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茶制品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具有多色茶湯、且營養豐富的黃山彩茶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巨大的工作及生活壓力、頻繁的社交應酬使人們不自覺的暴食卻又無暇鍛煉,久而久之便打破了機體的正常代謝,致使本來正常的生理性物質轉化成了對機體不利的內生之毒,很容易使人體陰陽失衡而發生疾病,加速人體衰老。茶葉作為生活中營養保健的飲品之一,自古以來就備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然而傳統的茶品無論綠茶、紅茶、白茶其葉底顏色單一,且營養元素相對較少。比如,綠茶中富含茶多酚,白茶富含茶氨酸,黃山紫茶富含花青素,……目前尚無一個品種兼具多種營養物質。為滿足人們日益強烈的生活保健需求,不少企業和技術人員開始大量研究以茶為主的保健養生茶,品種繁多,配方各異;有的可以補中益氣、健胃益腎,有的可以清肝明目、理氣化痰。但在這些保健茶的配方中,大多數為追求多重保健效果而加入了許多種配劑,使茶湯渾濁,滋味口感較雜,氣味濃烈而難以下咽。而且由于制備工藝不當,其中的幾種營養元素(茶多酚、氨基酸、花青素)因比例失調甚至還會造成飲用后人體不適。
黃山茶區自古便以豐富的茶樹資源而聞名。
產于黃山南麓終年煙云蕩漾、霧露滋潤的黃山毛峰茶鮮爽醇厚、芳香怡人,湯色黃綠透明,富含人體所需的兒茶素、茶多酚等多種營養元素,其保健、養生功能得到醫學和生物科學界、以及普通百姓的一致認同。其傳統的制作工藝為:鮮葉采摘、攤放、殺青、揉捻、烘干。
此外,由黃山白化樹種制得的徽州白茶,采摘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初展原料,經攤放、殺青、做形、烘焙等工藝精制而成。高檔黃山白茶外形挺直舒展、色澤金黃透綠、勻潤顯毫,沖泡后花香高長,滋味鮮醇,回味甘甜,史書中所謂“甘白香”三字特點全部體現,同時湯色嫩綠明亮,葉底成朵,通體嫩白,似透明玉體。
再者,由發明人首創的通過鮮葉采摘→鮮葉處理→低溫慢炒殺青→揉捻→低溫長烘干燥五大步驟制備的黃山紫茶,其花青素含量普遍高于市面上銷售的七大茶類的各種品種,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極高保健功能,此外還具有抗氧化性強,茶湯紅紫明亮,茶香濃郁的特點。
通過對不同色澤的茶鮮葉原料用不同工藝處理,并按一定比例搭配混合干燥加工所制的彩茶,滋味醇厚鮮爽、略帶苦味、之后回甘,同時具有綠茶、白茶、紫茶的功效和特點,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在透明茶具中沖泡,葉底紅、白、綠多彩相間,極具觀賞性。
彩茶目前未見相關報道。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黃山彩茶及其制備方法,其同時富含茶多酚、茶氨酸、花青素等營養物質,并且口感鮮爽、略帶苦味、之后回甘,茶湯通徹透明、不渾濁,湯色呈現出黃綠、玉白、紫紅的顏色,同時具有綠茶、白茶、紫茶的功效和特點。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黃山彩茶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以一芽一葉初展的黃山鮮茶葉為原料,將茶葉自然攤放或攤放在溫度為25℃,濕度為60%的環境中,至鮮葉的含水率降至80-85%;接著將鮮葉置于殺青機中進行殺青,殺青時要求葉溫在10秒內迅速升至85℃左右,并保持3分鐘,隨后使葉溫降至60℃左右,直到殺青葉葉熟不黃、色翠不生、葉質柔軟而不焦,含水率降至65~70%時殺青完成;將殺青葉迅速冷卻后輸送至抖震機中,使葉子在抖震機的震床上水平滑動和上下抖動5分鐘,在運動過程中殺青葉與震床摩擦、碰撞進而破壞芽葉的表層細胞,直至細胞破壞率達20-25%即可;接著將抖震后殺青葉進行理條,理條槽壁溫度控制在180~220℃之間,理條時間為5~8min,直至理條葉含水量在50~55%之間;再將茶葉輸送入烘干機干燥,進風口溫度120~130℃,攤葉厚度1~1.5cm,葉溫控制在70℃左右,至茶葉的含水率為10-15%下機,攤涼備用;
2)以春分后谷雨前黃山白化樹種一芽一葉的新鮮茶葉為原料,將采摘的茶葉輸送至殺青機中殺青,殺青時要求葉溫在7秒內迅速升至90℃左右,并保持4分鐘,隨后使葉溫降至60℃左右,直到殺青葉葉質柔軟而不焦,含水率降至60~64%時殺青完成;接著將殺青葉進行理條,理條槽壁溫度控制在130~150℃之間,理條時間為3~5min,理條葉含水量在50~55%之間;理條結束后及時將茶葉攤涼5~10分鐘后上烘干機烘干;烘干時攤葉厚度1~1.5cm,葉溫控制在70℃左右,至茶葉的含水率為10-15%下機,攤涼備用;
3)以黃山大葉種春季一芽一葉的紫紅色鮮芽葉為原料,將茶葉置于溫度為15℃,濕度為60%的環境中,攤放厚度為3㎝,直至鮮葉的含水率降低至10-15%,備用;
4)將步驟1)、2)、3)中的備用茶以2:1:1的重量比混合、均勻,再置于烘干機中二次烘干;烘干時葉溫控制50-60℃,直至茶葉的含水率降至5%,最終制得所需的黃山彩茶。
在步驟1)、2)、3)中的各種原料茶葉要求葉片勻整。
在步驟1)、2)、3)中在備用前還包括去除黃片及雜質的步驟。
本發明綜合了綠茶、白茶和黃山紫茶的功效和特點,制得茶湯透明的葉底多彩的黃山彩茶。對不同原料進行了不同的工藝處理,就步驟1)所記載的綠茶的制備工藝而言,申請人首創抖震動工藝對殺青后的原料進行處理,殺青葉通過在抖震機滑動與跳動,與震箱中篾制多棱骨的震床的摩擦、碰撞,破壞芽葉表層細胞壁。抖震動工藝與傳統的揉捻相比,細胞破碎程度要低些,也保持了芽葉的完整。在沖泡時,步驟1)處理的芽葉其內含的氨基酸、茶多酚、多糖類及決定香氣的醇類、酯類、酮類化合物等物質,溶出速度較傳統揉捻加工的綠茶慢,但明顯快于步驟2)、步驟3)處理的芽葉。這樣就決定了彩茶的滋味、香氣、湯色是以綠茶滋味為基礎,揉合了白茶、紫茶的特色滋味特點。
就步驟2)記載的白茶制備工藝而言,鮮葉不經攤放直接殺青,可防止因攤放而導致水溶性氨基酸過高,造成茶葉過于鮮爽而影響口感,有效控制了茶中游離氨酸的含量。
就步驟3)黃山紫茶的制備工藝而言,為有效控制花青素的浸出率,鮮葉攤放后不宜揉捻可避免因花青素滲出過快導致口感發苦、茶湯渾濁的問題。
由此可見,本發明通過在過程中分別控制茶多酚、茶氨酸和花青素的含量,一方面保證了營養物質不易流失,保證茶湯的口感,另一方面確保湯色透明、葉底多色,增加了產品的賣點。
本發明制得的黃山彩茶口感鮮爽、略帶苦味、之后回甘,同時具有綠茶、白茶、紫茶的功效和特點,具有極高的營養和經濟價值。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展開說明,但需要指出的是,本發明中黃山彩茶的制備方法并不限于所述具體的制備工藝。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知,以下的說明內容即使不做任何調整或修正,也可以直接適用于在此未指明的其他類似的組分和制備工藝上。
實施例1,
一種黃山彩茶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以一芽一葉初展的勻整黃山鮮茶葉為原料,將茶葉自然攤放或攤放在溫度為25℃,濕度為60%的環境中,直至鮮葉的含水率降低至80-85%。
接著將鮮葉置于殺青機中進行殺青,殺青時要求葉溫在10秒內迅速升至85℃左右,并保持3分鐘,隨后使葉溫降至60℃左右,直到殺青葉葉熟不黃、色翠不生、葉質柔軟而不焦,含水率降至65~70%時殺青完成。
將殺青葉迅速冷卻后輸送至抖震機中,使葉子在抖震機的震床上水平滑動和上下抖動5分鐘,在運動過程中,殺青葉與震床摩擦、碰撞,使得芽葉的表層細胞破損。抖震時要求細胞破壞率達20-25%即可。
接著將抖震后殺青葉進行理條,理條槽壁溫度控制在180℃之間,理條時間為8min,理條葉含水量在50-55%。
再將茶葉輸送入烘干機干燥,進風口溫度120-130℃,攤葉厚度1-1.5cm,葉溫控制在70℃左右,至茶葉的含水率為10-15%下機,攤涼、去除黃片及雜質、備用;
2)以春分后谷雨前黃山白化樹種一芽一葉的勻整新鮮白色茶葉為原料,將采摘的鮮葉輸送至殺青機中殺青,殺青時要求葉溫在7秒內迅速升至90℃左右,并保持4分鐘,隨后使葉溫降至60℃左右,直到殺青葉葉質柔軟而不焦,含水率降至60~64%時殺青完成。
接著將殺青葉進行理條,理條槽壁溫度控制在130℃之間,理條時間為5min,理條葉含水量在50~55%之間。
理條葉結束及時攤涼5~10分鐘后即上烘干機烘干,烘干時攤葉厚度1~1.5cm,葉溫控制在70℃左右,至茶葉的含水率為10-15%下機,攤涼、去除黃片及雜質、備用。
3)以黃山大葉種春季一芽一葉的勻整紫紅色鮮芽葉為原料,將其攤放在厚度為3㎝,溫度為15℃,濕度為60%的環境中,直至鮮葉的含水率降低至10-15%,去除黃片及雜質備用。
4)將步驟1)、2)、3)中的備用茶以2:1:1的重量比混合,再置于烘干機中二次烘干,二次烘干時葉溫控制50℃,直至茶葉的含水率降至5%,最終制得黃山彩茶。
實施例2,
一種黃山彩茶的制備方法,在步驟1)中,理條槽壁溫度控制在200℃之間,理條時間為6min;步驟2)中,理條槽壁溫度控制在140℃之間,理條時間為4min;步驟4)中二次烘干時葉溫控制55℃,其余同實施例1。
實施例3,
一種黃山彩茶的制備方法,在步驟1)中,理條槽壁溫度控制在220℃之間,理條時間為5min;步驟2)中,理條槽壁溫度控制在150℃之間,理條時間為3min;步驟4)中二次烘干時葉溫控制60℃,其余同實施例1。
實施例4,
一種黃山彩茶,其由上述實施例1至3任一種制備方法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