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創造屬于農業機械,主要涉及一種適用于寬窄行、拐子苗插秧作業的水稻插秧機具。
背景技術:
由于寬窄行、拐子苗種植農藝技術有利于農作物的通風、光照和增產,近年來,在水稻插秧作業中開始推廣應用。傳統的人力手工插秧很難實現拐子苗栽植,栽植作業質量無法保證,精度不高,且存在作業效率低、勞動強度大、作業成本高的問題。目前,某些高等農業院校開始研究水稻寬窄行插秧機具,不僅機具結構復雜,制造成本高,難于應用,尤其是不能實現拐子苗栽植方式,推廣應用受到限制。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創造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結合寬窄行、拐子苗水稻栽植農藝技術機械化生產作業的實際需求,研究設計一種寬窄行拐子苗水稻插秧機,達到實現寬窄行拐子苗水稻插秧方式機械化作業的目的。
本發明創造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在水稻插秧機架上配裝送秧傳動箱、三個栽植臂組和秧箱滑道,在秧箱滑道上可橫向移動的從左至右依次安裝a1秧箱、b1秧箱、a2秧箱、b2秧箱、a3秧箱和b3秧箱,在所述送秧傳動箱上可轉動的安裝秧箱橫移驅動軸,在所述秧箱橫移驅動軸的左、右側部上分別設置a秧箱橫移雙向螺紋段和b秧箱橫移雙向螺紋段,a秧箱橫移雙向絲母和b秧箱橫移雙向絲母分別套裝在a秧箱橫移雙向螺紋段和b秧箱橫移雙向螺紋段上,所述a、b秧箱橫移雙向絲母以相同方向、相等速度在秧箱橫移驅動軸上做軸向往復運動,在a秧箱橫移驅動軸上從左至右依次固裝a1連接板、a2連接板和a3連接板,所述a1、a2、a3連接板分別與a1、a2、a3秧箱固接,在b秧箱橫移驅動軸上從左至右依次固裝b1連接板、b2連接板和b3連接板,所述b1、b2、b3連接板分別與b1、b2、b3秧箱固接,a秧箱橫移驅動主板將a秧箱橫移雙向絲母與a秧箱橫移驅動軸固接,b秧箱橫移驅動主板將b秧箱橫移雙向絲母與b秧箱橫驅動軸固接,所述a、b秧箱橫移驅動軸與秧箱橫移驅動軸相互平行,所述三個栽植臂組分別與a1、b1秧箱、a2、b2秧箱、a3、b3秧箱相互配合,每個栽植臂組上的左栽植臂與右栽植臂之間的間距尺寸h1小于相鄰的一個栽植臂組上的左栽植臂與另一個栽植臂組上的右栽植臂之間的間距尺寸h2,構成水稻寬窄行插秧機構,同一個栽植臂組上的左栽植臂與右栽植臂沿圓周方向呈相差180°配置,構成拐子苗插秧機構,至此構成寬窄行拐子苗水稻插秧機。
本發明創造改變了傳統的水稻插秧機橫向秧苗行間距相等、秧苗橫向雙株間平列的插秧方式,實現了相鄰縱橫向秧苗行間距寬窄不同、橫向秧苗雙株間縱向錯位配置的寬窄行、拐子苗栽植農藝技術,具有結構新穎、合理、簡單作業質量好、作業效率高、使用可靠的特點,為先進的水稻寬窄行拐子苗栽植農藝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了機具保障。
附圖說明
圖1是寬窄行拐子苗水稻插秧機總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向視圖;
圖3是栽植臂組結構示意圖。
圖中件號說明:
1、水稻插秧機架、2、送秧傳動箱、3、秧箱橫移驅動軸、4、a秧箱橫移雙向絲母、5、a秧箱橫移驅動主板、6、b秧箱橫移驅動主板、7、b秧箱橫移驅動軸、8、a1秧箱、9、b1連接板、10、a秧箱橫移驅動軸、11、a1連接板、12、秧箱滑道、13、栽植臂組、14、a秧箱橫移雙向螺紋段、15、b秧箱橫移雙向螺紋段、16、b秧箱橫移雙向絲母、17、b3連接板、18、b3秧箱、19、a3秧箱、20、a3連接板、21、b2連接板、22、b2秧箱、23、a2秧箱、24、b1秧箱、25、a2連接板、26、右栽植臂、27、左栽植臂。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創造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一種寬窄行拐子苗水稻插秧機,在水稻插秧機架1上配裝送秧傳動箱2、三個栽植臂組13和秧箱滑道12,在秧箱滑道12上可橫向移動的從左至右依次安裝a1秧箱8、b1秧箱24、a2秧箱23、b2秧箱22、a3秧箱19和b3秧箱18,在所述送秧傳動箱2上可轉動的安裝秧箱橫移驅動軸3,在所述秧箱橫移驅動軸3的左、右側部上分別設置a秧箱橫移雙向螺紋段14和b秧箱橫移雙向螺紋段15,a秧箱橫移雙向絲母4和b秧箱橫移雙向絲母16分別套裝在a秧箱橫移雙向螺紋段14和b秧箱橫移雙向螺紋段15上,所述a、b秧箱橫移雙向絲母4、16以相同方向、相等速度在秧箱橫移驅動軸3上做軸向往復運動,在a秧箱橫移驅動軸10上從左至右依次固裝a1連接板11、a2連接板25和a3連接板20,所述a1、a2、a3連接板11、25、20分別與a1、a2、a3秧箱8、23、19固接,在b秧箱橫移驅動軸7上從左至右依次固裝b1連接板9、b2連接板21和b3連接板17,所述b1、b2、b3連接板9、21、17分別與b1、b2、b3秧箱24、22、18固接,a秧箱橫移驅動主板5將a秧箱橫移雙向絲母4與a秧箱橫移驅動軸10固接,b秧箱橫移驅動主板6將b秧箱橫移雙向絲母16與b秧箱橫驅動軸7固接,所述a、b秧箱橫移驅動軸10、7與秧箱橫移驅動軸3相互平行,所述三個栽植臂組13分別與a1、b1秧箱8、24、a2、b2秧箱23、22、a3、b3秧箱19、18相互配合,每個栽植臂組13上的左栽植臂27與右栽植臂26之間的間距尺寸h1小于相鄰的一個栽植臂組13上的左栽植臂27與另一個栽植臂組13上的右栽植臂26之間的間距尺寸h2,構成水稻寬窄行插秧機構,同一栽植臂組13上的左栽植臂27與右栽植臂26沿圓周方向呈相差180°配置,構成拐子苗插秧機構。
作業使用時,驅動動力通過送秧傳動箱2驅動秧箱橫移驅動軸3轉動,在a、b秧箱橫移雙向螺紋段14、15驅動下使a、b秧箱橫移雙向絲母4、16在秧箱橫移驅動軸3上做同向、同速的軸向往復運動,a秧箱橫移雙向絲母4經a秧箱橫移驅動主板5、a秧箱橫移驅動軸10及a1、a2、a3連接板11、25、20同時驅動a1、a2、a3秧箱8、23、19在秧箱滑道12上移動,b秧箱橫移雙向絲母16通過b秧箱橫移驅動主板6、b秧箱橫移驅動軸7及b1、b2、b3連接板9、21、17同時驅動b1、b2、b3秧箱24、22、18在秧箱滑道12上做與a1、a2、a3秧箱8、23、19同向同速移動,三個栽植臂組13上做旋轉運動的左、右栽植臂27、26分別從相對應的a、b秧箱上先后完成取秧后,繼續轉動完成插秧作業。由于同一個栽植臂組13上的左、右栽植臂27、26在圓周方向上相差180°配置,取插秧過程呈先后交錯完成,形成拐子苗插秧形式。基于同一栽植臂組13上的左、右栽植臂27、26之間間距h1小于相鄰一個栽植臂組13上的左栽植臂27與另一個栽植臂組13上的右栽植臂26之間的間距h2,形成水稻寬窄行插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