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植物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鹽堿地植物種植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雙容器裝置。
背景技術:
雙容器育苗技術起源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到了20世紀90年代該項技術逐步完善,并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應用。
現有的雙容器裝置,包括栽培容器(可移動容器)和固定容器。使用時,將固定容器固定于生產地中,且將固定容器的容器口與地面平齊;將栽培容器放置于固定容器里,栽培容器內為無菌基質,用于栽培植物。植物的施肥及給排水全部由額外鋪設的管道設施來完成。由于用無菌基質代替土壤,所以該雙容器裝置對生產地的要求并不高,可以是不良土地,如鹽堿地、風沙地、工礦廢棄地或裸巖山坡地等。
然而,現有的雙容器裝置并不能使植物從始至終一直在不良土地中生長,在植物生長一段時間后,必須將植物連同栽培容器一起取出進行移栽,否則植物將無法繼續生長,從而給使用者帶來了不便。在大規模植物種植時,為進行移栽,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速度慢、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雙容器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缺陷。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雙容器裝置,包括:
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第一容器,所述第一容器形成第一空腔,且所述第一空腔的上端設置有第一開口;
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第二容器,所述第二容器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內,所述第二容器形成第二空腔,且所述第二空腔的上端設置有第二開口;
隔離層,所述隔離層置于所述第一容器與所述第二容器之間。
可選地,所述第二容器的內壁和外壁均形成有多個凸起;
該多個凸起間隔排列,且位于外壁的凸起內開設有連通所述內壁和外壁的通孔。
可選地,所述第二容器的內壁附有控根劑層。
可選地,所述凸起為圓臺狀凸起。
可選地,所述第一容器和所述第二容器的可降解材料包括:聚乳酸、聚己二酸、淀粉、纖維素纖維中的一種或多種。
可選地,所述第二空腔內填充有用于植物生長的營養基質;所述營養基質包括:有機質、腐殖酸、菌肥中的一種或多種。
可選地,所述隔離層內填充有鹽堿改良材料;所述鹽堿改良材料包括:磷石膏、粉碎秸稈、生物炭中的一種或多種。
可選地,所述第一容器的降解時間大于所述第二容器的降解時間。
可選地,所述第一容器的器壁中設置有防鹽半透膜。
本發明提供的雙容器裝置,其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均可以實現降解,從而釋放植物生長空間,并在降解后通過隔離層來實現植物與不良土地之間的隔離,以允許植物在不良土地中直接生長而不用移栽,節省人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雙容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雙容器裝置的第二容器的剖面圖。
附圖標記
10—雙容器裝置,11—第一容器,12—第二容器,13—隔離層,15—第二開口,16—第一開口;
120—凸起,121—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描述。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雙容器裝置在使用時還需要移栽植物,從而增加人力勞動的缺陷,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雙容器裝置,可以允許植物在不良土地中直接生長而不用移栽,從而節省了人力。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參見圖1,本發明實施例的雙容器裝置10包括:第一容器11、位于第一容器11內的第二容器12、以及位于第一容器11和第二容器12之間的隔離層13。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描述,圖1中定義了“上”、“下”方向。在本文中,“上”、“下”等方向僅用于表示相關部分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而非限定這些相關部分的絕對位置。
其中:
第一容器11用可降解材料制成,且第一容器11形成第一空腔。該第一空腔的上端設置有第一開口16,用于放置第二容器12,以及在第二容器12和第一容器11之間布置隔離層13。
第一容器11降解后,從而可以釋放植物生長空間。可選地,第一容器11的可降解材料包括:聚乳酸、聚己二酸、淀粉、纖維素纖維中的一種或多種。該可降解材料在降解后對環境無害,降解期約為1年。
可選地,第一容器11的器壁中添加防鹽半透膜。該防鹽半透膜允許土壤中的水分進入,同時阻止鹽分的進入。該防鹽半透膜可降解。
第二容器12也用可降解材料制成。使用時,將第二容器12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內,且第二容器12形成第二空腔,該第二空腔的上端設置有第二開口15,用于放置植物。
第二容器12降解后,從而可以釋放植物生長空間。可選地,第二容器12的可降解材料包括:聚乳酸、聚己二酸、淀粉、纖維素纖維中的一種或多種。該可降解材料在降解后對環境無害,降解期約為1年。
并且,在實際應用時,根據不同物質的降解時間的不同,可以選擇第一容器11和第二容器12為不同的降解材料,第一容器11的降解時間大于第二容器12的降解時間,這樣在第二容器12降解后,第一容器11還可以繼續起到對植物的保護隔離的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本方案,本實施例中僅以第一容器11內容置有一個第二容器12來進行示意性的說明。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每個第一容器11內可以容置有一個或多個第二容器12。具體地,每個第一容器11可以形成有一個第一空腔,也可以形成多個第一空腔,每個第一空腔內放置有一個或多個第二容器12。
可選地,參見圖2,第二容器12的內壁和外壁均形成有多個凸起120,且第二容器12的內壁附有控根劑層,以起到控根的作用。
可選地,該凸起120的形狀可以為多種,如圓臺狀凸起、錐形凸起、球形凸起等,本實施中優選凸起120為圓臺狀凸起。參見圖2,位于內壁和外壁的多個凸起120間隔排列,且位于外壁的凸起120內開設有連通所述內壁和外壁的通孔121。
當植物的根系向外向下生長接觸到空氣(側壁上的通孔121)或內壁的任何部位時,根尖則停止生長,接著在根尖后部萌發出3個新根繼續向外向下生長,當接觸到空氣(側壁上的通孔121)或內壁的任何部位時,又停止生長并又在根尖后部長出3個新根。這樣,根的數量以3的級數遞增,極大地增加了短而粗的側根數量,根的總量較常規的大田育苗提高20—30倍。
控根技術可以使植物的側根形狀短而粗,發育數量大,同時限制了主根的生長,不會形成纏繞的根。
并且,在第二容器12的控根作用與營養基質的雙重作用下,植物根系發育健壯,可以儲存大量的養分,滿足植物的定植初期的生長需求,為植物的成活和迅速生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
第二空腔內設置有用于為植物生長提供養分的營養基質。可選地,營養基質包括:有機質、腐殖酸、菌肥中的一種或多種。
另外,除去營養基質外,第二空腔內還可以填充滅菌消毒基質,以實現消毒殺菌的作用,保證植物生長。
隔離層13置于第一容器11與第二容器12之間,用于在第一容器11和第二容器12降解后,實現供植物生長的營養基質和周圍不良土地(例如鹽堿地)環境之間的隔離。這樣,第一容器11和第二容器12降解后,植物在鹽堿地內繼續生長。植物如需移植,該隔離層還可防止在移植過程中對植物根系的破壞。
在本實施例中,以鹽堿地為例,隔離層13內填充有鹽堿改良材料。該鹽堿改良材料包括:磷石膏、粉碎秸稈、生物炭中的一種或多種,從而防止鹽堿對植物造成傷害,以上材料成本低,鹽堿改良效果佳。
當然,如果將本實施例的雙容器裝置10用于其他不良土地中,如風沙地、工礦廢棄地,對應地隔離層內會填充有相應的隔離材料,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根據實際需求而選用該隔離材料,在此便不再一一列舉。
本發明提供的雙容器裝置10,其第一容器11和第二容器12均可以實現降解,從而釋放植物生長空間,并在降解后通過隔離層13來實現植物與不良土地之間的隔離,以允許植物在不良土地中直接生長而不用移栽,節省人力。
并且,第一容器11和第二容器12均可降解,無殘留無污染,對環境友好。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優選的具體實施方式和實施例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和實施例,在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