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鏈錘破碎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鏈錘破碎機。
目前,在化肥生產(特別是復合肥生產)過程中,顆粒狀或小塊狀原料一般都首先經過破碎工序獲得細粉狀原料后才投入生產。由于鏈錘式破碎機結構簡單,使用、維護方便,占地面積小,因此被廣泛采用。在生產中使用的鏈錘或破碎機其錘頭在同一圓柱面內,錘頭外端與圓積內壁之間留有間隙,這種間隙隨著工作過程中逐漸磨損而變得越大,漏破物越多,這對下一個序的順利完成和產品質量有不利影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破碎物料較為徹底的鏈錘破碎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鏈錘破碎機,由機體、電機、主軸、鏈錘、聯軸器組成,主軸設在機體內,主軸與固定在機體上面的電機之間通過聯軸器連接,鏈錘分布在主軸上,機體由上部圓筒和下部圓筒構成,下部圓筒直經略大于上部圓筒直徑,設在主軸上的鏈錘的長度在下部圓筒段略長于在上部圓筒段。
本實用新型為了防止物料對機體內壁的粘附,對結構進行進一步改進在機體內設有一個框架,該框架的兩側邊框形狀與機體外形狀相同,其位置正好改在鏈錘的水平位置時與機體內壁之間,其上、下兩邊框中間位置公別與設在主軸上端的軸承和下端的內齒輪之間為緊配合,主軸底端接有減速器,該減速器的輸出端與由軸承支承在主軸下端的內齒輪相嚙合。
采用這樣的結構后,由于機體采用上部圓筒和下部圓筒的結構方式,且下部圓筒的直徑略大于上部圓筒直徑,相應的鏈錘的長度在下部圓筒段長于下部圓筒段,這就便在上部圓筒中在錘頭與機體內壁的間隙漏下的物料在下部圓筒內進一步破碎。在機體上增改一個框架,其兩側邊框設在鏈錘與機體內壁之間,就可使從鏈錘飛到機體內壁的物料刮落下來,防止出現物料粘壁現象。
圖為本實用新型的鏈錘破碎機的具體的一種實施方案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鏈錘破碎機,由機體1、電機8、主軸5、鏈錘9、聯軸器2組成,主軸3設在機體1內,主軸3與固定在機體1上面的電機8之間通過聯軸器2連接,鏈錘9分布在主軸3上,機體1由上部圓筒4和下部圓筒5構成,下部圓筒5直經略大于上部圓筒4直徑,設在主軸3上的鏈錘9的長度在下部圓筒5段略長于在上部圓筒4段。在機體1內設有一個框架11,該框架11的兩側邊框形狀與機體1形狀相同,其位置正好設在鏈錘9的水平位置時與機體1內壁之間,其上、下兩邊框中間位置分別與設在主軸3上端的軸承13和下端的內齒輪12之間為緊配合,主軸3底端接有通電后工作,通過聯軸減速器6,該減速器6的輸出端與由軸承支承在主軸3下端的內齒輪12相嚙合。使用時,電機8通電后工作,通過聯軸器2帶動主軸3旋轉,鏈錘9旋轉,在主軸3下端的減速器6工作使框架11在減速器6減速后以低速旋轉,這時物料從入口7進入機體1內受鏈錘9的擊打成粉狀,對從間隙漏落的通過下部圓筒5段的鏈錘9進一步擊打成粉狀,使從出口10出來的物料成細粉狀,對從鏈錘9飛到機體內壁的物料通框架側邊框刮撥,使物料不能粘附在機體1內壁上,也避免了鏈錘9的旋轉阻力,也避免了電機過載等現象。
權利要求1.一種鏈錘破碎機,由機體(1)、電機(8)、主軸(3)、鏈錘(9)、聯軸器(2)組成,主軸(3)設在機體(1)內,主軸(3)與固定在機體(1)上面的電機(8)之間通過聯軸器(2)連接,鏈錘(9)分布在主軸(3)上,其特征在于機體(1)由上部圓筒(4)和下部圓筒(5)構成,下部圓筒(5)直經略大于上部圓筒(4)直徑,設在主軸(3)上的鏈錘(9)的長度在下部圓筒(5)段略長于在上部圓筒(4)段。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鏈錘破碎機,其特征在于在機體(1)內設有一個框架(11),該框架(11)的兩側邊框形狀與機體(1)形狀相同,其位置正好設在鏈錘(9)在水平位置時與機體(1)內壁之間,其上、下兩邊框中間位置分別與設在主軸(3)上端的軸承(13)和下端的內齒輪(12)之間為緊配合,主軸(3)底端接有減速器(6),該減速器(6)的輸出端與由軸承支承在主軸(3)下端的內齒輪(12)相嚙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由機體、電機、主軸、鏈錘、聯軸器組成的鏈錘破碎機,該機體由上部圓筒和下部圓筒構成,其下部圓筒直經略大于上部圓筒直徑,且固定在主軸上的鏈錘在下部圓筒段的長度略在于上部圓筒段的長度,機體上設有一框架,其兩側邊框設在鏈錘與機體內壁之間,這就可使在上部圓筒從間隙中漏落的物料進一步破碎,防止物料從鏈錘飛到機體內壁上出現粘附現象,從而達到從出口輸出的物料成細粉狀,保證下一工序的正常工作。
文檔編號B02C13/00GK2411058SQ99236200
公開日2000年12月20日 申請日期1999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1999年5月31日
發明者吳兆康, 呂丕基 申請人:吳兆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