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玫瑰育苗方法,屬于育苗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的玫瑰育苗方法,主要是采用扦插的方法,插穗的長度一般選擇大于10cm,如果插穗的長度小于10cm,插穗內儲存的營養物質少,插穗扦插過程中因為養分供應不足而死亡,因此造成成活率較低。
cn102612971a公開了玫瑰扦插繁殖方法,其采集的扦插紙條為橫徑不小于1cm、長50-70cm的一年生健壯紙條;
cn103918535a公開了一種大馬士革玫瑰的育苗方法,其采集的插穗長度為10-15cm。
但是插穗的長度選擇的太長,則需要一定量的母本植株作為接穗的來源,造成繁殖系數低,母本植株種節利用率低,總體的增殖數量少。
而常規的組織培養快繁技術,優點是:繁殖系數高,繁殖速率高,但缺點是:技術含量高,需要多種激素配合使用,一般先誘導愈傷組織,再誘導芽分化,步驟較多、培育周期較長,培養的組培苗移栽入杯苗時,需要煉苗時間長,煉苗過程中,成活率受到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玫瑰育苗方法,以實現以下發明目的:
(1)提高玫瑰育苗的成活率;
(2)提高玫瑰育苗的繁殖系數和繁殖效率,提高母本植株種節利用率,減少接穗的使用量,減少對母本植株的影響;
(3)縮短育苗時間。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玫瑰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外植體材料的選擇,浸泡處理,消毒處理,扦插培養,擴繁、生根培養,轉移到營養杯。
以下是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所述浸泡處理,將幼嫩莖段,在含有1%pvp、3%的甲殼素、3.5%的海藻多糖、92.5%的水的混合溶液中,浸泡7-10s,取出。
所述扦插培養,將幼嫩莖段,按照生長方向,垂直插入含有扦插培養基中,插入深度為0.5cm;每天16h光照,8小時黑暗,光照度為2500lx,環境溫度為28℃,培養時間為20天。
所述扦插培養基的組成為:ms固體培養基與氨基寡糖素、巖藻聚糖硫酸酯、大米多肽、三硬脂酸甘油酯的質量比例為:100:0.2:1.5:2:1。
所述擴繁、生根培養,包括以下階段:
第一階段:光照度每天12h光照,12小時黑暗,光照度為2500lx,環境溫度為27℃;培養10天;
第二階段:光照度每天10h光照,14小時黑暗,光照度為1800lx,環境溫度為37℃;培養48h;
第三階段:光照度每天16h光照,8小時黑暗,光照度為2500lx,環境溫度為15℃;培養48h;
第四階段:光照度每天12h光照,12小時黑暗,光照度為2800lx,環境溫度為2℃;培養24h;
第五階段:光照度每天8h光照,16小時黑暗,光照度為2500lx,環境溫度為22℃;培養1周。
所述擴繁、生根培養,所使用的培養基的組成為:ms固體培養基與氨基寡糖素、巖藻聚糖硫酸酯、大米多肽、三硬脂酸甘油酯、iba、腐殖酸、藻膠酸的質量比例為:100:0.2:1.5:2:1:0.0002:2:3。
所述轉移到營養杯,培養1周后,噴濕保護液一次;所述保護液中,以使用濃度計,香菇多糖為100mg/l、tdz(噻苯隆)為0.02mg/l、茉莉酸甲酯為0.05mg/l、多胺為50mg/l,精氨酸為20mg/l,乙氧基改性聚三硅氧烷為80mg/l。
所述外植體材料的選擇,選擇已正常開花2年的玫瑰植株,選取當年生、無病蟲害、生長旺盛、直徑為1.5-2.0mm的幼嫩莖段;剪切幼嫩莖段的下端,將幼嫩莖段剪成2-3cm長;然后下端剪成斜切口,下端切口切面與插穗的徑向平面的夾角為60-65℃。
所述擴繁、生根培養,生根率達99.5%以上,每棵玫瑰苗生根數量為5-8條。
所述轉移到營養杯,將擴繁、生根培養后獲得的苗高4-5cm的小苗,種植于營養杯中,保持空氣濕度85%以上,培養溫度25℃,光照度每天14h光照,10小時黑暗,光照度為2000lx;生長15天后,放置于室外,上面搭遮陽網;待苗高17cm以上時,可以進行出圃。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達到的技術效果是:
(1)本發明所述玫瑰育苗方法,成活率達99.4%以上,出圃后移栽成活率達99.0%以上,培育的玫瑰苗的整齊度高,苗木的高度差在1.2cm以內,生根率達99.5%以上,移栽時,每棵玫瑰苗生根數量為12-13條,根的長度為3.6-4cm。
(2)本發明通過自我離體繁育,解決了扦插枝條來源的問題,無需消耗大量的玫瑰枝條,提高了繁殖效率和繁殖系數,每棵玫瑰植株,以截取3-4個幼嫩莖段計算,每次增殖9-12倍;母本植株種節利用率達96%以上。
(3)本發明和傳統組織培養相比,將增殖培養和生根培養合二為一,不需經過不定芽的分化培養,成苗和生根的繁瑣操作;省略煉苗階段,縮短了育苗周期,整個育苗周期為60天;并且克服了傳統組織培養需要添加多種外源激素,造成不定芽的玻璃化問題、愈傷組織難分化問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將有助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進一步理解本發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發明。應當指出的是,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調整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一種玫瑰育苗方法
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外植體材料的選擇
在每年的春天3-4月,選擇已正常開花2年的玫瑰植株,選取當年生、無病蟲害、生長旺盛、直徑為1.5-2.0mm的幼嫩莖段;剪切幼嫩莖段的下端,將幼嫩莖段剪成2-3cm長;然后下端剪成斜切口,下端切口切面與插穗的徑向平面的夾角為60-65℃。
所述幼嫩莖段,為含有腋芽的莖段。
步驟2、浸泡處理
將步驟(1)所述幼嫩莖段,在含有1%pvp、3%的甲殼素、3.5%的海藻多糖、92.5%的水的混合溶液中,浸泡7-10s,取出。
步驟3、消毒處理
將經過步驟(2)處理的幼嫩莖段,用75%的酒精浸泡并搖動殺菌1min后取出,用無菌水沖洗3次,再以0.1%的氯化汞浸泡5min,然后用無菌水沖洗3次。
步驟4、扦插培養
將步驟(3)經過消毒處理的幼嫩莖段,按照生長方向,垂直插入含有扦插培養基的錐形瓶中,插入深度為0.5cm,將錐形瓶密封;每天16h光照,8小時黑暗,光照度為2500lx,環境溫度為28℃,培養時間為20天。
所述扦插培養基的組成為:
ms固體培養基與氨基寡糖素、巖藻聚糖硫酸酯、大米多肽、三硬脂酸甘油酯的質量比例為:100:0.2:1.5:2:1
具體制備方法為:
(1)制備母液:
氨基寡糖素、巖藻聚糖硫酸酯、大米多肽、三硬脂酸甘油酯先配置成一定濃度的母液,其中氨基寡糖素的含量為2%、巖藻聚糖硫酸酯的含量為15%、大米多肽的含量為20%、三硬脂酸甘油酯的含量為10%,其余為水,攪拌溶解后,進行過濾除菌,然后加熱至60℃;
(2)ms培養基的各原料混合均勻,經過滅菌后,冷卻至70℃;
(3)將加熱至60℃的母液與冷卻至70℃的ms培養基,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混合均勻,調節ph為5.8-6.0,然后將混合后的培養基,均勻的分裝在錐形瓶中,冷卻、凝固。
母液與ms培養基的質量比例為:1:10。
步驟5、擴繁、生根培養
將步驟(4)的扦插苗生長至6-7cm時,將扦插苗拔出,剪切成3段,每段長2cm,繼續扦插于新的培養基中,進行以下五個階段的培養過程:
第一階段:光照度每天12h光照,12小時黑暗,光照度為2500lx,環境溫度為27℃;培養10天;
第二階段:光照度每天10h光照,14小時黑暗,光照度為1800lx,環境溫度為37℃;培養48h;
第三階段:光照度每天16h光照,8小時黑暗,光照度為2500lx,環境溫度為15℃;培養48h;
第四階段:光照度每天12h光照,12小時黑暗,光照度為2800lx,環境溫度為2℃;培養24h;
第五階段:光照度每天8h光照,16小時黑暗,光照度為2500lx,環境溫度為22℃;培養1周。
所述培養基組成為:
ms固體培養基與氨基寡糖素、巖藻聚糖硫酸酯、大米多肽、三硬脂酸甘油酯、iba(吲哚丁酸)、腐殖酸、藻膠酸的質量比例為:100:0.2:1.5:2:1:0.0002:2:3
具體制備方法為:
(1)制備母液:
氨基寡糖素、巖藻聚糖硫酸酯、大米多肽、三硬脂酸甘油酯、iba、腐殖酸、藻膠酸先配置成一定濃度的母液,其中氨基寡糖素的含量為2%、巖藻聚糖硫酸酯的含量為15%、大米多肽的含量為20%、三硬脂酸甘油酯的含量為10%,iba(吲哚丁酸)含量為0.002%、腐殖酸含量為20%、藻膠酸含量30%,其余為水,攪拌溶解后,進行過濾除菌,然后加熱至60℃;
(2)ms培養基的各原料混合均勻,經過滅菌后,冷卻至70℃;
(3)將加熱至60℃的母液與冷卻至70℃的ms培養基,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混合均勻,調節ph為5.8-6.0,然后將混合后的培養基,均勻的分裝在錐形瓶中,冷卻、凝固。
母液與ms培養基的質量比例為:1:10。
生根率達99.5%以上,每棵玫瑰苗生根數量為5-8條。
步驟6、轉移到營養杯
將步驟5中獲得的苗高4-5cm的小苗,根部的培養基清洗干凈,種植于含有混合基質的營養杯中,壓實基質,保持空氣濕度85%以上,但葉片不積水,培養溫度25℃,光照度每天14h光照,10小時黑暗,光照度為2000lx,培養1周后,噴濕保護液一次;
生長15天后,放置于室外,上面搭遮陽網,按花木杯苗進行常規管理即可;待苗高17cm以上時,可以進行出圃,出圃前的成活率達99.4%以上,出圃后移栽成活率達99.0%,玫瑰苗的整齊度高,苗木的高度差在1.2cm以內,移栽時,每棵玫瑰苗生根數量為12-13條,根的長度為3.6-4cm。
所述保護液中,以使用濃度計,香菇多糖為100mg/l、tdz(噻苯隆)為0.02mg/l、茉莉酸甲酯為0.05mg/l、多胺為50mg/l,精氨酸為20mg/l,乙氧基改性聚三硅氧烷為80mg/l。
所述混合基質,以重量份計,包括:硝基纖維素20份、植金石10份、珍珠巖10份、蜂窩煤渣2份、蘑菇渣3份、松針1份、楨樹葉2份、鋸末3份、水苔草0.5份、松樹皮0.6份;
所述蘑菇渣、松針、楨樹葉、鋸末、水苔草、松樹皮需要進行自然發酵腐熟,按照常規工藝進行即可。
本發明通過自我離體繁育,解決了扦插枝條來源的問題,無需消耗大量的玫瑰枝條,同時提高了繁殖效率和繁殖系數,每棵玫瑰植株,以截取3-4個幼嫩莖段計算,每次增殖9-12倍。
本發明和傳統組織培養相比,不需要形成愈傷組織或形成不定芽,再通過分化培養,成苗和生根;克服了傳統組織培養需要添加多種外源激素,造成不定芽的玻璃化問題、愈傷組織難分化問題。
本發明減少了煉苗階段,移栽成活率高,達99.0%以上。
本發明的步驟1、浸泡處理;步驟4、扦插培養的扦插培養基的組成;步驟5、擴繁、生根培養中的五個階段的培養過程以及培養基的組成;步驟6、轉移到營養杯中的保護液的組成以及混合基質的組成對本發明的技術效果做出突出的技術貢獻。
上述步驟(4)-(5)要保證無菌條件。
除非另有說明,本發明中所采用的百分數均為重量百分數,本發明所述的比例,均為質量比例。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