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業機械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播種機。
背景技術:
在水稻播種時,一般都是抓起適量的水稻種子拋灑在稻田中,這樣一來,水稻種子不能很均勻的分布在稻田中,較密的地方存在“搶肥”的問題、較稀的地方存在“土壤堿化”的問題,從而造成水稻產量降低。農民為了提高產量,在水稻長出禾苗時,將禾苗進行手工移栽,使禾苗間距合適;在這個過程中,農民需要反復的彎腰,使得腰部和腿部酸痛,而且生產的效率也較低。為了減去手工移栽過程,可以使用播種機來控制播種時種子的撒入量,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現有的播種機一般由發動機帶動,體積龐大,適用于平原地區,卻不適用于丘陵地區。在丘陵地區,使用手動播種機會比較方便。然而手動播種機比較少見,而且一般利用重力使種子直接落地,難以控制種子下落的粒數、種子落地時的前后間距。例如,授權公告號為cn205694121u的專利公開了一種手動調節排量的播種機,包括機架、種子箱、遮擋板、水箱、水管、種子箱和行走輪,所述機架上側安裝有牽引裝置,且牽引裝置上設置有安裝孔,所述機架下側安裝有翻土犁,所述機架下側安裝有播種開溝犁,且播種開溝犁通過播種管和種子箱連接,所述種子箱內部安裝有播種輪,且播種輪內部安裝有轉軸,所述種子箱外側安裝有調節螺帽,且調節螺帽下側安裝有遮擋板,所述遮擋板插入種子箱,所述機架下側安裝有行走輪,且行走輪前側安裝有皮帶輪,所述機架上側安裝有水箱,且水箱上側安裝有加水口,所述機架下側安裝有覆土犁。這種手動調節排量的播種機通過在播種時噴水的方式來提高種子的發芽率,但是利用種子在重力作用下直接落地,還是難以控制種子下落的粒數、種子落地時的前后間距或左右間距。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水稻種子播撒不均勻、移栽禾苗時需要反復的彎腰使得腰部和腿部酸痛和生產效率較低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播種機。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播種機,包括機架、行走輪、把手、轉軸、離合裝置、滾筒、四輪斗和漏斗,在機架中間安裝轉軸,在機架后端安裝把手,其特征在于:
轉軸的一端通過離合裝置與一個行走輪連接,轉軸的另一端與另一個行走輪活動連接;
滾筒包括固定盤、舌勺、滾筒壁和封盤;其中舌勺包括外套管、勺體、固定板、中心桿、內管、長彈簧、調節螺釘和短彈簧,中心桿的一端插入內管、另一端從外套管伸出,中心桿上設置長彈簧,內管上設置固定板,固定板與外套管連接,外套管外壁設置勺體和調節螺釘,并在調節螺釘上設置短彈簧;滾筒壁兩端均設置封盤形成中空的圓柱體,轉軸從封盤的中心貫穿而過;在位于中空的圓柱體內的轉軸上,固定若干個固定盤,每個固定盤上設置若干個舌勺;滾筒壁上開設與舌勺的勺體、中心桿、調節螺釘相應的孔,舌勺的勺體、中心桿從孔中穿出,調節螺釘抵在滾筒壁上;
四輪斗包括輪子、斗本體、彈簧、連桿、調節架和連接桿;斗本體的前部設置四個輪子,通過四個輪子與滾筒滾動連接;斗本體的后部固定若干個連桿,連桿上設置彈簧和調節架,調節架與連接桿鉸接;連接桿通過固定旋桿連接機架;
若干個漏斗設置在滾筒的前下方。
固定盤之間的間距、漏斗中心的距離按需設置,優選的,相鄰固定盤之間的間距均為10~17cm,相鄰漏斗中心的距離均為10~17cm;最優選均為14cm。
優選的,舌勺與滾筒壁之間的夾角為50~70度,最優選為60度。所述的夾角是指舌勺的中心桿的軸線與滾筒壁的切線之間的夾角。50~70度是經過反復試驗得到的優選方案,可以保證舌勺的勺體靈活伸縮并順利舀起種子,夾角為60度時最優。
優選的,舌勺的勺體的弧度為π/2。勺體的弧度按需設置,弧度為π/2也是經過反復試驗得到的優選方案。
上述的播種機的工作原理:在四輪斗內放置種子;使離合裝置處于結合狀態,使用者握住把手推動機架使行走輪行走,轉軸隨之轉動,滾筒跟著轉動;舌勺隨滾筒一起轉動,當位于滾筒壁外的勺體撞擊到四輪斗的斗本體時,舌勺內的長彈簧收縮,則勺體和中心桿縮回滾筒壁內;滾筒繼續轉動,勺體離開撞擊處,長彈簧伸長,則勺體和中心桿伸出滾筒壁,勺體舀起種子;滾筒繼續轉動,勺體轉過最高處,將種子從前方倒掉,種子落入漏斗中,最后從漏斗內落在地面上。每個勺體隨滾筒每轉動一圈,就完成一次舀起種子并將種子倒入漏斗中的動作,則滾筒不斷轉動就可以連續播種。固定盤的數量和它們之間的間距、舌勺的數量和它們之間的角度、漏斗的數量和大小以及它們之間的間距都可以按需要布置,所以種子落地的間距能夠控制;中心桿和勺體相互配合,通過調節螺釘控制伸出滾筒壁的長度,或改變勺體的弧度,使每次舀起種子的粒數可控。為了使效果更好而設置漏斗,漏斗可以使種子落地時更加精準;漏斗的個數與滾筒的固定盤的個數相同,漏斗對齊相應的固定盤上舌勺所在的平面,保證種子從勺體掉落時都先落在漏斗中,再從漏斗內落在地面上。通過調節舌勺上的調節螺釘,可以控制勺體和中心桿伸出滾筒壁的長度。通過調節連接桿和機架的位置關系,可以控制調節架與斗本體的距離,即控制連桿上彈簧的長度,從而控制四輪斗與滾筒之間的松緊程度。離合裝置處于結合狀態時,行走輪與轉軸之間傳動,行走輪和轉軸同時轉動;離合裝置處于分離狀態時,行走輪與轉軸之間不傳動,從而在行走輪轉動時轉軸不轉。
進一步地,離合裝置包括花鍵套、嚙合盤、彈簧、調節叉、豎直軸和檔桿,轉軸一端伸出行走輪外側并設置外花鍵,花鍵套通過彈簧設置在轉軸上;嚙合盤固定在行走輪上,花鍵套朝嚙合盤的一端與嚙合盤嚙合;機架上設置豎直軸和檔桿;調節叉前端叉在花鍵套上,調節叉中部通過豎直軸與機架活動連接。花鍵套和嚙合盤相互匹配,轉動調節叉可以使花鍵套和嚙合盤分離或結合,從而控制行走輪和轉軸之間的傳動。檔桿可以限制調節叉,彈簧能夠使花鍵套回彈。例如轉動調節叉使花鍵套向外分離,花鍵套同時壓縮彈簧,然后將調節叉后端卡在檔桿上,即為離合裝置的分離狀態;將調節叉后端從檔桿上松開,彈簧伸長使花鍵套回彈,花鍵套與嚙合盤重新結合,即為離合裝置的結合狀態。
進一步地,還包括防水蓋,防水蓋設置在兩個行走輪的內側,并固定在機架上。防水蓋用于防止行走輪轉動時污水濺到四輪斗或滾筒上。
進一步地,還包括收集盤,收集盤設置在四輪斗的下方,并與機架活動連接。收集盤主要是為了在拆卸四輪斗時,方便收集四輪斗內剩余的種子。
進一步地,還包括水泡尺,水泡尺安裝在機架上,水泡尺為圓弧形并設有刻度表。水泡尺用來觀察機架是否水平,方便控制機架水平行進。
本發明的技術效果是:播種時可以控制種子落地時的間距和粒數,解決了水稻種子播撒不均勻的問題;適用于丘陵地區,手動操作,靈活方便;避免農民反復地彎腰,使得腰部和腿部酸痛;可以連續播種,解決了生產的效率較低的問題,大大減輕了農民勞作的工作量。因此,使用本發明能夠提高水稻的生產效率和產量。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的整體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2是實施例1的整體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3是實施例1的俯視示意圖。
圖4是實施例1的舌勺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實施例1的舌勺的拆分示意圖。
圖6是實施例1的舌勺的剖視示意圖。
圖7是實施例1的固定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實施例1的舌勺與固定盤的連接示意圖。
圖9是實施例1的固定盤與轉軸的連接示意圖。
圖10是實施例1的滾筒(除封盤)的側視示意圖。
圖11是實施例1的滾筒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圖1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13是實施例1的四輪斗的結構示意圖。
圖14是實施例1的滾筒與四輪斗的連接示意圖。
圖15是實施例1的離合裝置部分的示意圖。
圖16是實施例2的固定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17是實施例2的舌勺與固定盤的連接示意圖。
圖18是實施例2的固定盤與轉軸的連接示意圖。
圖19是實施例2的滾筒的結構示意圖。
在圖中,1.滾筒、101.孔一、102.孔二、103.孔三、11.舌勺、1101.勺體、1102.外套管、1103.內管、1104.中心桿、110401.固定環、1105.長彈簧、1106.固定板、1107.短彈簧、1108.調節螺釘、1109.緊固螺釘、1110.限位螺母、1111.緊固螺母、12.固定盤、1201.桿套、1202.套環、13.滾筒壁、14.封盤、2.四輪斗、201.輪子、202.斗本體、203.調節架、204.連桿、205.彈簧、206.連接桿、3.轉軸、4.機架、5.行走輪、6.把手、7.離合裝置、701.花鍵套、702.嚙合盤、703.彈簧、704.調節叉、705.檔桿、706.豎直軸、8.漏斗、801.漏斗架、91.防水蓋、92、收集盤、93.水泡尺、94.固定旋桿、95.軸承座。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3所示,一種播種機,包括機架4、行走輪5、把手6、轉軸3、離合裝置7、滾筒1、四輪斗2、漏斗8、防水蓋91、收集盤92和水泡尺93。機架4的后方通過固定旋桿94安裝把手6,使把手6的高度可調。機架4的左右兩側設置軸承座95,軸承座95內設置帶槽的單向軸承,帶槽的單向軸承內安裝轉軸3;通過帶槽的單向軸承連接轉軸3,可以保證轉軸3只朝一個方向轉動,即向前轉動。轉軸3還穿過滾筒1,在轉軸3的左端通過離合裝置7連接左邊的行走輪5,在轉軸3的右端通過普通軸承連接右邊的行走輪5。在滾筒1的后方,四輪斗2與滾筒1滾動連接;在滾筒1的前下方,一排漏斗8通過漏斗架801與機架4連接。在四輪斗2的下方,收集盤92掛在機架4上。在機架4的左右兩側,分別固定防水蓋91,防水蓋91中心設有油封進行密封;防水蓋91用來蓋住行走輪5,防止行走輪5轉動時污水濺到四輪斗2或滾筒1上。在機架4的右后側,固定一個水泡尺93,水泡尺93為圓弧形并設有刻度表,根據水泡在刻度表上的位置可以判斷機架4是否水平。
具體地,滾筒1包括固定盤12、舌勺11、滾筒壁13和封盤14。如圖10、11所示,滾筒壁13左右兩端均設置封盤14形成中空的圓柱體,轉軸3從封盤14的中心貫穿而過,在位于中空的圓柱體內的轉軸3上,固定五個固定盤12,每個固定盤12上設置五個舌勺11。
如圖4、5、6所示,舌勺11包括外套管1102、勺體1101、固定板1106、中心桿1104、內管1103、長彈簧1105、緊固螺釘1109、緊固螺母1111、限位螺母1110、調節螺釘1108和短彈簧1107。外套管1102外壁一端固定兩個緊固螺母1111,另一端固定勺體1101和一個緊固螺母1111。勺體1101為長條形圓弧狀,弧度為π/2、內徑為1cm,長度為1.5cm。中心桿1104的一端(直徑1.5mm)插入內管1103,另一端較尖銳且設置固定環110401,尖銳的一端伸出外套管1102,固定環110401抵在外套管1102內壁。內管1103外壁通過螺紋連接兩組限位螺母1110,在兩組限位螺母1110之間固定板1106套在內管1103上,兩組限位螺母1110限制內管1103和固定板1106的相對活動范圍。長彈簧1105套在中心桿1104上,一端抵住固定環110401、另一端抵住內管1103上的限位螺母1110。固定板1106通過兩個緊固螺釘1109與外套管1102外壁一端的兩個緊固螺母1111連接。外套管1102外壁另一端的緊固螺母1111上安裝調節螺釘1108并在調節螺釘1108上設置短彈簧1107,調節螺釘1108釘帽的直徑為5mm。長彈簧1105可以伸縮,中心桿1104可以在內管1103中伸縮。固定板1106、外套管1102和勺體1101固定在一起,固定板1106可以在兩組限位螺母1110之間活動。
如圖7所示,固定盤12上均勻地設置五組桿套1201和套環1202,用于連接舌勺11。
如圖8所示,五個舌勺11的內管1103分別插入相應的桿套1201和套環1202中。
如圖9所示,五個固定盤12均勻地固定在轉軸3上,相鄰兩個固定盤12之間的間距均為14cm。
如圖10、11、12所示,滾筒壁13厚3mm,滾筒壁13上開設與調節螺釘1108對應的孔一101、與中心桿1104對應的孔二102和與勺體1101對應的孔三103。孔一101的直徑(3mm)小于調節螺釘1108釘帽的直徑(5mm),孔二102的直徑(2mm)大于中心桿1104的直徑(1.5mm)且小于固定環110401的直徑(4mm),孔三103為對應于勺體1101的圓弧形、與勺體1101之間留有0.5mm間隙(小于種子的直徑)。調節螺釘1108對著孔一101抵在滾筒壁13內側(調節螺釘1108的釘帽遮住孔一101),中心桿1104尖銳的一端從孔二102伸出,勺體1101從孔三103伸出。封盤14蓋在滾筒壁13的左右兩端,被轉軸3貫穿而過。利用螺絲刀從孔一101可以調節調節螺釘1108,從而可以方便地控制勺體1101和中心桿1104伸出滾筒壁13的長度。
如圖2、13、14所示,四輪斗2包括輪子201、斗本體202、彈簧205、連桿204、調節架203和連接桿206。斗本體202的前部設置四個輪子201,通過四個輪子201與滾筒1滾動連接,斗本體202下端貼緊滾筒壁13。斗本體202的后部固定六個連桿204,連桿204上設置彈簧205和調節架203,彈簧205一端抵在斗本體202上、另一端抵在調節架203上;調節架203與連接桿206鉸接;連接桿206通過固定旋桿94連接機架4。
如圖1所示,一排共五個漏斗8設置在漏斗架801上,漏斗架801固定在機架4上;每個漏斗8對準相應的固定盤12上舌勺11所在平面,相鄰兩個漏斗8中心的距離均為14cm。
如圖15所示,離合裝置7包括花鍵套701、嚙合盤702、彈簧703、調節叉704、豎直軸706和檔桿705。轉軸3的左端伸出行走輪5外側并設置外花鍵,花鍵套701中空且套在轉軸3的左端外花鍵處,彈簧703左端連接轉軸3左端、右端抵在花鍵套701左端。花鍵套701右端有凸起結構,嚙合盤702左端有與花鍵套701的凸起結構匹配的凹陷結構,嚙合盤702固定在行走輪5上。機架4在左方凸出一部分,在其上設置豎直軸706和檔桿705;調節叉704前端叉在花鍵套701上,調節叉704中部通過豎直軸706與機架4活動連接,使調節叉704能夠繞豎直軸706轉動。
播種時,先在四輪斗2內放置適量種子;再轉動調節叉704將花鍵套701向右撥,使花鍵套701的凸起結構和嚙合盤702的凹陷結構結合(即離合裝置7的結合狀態);然后使用把手6推動行走輪5向前行走,則行走輪5帶動轉軸3轉動,即滾筒1轉動;舌勺11的勺體1101撞擊四輪斗2的斗本體202下端,長彈簧1105被壓縮,勺體1101和中心桿1104縮回滾筒壁13內,緊接著中心桿1104和勺體1101轉過撞擊處,長彈簧1105回彈,中心桿1104和勺體1101重新伸出,勺體1101舀起一粒種子;勺體1101轉過最高處后,將種子倒入漏斗8;最后種子從漏斗8中落向地面。播種完畢后,可以轉動調節叉704將花鍵套701向左撥,使花鍵套701的凸起結構和嚙合盤702的凹陷結構分離(即離合裝置7的分離狀態),將調節叉703后端卡在檔桿705上,使離合裝置7保持分離狀態,此時行走輪5轉動時不會帶動轉軸3,播種機只行走而不播種。如果四輪斗2內有剩余的種子,可以松開固定旋桿94,拆下四輪斗2,種子落入收集盤92,取下收集盤92回收種子。
實施例2
以實施例1為基礎,如圖16~19所示,做出以下改變:
1)固定盤12的數量改為十五個;
2)每個固定盤12上舌勺11的數量改為七個;
3)加大漏斗8的尺寸,并將相鄰兩個漏斗8中心的距離改為17cm;
4)每三個固定盤12相互靠近,成為一組,每組固定盤12對準一個漏斗8;每組固定盤12之間的間距改為17cm;
5)機架4、把手6、四輪斗2、轉軸3、滾筒壁13、漏斗架801相應調整。
如此,則播種時每次三個舌勺11舀起的種子依次倒入同一個漏斗中,種子落地的數量增加。相鄰兩個漏斗8中心的距離加大,種子落地的間距均發生相應的變化。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