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食品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馬鈴薯粉的苦蕎口含片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苦蕎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藥食兩用作物,據《本草綱目》記載:苦蕎味苦,性平寒,能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利耳目,煉五臟渣穢;在《千金要方》、《中藥大辭典》及相關文獻中對苦蕎都有記載:可安神、活氣血、降氣寬腸、清熱腫風痛、祛積化滯、清腸、潤腸、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過敏、強心、減肥、美容等功效。苦蕎即苦蕎麥,學名韃靼蕎麥(韃靼,讀音dádá,是對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別名蕎葉七、野蘭蕎、萬年蕎、菠麥、烏麥、花蕎。比甜蕎即蕎麥的營養價值高出很多。特別是生物類黃酮的含量是蕎麥的13.5倍。苦蕎--七大營養素完全集于一身,不是藥,不是保健品,是能當飯吃的食品,卻有著卓越的營養保健價值和非凡的食療功效。它不屬禾本科,而屬蓼科,與人們所熟悉的“何首烏、大黃”等同屬蓼科,是我國藥食同源文化的典型體現。苦蕎被譽為“五谷之王”,三降食品(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苦蕎擁有獨特、全面、豐富的營養成份,而且藥用特性好,有人體所必須的多種營養成份。苦蕎有通便排毒的功效,民間又稱其為“凈腸草”。苦蕎還可以炒制后做成茶飲,每日飲用對三高患者有輔助治療作用。
苦蕎起源于我國西南部,人們出于糧用目的習慣地把它歸于禾谷類、麥類,歸小宗糧豆作物,實際上苦蕎是食藥兼用的食物源。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苦蕎是五谷雜糧中的奇葩,有很高食用價值和醫療保健作用,是一種極具開發潛力的功能性食品原料。食用苦蕎直觀顯示效果是利尿通便。檢測數據顯示,苦蕎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尿糖、療胃疾和改善便秘的“三降一療兩通”的食療營養功能。
市場上很多銷售的苦蕎多做成苦蕎茶,不過大多苦蕎茶經過膨化處理,或者是粉碎后再加工,雖然賣相較好,但是會破壞苦蕎的有效成分。另外,生的苦蕎需要經過適當的烘培加工后才可做茶飲用,但是苦蕎的烘培工藝要求較高,很容易炒過炒糊,或者炒的火候不到,破壞苦蕎的有效成份,影響口感以及蘆丁的滲出率。苦蕎的蛋白質、脂肪都高于小麥面粉和大米,蛋白質高于玉米面粉。維生素B2高于小麥面粉、大米,是玉米面粉的4~24倍。礦質營養元素也都不同程度高于其他糧種。苦蕎還含有米、面及其他谷物沒有的營養活性因子:苦蕎黃酮:含蘆丁、槲皮素、雙色素、莰菲醇等酚類物質,有軟化血管,改善微循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降血糖、尿糖、血脂,加強胰島素外周作用。
苦蕎糖醇可在人體腸道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D—手性肌醇,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降低動物和人體的血糖、血脂水平。2,4—二羥基順式肉桂酸:含有抑制 皮膚生成黑色素物質,可預防老年斑和雀斑。蛋白質阻礙酶:有阻礙白血病細胞的增殖作用。抗(慢)消化淀粉有阻止血糖快升和減肥的作用。對850名彝民調查表明,每天食用100克苦蕎麥面粉可降低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62名漢人Ⅱ型糖尿病患者每天沖喝6克苦蕎降糖茶,18個月后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效果明顯,顯效和有效合計占90.32%。便秘患者和普通人食用苦蕎茶7-10天,輕松如廁。
苦蕎是集“營養、保健、醫療”于一體的天然功能食品。我國古籍中關于苦蕎麥防病治病的記載。《齊民要術》有“頭風畏冷者,以面湯和粉為餅,更令罨出汗,雖數十年亦愈”。《圖經本草》有“實腸胃,益氣力”的記載。《本草綱木》有“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風痛,除白濁血滯,脾積泄瀉”的論述。記載苦蕎麥性味苦、平、寒,有益氣力、續精神、利耳目、降氣寬腸健胃的作用。《植物名實圖考》稱蕎麥“性能消積,俗呼凈腸草”。苦蕎能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改善微循環等作用,又稱“三降”食品。
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一項調查表明,主食蕎麥地區的人群,其血糖水平和糖尿病患病率明顯低于不食用蕎麥地區的人群。其中,主食蕎麥的居民高血糖水平(即高于正常值的血糖水平)的檢出率為1.6%;而非主食蕎麥的人群,高血糖的檢出率為7.33%,后者高于前者近4倍。主食蕎麥和不食用蕎麥地區的糖尿病患病率也相差約1倍,前者為1.88%,后者為3.84%。這一結論提示,蕎麥作為有效降低糖尿病發生的雜糧作物,應該更多地出現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動物實驗表明,苦蕎類黃酮可以使高血脂小鼠的甘油三酯水平和高血脂大鼠的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明顯降低;但是它不降低二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因此苦蕎類黃酮具有降血脂作用。另外生的苦蕎需要經過適當的烘培加工后才可做茶飲用,但是苦蕎的烘培工藝要求較高,很容易炒過炒糊,或者炒的火候不到,破壞苦蕎的有效成份,影響口感以及蘆丁的滲出率。這是因為苦蕎生物類黃酮中所富含的槲皮素等能降低甘油三酯和總膽固醇含量,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指數。
苦蕎麥中富含的生物類黃酮主要成分是蘆丁,又名VP,其主要功效是軟化血管,改善微循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拔毒生肌、益氣提神,有降血糖和尿糖的作用。荷蘭米切爾·赫托格牡博士對805名老年男性膳食中生物類黃酮的含量進行了測定,結果發現,每天攝入生物類黃酮的量不小于30mg的組,比每天攝入生物類黃酮量不大于19mg的組,死于冠心病的危險性降低了50%。鎂對心肌活動有良好調節作用,可使心臟節律及心奮傳導減緩,增加心肌供血量,有利心臟舒張和休息。苦蕎麥中的鎂含量是小麥粉的11倍以上。
苦蕎生物類黃酮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其中的槲皮素和桑色素等能夠改善機體血管平滑肌的收縮和舒張功能;蘆丁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能維持毛細血管的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及脆性,促進細胞增生和防止血細胞的凝集,還有降血脂、擴張冠狀動脈、增強冠狀動脈血流量等作用。蕎麥粉中所含豐富的維生素有降低人體血脂和膽固醇的作用,是治療高血壓和心血管病的重要輔助食(藥)物。蕎麥粉中含有的一些微量元素(如鎂、鐵、銅、鉀等)對于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
研究證實,苦蕎生物類黃酮所富含的槲皮素、桑色素、莰非醇有抑菌和抗病毒作用。臨床應用該黃酮,對各種原因引起的潰瘍有祛腐生肌、消炎鎮痛的奇特療效。
自由基(free radical)是引起癌癥、衰老、心腦血管退變性疾病的罪惡之源。因為苦蕎類黃酮物質易被氧化,才使其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苦蕎生物類黃酮組成的分子結構符合有效酚羥基理論,具有極強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它們具有5個羥基,可以充足地作為供氫體,使自由基還原,從而起到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達到防衰、抗癌,抗心腦血管病的目的。護肝作用苦蕎生物類黃酮對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以及因半乳糖胺和CCl4等引起的中毒性肝損傷均有一定的療效。研究表明,苦蕎生物類黃酮對CCl4所致肝臟丙二醛(MDA肝脂質過氧化終產物)含量的增高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減輕肝損傷對谷光甘肽(GSH)的消耗;能夠保護細胞結構的完整性,防止肝細胞中的轉氨酶等可溶性酶因從細胞中漏出而活性升高。苦蕎生物類黃酮的護肝機制最終在于它的抗氧化和抗自由基的作用。
馬鈴薯,屬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于小麥和玉米。馬鈴薯又稱地蛋、土豆、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塊莖。與小麥、玉米、稻谷、高粱并成為世界五大作物。
一般新鮮馬鈴薯中所含成分:淀粉9~20%,蛋白質1.5~2.3%,脂肪0.1~1.1%,粗纖維0.6~0.8%。100g馬鈴薯中所含的營養成分:能量318千焦,鈣5~8mg,磷15~40mg,鐵0.4mg~0.8mg,鉀200~340mg,碘0.8~1.2,胡蘿卜素12~30mg,硫胺素0.03~0.08mg,核黃素0.01~0.04mg,尼克酸0.4~1.1mg。
馬鈴薯塊莖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是食用馬鈴薯的主要能量來源。一般早熟種馬鈴薯含有11%~14%的淀粉,中晚熟種含有14%~20%的淀粉,高淀粉品種的塊莖可達25%以上。塊莖還含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馬鈴薯蛋白質營養價值高,馬鈴薯塊莖含有2%左右的蛋白質,薯干中蛋白質含量為8%~9%。據研究,馬鈴薯的蛋白質營養價值很高,其品質相當于雞蛋的蛋白質,容易消化、吸收,優于其他作物的蛋白質。而且馬鈴薯的蛋白質含有18種氨基酸,包括人體不能合成的各種必需氨基酸。高度評價馬鈴薯的營養價值,是與其塊莖含有高品位的蛋白質和必需氨基酸的賴氨酸、色氨酸、組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和蛋氨酸的存在是分不開的。馬鈴薯塊莖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食用馬鈴薯有益于健康與維生素的作用是分不開的。特別是維生素C可防止壞血病,刺激造血機能等,在日常吃的大米、白面中是沒有的,而馬鈴薯可提供大量的維生素c。塊莖中還含有維生素A(胡蘿卜素)、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維生素pp(煙酸)、維生素E(生育酚)、維生素B3(泛酸)、維生素B6(吡哆醇)、維生素M(葉酸)和生物素H等,對人體健康都是有益的。此外,塊莖中的無機鹽如鈣、磷、鐵、鉀、鈉、鋅,錳等,也是對人的健康和幼兒發育成長不可缺少的元素。馬鈴薯塊莖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并含有豐富的鉀鹽,屬于堿性食品。有資料表示,其含量與蘋果一樣多。因此胃腸對馬鈴薯的吸收較慢,食用馬鈴薯后,停留在腸道中的時間比米飯長的多,所以更具有飽腹感,同時還能幫助帶走一些油脂和垃圾,具有一定的通便排毒作用。除此以外,馬鈴薯的塊莖還含有禾谷類糧食中所沒有的胡蘿卜素和抗壞血酸。從營養角度來看,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優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可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人如果只靠馬鈴薯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維持生命和健康。因為馬鈴薯的營養成分非常全面,營養結構也較合理,只是蛋白質、鈣和維生素A的量稍低;而這正好用全脂牛奶來補充。馬鈴薯塊莖水分多、脂肪少、單位體積的熱量相當低,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4倍左右,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馬鈴薯是降血壓食物,膳食中某種營養多了或缺了可致病。同樣道理,調整膳食,也就可以“吃”掉相應疾病。馬鈴薯具有抗衰老的功效,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族維生素及大量的優質纖維素,還含有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質、脂肪和優質淀粉等營養元素。馬鈴薯是碳水化合物,但是其含量僅是同等重量大米的1/4左右,研究表明,馬鈴薯中的淀粉是一種抗性淀粉,具有縮小脂肪細胞的作用。馬鈴薯是非常好的高鉀低鈉食品,很適合水腫型肥胖者食用,加上其鉀含量豐富,幾乎是蔬菜中最高的,所以還具有瘦腿的功效。由此可知,馬鈴薯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因此,馬鈴薯被廣泛制作成各種各樣的產品。
目前,關于馬鈴薯和苦蕎的產品較多,但是基于馬鈴薯粉的苦蕎口含片目前還沒有相關報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制得營養價值較高的口含片的基于馬鈴薯粉的苦蕎口含片制備方法。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基于馬鈴薯粉的苦蕎口含片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苦蕎粉與清水按照如下所述重量比混合得到苦蕎液體,所述苦蕎粉與清水的重量比為1:(5~20);
步驟二、向步驟一得到的苦蕎液體中加入復合蛋白酶進行酶解處理;
步驟三、將經過酶解處理的苦蕎液體靜置后取上清液,并將上清液進行噴霧干燥處理或真空濃縮處理得到粉狀物;
步驟四、將步驟三得到的粉狀物與蘆丁粉、馬鈴薯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基料,各組分的重量配比如下:粉狀物5-50%,蘆丁粉1-10%,余量為馬鈴薯粉;
步驟五、將基料按照常規含片的制作工藝制成口含片。
進一步的是,所述馬鈴薯粉由馬鈴薯熟粉、馬鈴薯生粉混合而成,所述馬鈴薯熟粉與馬鈴薯生粉的比例為1:(0.8~9)。
進一步的是,在步驟二中,所述復合蛋白酶由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組織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枯草桿菌蛋白酶混合而成,所述酶解處理的pH為8.0、溫度為37℃,酶解時間為24小時。
進一步的是,所述馬鈴薯熟粉為馬鈴薯全粉。
進一步的是,所述馬鈴薯熟粉為由馬鈴薯生粉經過擠壓膨化得到的馬鈴薯擠壓膨化粉。
進一步的是,所述馬鈴薯生粉為馬鈴薯淀粉。
進一步的是,所述馬鈴薯生粉采用如下方法制備:將新鮮的馬鈴薯清洗干凈后曬干并粉碎成粉末狀清洗。
進一步的是,所述馬鈴薯生粉采用如下方法加工而成,具體方法如下所述:
A、選取新鮮的馬鈴薯并將其進行清洗、去皮處理;
B、將清洗去皮的馬鈴薯放入清水中并將其搗碎成馬鈴薯漿液,所述馬鈴薯與清水的重量比為1:(0.2~05);
C、在步驟B得到的馬鈴薯漿液中加入果膠酶和亞硫酸鈉,在溫度為45-55℃、PH值為3-4的條件下反應1-2小時,所述馬鈴薯漿液與果膠酶的重量比為1:(0.0001~0.0002),所述馬鈴薯漿液與果膠酶硫酸鈉的重量比為1:(0.00015~0.00025);
D、將經過步驟C處理得到的馬鈴薯漿液進行固液分離得到馬鈴薯汁與馬鈴薯顆粒沉淀;
E、將馬鈴薯顆粒沉淀低溫烘干或曬干后粉碎得到馬鈴薯生粉。
進一步的是,所述馬鈴薯生粉采用如下方法加工而成,具體方法如下所述:
a、選取新鮮的馬鈴薯并將其進行清洗、去皮處理;
b、將清洗去皮的馬鈴薯進行壓榨處理得到馬鈴薯汁和馬鈴薯榨干物;
c、將步驟b得到的馬鈴薯榨干物低溫烘干或曬干后粉碎得到馬鈴薯生粉。
進一步的是,所述蘆丁粉采用如下方法得到,具體方法如下所述:
S1、選取完整的苦蕎籽并清洗干凈;
S2、將清洗干凈的苦蕎籽放入清水中,在10-50℃下浸泡2-24小時,浸泡結束后將苦蕎籽瀝干水分,然后將瀝干水分的苦蕎籽在溫度為105-110℃的環境中進行烘干處理,烘干時間為20-200分鐘;
S3、將烘干后的苦蕎籽放入盛裝有堿性溶液的容器中,所述苦蕎籽與堿性溶液的重量比為1:(5-20),所述堿性溶液的pH值為8~9,溫度為90℃,然后將密封的容器放入超聲波環境中進行超聲波恒溫浸提,所述超聲波恒溫浸提的時間為10-40min,所述超聲波恒溫浸提的溫度為60-90℃,浸提結束后將密封的容器取出并冷卻;
S4、對容器中的液體進行抽濾處理,得到苦蕎浸提液與浸提過后的苦蕎籽,并將浸提過后的苦蕎籽進行干燥處理;
S5、在步驟S4得到的苦蕎浸提液中加入酸性溶液調節混合液體的pH值至3.5-4,然后靜置得到蘆丁沉淀物,并對蘆丁沉淀物進行干燥得到蘆丁粉。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所述的基于馬鈴薯粉的苦蕎口含片制備方法先將苦蕎粉與清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苦蕎液體,然后在苦蕎液體中加入復合蛋白酶進行酶解處理;接著將經過酶解處理的苦蕎液體靜置后取上清液,并將上清液進行噴霧干燥處理或真空濃縮處理得到粉狀物;最后將得到的粉狀物與蘆丁粉、馬鈴薯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基料,并將基料按照常規含片的制作工藝制成口含片,利用該方法可以制得一種高含量苦蕎、蘆丁和馬鈴薯的口含片,其營養價值較高,可以作為一種保健食品,經常服用可以大大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
具體實施方式
該基于馬鈴薯粉的苦蕎口含片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苦蕎粉與清水按照如下所述重量比混合得到苦蕎液體,所述苦蕎粉與清水的重量比為1:(5~20);
步驟二、向步驟一得到的苦蕎液體中加入復合蛋白酶進行酶解處理;
步驟三、將經過酶解處理的苦蕎液體靜置后取上清液,并將上清液進行噴霧干燥處理或真空濃縮處理得到粉狀物;
步驟四、將步驟三得到的粉狀物與蘆丁粉、馬鈴薯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基料,各組分的重量配比如下:粉狀物5-50%,蘆丁粉1-10%,余量為馬鈴薯粉;
步驟五、將基料按照常規含片的制作工藝制成口含片。
本發明所述的基于馬鈴薯粉的苦蕎口含片制備方法先將苦蕎粉與清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苦蕎液體,然后在苦蕎液體中加入復合蛋白酶進行酶解處理;接著將經過酶解處理的苦蕎液體靜置后取上清液,并將上清液進行噴霧干燥處理或真空濃縮處理得到粉狀物;最后將得到的粉狀物與蘆丁粉、馬鈴薯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基料,并將基料按照常規含片的制作工藝制成口含片,利用該方法可以制得一種高含量苦蕎、蘆丁和馬鈴薯的口含片,其營養價值較高,可以作為一種保健食品,經常服用可以大大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
添加蘆丁粉主要是為了提高口含片的營養價值,蘆丁屬維生素類藥,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和脆性的作用,保持及恢復毛細血管的正常彈性。用于防治高血壓腦溢血;糖尿病視網膜出血和出血性紫癜等,也用作食品抗氧劑和色素。蘆丁還是合成曲克蘆丁的主要原料,曲克蘆丁為心腦血管用藥,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蘆丁粉的添加量可以是1.0%、1.1%、1.2%、1.3%、1.4%、1.5%、2.5%、3%、3.5%、4%、4.5%、5%、6%、7%、8%、9%、10%,蘆丁粉的含量越高越好,但是為了控制成型米成本,所述蘆丁粉的添加量優選為4.4%即可。
所述粉狀物的含量可以是5%、10%、15%、20%、25%、30%、35%、40%、45%、50%。
為了便于口含片的后續加工,所述馬鈴薯粉由馬鈴薯熟粉、馬鈴薯生粉混合而成,所述馬鈴薯熟粉與馬鈴薯生粉的比例為1:(0.8~9),該比例混合而成的馬鈴薯粉不但具有很好的加工特性,同時馬鈴薯粉所具有的營養物質也較為全面。所述馬鈴薯熟粉與馬鈴薯生粉的比例可以為1:0.8,1:1.8,1:2.8,1:3.8,1:4.8,1:5.8,1:6.8,1:7.8,1:9。
另外,在步驟二中,所述復合蛋白酶由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組織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枯草桿菌蛋白酶混合而成,所述酶解處理的pH為8.0、溫度為37℃,酶解時間為24小時。該復合蛋白酶可以將苦蕎粉完全分解,從而釋放出苦蕎中含有的各種營養物質,從而使得上清液中含有的營養物質種類和含量都較多,可以大大提高粉狀物的營養物質含量。所述復合蛋白酶的添加量為苦蕎重量液體的(0.2-0.8)%。
所述馬鈴薯熟粉可以為馬鈴薯全粉,也可以是由馬鈴薯生粉經過擠壓膨化得到的馬鈴薯擠壓膨化粉。
所述馬鈴薯生粉可以為馬鈴薯淀粉。所述馬鈴薯生粉也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制備:將新鮮的馬鈴薯清洗干凈后曬干并粉碎成粉末狀清洗。該方法制備得到的馬鈴薯生粉保留了馬鈴薯全部的營養物質,而且加工步驟簡單,成本非常低,大大降低了加工成本。
所述馬鈴薯生粉和采用如下方法加工而成,具體方法如下所述:
A、選取新鮮的馬鈴薯并將其進行清洗、去皮處理;
B、將清洗去皮的馬鈴薯放入清水中并將其搗碎成馬鈴薯漿液,所述馬鈴薯與清水的重量比為1:(0.2~05);
C、在步驟B得到的馬鈴薯漿液中加入果膠酶和亞硫酸鈉,在溫度為45-55℃、PH值為3-4的條件下反應1-2小時,所述馬鈴薯漿液與果膠酶的重量比為1:(0.0001~0.0002),所述馬鈴薯漿液與果膠酶硫酸鈉的重量比為1:(0.00015~0.00025);
D、將經過步驟C處理得到的馬鈴薯漿液進行固液分離得到馬鈴薯汁與馬鈴薯顆粒沉淀,將馬鈴薯汁加熱至沸騰后冷卻得到所述馬鈴薯液體;
E、將馬鈴薯顆粒沉淀低溫烘干或曬干后粉碎得到馬鈴薯生粉。
該方法先將新鮮的馬鈴薯清洗、去皮處理后,加水搗碎成馬鈴薯漿液,然后添加果膠酶,接著馬鈴薯漿液進行固液分離得到馬鈴薯汁與馬鈴薯顆粒沉淀,由于事先利用果膠酶將馬鈴薯中含有的果膠降解,使得果膠中含有的水分被析出,這樣經過固液分離后,馬鈴薯顆粒沉淀中的含水量就大大降低,可以大大減少馬鈴薯顆粒沉淀烘干所需要的時間,實現節能減排,而且該方法加工過程簡單,加工成本較低,加工效果較好。
在步驟B中,將清洗去皮的馬鈴薯放入清水中是為了在搗碎馬鈴薯時能夠使其碎粉的更加充分,清水的量不能太多,過多會給馬鈴薯的搗碎工序造成不必要的麻煩,過少又不能使馬鈴薯粉碎徹底,通常情況下,所述馬鈴薯與清水的重量比優選為1:0.3。
為了提高果膠酶的降解效果,在步驟C中,所述果膠酶的反應溫度為50℃、PH值為3.5,反應時間為2小時。進一步的是,在步驟C中,所述馬鈴薯漿液與果膠酶的重量比為1:0.00015。
所述馬鈴薯生粉采用如下方法加工而成,具體方法如下所述:
a、選取新鮮的馬鈴薯并將其進行清洗、去皮處理;
b、將清洗去皮的馬鈴薯進行壓榨處理得到馬鈴薯汁和馬鈴薯榨干物,將馬鈴薯汁加熱至沸騰后冷卻得到所述馬鈴薯液體;
c、將步驟b得到的馬鈴薯榨干物低溫烘干或曬干后粉碎得到馬鈴薯生粉。
該方法利用新鮮的馬鈴薯進行壓榨處理,不但可以將馬鈴薯榨干物低溫烘干或曬干后粉碎得到馬鈴薯生粉還能夠得到營養價值較高的馬鈴薯汁,該方法大大提高了馬鈴薯的利用率,同時加工方法簡單,成本低。
另外,所述馬鈴薯生粉還可以是馬鈴薯淀粉,所述馬鈴薯淀粉采用如下方法制備:以新鮮的馬鈴薯為原料,經清洗、破碎、過濾、脫水、干燥得到馬鈴薯淀粉。
所述蘆丁粉采用如下方法得到,具體方法如下所述:
S1、選取完整的苦蕎籽并清洗干凈;
S2、將清洗干凈的苦蕎籽放入清水中,在10-50℃下浸泡2-24小時,浸泡結束后將苦蕎籽瀝干水分,然后將瀝干水分的苦蕎籽在溫度為105-110℃的環境中進行烘干處理,烘干時間為20-200分鐘;
S3、將烘干后的苦蕎籽放入盛裝有堿性溶液的容器中,所述苦蕎籽與堿性溶液的重量比為1:(5-20),所述堿性溶液的pH值為8~9,溫度為90℃,然后將密封的容器放入超聲波環境中進行超聲波恒溫浸提,所述超聲波恒溫浸提的時間為10-40min,所述超聲波恒溫浸提的溫度為60-90℃,浸提結束后將密封的容器取出并冷卻;
S4、對容器中的液體進行抽濾處理,得到苦蕎浸提液與浸提過后的苦蕎籽,并將浸提過后的苦蕎籽進行干燥處理;
S5、在步驟S4得到的苦蕎浸提液中加入酸性溶液調節混合液體的pH值至3.5-4,然后靜置得到蘆丁沉淀物,并對蘆丁沉淀物進行干燥得到蘆丁粉。
該蘆丁粉制備方法采用整粒的苦蕎籽作為原料,將苦蕎籽清洗干凈后先放入清水中在10-50℃下浸泡2-24小時,浸泡結束后將苦蕎籽瀝干水分,然后將瀝干水分的苦蕎籽在溫度為105-110℃的環境中進行烘干處理,接著將苦蕎籽放入盛裝有堿性溶液的容器中進行超聲波恒溫浸提使苦蕎籽的種皮中含有的蘆丁擴散,苦蕎籽種皮中含有的蘆丁同時向內、向外擴算,向外擴散至堿性溶液中,向內擴散至苦蕎芯中,接著進行抽濾處理得到苦蕎浸提液與浸提過后的苦蕎籽,最后將苦蕎浸提液靜置得到蘆丁沉淀物,并對蘆丁沉淀物進行干燥得到蘆丁粉,由于受種皮和苦蕎殼的包裹,采用苦蕎整粒堿液提取時可以避免苦蕎芯中的淀粉進入到浸提液中造成淀粉糊化,同時,將苦蕎籽清洗干凈后先放入清水中在10-50℃下浸泡2-24小時,浸泡結束后將苦蕎籽瀝干水分,然后將瀝干水分的苦蕎籽在溫度為105-110℃的環境中進行烘干處理,這樣可以使苦蕎芯外層或整個糊化,從而進一步避免苦蕎芯中的淀粉進入到浸提液中造成淀粉糊化,這樣只需將苦蕎浸提液靜置一端時間后便可以很容易的將苦蕎蘆丁分離出來,成本非常低,同時,該方法是從苦蕎種皮中提取苦蕎蘆丁,而苦蕎種皮中含有的蘆丁含量是最高的,這樣可以提取出更多的苦蕎蘆丁,提高了效率與產量。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為了使苦蕎芯整個糊化形成一個整體,就必須使得整個苦蕎芯被清水泡透,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在步驟S2中,將清洗干凈的苦蕎籽放入清水中,在37℃下浸泡24小時。進一步的,為了使苦蕎芯整個被快速糊化,在步驟S2中,將瀝干水分的苦蕎籽在溫度為105℃的環境中進行烘干處理。所述堿液可以是現有的各種堿性溶液,為了降低成本,在步驟S3中,所述堿性溶液優選為石灰水,由于石灰石獲取容易,價格便宜,由此制成的石灰水成本非常低,可以進一步降低苦蕎蘆丁提取的成本。
選取完整的苦蕎籽并清洗干凈,然后將清洗干凈的苦蕎籽放入清水中,在10-50℃下浸泡2-24小時,浸泡結束后將苦蕎籽瀝干水分,然后將瀝干水分的苦蕎籽在溫度為105℃的環境中進行烘干處理,烘干時間為20-200分鐘,接著將烘干的苦蕎籽分為16組,每組苦蕎籽的重量為100g,向每組中分別加入不同重量的pH值為8~9石灰水,在80℃的條件下超聲波恒溫浸提不同時間后抽濾,測定蘆丁浸提得率,所述蘆丁浸提得率是指浸提液中的蘆丁含量占苦蕎籽總蘆丁含量的百分比,各組的反應條件以及測定結果如下表3所示:
表3
選取完整的苦蕎籽并清洗干凈,然后將清洗干凈的苦蕎籽放入清水中,在10-50℃下浸泡2-24小時浸泡結束后將苦蕎籽瀝干水分,然后將瀝干水分的苦蕎籽在溫度為105℃的環境中進行烘干處理,烘干時間為20-200分鐘,接著將烘干的苦蕎籽分為16組,每組苦蕎籽的重量為100g,向每組中分別加入不同重量的pH值為8~9石灰水,在不同的溫度條件下超聲波恒溫浸提20min后抽濾,測定蘆丁浸提得率,所述蘆丁浸提得率是指浸提液中的蘆丁含量占苦蕎籽總蘆丁含量的百分比,各組的反應條件以及測定結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從表3可以看出,當浸提溫度為80℃時,隨著浸提堿性溶液添加量的增加,蘆丁浸提得率不斷增加,當堿性溶液為500-1000g時,蘆丁浸提得率增加明顯,超過1000g,蘆丁浸提得率增加變緩;從表4可以看出,當超聲波浸提時間為20分鐘時,隨著浸提堿液添加量的增加,蘆丁浸提得率不斷增加,500-1000g時,蘆丁浸提得率增加明顯,超過1000g,蘆丁浸提得率增加變緩;因此,為了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同時最大限度的提高苦蕎蘆丁的浸提效率,在步驟S3中,所述苦蕎籽與堿性溶液的重量比優選為1:10。
選取完整的苦蕎籽并清洗干凈,然后將清洗干凈的苦蕎籽放入清水中,在10-50℃下浸泡2-24小時,浸泡結束后將苦蕎籽瀝干水分,然后將瀝干水分的苦蕎籽在溫度為105℃的環境中進行烘干處理,烘干時間為20-200分鐘,接著將烘干的苦蕎籽分為16組,每組苦蕎籽的重量為100g,向每組中分別加入1000g的pH值為8~9石灰水,在不同的浸提溫度條件下進行不同時間的超聲波恒溫浸提后抽濾,測定蘆丁浸提得率,所述蘆丁浸提得率是指浸提液中的蘆丁含量占苦蕎籽總蘆丁含量的百分比,各組的反應條件以及測定結果如下表5所示:
表5
從表5可以看出,當苦蕎籽與堿性溶液的重量比為1:10時,隨著浸提溫度的升高,蘆丁浸提得率不斷增加,60-80℃時,蘆丁浸提得率增加明顯,超過80℃,無明顯增加;隨著超聲波浸提時間的延長,蘆丁浸提得率不斷緩慢增加,因此,為了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同時最大限度的提高苦蕎蘆丁的浸提效率,在步驟S3中,所述超聲波恒溫浸提的溫度優選為80℃;同時,從表5中可以看出,當浸提時間超過20分鐘后,蘆丁浸提得率幾乎無增加,因此,為了提高效率,節約成本與時間,同時最大限度的提高苦蕎蘆丁的浸提效率,在步驟S3中,所述超聲波恒溫浸提的時間優選為20min。
另外,為了提高超聲波恒溫浸提的效率,所述超聲波的頻率為優選為100Hz。
成型米生產中常用的添加劑有氯化鈣、明礬、堿類及干酵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