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業種植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冬筍、春筍、鞭筍高產高效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術:
竹筍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糖類、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c。每100g鮮竹筍含干物質9.79g、蛋白質3.28g、碳水化合物4.47g、纖維素0.9g、脂肪0.13g、鈣22mg、磷56mg、鐵0.1mg,多種維生素和胡蘿卜素含量比大白菜含量高一倍多;而且竹筍的蛋白質比較優越,人體必需的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以及在蛋白質代謝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谷氨酸和有維持蛋白質構型作用的胱氨酸,都有一定的含量,為優良的保健蔬菜;中醫認為筍味甘、微寒,無毒,在藥用上具有清熱化痰、益氣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尤其是江浙民間以蟲蛀之筍供藥用,名“蟲筍”,為有效之利尿藥,適用于浮腫、腹水、腳氣足腫、急性腎炎浮腫、喘咳,糖尿病、消渴煩熱等,嫩竹葉、竹茹、竹瀝均作藥用。筍還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的特點,食用筍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去積食,防便秘,并有預防大腸癌的功效。筍含脂肪、淀粉很少,屬天然低脂、低熱量食品,是肥胖者減肥的佳品;養生學家認為,竹林叢生之地的人們多長壽,且極少患高血壓,這與經常吃筍有一定關系。因此開展筍的高產高效的培育方法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冬筍、春筍、鞭筍高產高效的培育方法,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同時提升了筍的品質、產量。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冬筍、春筍、鞭筍高產高效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林地選擇
1)林地地勢平緩的山岙、山腳;
2)土壤疏松肥沃、土層深厚,有效土層厚度大于50cm;
3)遠離污染源,接近水源;
(2)筍用林培育管理
1)全面深翻墾復
全面墾復的深度為40~50厘米,清除竹林地的柴草、樹根、竹蔸、石塊等,將老鞭、死鞭、無芽鞭、細弱鞭、跳鞭全部挖去,保留呈黃色至黃銅色的壯齡鞭,淺鞭深埋;
2)調整竹鞭結構
淺鞭深埋,使竹林的竹鞭在土壤中呈立體分布,分上、中、下三層,分層經營;上層為淺鞭層,深度為8~12厘米,經營鞭筍;中層為中鞭層,深度為20~30厘米,經營冬筍;下層為深鞭層,深度為大于30厘米,經營春筍和留養母竹;
3)松土除草
全面松土,每年進行一次;松土時要保護活芽和已發育的小筍芽;竹林邊緣3~5米寬的山地也要松土;
4)挑土上坡
在筍用林培育管理過程中,上坡的土壤移向下坡,使上坡土層變薄,下層土壤增厚,因此結合施肥,將下坡的土,挑到上坡,使上下坡土層厚度一致;
(3)肥料管理
施肥種類為農家有機肥和竹筍專用有機復合肥,主施農家有機肥,每畝施用量為5000~10000千克,或竹筍有機復合肥150~200千克;
每年施肥4次,按時間順序,第一次施肥在1~2月份,結合挖掘冬筍時進行,施竹筍專用有機復合肥50~70千克;將竹筍專用有機肥均勻地撒施在林地上,邊挖冬筍,邊深翻墾復,挖取冬筍后肥料翻入地下,然后覆土耙平;
第二次施肥在5~6月份結合松土除草等撫育時,施筍后肥;筍用林挖去竹筍、留養新竹后,施竹筍專用有機肥80~120千克,溝施并蓋土;
第三次施肥在8~9月份,結合挖鞭筍施肥;挖取鞭筍后,需要追肥,肥與水按1:4的重量比,混合均勻挖穴澆施;
第四次施肥在11~12月份,其時是冬筍長筍期,施農家有機肥5000~10000千克,鋪施;在1~2月挖冬筍時,與第一次施肥一起將欄肥翻入地下。
(4)水分管理
3~5月份的出筍期和7~9月份的行鞭、筍芽分化期以及10~11月份的冬筍生長膨大期,提高林地土壤的含水量;
1)引水澆灌,將水源引入竹林中,每隔4~5米,開水平溝,放水澆灌,細水長流,全林灌透;
2)抽水澆灌,通過抽水泵抽水,用皮管澆灌全林,澆透為止;
3)無水源條件的竹林,施用抗旱保水劑;在竹林中,每隔3~4米開水平溝,將抗旱保水劑與竹筍專用肥混勻施入;竹林注意排水,避免林地積水。
優選的,所述步驟(1)的山岙、山腳坡度小于等于20度。
優選的,所述步驟(3)的農家有機肥為欄肥;所述的竹筍專用有機復合肥為無機質和生物菌劑而制成的生態環保肥料。
優選的,所述步驟(3)的追肥,肥料為尿素,每畝施用1000~1200千克。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科學合理的施肥,提高筍的品質與產量;同時提升了化肥的利用率,充分利用有機肥料。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冬筍、春筍、鞭筍高產高效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林地選擇
1)林地地勢平緩坡度小于等于20度的山岙、山腳;
2)土壤疏松肥沃、土層深厚,有效土層厚度大于50cm;
3)遠離污染源,接近水源;
(2)筍用林培育管理
1)全面深翻墾復
全面墾復的深度為40~50厘米,清除竹林地的柴草、樹根、竹蔸、石塊等,將老鞭、死鞭、無芽鞭、細弱鞭、跳鞭全部挖去,保留呈黃色至黃銅色的壯齡鞭,淺鞭深埋;為新鞭生長提供有效空間;
2)調整竹鞭結構
淺鞭深埋,使竹林的竹鞭在土壤中呈立體分布,分上、中、下三層,分層經營;上層為淺鞭層,深度為8~12厘米,經營鞭筍;中層為中鞭層,深度為20~30厘米,經營冬筍;下層為深鞭層,深度為大于30厘米,經營春筍和留養母竹;通過調整地下竹鞭結構,使竹鞭增粗,提高了營養物質的貯藏量,有效鞭芽增加,從而提高竹筍的產量和質量;
3)松土除草
全面松土,每年進行一次;松土時要保護活芽和已發育的小筍芽;竹林邊緣3~5米寬的山地也要松土;以便新鞭延伸,擴大竹林面積;
4)挑土上坡
在筍用林培育管理過程中,上坡的土壤移向下坡,使上坡土層變薄,下層土壤增厚,因此結合施肥,將下坡的土,挑到上坡,使上下坡土層厚度一致;促進全林豐產;
(3)肥料管理
施肥種類為農家有機肥和竹筍專用有機復合肥,農家有機肥為欄肥,竹筍專用有機復合肥為無機質和生物菌劑而制成的生態環保肥料,主施農家有機肥,每畝施用量為5000~10000千克,或竹筍有機復合肥150~200千克;
每年施肥4次,按時間順序,第一次施肥在1~2月份,結合挖掘冬筍時進行,施竹筍專用有機復合肥50~70千克;將竹筍專用有機肥均勻地撒施在林地上,邊挖冬筍,邊深翻墾復,挖取冬筍后肥料翻入地下,然后覆土耙平;
第二次施肥在5~6月份結合松土除草等撫育時,施筍后肥;筍用林挖去竹筍、留養新竹后,施竹筍專用有機肥80~120千克,溝施并蓋土;
第三次施肥在8~9月份,結合挖鞭筍施肥;挖取鞭筍后,需要追肥,肥料為尿素,每畝施用1000~1200千克,尿素與水按1:4的重量比,混合均勻挖穴澆施;增加鞭筍產量,還可促進筍芽的分化,提高冬筍和早期春筍的產量;
第四次施肥在11~12月份,其時是冬筍長筍期,施農家有機肥5000~10000千克,鋪施;在1~2月挖冬筍時,與第一次施肥一起將欄肥翻入地下;增加肥力,促進土壤結構疏松,又能保溫增熱,促進冬筍早出;
(4)水分管理
3~5月份的出筍期和7~9月份的行鞭、筍芽分化期以及10~11月份的冬筍生長膨大期,提高林地土壤的含水量;
1)引水澆灌,將水源引入竹林中,每隔4~5米,開水平溝,放水澆灌,細水長流,全林灌透;
2)抽水澆灌,通過抽水泵抽水,用皮管澆灌全林,澆透為止;
3)無水源條件的竹林,施用抗旱保水劑;在竹林中,每隔3~4米開水平溝,將抗旱保水劑與竹筍專用肥混勻施入;竹林注意排水,避免林地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