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蘆筍頂尖茶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茶葉制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蘆筍頂尖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蘆筍,又名石刁柏、龍須菜、百合科植物,是一種低熱量、低脂肪、高氨基酸的營養食品,是世界上十大名菜之首,被譽為“蔬菜之王”,富含人體必需的十八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中國《神農本經》稱之位“上品之上”,《本草綱目》記載“可解渚肉(即腫瘤)之毒”。我國在種茶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唐、陸羽《茶經》載“茶為之飲,發乎神農氏”,可見飲茶是從神農氏時期開始的。蘆筍茶是承啟傳統的制茶工藝和現代科學相結合而研制的,蘆筍茶的制造工藝技術是利用傳統的制茶工藝和現代技術相結合的獨特的制造工藝,可是在蘆筍 收購期間,有很多1.0以下的細蘆筍不予收購,作廢料就扔掉了,造成浪費。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上述問題的不足,進而提供一種蘆筍頂尖茶的制造方法,提高了蘆筍原料的利用率,解決了蘆筍浪費的問題,生產出一種營養豐富的綠色環保飲品蘆筍茶。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一種蘆筍頂尖茶的制造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①筍尖采收、攤放
采收1.0以下的細蘆筍,清洗,切頂尖頭,色澤均勻且無病蟲害和變質,挑選后及時攤晾4飛小時,失去部分水分,原料萎縮后再殺青;
②殺青
用滾筒式殺青機殺青,鮮料下鍋時鍋溫掌握在10(Tl2(rC,殺青時間1(T15分鐘,每鍋投放25 30kg ;
③揉捻
用45型電動揉捻機進行揉捻,每包放料7 8kg,轉速每分鐘60轉,揉捻時間5 10分鐘,揉捻過程中要翻拌f 2次;
④烘干
采用熱風爐烘干的方法進行烘干,分初烘、攤涼,復烘三步完成,初烘每籠用2 3kg原料,溫度80°C,每隔3分鐘左右翻動一次,時間為2(T25分鐘,初烘結束后攤涼,4小時后再進行復烘,復烘溫度為55飛(TC,每籠放初烘料I. 5kg,烘至足干,即含水量為6%以下,用手捻成粉末狀即可。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利用采收回來的細蘆筍頂尖為原料,采用傳統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精心炒制而成,充分保留了蘆筍的各種營養與保健成分,清香濃郁,茶色青綠,口感異香,同時還具有防癌抗癌防止血管疾病,降低血壓血脂,排毒利尿,提高人體免疫力等多種保健效果,是任何傳統茶葉所不能比擬的,實為二十一世紀的綠色健康飲品。
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蘆筍頂尖茶的制造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①筍尖采收、攤放
采收1.0以下的細蘆筍,清洗,切頂尖頭,色澤均勻且無病蟲害和變質,挑選后及時攤晾5小時,失去部分水分,原料萎縮后再殺青;
②殺青
用滾筒式殺青機殺青,鮮料下鍋時鍋溫掌握在110°C,殺青時間12分鐘,每鍋投放30kg ;
③揉捻
用45型電動揉捻機進行揉捻,每包放料8kg,轉速每分鐘60轉,揉捻時間8分鐘,揉捻過程中要翻拌2次;
④烘干
采用熱風爐烘干的方法進行烘干,分初烘、攤涼,復烘三步完成,初烘每籠用3kg原料,溫度80°C,每隔3分鐘左右翻動一次,時間為22分鐘,初烘結束后攤涼,4小時后再進行復烘,復烘溫度為60°C,每籠放初烘料I. 5kg,烘至足干,即含水量為6%以下,用手捻成粉末狀即可。蘆筍茶的各種指標如下
(I)感官指標
外觀黃褐色蘆筍尖,無病蟲害,無霉斑。滋味與氣味具有蘆筍茶特有的氣味和滋味,無異味。雜質無外來雜質。(2)理化指標水分小于或等于6. 0%,總灰度小于或等于8. 0%。(3)衛生指標污染物限量符合GB2762的規定;
農藥殘留量符合GB2763的規定。
權利要求
1. 一種蘆筍頂尖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①筍尖采收、攤放 采收I. O以下的細蘆筍,清洗,切頂尖頭,色澤均勻且無病蟲害和變質,挑選后及時攤晾4飛小時,失去部分水分,原料萎縮后再殺青; ②殺青 用滾筒式殺青機殺青,鮮料下鍋時鍋溫掌握在10(Tl2(rC,殺青時間1(T15分鐘,每鍋投放25 30kg ; ③揉捻 用45型電動揉捻機進行揉捻,每包放料7 8kg,轉速每分鐘60轉,揉捻時間5 10分鐘,揉捻過程中要翻拌f 2次; ④烘干 采用熱風爐烘干的方法進行烘干,分初烘、攤涼,復烘三步完成,初烘每籠用2 3kg原料,溫度80°C,每隔3分鐘左右翻動一次,時間為2(T25分鐘,初烘結束后攤涼,4小時后再進行復烘,復烘溫度為55飛(TC,每籠放初烘料I. 5kg,烘至足干,即含水量為6%以下,用手捻成粉末狀即可。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蘆筍頂尖茶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為將采收回來的細蘆筍頂尖為原料,經過攤放、殺青、揉捻和烘干步驟制成成品。本發明采用傳統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精心炒制而成,充分保留了蘆筍的各種營養與保健成分,清香濃郁,茶色青綠,口感異香,同時還具有防癌抗癌防止血管疾病,降低血壓血脂,排毒利尿,提高人體免疫力等多種保健效果,是任何傳統茶葉所不能比擬的,實為二十一世紀的綠色健康飲品。
文檔編號A23F3/34GK102742707SQ20121026278
公開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7日
發明者樊青林, 王娟子 申請人:樊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