開了自動打孔式花生播種機,包括機架、肥料箱、種子箱、起壟犁刀、開溝犁刀和覆土犁刀,所述的肥料箱和種子箱分別設置在機架的上部,起壟犁刀、開溝犁刀和覆土犁刀分別設置在機架的下部,所述的種子箱的下部設置有排種器,所述的開溝犁刀與覆土犁刀之間設置有壓實輪,所述的機架后部設置有覆膜架,所述的機架的兩側設置有行走輪,兩個行走輪之間通過行走輪軸連接,行走輪軸上設置有行走輪齒輪,行走輪齒輪通過齒條與變速箱的輸入軸上的輸入齒輪相連,變速箱的輸出軸上設置有輸出齒輪,輸出齒輪通過齒條與種子箱上的落種齒輪相連,覆膜架后部的機架下部設置有壓膜輪,壓膜輪的后部設置有打孔鎮壓輪,所述的打孔鎮壓輪包括輪體和設置在輪體外圓周面上的凸起立柱,所述的打孔鎮壓輪通過連接裝置與機架相連,所述的連接裝置包括轉動軸、左端板、右端板、連接板和連接桿,所述的打孔鎮壓輪的輪體設置在轉動軸上,轉動軸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左端板和右端板,左端板和右端板之間通過連接板相連,連接板上部通過連接桿與機架相連。該發明具有自動打孔,減少了人力投入,減輕了勞動強度,以利于降低地表溫度,防止夏季播種燒苗,并能夠及時吸收雨水,破除膜上覆土的板結等特點。
發明人在實踐中發現,采用該自動打孔式花生播種機在花生播種操作中,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該裝置要求的田地必須是非常平坦的場地,對于塑料薄膜這種輕薄的物體,場地稍有起伏,覆膜、打孔容易劃破塑料膜從而嚴重影響播種;在用起壟犁刀、開溝犁刀、覆土犁刀起壟、開溝、覆土深淺難以掌握,起壟、開溝、覆土效率較低,特別是在塑料膜表面覆土時,不能形成3-4cm的均勻的最佳覆土層,覆土不均勻,厚的地方厚容易板結,薄的地方夏季陽光射入局部升溫,不利于花生的出苗;在小麥夏收后,夏花生播種要搶時播種,此時是高溫天氣,土中保墑困難,采用該裝置播種具有出苗率不高的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技術任務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多功能花生播種機及用其進行夏花生減災增效栽培的方法,該多功能花生播種機具有自動打孔,減少了人力投入,減輕了勞動強度的特點。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多功能花生播種機,包括拖拉機及安裝在拖拉機后端的機架,所述機架上從前向后依次設有松土裝置、肥料布設裝置、起壟裝置、播種裝置、種衣劑噴灑裝置、種子掩埋裝置、水帶鋪設裝置、除草劑噴灑裝置、覆膜裝置、打孔裝置、覆土裝置。
所述松土裝置包括機架的前端的下方的橫向設置的轉動軸,轉動軸與設置在機架上轉動軸上方的松土裝置變速箱相連,松土裝置變速箱通過第一萬向節傳動軸與拖拉機的變速箱相連。轉動軸的徑向外周表面上設有若干松土刀具,通過松土刀具實現松土操作。
所述起壟裝置為設置在機架的中部的右、左兩側上的行走輪,兩行走輪的中心連線平行于轉動軸的中軸線。行走輪的寬度為30-40cm,兩行走輪之間的間距為50-60cm。行走輪的半徑不小于20cm。轉動軸的長度不小于機架右側的行走輪的右側面與機架左側的行走輪的左側面之間的距離。當拖拉機向前運動時,兩行走輪將松土刀具松出的土壓成壟狀,完成起壟操作。
所述播種裝置為播種器,播種器設有兩個落種口,兩落種口分別靠近機架的右、左兩側且靠近行走輪的后端。
所述種子掩埋裝置包括位于各落種口后方的立桿,兩立桿在同一平面內且所在平面平行于轉動軸的中軸線。立桿底面距離機架的頂面的高度小于行走輪的底面距離機架的頂面的高度。兩立桿之間的距離略小于兩行走輪之間的間距。當兩行走輪向后滾動時,兩立桿將起壟裝置所起的壟的頂面兩側的土向壟的中心推動從而實現對播下的種子掩埋。
所述水帶鋪設裝置包括水帶支架、水帶、水帶橫軸、水帶盤,水帶支架上安裝有水帶橫軸,水帶橫軸上安裝有可沿其中軸線轉動的水帶盤,水帶盤上纏繞有帶孔眼的水帶。水帶橫軸中部的正下方設有可沿其中軸線轉動的轉動輪,轉動輪的兩端的直徑大于其中部的直徑,轉動輪的中軸線平行于水帶橫軸的中軸線。轉動輪的下方設有限位套,限位套的前端與限位連桿相連,限位連桿的前端與機架的前端通過第一連接鉸鉸接。
所述覆膜裝置包括位于機架的底面下方且位于兩立桿后方的塑料膜橫軸、塑料膜壓緊裝置,塑料膜橫軸上安裝有可沿其中軸線轉動的塑料膜轉動盤,塑料膜轉動盤上纏繞有塑料膜。塑料膜壓緊裝置包括兩分別設置在架體上塑料膜橫軸后方的右、左兩側的第一立柱,各第一立柱的底端鉸接有一第一杠桿,第一杠桿的底端上設有第一壓緊輪,各第一杠桿的頂端通過第一拉簧與第一立柱相連。
所述打孔裝置包括兩分別設置在架體上兩第一立柱之間第二立柱,各第二立柱的底端鉸接有一第二杠桿,各第二杠桿的頂端通過第二拉簧與第二立柱相連。兩第二杠桿的底端之間安裝有旋轉橫軸,旋轉橫軸的徑向外周表面上設有用于打孔的打孔器具,所述打孔器具為打孔柱或打孔錐體。
所述覆土裝置包括兩分別設置在機架后端右、左兩側上的兩第三立柱,各第三立柱的底端固定有籠土鏟,籠土鏟呈后窄前寬的鏟狀或碗狀。機架后端兩籠土鏟之間設有撒土筒橫軸,撒土筒橫軸上套裝有兩安裝軸承,撒土筒橫軸兩端上各安裝有撒土裝置。撒土裝置包括通過若干位于撒土筒橫軸的外周表面上的垂直于撒土筒橫軸的中軸線的第一連接桿連接在撒土筒橫軸的外周表面上的滾筒,撒土筒橫軸左側的滾筒的左側面、撒土筒橫軸右側的滾筒的右側面上各通過第二連接桿連接有撒土筒,滾筒、撒土筒、撒土筒橫軸的中軸線重合。撒土筒的筒壁內側面上設有若干凸棱,各凸棱沿撒土筒的中軸線環狀陣列。撒土筒的筒壁上設有若干孔。
機架的后端撒土筒橫軸的正上方設有橫桿,橫桿的中部的前端連接有兩縱桿,縱桿的前端與機架通過第二連接鉸鉸接。縱桿的中部通過第三拉簧與機架上第二連接鉸下方位置連接。橫桿通過兩垂向連接桿分別與其正下方的安裝軸承相連,橫桿的右、左兩端放置在機架上。撒土筒橫軸上兩安裝軸承之間設有可驅動土撒土筒橫軸轉動的撒土裝置變速箱。撒土裝置變速箱通過第二萬向節傳動軸與撒土裝置變速箱驅動裝置相連。第二連接鉸、撒土裝置變速箱驅動裝置均位于水帶支架的下方,第二連接鉸距離地面的高度大于撒土裝置變速箱驅動裝置距離地面的高度。
作為優選技術方案,垂向連接桿上設有若干第五安裝孔,垂向連接桿通過第五安裝孔上的第五螺釘與橫桿螺釘連接。采用這一技術方案,可以調節撒土裝置與塑料膜之間的間隙,增加裝置對地面不平整時的適應性。
作為優選技術方案,機架的前端上設有呈三角形的掛架,第一連接鉸設置在掛架的頂端上,掛架的頂部和底部的左、右兩端均通過連接板與拖拉機的后端相連。采用這一技術方案,便于微調機架的位置。連接板上設有若干連接孔,連接板與掛架螺釘連接。
立桿上縱向設有若干第四安裝孔,立桿通過第四安裝孔上的第四螺釘與機架螺釘連接。采用這一技術方案,可以調整立桿的入壟面深度。
作為優選技術方案,第一立柱上縱向設有若干第一安裝孔,第一立柱通過第一安裝孔上的第一螺釘與機架螺釘連接。采用這一技術方案,可以調整第一壓緊輪的摁壓力度,模擬人手操作。
作為優選技術方案,第二立柱上縱向設有若干第二安裝孔,第二立柱通過第二安裝孔上的第二螺釘與機架螺釘連接。采用這一技術方案,可以調整旋轉橫軸的摁壓力度,模擬人手操作。
作為優選技術方案,第三立柱上縱向設有若干第三安裝孔,第三立柱通過第三安裝孔上的第三螺釘與機架螺釘連接。采用這一技術方案,可以調整籠土鏟的入土深度。
作為優選技術方案,除草劑噴灑裝置包括除草劑盛放桶、除草劑噴頭,除草劑盛放桶通過除草劑管路與除草劑噴頭相連。種衣劑噴灑裝置包括種衣劑盛放桶、種衣劑噴頭,種衣劑盛放桶通過種衣劑管路與種衣劑噴頭相連,種衣劑噴頭靠近落種口。
作為優選技術方案,肥料布設裝置包括肥料箱、落料口,落料口設置在肥料箱底部且位于松土刀具的上方。
作為優選技術方案,橫桿上設有垂向檔桿,垂向檔桿的底部與籠土鏟的后側面接觸。
采用上述任意一方案的多功能花生播種機進行夏花生減災增效栽培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夏收小麥收獲后,在田地里采用滅茬機搶時滅茬,通過滅茬機把收割機收割后的田地的殘留秸稈和茬樁翻耕埋壓下去。
步驟2:采用上述任意一方案的多功能花生播種機進行松土、肥料布設、起壟、播種、種衣劑噴灑、種子掩埋、水帶鋪設、除草劑噴灑、覆膜、打孔、覆土。
步驟3:通過水帶在膜下滴灌澆水。
進一步,覆土厚度為3-4cm。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松土裝置、肥料布設裝置、起壟裝置、播種裝置、種衣劑噴灑裝置、種子掩埋裝置、水帶鋪設裝置、除草劑噴灑裝置、覆膜裝置、打孔裝置、覆土裝置
1、機架通過掛架安裝在拖拉機上,通過第一萬向節傳動軸(5)從拖拉機上獲取動力,方便微調調節機架的位置,同時可以為松土刀具帶來較大馬力的動力,松土效率高,為后續起壟創造了良好條件。
2、摒棄了現有技術采用起壟犁刀起壟的方法,加大行走輪的寬度、高度,采用行走輪直接起壟,由于機架通過拖拉機拉動,行走輪不在單設驅動裝置,起壟效果好。
3、種衣劑噴灑裝置噴灑種衣劑到種子上,利用種子萌發;在播種時,通過結構簡單種子掩埋裝置將種子掩埋,使除草劑不直接噴灑到種子上,提高了出苗率。
4、覆膜裝置、打孔裝置采用柔性鎮壓的方式且打孔裝置位于覆膜裝置中間,可以調節覆膜、打孔的力度,即使場地不甚平整,也不會劃破塑料膜,有效提高了覆膜、打孔的質量。
5、覆土裝置單設動力自行轉動,覆土裝置高度可調,撒土筒不再壓迫塑料膜,即使場地不甚平整,也不會劃破塑料膜,覆土均勻,容易形成均勻的覆土層,解決了現有技術覆土不均勻、厚的地方厚容易板結、薄的地方夏季陽光射入局部升溫不利于花生的出苗的難題。
6、在播種完成后立即進行膜下鋪設管道,徹底解決在小麥夏收后,夏花生播種要搶時播種,而此時是高溫天氣,土中保墑困難,出苗率不高的難題。
7、利于降低地表溫度,防止夏季播種燒苗,并能夠及時吸收雨水,破除膜上覆土的板結;改工人包衣為機器噴藥,防病、增濕的同時,防止種子脫皮;將肥料改為地面撒施,施肥深度變淺等。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多功能花生播種機實施例1的左視圖。
圖2是圖1的a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的b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的c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多功能花生播種機實施例1的右視圖。
圖6是本發明多功能花生播種機實施例1的后視圖。
圖7是圖6的d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6的e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6的f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圖6的g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明多功能花生播種機實施例2的左視圖。
圖12是圖11的h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13是圖11的i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14是圖11的j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15是本發明多功能花生播種機實施例2的后視圖。
圖16是圖15的k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17是圖15的l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18是圖15的m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19是本發明多功能花生播種機實施例2的右視圖。
其中:機架-1;;轉動軸-2;松土裝置變速箱-3;行走輪-4;第一萬向節傳動軸-5;松土刀具-6;播種器-7;落種口-8;立桿-9;水帶-10;水帶支架-11;水帶橫軸-12;水帶盤-13;孔眼-14;轉動輪-15;限位套-16;限位連桿-17;塑料膜橫軸-18;塑料膜轉動盤-19;塑料膜-20;第一立柱-21;第一杠桿-22;第一壓緊輪-23;第一拉簧-24;旋轉橫軸-25;打孔器具-26;第二立柱-27;第二杠桿-28;第二拉簧-29;第三立柱-30;籠土鏟-31;撒土筒橫軸-32;安裝軸承-33;滾筒-34;第一連接桿-35;第二連接桿-36;撒土筒-37;凸棱-38;孔-39;掛架-40;連接板-41;第四安裝孔-42;第四螺釘-43;第一安裝孔-44;第一螺釘-45;第二安裝孔-46;第二螺釘-47;第三安裝孔-48;第三螺釘-49;除草劑盛放桶-50;除草劑噴頭-51;除草劑管路-52;種衣劑盛放桶-53;種衣劑噴頭-54;種衣劑管路-55;肥料箱-56;落料口-57;橫桿-58;垂向連接桿-59;縱桿-60;第二連接鉸-61;撒土裝置變速箱-62;第二萬向節傳動軸-63;第三拉簧-64;撒土裝置變速箱驅動裝置-65;第一連接鉸-66;第五安裝孔-67;第五螺釘-68;垂向檔桿-6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如圖1到圖10所示,一種多功能花生播種機,包括拖拉機及安裝在拖拉機后端的機架1,所述機架1上從前向后依次設有松土裝置、肥料布設裝置、起壟裝置、播種裝置、種衣劑噴灑裝置、種子掩埋裝置、水帶鋪設裝置、除草劑噴灑裝置、覆膜裝置、打孔裝置、覆土裝置。
所述松土裝置包括機架1的前端的下方的橫向設置的轉動軸2,轉動軸2與設置在機架上轉動軸2上方的松土裝置變速箱3相連,松土裝置變速箱3通過第一萬向節傳動軸5與拖拉機的變速箱相連。轉動軸2的徑向外周表面上設有若干松土刀具6,通過松土刀具6實現松土操作。
所述起壟裝置為設置在機架1的中部的右、左兩側上的行走輪4,兩行走輪4的中心連線平行于轉動軸2的中軸線。行走輪4的寬度為30-40cm,兩行走輪4之間的間距為50-60cm。行走輪4的半徑不小于20cm。轉動軸2的長度不小于機架1右側的行走輪4的右側面與機架1左側的行走輪4的左側面之間的距離。當拖拉機向前運動時,兩行走輪4將松土刀具6松出的土壓成壟狀,完成起壟操作。
所述播種裝置為播種器7,播種器7設有兩個落種口8,兩落種口8分別靠近機架1的右、左兩側且靠近行走輪4的后端。
所述種子掩埋裝置包括位于各落種口8后方的立桿9,兩立桿9在同一平面內且所在平面平行于轉動軸2的中軸線。立桿9底面距離機架的頂面的高度小于行走輪4的底面距離機架的頂面的高度。兩立桿9之間的距離略小于兩行走輪4之間的間距。當兩行走輪4向后滾動時,兩立桿9將起壟裝置所起的壟的頂面兩側的土向壟的中心推動從而實現對播下的種子掩埋。
所述水帶鋪設裝置包括水帶支架11、水帶10、水帶橫軸12、水帶盤13,水帶支架11上安裝有水帶橫軸12,水帶橫軸12上安裝有可沿其中軸線轉動的水帶盤13,水帶盤13上纏繞有帶孔眼14的水帶10。水帶橫軸12中部的正下方設有可沿其中軸線轉動的轉動輪15,轉動輪15的兩端的直徑大于其中部的直徑,轉動輪15的中軸線平行于水帶橫軸12的中軸線。轉動輪15的下方設有限位套16,限位套16的前端與限位連桿17相連,限位連桿17的前端與機架1的前端通過第一連接鉸66鉸接。
所述覆膜裝置包括位于機架的底面下方且位于兩立桿9后方的塑料膜橫軸18、塑料膜壓緊裝置,塑料膜橫軸18上安裝有可沿其中軸線轉動的塑料膜轉動盤19,塑料膜轉動盤19上纏繞有塑料膜20。塑料膜壓緊裝置包括兩分別設置在架體上塑料膜橫軸18后方的右、左兩側的第一立柱21,各第一立柱21的底端鉸接有一第一杠桿22,第一杠桿22的底端上設有第一壓緊輪23,各第一杠桿22的頂端通過第一拉簧24與第一立柱21相連。第一杠桿22、第二杠桿28均垂直于轉動軸2的中軸線。
所述打孔裝置包括兩分別設置在架體上兩第一立柱21之間第二立柱27,各第二立柱27的底端鉸接有一第二杠桿28,各第二杠桿28的頂端通過第二拉簧29與第二立柱27相連。兩第二杠桿28的底端之間安裝有旋轉橫軸25,旋轉橫軸25的徑向外周表面上設有用于打孔的打孔器具26,所述打孔器具26為打孔柱或打孔錐體。
所述覆土裝置包括兩分別設置在機架1后端右、左兩側上的兩第三立柱30,各第三立柱30的底端固定有籠土鏟31,籠土鏟31呈后窄前寬的鏟狀或碗狀。機架1后端兩籠土鏟31之間設有撒土筒橫軸32,撒土筒橫軸32上套裝有兩安裝軸承33,撒土筒橫軸32兩端上各安裝有撒土裝置。撒土裝置包括通過若干位于撒土筒橫軸32的外周表面上的垂直于撒土筒橫軸32的中軸線的第一連接桿35連接在撒土筒橫軸32的外周表面上的滾筒34,撒土筒橫軸32左側的滾筒的左側面、撒土筒橫軸32右側的滾筒的右側面上各通過第二連接桿36連接有撒土筒37,滾筒34、撒土筒37、撒土筒橫軸32的中軸線重合。撒土筒37的筒壁內側面上設有若干凸棱38,各凸棱38沿撒土筒37的中軸線環狀陣列。撒土筒37的筒壁上設有若干孔39。
機架1的后端撒土筒橫軸32的正上方設有橫桿58,橫桿58的中部的前端連接有兩縱桿60,縱桿60的前端與機架1通過第二連接鉸61鉸接。縱桿60的中部通過第三拉簧64與機架1上第二連接鉸61下方位置連接。橫桿58通過兩垂向連接桿59分別與其正下方的安裝軸承33相連,橫桿58的右、左兩端放置在機架1上。撒土筒橫軸32上兩安裝軸承33之間設有可驅動土撒土筒橫軸32轉動的撒土裝置變速箱62。撒土裝置變速箱62通過第二萬向節傳動軸63與撒土裝置變速箱驅動裝置65相連。第二連接鉸61、撒土裝置變速箱驅動裝置65均位于水帶支架11的下方,第二連接鉸61距離地面的高度大于撒土裝置變速箱驅動裝置65距離地面的高度。
垂向連接桿59上設有若干第五安裝孔67,垂向連接桿59通過第五安裝孔67上的第五螺釘68與橫桿58螺釘連接。采用這一技術方案,可以調節撒土裝置與塑料膜之間的間隙,增加裝置對地面不平整時的適應性。
機架1的前端上設有呈三角形的掛架40,第一連接鉸66設置在掛架40的頂端上,掛架40的頂部和底部的左、右兩端均通過連接板41與拖拉機的后端相連。采用這一技術方案,便于微調機架的位置。連接板41上設有若干連接孔,連接板與掛架40螺釘連接。
立桿9上縱向設有若干第四安裝孔42,立桿9通過第四安裝孔42上的第四螺釘43與機架1螺釘連接。采用這一技術方案,可以調整立桿的入壟面深度。
第一立柱21上縱向設有若干第一安裝孔44,第一立柱21通過第一安裝孔44上的第一螺釘45與機架1螺釘連接。采用這一技術方案,可以調整第一壓緊輪23的摁壓力度,模擬人手操作。
第二立柱27上縱向設有若干第二安裝孔46,第二立柱27通過第二安裝孔46上的第二螺釘47與機架1螺釘連接。采用這一技術方案,可以調整旋轉橫軸25的摁壓力度,模擬人手操作。
30上縱向設有若干第三安裝孔48,第三立柱30通過第三安裝孔48上的第三螺釘49與機架1螺釘連接。采用這一技術方案,可以調整籠土鏟31的入土深度。
除草劑噴灑裝置包括除草劑盛放桶50、除草劑噴頭51,除草劑盛放桶50通過除草劑管路52與除草劑噴頭51相連。種衣劑噴灑裝置包括種衣劑盛放桶53、種衣劑噴頭54,種衣劑盛放桶53通過種衣劑管路55與種衣劑噴頭54相連,種衣劑噴頭54靠近落種口8
肥料布設裝置包括肥料箱56、落料口57,落料口57設置在肥料箱56底部且位于松土刀具6的上方。
行走輪4為鐵制的輪。多功能花生播種機沿其底面的中軸線左、右對稱。
實施例2。如圖11-19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在于:橫桿58上設有垂向檔桿69,垂向檔桿69的底部與籠土鏟31的后側面接觸。
實施例3。夏花生減災增效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夏收小麥收獲后,在田地里采用滅茬機搶時滅茬,通過滅茬機把收割機收割后的田地的殘留秸稈和茬樁翻耕埋壓下去。
步驟2:采用實施例1或2的多功能花生播種機進行松土、肥料布設、起壟、播種、種衣劑噴灑、種子掩埋、水帶鋪設、除草劑噴灑、覆膜、打孔、覆土。
步驟3:通過水帶在膜下滴灌澆水。
以上所列舉的實施方式僅供理解本發明之用,并非是對本發明所描述的技術方案的限定,有關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權利要求所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作出多種變化或變形,所有等同的變化或變形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之內。本發明未詳述之處,均為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的公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