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蒸制裝置,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茶坯蒸制裝置,屬于茶葉加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青磚茶屬黑茶種類,以海拔600-1200m高山茶樹鮮葉作原料,經高溫蒸壓而成。青磚茶外形為長方磚形,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滋味醇和,湯色橙紅,葉底暗褐。蒸制是青磚茶制茶工藝中較為關鍵的工序,主要目的是讓發酵后的茶葉在水熱作用下進一步發酵,使部分多酚類化合物進一步氧化,使茶葉色澤紅褐,湯色橙紅,滋味醇和;蒸茶時間按茶葉的老嫩而定,以茶葉變得軟綿濕潤,能捏成團,松手不散為適度。
現有的茶坯蒸制裝置主要為蒸茶爐,其一般是靠人工操作、勞動強度大,且工人暴露在高溫作業環境,蒸茶時間得不到保證,蒸制效果不好;生產效率低,設備難于清洗,茶坯二次污染不可避免,難以滿足批量生產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的蒸茶裝置存在的蒸制效果不好、產效率低等問題,提供一種茶坯蒸制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茶坯蒸制裝置,包括分汽管道、電控箱、由若干個蒸制單體依次排列而成的蒸制體、與蒸制單體一一對應的若干個內置管和若干個電磁閥Ⅰ,此處的若干個為一個或一個以上,所述的蒸制單體為由多個蒸制單元上下依次連通構成,此處的多個為二個或二個以上,所述蒸制單元包括內部為空腔的上體和下體、雙桿氣缸、兩個擺軸、兩個擺臂和兩個隨動器,所述上體的底端和下體的頂端相連接,且上體的空腔和下體的空腔相對應連通,所述的雙桿氣缸安裝在蒸制單元上,所述的下體內部空腔上端相對設置有兩塊托板,且托板與上體底端余有間隙,所述兩塊托板的一端相對接,兩塊托板的另一端通過兩個軸承分別與兩個擺軸的一端相連接,所述兩個擺軸的另一端分別與兩個擺臂的一端相連接,所述兩個擺臂的另一端分別與兩個隨動器相連接,所述的兩個隨動器分別與雙桿氣缸的兩個活塞伸出端相連接,所述的內置管中設置有通汽孔,所述的分汽管道一端為進汽口,所述的若干個電磁閥Ⅰ設置在分汽管道上,電磁閥Ⅰ一個端口與分汽管道相連通,電磁閥Ⅰ另一個端口與相對應的內置管一端相連通,所述的內置管另一端與蒸制單元的內腔相連通,所述的電磁閥Ⅰ與電控箱相連接,所述雙桿氣缸分別與電控箱內部的電磁閥Ⅱ通過氣管相連接。
所述的內置管套置在加熱外體中,所述的加熱外體中設置有加熱棒,所述的加熱外體上設置有溫度傳感器,所述的溫度傳感器與溫度控制儀相連接。
所述的蒸制體上端設置有集氣罩。
所述的蒸制體下端設置有基座,所述的內置管設置在基座上。
所述的間隙為(1-5)mm。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清潔衛生,設備小巧,效率高。
2、上端投料,下端出料,蒸制過程可控性好,蒸制效果均勻。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軸測圖。
圖3是本發明剖視圖。
圖4是本發明中蒸制單元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中蒸制單元局部剖視圖一。
圖6是本發明中蒸制單元局部剖視圖二。
圖7是本發明中內置管和加熱外體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中內置管和加熱外體剖面圖。
圖中,分汽管道1,電控箱2,蒸制單體3,基座4,電磁閥Ⅰ5,蒸制單元6,上體7,下體8,雙桿氣缸9,擺軸10,擺臂11,隨動器12,托板13,間隙14,軸承15,加熱外體16,內置管17,通汽孔18,加熱棒19,進汽口20,集氣罩21,氣缸安裝板22,軸承座23。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參見圖1至圖3,一種茶坯蒸制裝置,包括分汽管道1、電控箱2、由若干個蒸制單體3依次排列而成的蒸制體、與蒸制單體3一一對應的若干個內置管17和若干個電磁閥Ⅰ5,此處的若干個為一個或一個以上。所述的蒸制單體3為由多個蒸制單元6上下依次連通構成,此處的多個為二個或二個以上。
參見圖4至圖6,所述蒸制單元6包括內部為空腔的上體7和下體8、雙桿氣缸9、兩個擺軸10、兩個擺臂11和兩個隨動器12;所述的雙桿氣缸9安裝在蒸制單元6上。所述上體7的底端和下體8的頂端相連接,且上體7的空腔和下體8的空腔相對應連通。所述的下體8內部空腔上端相對設置有兩塊托板13,且托板13與上體7底端余有間隙14;所述兩塊托板13的一端相對接,兩塊托板13的另一端通過兩個軸承15分別與兩個擺軸10的一端相連接;所述兩個擺軸10的另一端分別與兩個擺臂11的一端相連接,所述兩個擺臂11的另一端分別與兩個隨動器12相連接;所述的兩個隨動器12分別與雙桿氣缸9的兩個活塞伸出端相連接。
參見圖1至圖3、圖7至圖8,所述的內置管17中設置有通汽孔18,所述的分汽管道1一端為進汽口20。所述的若干個電磁閥Ⅰ5設置在分汽管道1上,電磁閥Ⅰ5一個端口與分汽管道1相連通,電磁閥Ⅰ5另一個端口與相對應的內置管17一端相連通;所述的內置管17另一端與蒸制單元6的內腔相連通。所述的電磁閥Ⅰ5與電控箱2相連接,電控箱2通過電磁閥Ⅰ5控制蒸汽的通斷。所述雙桿氣缸9分別與電控箱2內部的電磁閥Ⅱ通過氣管相連接,電控箱2通過電磁閥Ⅱ控制雙桿氣缸9的位置、進而實現擺臂11開啟和托板13啟閉,使得茶坯由自重落入下一蒸制單元6。
參見圖7至圖8,所述的內置管17套置在加熱外體16中,所述的加熱外體16中設置有加熱棒19;所述的加熱外體16上設置有溫度傳感器,所述的溫度傳感器與溫度控制儀相連接。內置管17和加熱外體16構成了二次加熱單元。
參見圖1至圖3,所述的蒸制體上端設置有集氣罩21。
參見圖1至圖3,所述的蒸制體下端設置有基座4,所述的內置管17設置在基座4上。
參見圖5,所述的間隙14為(1-5)mm。
參見圖1至圖8,首先電控箱2設定蒸制時間t(常取值30-300s),電控箱2控制使每層蒸制單元6的雙桿氣缸9關閉,然后將茶坯由上部投放入蒸制單元6,分汽管道1上的電磁閥Ⅰ5開啟通入蒸汽,所通蒸汽壓力通常選擇為0.05MPa,通過設置在電控箱2內的時間繼電器對電磁閥Ⅰ5進行通斷控制蒸制時間;同時,在電磁閥Ⅰ5開啟期間,加熱棒19根據溫度控制儀信號啟閉。經過設定時間t,分汽管道1上的電磁閥Ⅰ5關閉,電控箱2內部的電磁閥Ⅱ控制最底層蒸制單元6的雙桿氣缸9打開,經過1-5s (常取值為3s) 后最底層蒸制單元6的雙桿氣缸9關閉;倒數第二層蒸制單元6的雙桿氣缸9打開,經過1-5s (常取值為3s) 后關閉;以此類推,逐步上升,直至最高層蒸制單元6的雙桿氣缸9打開,經過1-5s (常取值為3s) 后關閉,循環以上動作,實現了茶坯的蒸制;且通過增加蒸制單元6的層數或增加蒸制單體3的數量,可以提高產能。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上述結構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