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營養補劑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以鰻魚或星鰻的骨作原料制造鈣成分營養補劑的方法。
動物骨骼中含有大量以鈣為主的各種無機成分,對于骨質疏松癥的預防等人體健康有利。因此,過去可以將動物骨骼煮沸、干燥和粉末化后的物質,作為鈣等營養補劑使用。幾乎全部這些微粉末,由于都是從牛豬等陸生動物和竹莢魚和沙丁魚等魚類身上取出的骨骼加工的,所以對于這些骨骼的微粉化處理不需要特殊技術。這種微粉末各以定量裝瓶和裝袋方式出售,服用時用附帶的小勺每次定量取出放入口中,與水和牛奶等一起服下。但是,瓶裝或袋裝的微粉末產品,外出服用不便,而且服用時計量也不方便。
此外,牛豬等陸生動物和竹莢魚和沙丁魚等魚類的骨骼,由于以磷酸鈣為主要成分,所以存在吸收率低和含有有害微量成分等的問題。
然而,對于在深海產卵或生存的鰻魚和星鰻(以下將鰻魚和星鰻僅僅寫成鰻)等魚類動物骨骼而言,鈣等無機成分含量多,吸收率高且有害成分少,可以預期作為年老和骨弱的人的營養源使用,將具有很好的效果。而且,鰻骨是制作日本等國大眾喜歡的“烤鰻魚串”食品時的副產物,其中除了一部分用于再生產含鈣的啤酒下酒菜之外,幾乎全部被廢棄處理,因此將其再利用不僅能夠有效地補充鈣,而且也利于降低營養補劑的制造成本。
然而,在粉碎鰻骨制造微粉末時,采用由沙丁魚、竹莢魚和青花魚骨制造微粉末的傳統技術,即使進行加熱、干燥和粉碎也很難從鰻骨中分離骨髓液,所以不能獲得白色有清潔感的完全的微粉末,而且因骨髓的浸入而殘留臭味,存在不適于服用等問題。
鑒于此,本發明目的在于一種以鰻骨為原料的營養補劑的制造方法,這種方法沒有過去的缺點,在除去鰻骨骨髓的狀態下加工,制造白色、無有害成分和臭味、適于服用且含有大量吸收率高的鈣成分的營養補劑。
而且,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營養補劑的制造方法,該補劑由于易于服用而利于擴大需求,而且有助于保證骨質疏松癥等高齡患者的骨骼健康和其它部位的健康。
本發明的營養補劑的制造方法,其中包括將鰻魚和星鰻魚體取出的魚骨分離成魚骨和附著肉,將分離的魚骨絞碎和顆粒化制成骨粒,進而將這種骨粒干燥后粉碎,其特征在于含有以下工序。
第一個特征是通過在1.5~4大氣壓下,特別是在2大氣壓以上壓力下,于70~180℃,優選在110~140℃溫度下,將上述骨粒加熱一定時間,除去骨髓液的工序。此壓力范圍的確定理由是,低于1.5大氣壓時,脫脂效果不足;而超過4大氣壓下組成有遭受破壞之虞。關于加熱溫度,在70℃以下煮沸沒有脫脂效果,而超過180℃時骨粒中含有的各成分開始分解。
第二個特征是對上述骨粒粉碎得到的細骨,在預定時間長度內照射波長1.5~1500微米,優選3~12微米的紅外線以便殺菌和除臭的工序。將其篩分得到容易飲用的微粉末。可以利用家用的通常電子烘箱產生波長1.5~1500微米的紅外線,若照射此波長范圍以外的紅外線,將因不能產生分子共振發熱而降低殺菌和除臭效果。
其中所說的骨粒,是指從魚身上取出魚骨,分離出魚骨上附著的魚肉后,將其粉碎到米粒大小的物質。所說的細骨是指,從上述骨粒上經過骨髓液除去工序,除去了骨髓液的物質;所說的粉末是指,將此細骨干燥和粉碎,得到的大小不一的骨粉。所說的微粉末是指,篩分此粉末,得到顆粒大小一致的微細粉末。
在骨髓液除去工序中,加熱時間定為10~30分鐘,優選12~18分鐘。此時間是適于除去骨髓液,而只取出有效成分的時間。
而且,由于同樣的理由,將殺菌、除臭工序中的紅外線照射時間定為7~12分鐘,是希望確保殺菌、除臭效果,防止質量降低。
將這種微粉末成形為一定大小的粒狀物,例如片劑,裝入瓶或袋中,以便不用勺就可以定量服用。而且,將這種微粉末成形為顆粒狀,分裝入一次服用劑量的小袋中,以便于攜帶和服用。
附圖的簡要說明附
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1的工序圖。
附圖2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2的工序圖。
參照附
圖1的工序圖,就本發明制造工序的實施例1進行說明。其中,附
圖1中阿拉伯數字符號表示各個工序,在幾個這種工序方框右方箭頭表示的處于橢圓之內的名稱,是這種各工序產出的中間產品,用拉丁字母表示。
首先,作為工序開始之前的準備工作,是必須供給原料。原材料是切割烹調用鰻時得到的魚骨,這種魚骨a是取出烤鰻魚串等使用的食用魚肉部分,從殘留的魚骨部分分離魚頭和內臟后,經預煮1得到的。此時,若分離時不洗滌魚骨就直接使用,則有血液沾染魚骨,使最終產品產生著色之虞。通常,這種魚骨a是在冷凍狀態下集中的,當然在本發明的制造設備近鰻加工場所的情況下,也可以不經冷凍直接供給,這有利于降低成本。
因此,將鰻等供給本發明的制造設備后,經預煮工序1分離得到的魚骨a,在第一洗滌工序2中,將其一次投料大約30千克,投入沸騰中的蒸煮釜中,使之再沸騰,經過10~15分鐘后取出。接著,將其放入食品攪拌機中,使之與大約一半量的水一起旋轉攪拌,僅僅除去液態化的肉汁。第一洗滌工序2,通過將這種攪拌和除去肉汁的操作反復2~3次,可以得到表面上不附著肉汁等的魚骨。
對第一洗滌工序除去肉后殘留的魚骨a,進行絞碎工序3,即將骨放入絞碎機中進一步絞碎,制成米粒狀態的骨粒b。
進而,利用骨粒b第二洗滌工序4,除去在攪拌工序3等過程中附著的附著物。這種第二洗滌工序4,將大約150千克骨粒b投入食品攪拌機的釜中,與大約一倍量水一起攪拌10~15分鐘,對附著物進行沖洗。
經第二洗滌工序4洗凈的骨粒b,在骨髓液除去工序5中除去骨髓的油脂成分,此除去工序由高壓高溫處理工序5a和第三洗滌工序5b組成。此高壓高溫處理工序5a,是將經上述第二洗滌工序4洗凈的骨粒b瀝水后,按照500克骨粒400cc水的比例將其裝入耐熱袋中,將每個這種耐熱袋放入高壓加熱機中,在高壓高溫處理工序5a中對放入這種耐熱袋中的骨粒b進行處理。
這種高壓高溫處理工序5a,是為除去殘留在骨粒b芯部的骨髓液而設置的工序,壓力采用2~3大氣壓(2~3千克力/厘米2),在110~140℃溫度下大約處理10~30分鐘,優選12~18分鐘。
然后,在對經高壓、高溫處理的骨粒b作隨后第三洗滌工序5b中,將骨粒與從骨髓中抽出的油脂成分進行分離的操作。在此工序中,將骨粒與大約3倍量的水一起放入食品混合機中,攪拌15~20分鐘,此攪拌操作重復2~3次。這種方法可以從骨粒中全部除去骨髓的油脂成分。其中,從骨粒中全部除去骨髓油脂成分的物質,是細骨c。
接著,將此細骨c瀝水后,在暖風干燥工序6中將其干燥。此暖風干燥工序6,是通過將細骨c放入暖風干燥機中,在65℃溫度下加熱數分鐘的方式,將其干燥的。
經干燥的細骨c,利用在隨后的粉碎工序7中粉碎的方法制成粉末d。粉碎工序7,是將細骨c置于旋轉式粉碎機中,對其加以沖擊,制成150~200目的粉末。經粉碎得到的粉末d,在隨后的殺菌、除臭工序8中制成適于服用的質量。
殺菌、除臭工序8,是將粉末d置于紅外線照射裝置中,用波長3~12微米的紅外線(電磁波),特別是用大約5微米的遠紅外線照射,進行殺菌和除臭處理,細胞同時被活化。紅外線照射時間為7~12分鐘是適當的。
其中,經過殺菌、除臭的粉末,在隨后的顆粒篩選(篩分)工序9中被篩分成微粉末。在此工序中使用附有200目篩的篩分機,從該粉末中篩分200目以下的微粉末e。被篩分出的200目以下微粉末e,可以用勺等直接取出送入口中服用。將這樣制成的微粉末裝入瓶中或袋中,可以作為微粉末營養補劑產品f出廠。
接著,參照附圖2,就本發明的實施例2進行說明。
此實施例2中,制造工序1~9,與附
圖1所示的實施例1實質上相同,而且附有相同符號。
微粉末e的商品形態,有三種制品選擇11,各自的商品形態經以下工序而商品化。
第一種商品形態與上述的實施例1相同,即將微粉末e直接經及計量和裝瓶的工序10而制成微粉末商品f。
第二種商品形態由于是制成片劑制品,所以利用片劑加工12將微粉末e制成片劑g,經過將其計數和裝瓶工序13得到片劑制品h。這種片劑加工工序12可以采用常規制藥技術進行,例如向微粉末e中加入10~20重量%淀粉作為粘接劑,與適量水一起捏合制成糊狀,在成形模具中將其成形后,經干燥可以得到預定形狀的片劑g。一粒片劑g的重量,可以根據每日需要服用的片數確定。作為片劑制品h,既可以制成瓶裝制品,也可以制成在鋁箔上密封粘貼透明塑料薄片制成的PTP包裝制品。PTP包裝制品便于旅行中僅僅攜帶所需量的藥品,這樣能夠有效地防止品質降低。
第三種商品形態,是將微粉末e經造粒加工14制成顆粒i,再經過計量分裝工序15制成的分裝品j。分裝品j是將計量的一次服用量裝入防潮袋中,再將此分裝品j以計量單位形式集中裝入較大的袋中或箱中作為成品。
在上述工序中,除了骨髓液除去工序和殺菌、除臭工序之外,采用其他手段也能得到同樣的微粉末營養補劑。
權利要求
1.一種以鰻魚或星鰻骨為原料的營養補劑,其中包括將魚骨和附著肉分離,使經此分離的骨粒化成骨粒,干燥、粉碎此骨粒制成營養補劑;其特征在于包含從鰻魚或星鰻的魚體上取出所說的魚骨的工序,在1.5~4大氣壓和70~180℃溫度下,將上述骨粒加熱一定時間后洗滌,從所說的骨粒上除去骨髓液得到細骨的骨髓液除去工序,在預定時間內,對粉碎所說的細骨得到的粉末照射波長1.5~1500微米紅外線的殺菌和除臭工序,和篩分所說的的粉末得到微粉末的顆粒篩選工序。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營養補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說的骨髓液除去工序中,是在2大氣壓以上壓力和110~140℃溫度下將所說的骨粒加熱一定時間后洗滌,除去所說的骨粒中骨髓液得到細骨。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營養補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說的殺菌和除臭工序中,在預定時間內對粉碎所說的細骨得到的粉末照射波長3~12微米的紅外線。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營養補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說的骨髓液除去工序中的加熱時間為13~30分鐘。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營養補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說的殺菌和除臭工序中的紅外線照射時間為7~12分鐘。
6.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營養補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說的顆粒篩選工序,包括將經此顆粒篩選工序得到的微粉末加工成顆粒狀物質的工序。
7.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營養補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說的顆粒狀物質,是將所說的微粉末與粘接劑一起成形為預定形狀的片劑。
8.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營養補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說的顆粒狀物質,是將所說的微粉末成形為預定粒狀的顆粒。
全文摘要
將鰻骨洗凈、絞碎制成米粒狀骨粒,使其瀝水后,經1.5~4大氣壓高壓和70~180℃高溫處理工序5a,除去骨粒上的骨髓液。再經洗凈、暖風干燥工序和粉碎工序制成粉末。經過在預定時間內對此粉末照射1.5~1500微米紅外線的殺菌、除臭工序,制成適于服用的物質。最后,經顆粒篩選工序篩分之,得到200目以下的微粉末。
文檔編號A22C17/00GK1265272SQ0010367
公開日2000年9月6日 申請日期2000年3月2日 優先權日1999年3月2日
發明者瀨川幸三郎 申請人:山口水春, 山口祐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