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以藍粒為標記性狀的兩系法雜交小麥的選育方法

文檔序號:441682閱讀:51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以藍粒為標記性狀的兩系法雜交小麥的選育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細胞遺傳、染色體工程、生物化學、麥類遺傳育種、隱性核不育基因在小麥雜種優勢中的利用等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以藍粒為標記性狀的兩系法雜交小麥的選育方法。
背景技術
小麥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隨著耕地面積減少、人口增加,提高小麥單產勢在必行。雜種優勢的利用則是提高小麥產量的重要途徑,而且小麥品種雜交化是種子工業發展的需要和必然趨勢。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早已雜交化,相繼在生產上廣泛應用,大幅度提高了產量,使申請人把小麥育種的突破寄托在雜種優勢利用上,不斷地探索小麥雜種優勢利用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小麥雜種優勢利用研究經歷了半個多世紀,但由于系統的缺陷或不足而無法形成規模生產,至今仍然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要攻克這一難題,建立切實可行的雜交小麥系統是關鍵。根據不育系生產方式,雜種小麥系統可分為四大類,核質互作型(三系)、光溫敏(兩系)、核不育型(兩系)和化學殺雄。各類系統的優缺點闡述如下三系不育系選育始終落后于常規種選育3-5年,難于超越常規育種;兩次異交,風險大、制種成本高(桑偉、韓新年等,2005;柳迅生,2005)。此外,外源細胞質還有許多不良影響①T型不育系種子癟瘦、易穗發芽、發芽率較低,恢復源少且恢復系農藝性狀較差,恢復度穩定性差,培育恢復系難度較大等;②V型和K型不育系及其組配的雜種都不同程度地產生單倍體,以至無法利用;③V型和K型不育系盡管較易篩選恢復系,但恢復度高而穩的恢復系較少,特別是綜合性狀好、恢復度能穩定在80%(國際法)以上的恢復系極少。這些缺陷制約著三系雜種小麥在生產上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光溫敏兩用系受光照和溫度的影響,當其表現出雄性不育時,可用來制種;當其自交結實時,可繁殖不育系。很顯然,兩系雜交小麥優于三系雜交小麥,其繁殖過程簡單、配組自由、易選出強優勢組合、制種成本低,但由于自然界氣溫的變化無常,導致兩用系在生產上應用的范圍比較窄,只能在特殊的地區、特定的播種時期內進行制種,仍存在潛在的風險(桑偉、韓新年等,2005;柳迅生,2005),而且兩用系的選育需在兩種不同的生態環境下同時進行,自交結實率不高,在選育過程中必須套袋,也給兩用系的選育造成許多麻煩。主要的光溫敏不育系統有重慶作物所選育的C49S系列(龐啟華、黃光永等,1999)、湖南農業大學選育的ES系列(王豐青、何覺民等,2004)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A3314(宋喜悅、何蓓如等,2005)等,所制小麥雜交種在湖南等地已有一定面積推廣應用。
自XYZ體系(Driscoll,1972)設計出后,我國西北植物研究所創制出與XYZ體系相似的藍標型核不育體系(黃壽松、李萬隆等,1991),解決了核不育缺乏穩定保持系的困難。但其淺藍粒兩用系自交結實不理想,小于60%。隨后又建立了與此相類似的VE型核不育體系(王鵬科、黃壽松等,1998)。周寬基、周文麟(1998)也報道了與藍標型相似的4E·ms小麥核型不育雜交小麥系統,淺藍粒兩用系自交結實率(30-80%)有所提高,但出現白化苗、黃化苗等不良影響(劉忠祥、周寬基等,2004)。兩用系自交結實率不高,各代需套袋,這樣大大地增加了兩用系選育難度,使兩用系選育無法規模化。
相對遺傳雄性不育,化學誘導雄性不育,直接可利用常規品種或品系選配出強優勢組合。但也存在缺陷,例如化殺的效果與用藥量、處理時間及小麥的生長發育時期關系密切,如果用藥工具不夠精密,用藥不當會造成殺雄不徹底或雌蕊活性降低,從而影響雜交種純度和制種產量。現有化學殺雄劑的成本較高,雜交種藥劑使用費在0.70元/kg左右,且效果不十分理想,仍然影響了雜種小麥的利用。理想的化學殺雄劑應具備以下特點(張愛民、劉冬成等,2002)(1)能導致大多數品種完全或接近完全雄性不育,而不影響雌蕊的育性;(2)藥劑使用量及使用時限不嚴格;(3)與基因型和(或)環境的互作效應小,且效果穩定;(4)無殘毒、不污染環境和對人畜無毒害;(5)成本低而使用方法簡便。只有當化學殺雄劑上述條件時,化殺雜種才能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小麥4B染色體上的隱性不育基因在雜種優勢上的利用問題,建立一種以藍粒為標記性狀的兩系法雜交小麥的選育方法(雜交種生產流程見圖1),以便降低不育系選育和雜交種制種成本,提高雜交小麥的競爭力。該方法首先創建該兩系法雜交小麥系統的原始兩用系,即創建外源恢復基因與藍粒基因連鎖的4thS.4AgL外源易位染色體并將其附加到4B染色體短臂上的隱性核不育基因(ms1b)的純合體中,然后建立新兩用系的選育方法,最后篩選強優勢組合。在該方法中淺藍粒兩用系自交產生白粒(或紅粒)不育系種子(占66%)、淺藍粒種子(占30%)、深藍粒種子(占4%),其中,白粒(或紅粒)不育系種子用于生產雜交種,淺藍粒種子用于不育系的再生產。由于該系統中的不育系可與任意普通小麥品種(系)雜交生產雜交種,因此淺藍粒兩用系的建立就標志著該雜交小麥選育方法的成功構建。
為了實現上述任務,本發明采取如下的技術解決方案具體包括下列步驟1)創建本系統中的原始淺藍粒兩用系,①4thS.4AgL外源附加易位染色體的創建通過染色體分帶方法及酒精脫氫酶電泳分析技術鑒定4BS.4AgL易位染色體和來源于一粒小麥Triticum thaoudar的4th染色體的小麥4B代換系4th″(N4B),同時將位于小麥4B染色體短臂上的不育基因ms1b和矮稈基因Rht3通過基因重組連鎖在一起;再將不育基因ms1b與矮稈基因Rht3同時重組到4BS.4AgL易位染色體上,獲得藍粒矮稈不育株;藍粒矮稈不育株與4th染色體的小麥4B代換系4th″(N4B)雜交,獲得小麥的4th和攜帶ms1b和Rht3基因的4BS.4AgL染色體雙單體植株即F1代,經自交得到F2代白粒或紅粒、淺藍粒和深藍粒三種種子,只點播F2代深藍粒種子,由于不同源染色體之間發生易位的頻率極低,群體必須大,約10000株左右;對該F2代群體中所有高稈可育株編號并作為父本,分別與含“Probus”突變體的不育基因ms1b衍生系中的不育株雜交,只收獲具有淺藍粒種子雜交穗,種植雜種F1代淺藍粒種子,抽穗后套袋,入選全部單株可育的雜交組合,選留較好的單株,分揀出淺藍粒、白粒或紅粒種子繼續種植,觀察育性;選留白粒或紅粒種子長出的植株全部不育且相對應的淺藍粒種子長出的植株全部可育的淺藍粒株系,收獲淺藍粒株系,其中淺藍粒株系含有所需的集外源恢復基因和藍粒基因為一體的4thS.4AgL易位染色體;或者直接以4th和攜帶ms1b和Rht3基因的4BS.4AgL染色體雙單體植株為父本與含“Probus”突變體的不育基因ms1b衍生系中不含Rht3矮稈基因的不育株雜交,需要1000株左右的大群體,選留藍粒種子種植,對高稈可育株編號,再分別與含“Probus”突變體的不育基因ms1b衍生系中不含Rht3矮稈基因的不育株雜交,同樣選留藍粒種子種植,觀察育性,篩選出所有植株都可育的組合,即獲得含有4thS.4AgL易位染色體株系;②原始兩用系的篩選與鑒定將上述含4thS.4AgL易位染色體株系自交或繼續與含“Probus”突變體的不育基因ms1b衍生系中的不含Rht3矮稈基因不育株雜交后自交,從后代群體中入選藍粒比白粒或紅粒為1∶2的單株,初步篩選出兩用系,再通過對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中期染色體配對情況鏡檢進行確認,從而獲得該雜交小麥系統的原始兩用系,即21 II(二價體)+I4ths.4AgL(單價體);2)雜交小麥系統新兩用系選育方法(見圖2)方法一原始兩用系與優良品系配制雜交組合,在F1代只選留藍粒種子種植,根據各組合的表現情況,決選優良組合,從入選組合F2代籽粒中分揀出淺藍粒種子種植,選擇優良單株。將F3代各株系中白粒或紅粒和淺藍粒種子分別種植,各50株左右,入選并收獲白粒或紅粒群體中有25%或100%的不育株且農藝性狀好的淺藍粒株系,后者穩定后即為兩用系。以此類推,直到株系穩定、分離出的白粒或紅粒群體全部不育為止;測試兩用系的產量并對其分離出的白粒或紅粒種子進行品質分析、抗病性鑒定,以便獲得高產、優質、多抗的新兩用系;方法二選取不育系與常規優良品系雜交的F2代群體中分離出的優良不育株為母本與原始兩用系雜交,與方法一相同,F1及F2代選留優良組合和優良單株,F3以上篩選優良的株系,但不同的是其余各代只種植淺藍粒種子直到需要不育系之時為止;該方法做雜交時不用去雄,適用于對強優勢組合F2代群體中分離出的優良不育株的利用。
本發明中所涉及的基因及外源染色體的來源1)ms1b不育基因來自“Probus”突變體;2)Rht3矮稈基因來自Nainari Rht3;3)帶有外源恢復基因的4th染色體來自一粒小麥Triticum thaoudar(=Triticum boeoticum,2n=2x=14);4)帶有藍粒基因的4AgL-4Ag染色體的長臂來自Agropyron elongatum(2n=10x=70)。
與現有的其它雜交小麥系統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1)不育系是由隱性單基因(ms1b)控制的,來源于“Probus”突變體,其純合體在不同生態條件下都表現100%不育,對農藝性狀等沒有不良影響;2)兩用系的選育方法簡單,不滯后于常規品種選育,自交結實正常,通過自交可生產約66%的白粒不育系、30%的淺藍粒兩用系和4%深藍粒種子(可做糧食等),故不育系繁殖系數大,成本低,風險小,其中具有藍粒基因和外源恢復基因的4thS.4AgL附加染色體未發現不良影響;3)不育系與所有普通小麥品種、品系所配雜交種均正常結實,不存在找恢復系難的問題,雜交種中不含外源成分(除非有意導入)可避免不良基因的影響,而且還可將有益的外源細胞質轉育到不育系中來增強雜種優勢;4)本系統適用于各種不同小麥生態區。


圖1是利用本發明一以藍粒為標記性狀的兩系法雜交小麥系統雜交種生產流程圖;其中白粒或紅粒不育系、優良品種(系)和雜交種的染色體構型均為21對小麥染色體(21 II),淺藍粒兩用系為21對小麥染色體+1條外源易位染色體(21 II+I4thS.4AgL),深藍粒種子為21對小麥染色體+1對外源易位染色體(21 II+II4thS.4AgL);圖2是兩用系的2種選育方法流程圖;圖3是強優勢組合(雜交種)的選育流程圖。
為了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以下結合發明人給出的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是發明人給出的
具體實施例方式ms-Rht3基因連鎖的建立對94.18.26(基因型為ms-rht3/Ms-Rht3,其中ms不育基因即ms1b來自“Probus”突變體,Rht3矮稈基因來自Nainari Rht3)自交后代的116個單株盆栽于溫室,由于Rht3基因對赤霉酸不敏感,故在苗期用10ppm赤霉酸(GA3)處理,然后將幼苗按高矮分類并移栽到大田,抽穗后株高調查結果與苗期分類一致。在29株高稈(80~95cm)群體中,不育株率為93.1%,60株半矮稈(60~65cm)群體中,不育株率為1.7%即2株不育,27株矮稈(40~45cm)群體中,不育株率為0%。以這2株中稈不育株為母本與澳大利亞小麥品種Cunningham雜交,F1代將出現兩種基因型,即ms-Rht3/Ms-rht3(半矮稈)和ms-rht3/Ms-rht3(高稈)。可從以后各代始終選擇半矮稈植株(ms-Rht3/Ms-rht3),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矮稈不育株(ms-Rht3/ms-Rht3),出現幾率為25%。同理,94.18.26后代群體中半矮稈植株(ms-rht3/Ms-Rht3)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高稈不育株(ms-rht3/ms-rht3)。這兩種不同連鎖類型的不育株為該系統創建的基礎材料。并將不育基因轉育到植9030、周88114、9697、陜213、陜354、陜167、陜253等中國優良品系中去。
4BS.4AgL(ms-Rht3)易位染色體的建立利用所獲得的矮稈不育株(ms-Rht3/ms-Rht3)與帶藍粒基因的4BS.4AgL(Ms-rht3)易位系94.6.14和94.7.9雜交,后代始終種植淺藍粒種子,入選矮稈不育株,即不育基因與矮稈基因連鎖的4BS.4AgL易位染色體。為保留攜帶不育基因與矮稈基因連鎖的4BS.4AgL易位染色體(ms-Rht3),以這些不育株為母本,與4BS.4AgL(Ms-rht3)易位系94.6.14和94.7.9雜交,組合編號分別為22和32。從F2代分離群體中可獲得深藍粒矮稈不育株,幾率為25%。各代入選半矮稈可育株,可不斷獲得深藍粒矮稈不育株(ms-Rht3/ms-Rht3)。其中4AgL染色體臂帶有藍粒基因,來源于Agropyronelongatum(2n=70),是第4條染色體的長臂。
本系統4thS.4AgL附加易位染色體及原始淺藍粒兩用系的建立利用組合22和32的后代深藍粒矮稈不育株與來源于Triticum thaoudar的第4條4th染色體的小麥4B代換系4th″(N4B)雜交,組合編號為x9904、x9905、......、x9911,獲得500粒左右的雜種F1代種子,全部種植并收獲,點播其F2代深藍粒種子,群體大小為10033株,淘汰含有4BS.4AgL的矮稈不育或半矮稈可育株或含有4AgL片斷的高稈不育株,將該群體中所有F2代高稈可育株編號(共398株)并作為父本,分別與含中國品種血緣的“Probus”突變體的ms1b衍生系中的不育株(不含Rht3矮稈基因)雜交配制出398個組合,根據雜種粒色表現,選留58個組合并收獲其父本,分揀出淺藍粒雜種F1種子種植、套袋并觀察其育性,選留植株全部可育的雜交組合,收獲較好的單株,分揀出藍粒、白粒種子繼續種植,觀察育性。選留白粒種子長出的植株全部不育且相對應的淺藍粒種子長出的植株全部可育的淺藍粒株系。經過篩選,僅獲得1個組合,編號為T0010,該組合及其對應的父本310-1T中藍粒株系含有所需的集外源恢復基因和藍粒基因為一體的4thS.4AgL易位染色體。根據藍白粒(或紅粒)分離比例(1∶2),從后代中初步篩選出兩用系,再通過對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中期染色體配對情況鏡檢進行確認,獲得該雜交小麥系統的原始兩用系(21 II+I4thS.4AgL)。這些兩用系是T0010-5B-1LB-1和T0010-5B-1LB-2。它們性狀相似,春性,中抗條銹病、葉枯病,抗赤霉病,株高85cm,中熟,成熟黃亮。
為了確保4thS.4AgL附加易位染色體的成功創建,同時采用另一種方法,即直接以4th和4BS.4AgL(含ms1b和Rht3)染色體雙單體植株(即x9904、x9905、.....x9911等組合F1植株)為父本與含植9030、周88114、9697、陜213、陜354、陜167、陜253等中國品種血緣的“Probus”突變體的不育基因ms1b衍生系中的不育株(不含Rht3矮稈基因)雜交,選留淺藍粒F1代雜種種植,共獲得899個單株,淘汰含有4BS.4AgL的半矮稈植株(大部分不育)或含有4AgL片斷的高稈不育株,對高稈可育株編號,再分別與含中國品種血緣的“Probus”突變體的ms1b衍生系中的不育株(不含Rht3矮稈基因)雜交配制20個組合,同樣選留藍粒種子種植,觀察育性,篩選出所有植株都可育的組合。經過篩選,也獲得1個組合,編號為T0065,該組合及其對應的父本126-6T中藍粒株系含有4thS.4AgL易位染色體。根據藍白粒(或紅粒)分離比例(1∶2),從后代中初步篩選出兩用系,再通過對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中期染色體配對情況鏡檢進行確認,獲得該雜交小麥系統的原始兩用系(21 II+I4thS.4AgL)。這些兩用系是T0065-2B-1LB-1、T0065-2B-6LB-1、T0065-2B-6LB-2、T0065-10B-2LB-1、T0065-10B-2LB-2、T0065-10B-2LB-3、T0065-10B-2LB-4和T0065-11B-1LB-1。性狀相似,春性,中感條銹病,葉枯病重,中抗赤霉病,株高75-95cm,中熟,熟相較差。
新淺藍粒兩用系的選育1)實施例1(方法一)原始兩用系T0010-5B-1LB-1與優良品系949-14配制雜交組合,組合編號為x02163,在F1代只選留藍粒種子種植,從F2代籽粒中分揀出淺藍粒種子種植,選擇優良的單株。將F3代各株系中的白粒和淺藍粒種子分別種植,各50株左右,入選并收獲白粒群體中有25%或100%的不育株且農藝性狀好的淺藍粒株系。以此類推,直到株系穩定、分離出的白粒群體全部不育為止。已選育出X02163-8-1-8、X02163-8-1-12、X02163-8-7-1、X02163-8-7-2、X02163-8-7-4、X02163-8-7-10等若干新淺藍粒兩用系。這些兩用系為弱冬性,分蘗力強,中抗條銹病、赤霉病,株高60-75cm,中早熟,成熟黃亮,白粒,千粒重35-45g。
2)實施例2(方法二)選取不育系X9701-1-1與優良品系JYP97-1-1雜交的F2代分離出的優良不育株為母本與兩用系T0010-5B-1LB-1雜交,組合編號為X01098,與第一種方法一樣F1代種植淺藍粒種子,F2代種植淺藍粒種子,選留優良單株,F3以上篩選優良的株系,但不同的是其余各代只種植淺藍粒種子,直到株系穩定及需要分離出白粒不育系為止。已選育出X01098-1-2-4-3-2、X01098-1-2-4-3-3、X01098-1-2-4-4-1、X01098-1-2-4-4-2、X01098-1-2-4-4-11、X01098-1-2-4-4-13、X01098-1-2-4-4-15等若干新淺藍粒兩用系。這些兩用系為弱春性,分蘗力強,中抗條銹病、赤霉病,株高60-70cm,中熟,成熟黃亮,白粒,千粒重35-45g。
5、強優勢組合的篩選現已利用選育出的數個兩用系所產生的白粒不育系分別與西農291、西農889、西農9848、陜167、陜512、陜981、陜農258、遠豐175、99514-2-5-12、99039-35-4、93302-26-9-9、9766-3-2-1-1、小偃166、新鄉9408、鄭9023、鄭麥3666、抗69、8901優面小麥、徐0101等20多個優良品系配制雜交組合,正在對各組合進行雜種優勢測試,與對照相比,根據增產情況劃分組合類型(見圖3),以篩選出強優勢組合應用于生產。
權利要求
1.一種以藍粒為標記性狀的兩系法雜交小麥的選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首先創建以藍粒為標記性狀來分離、保持不育系的核型不育雜交小麥系統的原始兩用系,然后建立新兩用系的選育方法,具體包括下列步驟1)創建本系統中的原始淺藍粒兩用系①4thS.4AgL外源附加易位染色體的創建為確保基礎材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通過染色體分帶方法及酒精脫氫酶電泳分析技術鑒定4BS.4AgL易位染色體和來源于一粒小麥Triticumthaoudar的4th染色體的小麥4B代換系4th″(N4B),同時將位于小麥4B染色體短臂上的不育基因mslb和矮稈基因Rht3通過基因重組連鎖在一起;再將不育基因mslb與矮稈基因Rht3同時重組到4BS.4AgL易位染色體上,獲得藍粒矮稈不育株;藍粒矮稈不育株與4th染色體的小麥4B代換系4th″(N4B)雜交,獲得小麥的4th和攜帶mslb和Rht3基因的4BS.4AgL染色體雙單體植株即F1代,經自交得到足夠的F2代白粒或紅粒、淺藍粒和深藍粒三種種子,只點播F2代深藍粒種子;對該F2代群體中所有高稈可育株編號并作為父本,分別與含“Probus”突變體的不育基因mslb衍生系中的不育株雜交,只收獲具有淺藍粒種子的雜交穗,種植雜種F1代淺藍粒種子,抽穗后套袋,入選全部單株可育的雜交組合,選留較好的單株,分揀出淺藍粒、白粒或紅粒種子繼續種植,觀察育性;選留白粒或紅粒種子長出的植株全部不育且相對應的淺藍粒種子長出的植株全部可育的淺藍粒株系,收獲淺藍粒株系,其中淺藍粒株系含有所需的集外源恢復基因和藍粒基因為一體的4thS.4AgL易位染色體;或者直接以4th和攜帶mslb和Rht3基因的4BS.4AgL染色體雙單體植株為父本與含“Probus”突變體的不育基因mslb衍生系中不含Rht3矮稈基因的不育株雜交,獲得足夠的F1代藍粒種子種植,對高稈可育株編號,再分別與含“Probus”突變體的不育基因mslb衍生系中不含Rht3矮稈基因的不育株雜交,同樣選留藍粒種子種植,觀察育性,篩選出所有植株都可育的組合,即獲得含有4thS.4AgL易位染色體株系;②原始兩用系的篩選與鑒定將上述含4thS.4AgL易位染色體株系自交或繼續與含“Probus”突變體的不育基因mslb衍生系中的不含Rht3矮稈基因不育株雜交后自交,從后代群體中入選藍粒比白粒或紅粒為1∶2的單株,初步篩選出兩用系,再通過對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中期染色體配對情況鏡檢進行確認,從而獲得該雜交小麥系統的原始兩用系21II+I4thS.4AgL;2)新兩用系選育方法方法一原始兩用系與優良品系配制雜交組合,在F1代只選留藍粒種子種植,根據各組合的表現情況,決選優良組合,從入選組合Fx代籽粒中分揀出淺藍粒種子種植,選擇優良單株;將F3代各株系中白粒或紅粒和淺藍粒種子分別種植,各50株左右,入選并收獲白粒或紅粒群體中有25%或100%的不育株且農藝性狀好的相對應的淺藍粒株系,后者穩定后即為兩用系;以此類推,直到株系穩定、分離出的白粒或紅粒群體全部不育為止;測試兩用系的產量并對其分離出的白粒或紅粒種子進行品質分析、抗病性鑒定,以便獲得高產、優質、多抗的新兩用系;方法二選取不育系與常規優良品系雜交的F2代群體中分離出的優良不育株為母本與原始兩用系雜交,與方法一相同,F1及F2代選留優良組合和優良單株,F3代以上篩選優良株系,但不同的是其余各代只種植淺藍粒種子直到需要不育系之時為止;該方法做雜交時不用去雄,適用于對強優勢組合F2代群體中分離出的優良不育株的利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原始兩用系自交產生白粒或紅粒不育系種子占66%、淺藍粒種子占30%、深藍粒種子占4%,其中,白粒或紅粒不育系種子用于生產雜交種,淺藍粒種子即兩用系用于不育系的再生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原始兩用系自交所得白粒或紅粒不育系,與任意普通小麥品種/系配制雜交組合,所得雜交種結實正常,易篩選出強優勢組合應用于生產。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以藍粒為標記性狀的兩系法雜交小麥的選育方法,該方法首先創建原始兩用系,然后建立新兩用系的選育方法,最后配制雜交組合,以篩選強優勢組合應用于生產。本發明為小麥雜種優勢利用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可有效地降低雜交種選育和制種成本,是一套很有競爭力的雜交小麥系統,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利用本發明生產雜交種,不育系選育不會滯后于常規品種的選育,且方法簡單;兩用系自交結實正常,不育系繁殖系數大,風險小;不育系與任意小麥優良品系雜交均能正常結實,易獲得強優勢雜交組合;可將有益的外源細胞質轉育到不育系中來增強雜種優勢;不育基因和4thS.4AgL附加易位染色體均未發現不良影響。
文檔編號C12N15/82GK1826875SQ200610042629
公開日2006年9月6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6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6日
發明者李中安 申請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昌县| 同江市| 赤城县| 南溪县| 潮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汨罗市| 凤凰县| 怀集县| 开鲁县| 汶川县| 辛集市| 牟定县| 绥棱县| 日喀则市| 济宁市| 东乌| 来宾市| 鱼台县| 门源| 咸丰县| 新源县| 阜宁县| 贺州市| 阿拉尔市| 浦江县| 武穴市| 罗平县| 衡水市| 修武县| 威远县| 普洱| 宣城市| 西峡县| 开平市| 勐海县| 双流县| 凤冈县| 白玉县| 呈贡县| 马尔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