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孔灌飯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單孔灌飯機,包括扒飯裝置、壓實裝置、成型裝置和出料裝置,扒飯裝置包括第一料槽、第一攪動機構以及第一水平輸送機構,第一料槽的位于第一水平輸送機構的出料端設有出料口,成型裝置包括第二料槽、壓實機構和第二水平輸送機構,第二料槽位于第二水平輸送機構的進料端設有進料口,出料口位于進料口上方,成型裝置包括具有型腔的模具以及將米飯推入型腔的切分機構,出料裝置包括壓緊型腔中的米飯的下壓機構、驅動模具升降的升降機構以及將米飯送出的推拉機構。本實用新型集扒松米飯、壓實米飯、米飯成型和出料功能于一體,各個環節自動過渡,實現了米飯的全自動灌裝,在灌裝過程中基本無需人工輔助,工作效率高且人工成本低。
【專利說明】
單孔灌飯機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利用自動化技術實現物料的搬運的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單孔灌飯機。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工作節奏也日益加快,快餐食品也日益為人們所鐘愛,特別是工薪上班一族。目前市場上普遍推廣的是包裝型面食類的快餐食品,但是即食面類營經常食用容易影響胃,甚至感染上胃病;即食盒飯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隨之誕生。
[0003]現有的一些即食盒飯的加工生產線是由多臺設備組成,設備與設備之間的銜接處需要人工輔助,因此整個生產線需要多個工人輔助方可完成生產,其耗費的人力還是比較多的,為了節省人力,一種能實現全自動化加工即食盒飯的生產設備是快餐行業所期待的。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單孔灌飯機,該灌飯機能夠實現全自動生產盒飯的功能。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0006]—種單孔灌飯機,包括依次設置的扒飯裝置、壓實裝置、成型裝置和出料裝置,所述扒飯裝置包括第一料槽、設置在第一料槽內的第一攪動機構以及第一水平輸送機構,所述第一料槽的位于第一水平輸送機構的出料端設有出料口,所述成型裝置包括第二料槽,所述第二料槽內設有壓實機構和第二水平輸送機構,所述第二料槽位于第二水平輸送機構的進料端設有進料口,所述出料口位于進料口上方,所述成型裝置包括具有型腔的模具以及從第二傳送帶的出料端切分米飯并將米飯推入型腔的切分機構,所述出料裝置包括壓緊型腔中的米飯的下壓機構、驅動模具升降的升降機構以及將米飯送出的推拉機構。
[0007]通過上述方案,該灌飯機能依次執行米飯的扒松、壓實、成型和出料動作,實現米飯的全自動灌裝。
[0008]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第二料槽中設有第二攪動機構,所述第二攪動機構位于壓輥的后方。
[0009]通過上述方案,第二攪動機構能對進入第二料槽中的米飯再次攪動,使米飯被打得更為松散,便于后續的壓緊成型。
[0010]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扒飯裝置的出料孔與壓實裝置的進料口通過漏斗連接。
[0011]通過上述方案,漏斗將第一料槽中的米飯引入第二料槽,保證灌飯機的可靠運行。
[0012]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水平輸送機構和第二水平輸送機構均為傳送帶。
[0013]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扒飯裝置的傳送帶寬于壓實裝置的傳送帶。
[0014]通過上述方案,能保證進入第二料槽中的松散米飯的量的充足,方便壓實米飯。
[0015]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壓實機構為壓輥,所述壓輥的軸向為壓實裝置的傳送帶的寬度方向。
[0016]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第一攪動機構和第二攪動機構均為攪輪,所述攪輪包括轉軸和螺旋狀的葉片,所述葉片與轉軸同軸固定。
[0017]通過上述方案,螺旋狀的葉片翻動米飯可以使米飯被打得很松散,其扒松效果好。
[0018]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壓實裝置中的攪輪的位置高于壓輥的位置。
[0019]通過上述方案,可以使被壓實的米飯顯得比較平整、規則。
[0020]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切分機構包括“門”形的切斷架以及驅動切斷架運動的二軸行走機構。
[0021]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升降機構、下壓機構以及推拉機構的動力裝置為氣缸。
[002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本實用新型集扒松米飯、壓實米飯、米飯成型和出料功能于一體,各個環節自動過渡,實現了米飯的全自動灌裝,在灌裝過程中基本無需人工輔助,工作效率高且人工成本低。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視圖;
[0024]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視圖;
[0025]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視圖;
[0026]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視圖;
[0027]圖5為扒飯裝置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0028]圖6為扒飯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29]圖7為攪輪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8為壓實裝置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0031]圖9為壓實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32]圖10為成型裝置的安裝位置示意圖;
[0033]圖11為成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34]圖12為出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35]附圖標記說明:1、支撐架;2、扒飯裝置;3、壓實裝置;4、成型裝置;5、出料裝置;6、飯盒;7、第一料槽;8、安全罩;9、擋板;10、第一主動輪;11、第一從動輪;12、第二從動輪;13、皮帶;14、第一固定板;15、第一電機;16、第一攪輪;17、第一傳送帶;18、出料口; 19、第二料槽;20、防護罩;21、第二主動輪;22、第三從動輪;23、第四從動輪;24、第五從動輪;25、第二固定板;26、第二傳送帶;27、第二電機;28、第二攪輪;29、壓輥;30、第三固定板;31、固定座;32、第一氣缸;33、第二氣缸;34、切斷架;35、模具;36、導向口; 37、型腔;38、底座;39、導軌;40、推板;41、第三氣缸;42、支撐柱;43、頂座;44、導向柱;45、第四氣缸;46、第五氣缸;47、壓塊;48、飯塊;49、切板;50、壓板;51、漏斗;52、進料日;53、轉軸;54、葉片;55、連接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36]說明:本實施例中,所稱的前方均指沿傳送帶的傳送方向向前運動到達的位置,后方則與之相反。
[0037]參照圖1和圖2,一種單孔灌飯機,包括支撐架I,在支撐架I上依次設置有扒飯裝置2、壓實裝置3、成型裝置4和出料裝置5。
[0038]參照圖5,單孔灌飯機的扒飯裝置2,扒飯裝置2包括第一料槽7,第一料槽7通過第一固定板14與支撐架I固定,在第一固定板14上裝有第一從動輪11和第二從動輪12,第一電機15與第一固定板14固定,第一電機15的轉軸53同軸固定有第一主動輪10,第一主動輪10與第一從動輪11和第二從動輪12以皮帶13傳動連接。在第一料槽7的出料端設有擋板9,在出料端的上部裝有安全罩8。參照圖6,在第一料槽7內裝有第一攪輪16和第一傳送帶17。第一攪輪16位于第一料槽7的出料端并位于安全罩8的下方,擋板9與第一傳送帶17的出料端之間留有出料口 18。參照圖7,第一攪輪16包括轉軸53和,螺旋狀的葉片54,葉片54與轉軸53同軸設置并通過連接桿55與轉軸53固定。第一傳送帶17的滾軸與第二從動輪12同軸固定,第一攪輪16的轉軸53與第一從動輪11同軸固定。第一電機15轉動帶動第一傳送帶17和第一攪輪16同向轉動。米飯從第一料槽7的進料端進入,第一傳送帶17將米飯送往第一料槽7的出料端,米飯在經過第一攪輪16時被第一攪輪16打散成為松散的米飯,松散的米飯從開口掉落出去。
[0039]參照圖7,單孔灌飯機的壓實裝置3,壓實裝置3包括第一料槽7,第二料槽19通過第二固定板25與支撐架I固定,第二料槽19的兩端為開口,在第二固定板25上裝有第三從動輪
22、第四從動輪23和第五從動輪24。參照圖8,第二電機27與第二固定板25固定。在第二料槽19中裝有第二傳送帶26,在第二料槽19的進料端的上部設有防護罩20,防護罩20上開設有進料口 52。在第二料槽19中裝有第二攪輪28和壓輥29,壓輥29和第二攪輪28的軸向為第二傳送帶26的寬度方向。第二攪輪28位于壓輥29的后方。壓輥29的位置低于第二攪輪28的位置。第二攪輪28的轉軸53與第四從動輪23同軸固定,壓輥29與第五從動輪24同軸固定,第二傳送帶26的滾軸與第三從動輪22同軸固定。如圖7,第二主動輪21固定于第二電機27的轉軸53端部,第二主動輪21與第三從動輪22、第四從動輪23和第五從動輪24通過皮帶13傳動連接。第二電機27轉動帶動第二攪輪28、壓輥29以及第二傳送帶26同向轉動。米飯從防護罩20上的進料口 52進入第二料槽19,米飯在隨第二傳送帶26運動時,先被第二攪輪28攪動打散,再被壓輥29壓實由松散狀變為長條狀。長條狀的米飯被第二傳送帶26送出第二料槽19。
[0040]參照圖4,扒飯裝置2與壓實裝置3通過漏斗51銜接,其中,漏斗51的上部位于扒飯裝置2的出料口 18下方,漏斗51的下部伸入壓實裝置3的進料口 52中。另外,考慮到米飯經壓實后體積縮小,為保證松散米飯的充足供應,第一傳送帶17的寬度大于第二傳送帶26。
[0041]參照圖10,單孔灌飯機的成型裝置4,成型裝置4包括模具35和切分機構。切分機構為二軸行走機構,包括固定座31,固定座31通過第三固定板30與支撐架I固定,在固定座31上裝有水平方向的滑軌,第一氣缸32的活塞桿端部與固定座31的端部固定,第一氣缸32的缸體與滑軌滑移連接,與固定座31滑移連接,第二氣缸33與第一氣缸32固定,第二氣缸33倒立設置,切斷架34與第二氣缸33的活塞桿固定,切斷架34為“門”形。切斷架34的兩側板分別為切板49和壓板50。模具35上開設有將其貫穿的型腔37,模具35的側部開設有與型腔37的上部相通的導向口36。參照圖9,固定座31的寬度方向平行于第二傳送帶26的長度方向,切斷架34位于第二傳送帶26上方。模具35位于第二傳送帶26的出料端前方,模具35的導向口36正對切斷架34的壓板50,切斷架34的切板49位于壓板50的后方。第二傳送帶26將長條狀的米飯送至切斷架34下方后停止,第二氣缸33驅動切斷架34下壓,切斷架34的切板49將米飯切斷,隨后第二氣缸33反向運動提升切斷架34,第二傳送帶26繼續運動將被切出來的飯塊48送至切斷架34的壓板50前方,隨后第二傳送帶26停止,第二氣缸33驅動切斷架34下壓,隨后第一氣缸32向靠近模具35的方向運動,壓板50將飯塊48推入型腔37,飯塊48被壓緊。
[0042]參照圖11,單孔灌飯機的出料裝置5,出料裝置5包括與支撐架I固定的底座38,底座38上設有一對導軌39,導軌39呈倒立的“L”形且兩導軌39的凹口相對。推板40設于兩導軌39之間,推板40的側邊位于導軌39的凹口中,推板40可沿導軌39的長度方向來回滑動。第三氣缸41的缸體與支撐架I固定,其活塞桿與推板40固定,第三氣缸41用于驅動推板40滑動。在底座38上設有一對豎直的支撐柱42,在支撐柱42的上端裝有頂座43,模具35位于兩支撐柱42之間。頂座43上滑移連接有一對導向柱44,導向柱44的下端與模具35固定。第四氣缸45倒立設置,其的缸體與頂座43固定,其活塞桿與模具35固定,第四氣缸45用于驅動模具35上下運動。在頂座43上還裝有第五氣缸46,第五氣缸46倒立設置,其缸體與頂座43固定,其活塞桿與壓塊47固定,壓塊47的形狀與大小與模具35的型腔37相匹配。第五氣缸46用于驅動壓塊47在型腔37中上下運動。在初始狀態下,模具35的底面貼近推板40的上表面。
[0043]飯塊48被送入型腔37中時,切斷架34的壓板50位于導向口36中,壓板50與型腔37的上部合圍形成封閉的結構。第五氣缸46驅動壓塊47下壓,飯塊48被壓入型腔37的下部壓緊成型。隨后,第四氣缸45向上提升模具35,此時成型的飯塊48從型腔37中脫落并落在推板40上。之后,第三氣缸41驅動推板40向前運動。飯塊48被推至模具35前方后,模具35下壓同時推板40回拉,在推板40回拉時,模具35抵住飯塊48使其與推板40分離,飯塊48與推板40分尚后洛入飯盒6中,完成灌裝。
[0044]本灌飯機集扒飯、壓實、成型和出料功能與一身,工作效率高,性能可靠,是實現米飯批量灌裝的高效設備。
[0045]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單孔灌飯機,其特征是:包括依次設置的扒飯裝置、壓實裝置、成型裝置和出料裝置,所述扒飯裝置包括第一料槽、設置在第一料槽內的第一攪動機構以及第一水平輸送機構,所述第一料槽的位于第一水平輸送機構的出料端設有出料口,所述成型裝置包括第二料槽,所述第二料槽內設有壓實機構和第二水平輸送機構,所述第二料槽位于第二水平輸送機構的進料端設有進料口,所述出料口位于進料口上方,所述成型裝置包括具有型腔的模具以及從第二傳送帶的出料端切分米飯并將米飯推入型腔的切分機構,所述出料裝置包括壓緊型腔中的米飯的下壓機構、驅動模具升降的升降機構以及將米飯送出的推拉機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孔灌飯機,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料槽中設有第二攪動機構,所述第二攪動機構位于壓輥的后方。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孔灌飯機,其特征是:所述扒飯裝置的出料孔與壓實裝置的進料口通過漏斗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孔灌飯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水 平輸送機構和第二水平輸送機構均為傳送帶。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單孔灌飯機,其特征是:所述扒飯裝置的傳送帶寬于壓實裝置的傳送帶。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單孔灌飯機,其特征是:所述壓實機構為壓輥,所述壓輥的軸向為壓實裝置的傳送帶的寬度方向。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單孔灌飯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攪動機構和第二攪動機構均為攪輪,所述攪輪包括轉軸和螺旋狀的葉片,所述葉片與轉軸同軸固定。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單孔灌飯機,其特征是:所述壓實裝置中的攪輪的位置高于壓輥的位置。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孔灌飯機,其特征是:所述切分機構包括“門”形的切斷架以及驅動切斷架運動的二軸行走機構。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孔灌飯機,其特征是:所述升降機構、下壓機構以及推拉機構的動力裝置為氣缸。
【文檔編號】A23L7/10GK205727948SQ201620407706
【公開日】2016年11月30日
【申請日】2016年5月7日
【發明人】汪正權
【申請人】杭州典春智能設備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