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手工黃茶加工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茶葉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手工黃茶的制作方法。一種手工黃茶的制作方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茶鮮葉采摘、鮮葉清洗、曬青、初炒、做形、攤涼、初烘、一次悶黃、復烘、二次悶黃、揀剔、復火提香。本發明所述一種手工黃茶的加工方法,是霍山黃茶的特有的加工方法,鮮葉進行清洗除塵保持清潔,初烘后回潮機悶黃,堆放厚度10cm左右,初烘后進行堆放悶黃,復烘后進行再悶黃,主要是使內含物進一步轉換,達到黃茶獨特的香氣滋味。采用本發明方法加工的霍山黃茶,具有形似雀舌,色澤微黃,清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湯色黃亮清澈,經久耐泡,在常溫下密封可保存2年。
【專利說明】一種手工黃茶加工方法【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茶葉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手工黃茶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茶葉是中國最常見的飲品,茶葉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五十多種,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成分和藥效成分,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茶多酚類、植物堿、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果膠素、有機酸、脂多糖、糖類、酶類、色素等。
[0003]中國黃茶起源于明朝,黃茶是從綠茶加工演變而來,屬中國六大茶類之一,即綠茶、紅茶、黃茶、青茶、黑茶、白茶?;羯近S茶茶葉生產有2000多年生產歷史,其中霍山黃芽在唐朝初期,當時以芽葉嫩黃制作的茶葉就已出名,在“茶經” “國史補”里被列為貢茶,明清被列為御用貢茶,霍山黃芽以形似雀舌,清香可口,回味甘甜著稱,享譽海內外?;羯近S大茶起源于明朝,創制于隆慶年間,距今已有500年,許次紓的《茶疏》云:“天下名山必產靈草,……大江以北則稱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實產霍山大蜀山也。……顧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鐺大薪炒焙,未及出釜,輒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斗”。這段記載與現時的黃大茶制法大致相同,焦味和悶黃,正是霍山黃大茶的特征?;羯近S芽根據黃大茶制法,增加了悶黃工藝,形成了霍山黃芽的獨特品質。
[0004]黃茶作為一個茶類,黃茶是一種后發酵茶,它能在悶黃過程中,在濕熱條件下較長時間的非酶促氧化所引起,糖類和氨基酸含量起顯著變化。這些物質的轉化,對黃茶香氣、滋味起重要作用。淀粉一部分可能轉化為可溶性糖,但氨基酸的含量明顯增加。氨基酸是茶湯滋味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香氣的一種先質。在熱的作用下,糖與氨基酸結合形成糖胺化合物,參與茶葉芳香物質的組成。黃茶通過熱化,揮發性醛類含量增加,構成黃茶香氣的重要組分。在熱作用下,低沸點的芳香物質揮發,使具有良好香氣的芳香物質顯露出來,也都是黃茶香氣形成的原因。由此可見,真正的黃茶在色香味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0005]黃茶在加工過程中,使多酚類物質進行轉化成可溶性物質,同時發生異構化,使黃茶茶湯滋味濃醇。同時還可促進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淀粉轉化為可溶性糖類,糖與氨基酸結合形成糖胺化合物,參與茶葉芳香物質的組成。在悶黃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消化酶,對脾胃有健胃消寒工效,很多人因為飲酒過度,腸胃敏感易受刺激,不能喝綠茶,烏龍茶又覺的泡飲麻煩,黃茶這種折中之茶恰好滿足需求,另外黃茶因為對腸胃刺激小,又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綠茶的抗氧化成分,所以可以大量飲用,最大化的發揮茶葉的減肥養生功效。所以說黃茶的復興是對人類的重要貢獻。
[0006]現有的制茶工藝與方法,采用的步驟較多,處理方法也多樣,而大多數的制茶工藝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破壞茶葉內的化學成分和造成有益的化學元素的流失,降低了茶葉的功效,且在制茶的過程中,基本沒有對茶葉進行清洗清潔,茶葉生長在野外,會經過灰塵和雨水甚至是動物昆蟲的糞便污染,將采摘回來的茶葉不經過清潔及制茶及不衛生。
【發明內容】
[0007]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簡單的、衛生的茶葉的制作方法。
[0008]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手工黃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鮮葉采摘一鮮葉清洗一曬青一初炒一做形一攤涼一初烘一一次悶黃一復烘——二次悶黃——揀剔——復火提香,
[0009](I)鮮葉采摘:在清明與谷雨之間采摘,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為標準,做到四不采:即露水葉不采,病蟲害葉不采,紫色芽葉不采,無芽不采,要求芽葉大小一致,長度在2.5-3.5cm,采用提采法,杜絕切采法,防止芽蹄紅變;
[0010](2)鮮葉清洗:鮮葉采收回來后,應立即用水進行浸泡,時間在5-10分鐘,浸泡清洗后的鮮葉立即用脫水機進行脫水,將浸泡產生的水從鮮葉上快速脫去,將脫水后的茶葉立即薄攤在團簸內,晾干;
[0011](3)曬青:將清洗后晾干的鮮葉置于陽光下曬青,曬至茶葉變軟,發出青香即可付制;
[0012](4)初炒:將鍋溫至 120_130°C,一次投葉量在20_30克,將經過曬青后的鮮葉在鍋內進行挑、撥、抖炒制,使得充分散失水分,當鮮葉的葉色由綠變為暗綠,即可出鍋;
[0013](5)做形:將鍋升溫至95-105?,將經過殺青的鮮葉投入鍋內,茶葉在鍋內進行撥、抖、捺炒制,主要目的是做形,使芽葉縐縮形似雀舌,發出清香即可出鍋;
[0014](6)攤涼:將經過做形后的茶葉進行攤涼,攤放時間15-20分鐘,厚度I厘米,待茶葉冷軟上烘;
[0015](7)初烘:初烘溫度在110-130°C,每烘籠投葉量在4_5鍋殺青葉,采取高溫、勤翻、快烘,需要做到2分鐘翻一次,烘至稍有刺手感,6-7成干時下烘;
[0016](8) 一次悶黃:悶黃是黃芽的關鍵措施,初烘下烘后,趁熱攤放于團簸內,厚度10-15厘米左右,在茶葉上覆蓋八成干的棉濕布,放置于溫室內20-30小時,保持溫室溫度在20-35°C,直至葉色微黃,花香顯露;
[0017](9)復烘:復烘溫度85-95°C,投葉量0.5-0.75公斤,復烘時做到3_4分鐘翻一次,動作要輕快,復烘時間約10-18分鐘,烘至九成干;
[0018](10) 二次悶黃:將經過復烘后的茶葉進行二次悶黃,將茶葉,趁熱攤放于團簸內,厚度10-15厘米左右,在需要悶黃的茶葉上,均勻噴灑上初烘過程中收集的冷凝蒸汽,在茶葉上覆蓋八成干的棉濕布,放置于溫室內20-25小時,保持溫室溫度在20-35°C,至茶色至黃綠潤澤;
[0019](11)棟副:棟去飄葉、黃片雜質;
[0020](12)復火提香:復火是茶葉香氣高低的關鍵工序,烘籠溫度在75_80°C,一次投葉量1.5-2公斤,做到翻烘輕、快、勤,直至手捻茶葉成末,茶香濃郁,白毫顯露,下烘,趁熱裝筒密封。
[0021]以上所述一種黃茶的加工方法,鮮葉進行清洗除塵保持清潔,初烘后回潮機悶黃,堆放厚度IOcm左右,初烘后進行堆放悶黃,主要是黃茶的關鍵技術,復烘后進行再悶黃,主要是使內含物進一步轉換,達到黃茶獨特的香氣滋味。采用本發明方法加工的黃茶,具有形似雀舌,色澤微黃,清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湯色黃亮清澈,經久耐泡,在常溫下蜜封可保存2年。[0022]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摘采時間在清明前3?5天開始摘采,以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為標準,保證茶葉的鮮嫩,一般上午摘采下午制茶,下午摘采晚上制茶,保證茶葉的鮮嫩,避免茶葉放置時間過長而出現腐爛或者枯萎的現象,制茶前,對茶葉進行清洗,目的在于除去茶葉上的灰塵、雨水、農藥等污物,保證茶葉的潔凈,制茶包括殺青、理條、初烘、悶黃、復烘、悶黃、足火提香、裝箱存儲,過程簡單,保證制成的茶葉干燥不回潮,又能夠保持茶葉原有的清香,不會破換茶葉內部組織,不會造成茶葉有益物質的流失,經本制作方法制成的茶葉,沖泡時,制成的茶葉很少出現碎茶現象,沖泡后,茶葉展開,與采摘時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形似,茶香淡雅清心悠長,入口甘甜醇厚,在二次悶黃的過程中加入在初烘的過程收集的茶葉上蒸發的冷凝水,使得經過二次悶黃的茶也不但具有悶黃后應有的醇香,更加具有茶葉原有的原味清香,香氣宜人。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說明,以便于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理解。
[0024]一種手工黃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鮮葉采摘一鮮葉清洗一曬青一初炒——做形——攤涼——初烘——一次悶黃——復烘——二次悶黃——揀剔——復火提香,
[0025](I)鮮葉采摘:在清明與谷雨之間采摘,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為標準,做到四不采:即露水葉不采,病蟲害葉不采,紫色芽葉不采,無芽不采,要求芽葉大小一致,長度在2.5-3.5cm,采用提采法,杜絕切采法,防止芽蹄紅變;
[0026](2)鮮葉清洗:鮮葉采收回來后,應立即用水進行浸泡,時間在5分鐘,浸泡清洗后的鮮葉立即用脫水機進行脫水,將浸泡產生的水從鮮葉上快速脫去,將脫水后的茶葉立即薄攤在團簸內,晾干;
[0027](3)曬青:將清洗后晾干的鮮葉置于陽光下曬青,曬至茶葉變軟,發出青香即可付制;
[0028](4)初炒:將鍋溫至120°C,一次投葉量在25克,將經過曬青后的鮮葉在鍋內進行挑、撥、抖炒制,使得充分散失水分,當鮮葉的葉色由綠變為暗綠,即可出鍋;
[0029](5)做形:將鍋升溫至100°C,將經過殺青的鮮葉投入鍋內,茶葉在鍋內進行撥、抖、捺炒制,主要目的是做形,使芽葉縐縮形似雀舌,發出清香即可出鍋;
[0030](6)攤涼:將經過做形后的茶葉進行攤涼,攤放時間18分鐘,厚度I厘米,待茶葉冷軟上烘;
[0031](7)初烘:初烘溫度在110°C,每烘籠投葉量在5鍋殺青葉,采取高溫、勤翻、快烘,需要做到2分鐘翻一次,烘至稍有刺手感,6?7成干時下烘,并收集在初烘過程中產生的水蒸氣,經冷凝保存;
[0032](8) 一次悶黃:悶黃是黃芽的關鍵措施,初烘下烘后,趁熱攤放于團簸內,厚度10?15厘米左右,在茶葉上覆蓋八成干的棉濕布,放置于溫室內20-30小時,保持溫室溫度在30°C,直至葉色微黃,花香顯露;
[0033](9)復烘:復烘溫度95°C,投葉量0.5公斤,復烘時做到3_4分鐘翻一次,動作要輕快,復烘時間約15分鐘,烘至九成干;
[0034](10) 二次悶黃:將經過復烘后的茶葉進行二次悶黃,將茶葉,趁熱攤放于團簸內,厚度10?15厘米左右,在需要悶黃的茶葉上,均勻噴灑上初烘過程中收集的冷凝蒸汽,在茶葉上覆蓋八成干的棉濕布,放置于溫室內20-25小時,保持溫室溫度在20?35°C,至茶色至黃綠潤澤;
[0035](11)揀剔:揀去飄葉、黃片雜質;
[0036](12)復火提香:復火是茶葉香氣高低的關鍵工序,烘籠溫度在75_80°C,一次投葉量1.5-2公斤,做到翻烘輕、快、勤,直至手捻茶葉成末,茶香濃郁,白毫顯露,下烘,趁熱裝筒密封。
[0037]采用本發明方法加工的霍山黃茶,具有形似雀舌,色澤微黃,清香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湯色黃亮清澈,經久耐泡,在常溫下蜜封可保存2年。
[0038]上述對發明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發明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發明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這種非實質改進,或未經改進將發明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他場合的,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手工黃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鮮葉采摘一鮮葉清洗一曬青一初炒一做形一攤涼一初烘一一次悶黃一復烘一二次悶黃一揀剔 復火提香, (1)鮮葉采摘:在清明與谷雨之間采摘,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為標準,做到四不采:即露水葉不采,病蟲害葉不采,紫色芽葉不采,無芽不采,要求芽葉大小一致,長度在2.5-3.5cm,采用提采法,杜絕切采法,防止芽蹄紅變; (2)鮮葉清洗:鮮葉采收回來后,應立即用水進行浸泡,時間在5?10分鐘,浸泡清洗后的鮮葉立即用脫水機進行脫水,將浸泡產生的水從鮮葉上快速脫去,將脫水后的茶葉立即薄攤在團簸內,晾干; (3)曬青:將清洗后晾干的鮮葉置于陽光下曬青,曬至茶葉變軟,發出青香即可付制; (4)初炒:將鍋溫至120-130°C,一次投葉量在20-30克,將經過曬青后的鮮葉在鍋內進行挑、撥、抖炒制,使得充分散失水分,當鮮葉的葉色由綠變為暗綠,即可出鍋; (5)做形:將鍋升溫至95-105°C,將經過殺青的鮮葉投入鍋內,茶葉在鍋內進行撥、抖、捺炒制,主要目的是做形,使芽葉縐縮形似雀舌,發出清香即可出鍋; (6)攤涼:將經過做形后的茶葉進行攤涼,攤放時間15-20分鐘,厚度I厘米,待茶葉冷軟上烘; (7)初烘:初烘溫度在110?130°C,每烘籠投葉量在4-5鍋殺青葉,采取高溫、勤翻、快烘,需要做到2分鐘翻一次,烘至稍有刺手感,6?7成干時下烘,并收集在初烘過程中產生的水蒸氣,經冷凝保存; (8)一次悶黃:悶黃是黃芽的關鍵措施,初烘下烘后,趁熱攤放于團簸內,厚度10?15厘米左右,在茶葉上覆蓋八成干的棉濕布,放置于溫室內20-30小時,保持溫室溫度在20?35°C,直至葉色微黃,花香顯露; (9)復烘:復烘溫度85?95°C,投葉量0.5-0.75公斤,復烘時做到3_4分鐘翻一次,動作要輕快,復烘時間約10?18分鐘,烘至九成干; (10)二次悶黃:將經過復烘后的茶葉進行二次悶黃,將茶葉,趁熱攤放于團簸內,厚度10?15厘米左右,在需要悶黃的茶葉上,均勻噴灑上初烘過程中收集的冷凝蒸汽,在茶葉上覆蓋八成干的棉濕布,放置于溫室內20-25小時,保持溫室溫度在20?35°C,至茶色至黃綠潤澤; (11)棟副:棟去飄葉、黃片雜質; (12)復火提香:復火是茶葉香氣高低的關鍵工序,烘籠溫度在75-80°C,一次投葉量1.5-2公斤,做到翻烘輕、快、勤,直至手捻茶葉成末,茶香濃郁,白毫顯露,下烘,趁熱裝筒密封。
【文檔編號】A23F3/06GK103444916SQ201310360023
【公開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6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16日
【發明者】文亮, 衡永志, 任鴻 申請人:霍山抱兒鐘秀茶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