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播種裝置,更具體的,涉及一種能夠用于播種玉米和豌豆的播種裝置。
背景技術:
1、播種裝置是一種農業機械設備,用于將種子播撒或植入土壤中,以實現農作物的種植。它通常與拖拉機或其他動力機械相連,通過機械化操作來提高播種的效率。
2、不同的農作物之間可以進行間作和套作,例如玉米和豌豆常在一片農田內搭配種植。現有的播種機很多采用負壓吸料的方式吸取種子并進行排種,但是玉米種子和豌豆種子的形狀和大小有區別,玉米種子形狀:玉米種子通常為扁平狀,略呈橢圓形或腎形;大小:較大,長度約為1-1.5厘米,寬度約為0.5-1厘米;表面:表面光滑,顏色多樣,常見的有黃色、白色、紅色等。豌豆種子形狀:豌豆種子通常為球形或略扁球形;大小:較小,直徑約為0.5-1厘米;表面:表面光滑,顏色多樣,常見的有綠色、黃色、褐色等。在負壓吸風吸取種子時,希望吸風孔比種子稍微小一點(不至于讓種子從吸風孔穿過去),但是又不能太小(太小會導致負壓吸風的力量不夠,可能會導致負壓吸取種子不穩定),現有的播種裝置,吸風孔的大小是固定,無法根據種子的大小進行調節。因此如果需要再一塊土地上播種玉米和豌豆時,如果采用同一款播種機,播種效果不好,如果使用不同的播種機分別播種,則導致播種機的成本太貴。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明旨在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能夠用于播種玉米和豌豆的播種裝置。
2、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播種裝置,包括移動載具、種子存儲盒、種子分配單元以及多個種子播種單元,所述種子分配單元能夠將種子存儲盒內的種子分配給各個種子播種單元,所述種子播種單元包括開溝單元、排種單元以及覆土單元,所述排種單元包括第一殼體、第二殼體、第一轉盤、安裝于第一轉盤處的第二轉盤、與第一轉盤連接的轉軸、驅動轉軸轉動的第一電機、通過吸風管與第二殼體連接的負壓風機、下料管以及與第一殼體連接的進料管,第一轉盤處具有凹槽部,第二轉盤通過轉盤固定單元安裝于凹槽部處,所述第一轉盤處具有多個吸風孔,所述第二轉盤處具有多個第一凹口部和多個第二凹口部,所述吸風孔一部分位于凹槽部內,另一部分位于凹槽部外。
3、進一步地,所述開溝單元用于開溝。
4、進一步地,所述覆土單元用于將土壤推料覆蓋開溝單元開的溝內。
5、進一步地,所述移動載具為拖拉機。
6、進一步地,所述種子分配單元包括吸料風機和分配管部,分配管部具有多個支管,每個支管與一個所述進料管連接。
7、進一步地,所述支管處還具有閥門。
8、進一步地,所述吸風孔包括位于凹槽部內的第一端和位于凹槽部外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轉盤能夠處于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所述第一狀態中,第二轉盤的第一凹口部面對第一轉盤的一個吸風孔的第二端,第二轉盤的每個第二凹口部位于相鄰的兩個吸風孔之間且到兩個吸風孔之間的距離相等;所述第二狀態中,第二轉盤的每個第二凹口部面對第一轉盤的一個吸風孔的第二端。
9、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狀態用于播種玉米,所述第二狀態用于播種豌豆。
10、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狀態中吸風孔實際使用的面積大于第二狀態中吸風孔實際使用的面積。
11、進一步地,所述轉盤固定單元包括固定于轉軸端部的端部固定板以及通過第一彈簧與端部固定板連接的按壓環。
12、進一步地,所述第二轉盤具有被轉軸穿過的中心孔。
13、進一步地,所述按壓環處具有多個呈環形等間距分布的半球形凸起,所述第二轉盤處具有多個呈環形等間距分布的半球形凹槽。
14、進一步地,所述半球形凸起、半球形凹槽、吸風孔、第一凹口部和第二凹口部五者數量相等,且均呈環形等間距分布。
15、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凹口部和第二凹口部交替分布,每個第一凹口部到相鄰的兩個第二凹口部之間的間距相等。
16、進一步地,所述吸風孔具有20個。
17、進一步地,所述下料管的頂端具有刮料板;所述第一轉盤和第二殼體之間形成負壓空間,在所述第一轉盤轉動的過程中,位于下料管上方且最靠近下料管頂端的吸風孔、位于最低位置的吸風孔以及兩者之間的所有吸風孔均與所述負壓空間不連通。
18、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殼體處通過第一連接桿連接有第一限料單元,第一限料單元包括第一弧形桿以及兩個與第一弧形桿連接的第一限料塊;所述第一殼體處通過第二連接桿連接有第二限料單元,第二限料單元包括第二弧形桿以及兩個與第二弧形桿連接的第二限料塊。
19、從而第一、二限料塊可以使得避免吸風孔一次吸附兩顆種子。
20、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殼體處具有讓下料管插入的插口部;所述第一殼體包括第一端部板、與第一端部板連接的第一錐臺形板、與第一錐臺形板連接的圓周板以及與圓周板連接的第一法蘭板;所述第二殼體包括第二端部板、與第二端部板連接且具有缺口的第二錐臺形板、與第二錐臺形板連接且具有缺口的第二法蘭板、與第二端部板連接且被轉軸穿過的穿管、與第二錐臺形板連接的第一連接板、與第二錐臺形板連接的第二連接板以及連接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接板的弧面板。
21、進一步地,所述排種單元還包括機架,所述第二轉盤的其中兩個第一凹口部之間具有多個鋸齒部,且該兩個第一凹口部之間的圓周位置的每個第二凹口部和相鄰的兩個第一凹口部之間均具有所述鋸齒部;所述兩個第一凹口部的其中一個第一凹口部的一側具有所述鋸齒部,另一側具有檢測凹槽,所述檢測凹槽包括插槽和與插槽連通的開口部;所述第一轉盤的圓周位置還具有定位凹槽;所述機架處安裝有定位機構和驅動機構,所述定位機構包括電動升降桿、由電動升降桿驅動的u形升降座、固定于u形升降座的豎直導桿、通過第二彈簧與u形升降座連接的升降塊以及與升降塊固定連接的能夠抵接第一轉盤的圓周面且能夠插入所述定位凹槽內的定位板,升降塊處具有與豎直導桿配合的第一導孔;所述驅動機構包括第二電機、由第二電機驅動的驅動齒輪、固定于機架的豎直凸塊、位于豎直凸塊處的豎直導槽、與豎直導槽配合的豎直導軌以及與豎直導軌固定連接的且與驅動齒輪嚙合的齒條,所述齒條的頂端具有安裝凹槽,所述安裝凹槽內安裝有壓力傳感器,所述壓力傳感器通過第三彈簧連接有驅動桿,所述驅動桿的底端連接有豎直導板,所述安裝凹槽處具有與豎直導板配合的第二導孔,所述驅動桿的頂端能夠抵接所述鋸齒部且能夠插入所述檢測凹槽內,所述第一轉盤處具有能夠被所述齒條插入的插入通道。
22、從而驅動桿能夠驅動第二轉盤在第一轉盤內轉動,從而實現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之間的位置切換。
23、進一步地,所述定位板插入所述定位凹槽內時,所述插入通道處于豎直狀態。
24、進一步地,所述鋸齒部具有8個。
25、進一步地,所述進料管與第一端部板連接;所述吸風管與第二端部板連接;所述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均固定于機架處。
26、進一步地,所述端部固定板與轉軸之間通過固定螺栓連接。
27、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法蘭板和第一轉盤之間具有間隙且間隙小于1mm。
28、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法蘭板和第二轉盤之間具有間隙且間隙小于1mm。
29、進一步地,所述下料管包括下料豎管、與下料豎管連接的連接彎管以及與連接彎管連接的下料斜管。
30、進一步地,所述轉軸穿過所述按壓環。
31、本技術還公開了一種排種裝置,包括第一殼體、第二殼體、第一轉盤、安裝于第一轉盤處的第二轉盤、與第一轉盤連接的轉軸、驅動轉軸轉動的第一電機、通過吸風管與第二殼體連接的負壓風機、下料管以及與第一殼體連接的進料管,第一轉盤處具有凹槽部,第二轉盤通過轉盤固定單元安裝于凹槽部處,所述第一轉盤處具有多個吸風孔,所述第二轉盤處具有多個第一凹口部和多個第二凹口部,所述吸風孔一部分位于凹槽部內,另一部分位于凹槽部外。
32、進一步地,所述吸風孔包括位于凹槽部內的第一端和位于凹槽部外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轉盤能夠處于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所述第一狀態中,第二轉盤的第一凹口部面對第一轉盤的一個吸風孔的第二端,第二轉盤的每個第二凹口部位于相鄰的兩個吸風孔之間且到兩個吸風孔之間的距離相等;所述第二狀態中,第二轉盤的每個第二凹口部面對第一轉盤的一個吸風孔的第二端。
33、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狀態用于播種玉米,所述第二狀態用于播種豌豆。
34、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狀態中吸風孔實際使用的面積大于第二狀態中吸風孔實際使用的面積。
35、進一步地,所述轉盤固定單元包括固定于轉軸端部的端部固定板以及通過第一彈簧與端部固定板連接的按壓環。
36、進一步地,所述第二轉盤具有被轉軸穿過的中心孔。
37、進一步地,所述按壓環處具有多個呈環形等間距分布的半球形凸起,所述第二轉盤處具有多個呈環形等間距分布的半球形凹槽。
38、進一步地,所述半球形凸起、半球形凹槽、吸風孔、第一凹口部和第二凹口部五者數量相等,且均呈環形等間距分布。
39、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凹口部和第二凹口部交替分布,每個第一凹口部到相鄰的兩個第二凹口部之間的間距相等。
40、進一步地,所述下料管的頂端具有刮料板;所述第一轉盤和第二殼體之間形成負壓空間,在所述第一轉盤轉動的過程中,位于下料管上方且最靠近下料管頂端的吸風孔、位于最低位置的吸風孔以及兩者之間的所有吸風孔均與所述負壓空間不連通。
41、從而種子在隨著第一轉盤轉動至脫離負壓空間時,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并且由于刮料板的存在,種子一定會順利落下至下料管內。
42、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殼體處通過第一連接桿連接有第一限料單元,第一限料單元包括第一弧形桿以及兩個與第一弧形桿連接的第一限料塊;所述第一殼體處通過第二連接桿連接有第二限料單元,第二限料單元包括第二弧形桿以及兩個與第二弧形桿連接的第二限料塊。
43、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殼體處具有讓下料管插入的插口部;所述第一殼體包括第一端部板、與第一端部板連接的第一錐臺形板、與第一錐臺形板連接的圓周板以及與圓周板連接的第一法蘭板;所述第二殼體包括第二端部板、與第二端部板連接且具有缺口的第二錐臺形板、與第二錐臺形板連接且具有缺口的第二法蘭板、與第二端部板連接且被轉軸穿過的穿管、與第二錐臺形板連接的第一連接板、與第二錐臺形板連接的第二連接板以及連接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接板的弧面板。
44、進一步地,所述排種裝置還包括機架,所述第二轉盤的其中兩個第一凹口部之間具有多個鋸齒部,且該兩個第一凹口部之間的圓周位置的每個第二凹口部和相鄰的兩個第一凹口部之間均具有所述鋸齒部;所述兩個第一凹口部的其中一個第一凹口部的一側具有所述鋸齒部,另一側具有檢測凹槽,所述檢測凹槽包括插槽和與插槽連通的開口部;所述第一轉盤的圓周位置還具有定位凹槽;所述機架處安裝有定位機構和驅動機構,所述定位機構包括電動升降桿、由電動升降桿驅動的u形升降座、固定于u形升降座的豎直導桿、通過第二彈簧與u形升降座連接的升降塊以及與升降塊固定連接的能夠抵接第一轉盤的圓周面且能夠插入所述定位凹槽內的定位板,升降塊處具有與豎直導桿配合的第一導孔;所述驅動機構包括第二電機、由第二電機驅動的驅動齒輪、固定于機架的豎直凸塊、位于豎直凸塊處的豎直導槽、與豎直導槽配合的豎直導軌以及與豎直導軌固定連接的且與驅動齒輪嚙合的齒條,所述齒條的頂端具有安裝凹槽,所述安裝凹槽內安裝有壓力傳感器,所述壓力傳感器通過第三彈簧連接有驅動桿,所述驅動桿的底端連接有豎直導板,所述安裝凹槽處具有與豎直導板配合的第二導孔,所述驅動桿的頂端能夠抵接所述鋸齒部且能夠插入所述檢測凹槽內,所述第一轉盤處具有能夠被所述齒條插入的插入通道。
45、進一步地,所述進料管與第一端部板連接;所述吸風管與第二端部板連接;所述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均固定于機架處。
46、進一步地,所述端部固定板與轉軸之間通過固定螺栓連接。
47、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法蘭板和第一轉盤之間具有間隙且間隙小于1mm。
48、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法蘭板和第二轉盤之間具有間隙且間隙小于1mm。
49、進一步地,所述下料管包括下料豎管、與下料豎管連接的連接彎管以及與連接彎管連接的下料斜管。
50、進一步地,所述轉軸穿過所述按壓環。
51、本技術還公開了一種播種裝置,包括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排種裝置。
52、有益效果:
53、1、本技術的播種裝置,種子能被有效地分配至各個種子播種單元,通過負壓風機和第一轉盤的配合,確保種子能準確落入下料管,提高了播種的精確度。
54、2、本技術的播種裝置,通過定位機構和驅動機構,實現了對玉米和豌豆不同種類種子播種的自動切換,無需手動切換,提高了播種效率和靈活性。
55、3、本技術的播種裝置,利用鋸齒部和檢測凹槽,配合壓力傳感器,能在狀態無法切換時,提示人工進行維護,確保了播種裝置的正常使用和長期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