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茶葉輔助生產裝置,尤其涉及一種茶葉成型機的均勻加熱裝置。
背景技術:
茶葉加工又稱“制茶”,是將茶樹鮮葉經過各道加工工序,制成各種半成品茶或成品茶的過程,按加工過程不同,可分為初制(初加工)、精制(精加工)、再加工和深加工,加工工藝不同便形成不同的茶類,制茶工藝繁多,主要由篩選、烘干、殺青、成型、包裝等工藝構成,現有成型工藝為:將茶葉放置于自動成型機進行自動成型,由于成型時需要對茶葉進行加熱,現有加熱方式采用電極直接對茶葉進行加熱,由于茶葉靠近電極處加熱溫度高,而遠離電極處加熱溫度低,加熱極不均勻,易產生焦糊等不良,極大影響茶葉口感。鑒于以上缺陷,實有必要設計一種茶葉成型機的均勻加熱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茶葉成型機的均勻加熱裝置,來解決電極直接加熱導致受熱不均勻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茶葉成型機的均勻加熱裝置,包括箱體、風機、加熱管、溫度傳感器、擋圈、底框、U型擋管、下料門,所說的風機位于箱體外壁右側,所述的風機與箱體螺紋相連,所述的加熱管位于箱體內壁底部,所述的加熱管與箱體螺紋相連,所述的溫度傳感器位于箱體外壁,所說的溫度傳感器與箱體螺紋相連,所述的擋圈位于箱體內壁上端,所述的擋圈與箱體螺紋相連,所述的底框位于擋圈上端且位于箱體內壁上端,所述的底框與擋圈活動相連且與箱體鉸鏈相連,所述的U型擋管位于底框內壁底部,所說的U型擋管與底框螺紋相連,所述的下料門位于底框一側,所述的下料門與底框鉸鏈相連。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如下:
進一步的,所述的擋圈還設有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與擋圈緊配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的底框還設有拉手,所述的拉手位于底框一側,所述的拉手與底框螺紋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的拉手數量為2件,對稱布置于底框。
進一步的,所述的底框還設有若干進氣孔,所述的進氣孔位于底框底部且位于U型擋管底部中心處,所說的進氣孔貫穿底框主體。
進一步的,所述的U型擋管設有若干出氣孔,所說的出氣孔位于U型擋管外壁,所述的出氣孔貫穿U型擋管主體。
與現有技術相比,該茶葉成型機的均勻加熱裝置,工作時,將茶葉放置于由U型擋管和底框隔成的區域內,加熱管工作對底框加熱,從而對于底層茶葉進行加熱,同時,風機工作,冷風經加熱管加熱后先后經過設置于底框的進氣孔和設置于U型擋管的出氣孔吹向茶葉,將茶葉側面進行加熱,手動拉動拉手可使得茶葉經下料門排出。該裝置結構簡單,茶葉受熱均勻,茶葉不易出現焦糊等不良,極大提高成型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示出本實用新型主視圖
圖2示出本實用新型俯視圖局部視圖
圖3示出本實用新型U型擋管側視圖
箱體 1 風機 2
加熱管 3 溫度傳感器 4
擋圈 5 底框 6
U型擋管 7 下料門 8
密封圈 501 拉手 601
進氣孔 602 出氣孔 701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茶葉成型機的均勻加熱裝置,包括箱體1、風機2、加熱管3、溫度傳感器4、擋圈5、底框6、U型擋管7、下料門8,所說的風機2位于箱體1外壁右側,所述的風機2與箱體1螺紋相連,所述的加熱管3位于箱體1內壁底部,所述的加熱管3與箱體1螺紋相連,所述的溫度傳感器4位于箱體1外壁,所說的溫度傳感器4與箱體1螺紋相連,所述的擋圈5位于箱體1內壁上端,所述的擋圈5與箱體1螺紋相連,所述的底框6位于擋圈5上端且位于箱體1內壁上端,所述的底框6與擋圈5活動相連且與箱體1鉸鏈相連,所述的U型擋管7位于底框6內壁底部,所說的U型擋管7與底框6螺紋相連,所述的下料門8位于底框6一側,所述的下料門8與底框6鉸鏈相連,所述的擋圈5還設有密封圈501,所述的密封圈501與擋圈5緊配相連,所述的底框6還設有拉手601,所述的拉手601位于底框6一側,所述的拉手601與底框6螺紋相連,所述的拉手601數量為2件,對稱布置于底框6,所述的底框6還設有若干進氣孔602,所述的進氣孔602位于底框6底部且位于U型擋管7底部中心處,所說的進氣孔602貫穿底框6主體,所述的U型擋管7設有若干出氣孔701,所說的出氣孔701位于U型擋管7外壁,所述的出氣孔701貫穿U型擋管7主體,該茶葉成型機的均勻加熱裝置,工作時,將茶葉放置于由U型擋管7和底框6隔成的區域內,加熱管3工作對底框6加熱,從而對于底層茶葉進行加熱,同時,風機2工作,冷風經加熱管3加熱后先后經過設置于底框6的進氣孔602和設置于U型擋管7的出氣孔701吹向茶葉,將茶葉側面進行加熱,手動拉動拉手601可使得茶葉經下料門8排出。該裝置結構簡單,茶葉受熱均勻,茶葉不易出現焦糊等不良,極大提高成型質量。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不經過創造性的勞動,所做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