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茶葉加工設備,具體涉及一種全自動茶葉篩青理條一體機。
背景技術:
茶,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無毛;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于上古,有的認為起于周,起于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于神農、起源于秦漢等說法。茶葉的篩青是茶葉搖青的后一道工序,屬于茶葉加工領域的一種必要的加工工序;而茶葉的理條條形茶做形工序,操作方法因茶類不同而略有區別,主要包括抓條和甩條兩種手法,目的是塑形、失水、顯毫和提香;抓條的手法是:手心向下,拇指稍張開,其余四指并攏,將茶葉從小指順沿鍋壁帶人手中;甩條:將手中的茶葉離鍋心10~20厘米高處用腕力由虎口甩出;甩條時,手中的茶葉不能一次甩盡,應保留2/5或l/2,甩出的茶葉呈扇形沿鍋壁滾動下滑,順序落入鍋底;抓條和甩條反復交替進行,直到茶葉八成千時即出鍋;理條的關鍵技術是抓得勻,甩得開,擺得直,隨著水分的散失,手勢先“松、高、輕、慢”,然后“緊、低、重、快;現在的茶葉加工設備一般都是直接省去了篩青和理條的工序,使得茶葉的加工變得更加高效,但是這樣的生產方式會使得茶葉的品質下降很多,懂茶的人一般都會知道一種茶葉的加工哪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茶葉的搖青和理條是使茶葉的品質提升的關鍵。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全自動茶葉篩青理條一體機,將茶葉通過篩青裝置和理條槽一次性完成茶葉的篩青和理條加工。
本實用新型的全自動茶葉篩青理條一體機,包括架體;所述架體底部安裝有一大電機;所述架體前部設置有一控制板;所述架體頂部安裝有一篩青裝置;所述篩青裝置頂部設置有一進茶口;所述篩青裝置左側固定有一轉軸;所述篩青裝置右側設置有一出茶口;所述出茶口下方設置有一理條槽;所述理條槽一端設置有一中電機;所述理條槽中間設置有一小電機;所述小電機一端安裝有一理條梳。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板設置有啟動按鈕和停止按鈕。
進一步地,所述小電機通過皮帶與理條槽相連;所述理條槽為U型槽。
進一步地,所述大電機通過皮帶與轉軸相連;所述轉軸與篩青裝置內部相連;所述篩青裝置內包括一篩筒。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的全自動茶葉篩青理條一體機,設計合理,使用簡單,工作高效;使用時,將茶葉一次性倒入進茶口按下啟動按鈕,通過轉動篩青裝置實現茶葉的篩青之后又經出茶口到理條槽內進行理條,最后通過理條梳實現理條工序,使得茶葉的篩青和理條合為一道工序,使茶葉的品質得到提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全自動茶葉篩青理條一體機,包括架體1;所述架體1底部安裝有一大電機2;所述架體1前部設置有一控制板3;所述架體1頂部安裝有一篩青裝置7;所述篩青裝置7頂部設置有一進茶口6;所述篩青裝置7左側固定有一轉軸5;所述篩青裝置7右側設置有一出茶口8;所述出茶口8下方設置有一理條槽10;所述理條槽10一端設置有一中電機9;所述理條槽10中間設置有一小電機12;所述小電機12一端安裝有一理條梳11。
所述控制板3設置有啟動按鈕和停止按鈕。
所述小電機11通過皮帶4與理條槽10相連;所述理條槽10為U型槽。
所述大電機2通過皮帶4與轉軸5相連;所述轉軸5與篩青裝置7內部相連;所述篩青裝置7內包括一篩筒。
本實用新型的全自動茶葉篩青理條一體機,設計合理,使用簡單,工作高效;工作時,先將茶葉倒入進茶口,然后按下控制器上的啟動按鈕,大電機、中電機、小電機都開始轉動,大電機的轉動通過皮帶傳動帶動轉軸的轉動;中電機的轉動通過皮帶帶動理條槽開始工作;小電機的轉動使得理條梳開始轉動實現對茶葉的理條;轉軸的轉動帶動篩青裝置內部的篩筒的轉動從而實現對進茶口倒入的茶葉開始篩青;篩青完成的茶葉借著篩筒的轉動之力從出茶口滑落到理條槽內,理條槽的工作慢慢將茶葉輸送到理條梳的下方,轉動的理條梳子實現對茶葉的理條,之后通過理條梳之后又借著理條槽輸送至理條槽的出口,只需在出口設置一個籮筐用于借著加工完成的茶葉即可,假如要停止設備的工作只需按下控制板上的停止按鈕即可。
本實用新型全自動茶葉篩青理條一體機,通過篩青裝置內部的轉動的篩筒實現對茶葉的篩青加工,之后又通過理條槽和理條梳的配合實現對茶葉的理條加工,本實用新型在現有加工技術的基礎之上添加了一道整體工序,這道工序的增加使得茶葉的品質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也使得茶葉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歡,使企業的效益得到提升。
上述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