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食品加工技術領域,涉及茶葉加工生產工藝及設備,尤其涉及一種蜂蜜茶葉、茶梗的泡茶制作工藝。
背景技術:
茶葉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產量居世界首位。茶葉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的提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每年制茶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茶末、茶梗等,大部分被當作廢棄物丟掉。毛茶再加工過程中,茶梗通常作為夾雜物被排揀出來,每年挑出的茶梗約占茶葉毛重的20%。
所謂的“茶梗”,則特指從成品茶中揀下的葉梗,在現有茶葉市場中,精制茶是不允許帶有茶梗的,初制茶在收購或驗收時,都要把茶梗作為茶葉夾雜物直接挑出。然而分離出來的茶梗是具有很多用途的,例如可以應用茶梗來制造枕頭,自古以來,人們就有益用茶葉梗制作枕頭芯的做法。人在睡眠中,聞到茶梗分發出的清芬氣息,可以改善大腦血液循環,使大腦有充沛的氧氣和營養供應,消弭大腦疲倦,增強回想力;可以起到安神明目、醒腦清熱的效果;還可以改善睡眠,使人易于入睡。茶枕中的物質還能改善空氣質量,可以起殺菌消毒、肅清異味和其他有害氣體的作用。其次,茶梗還可以用于新裝修的房子,用茶梗吸取異味,成效也不錯,茶梗中散發出的茶香,對新居的空氣環境也起到了一個十分好的美化作用,可以有效凈化甲醛。
茶葉的采摘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人工采摘,第二種是設備采摘,但兩種方式下采摘下來的茶葉上的茶梗仍然是一體的,所以如何實現茶梗的回收利用,變廢為寶的綜合效果,在茶加工工藝中對茶梗、茶葉的分離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此外,一直以來,茶人沒有飲用茶梗的習慣。茶梗中含有相當數量的香氣物質,茶葉在加工過程中,香氣從梗轉移到葉芽中,要有適當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濃的茶葉。盡管茶梗營養成分有限,但如今也有茶人開始享用茶梗,并美其名“煮茶梗的茶藝”。所以,如何將茶葉、茶梗有效結合,研制一種新型的能最大發揮茶葉中香高味濃特性的生產工藝,成為眾多茶生產商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意在提供一種能最大發揮茶葉中香高味濃特性的蜂蜜茶葉的制作工藝。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基礎方案:一種蜂蜜茶葉的制作工藝,包括步驟:鮮葉采摘、攤涼、殺青、回潮、做形和分篩,還包括鮮葉采摘和攤涼之間的茶葉茶梗分離工序;
所述的茶葉茶梗分離工序包括:
a.人為將茶葉一片片上下重疊盛裝進紗網中,再將紗網放入進料筒,將紗網中茶葉的葉片端露出在進料筒一側的條形孔處,一次裝入紗網的茶葉數量為3-5片;
b.在分離池中盛裝5-20℃的水,控制撐桿帶動進料筒進入筒狀殼體內的噴槍機構處,噴桶上的噴嘴對進料筒一側的條形孔處的茶葉進行噴射蜂糖,噴射完成后,對紗網中上下重疊的茶葉進行壓緊,再控制氣缸帶動伸縮桿上的壓盤回復到進料筒的上端開口處;
c.控制撐桿繼續帶動進料筒下移至分離池液面上方,使撐桿轉動并同步帶動壓盤和底盤偏離進料筒的上下開口,進料筒中經蜂蜜粘結后的層疊茶葉落入水中;
d.啟動推動氣缸并控制切削板水平移動,切削板的移動速度不低于3m/s,完成對紗網內浮于液面上的茶梗的一次切割。
e.將步驟d中切割下來的茶梗進行袋裝收集;
f.排出分離池中的水,對內裝有茶葉的紗網通過篩板進行收集并晾干;
g.將步驟e中袋裝收集的茶梗按2-4根加入到經步驟f晾干后的紗網中,并進入攤涼工序。
本基礎方案的原理和優點為:蜂蜜茶葉的制作工藝包括鮮葉采摘、攤涼、殺青、回潮、做形和分篩,其創造性的步驟在于在鮮葉采摘和攤涼之間增設了茶葉茶梗分離工序,通過將3-5片茶葉上下重疊放入紗網中,利用紗網孔小且較輕的特征,將茶葉端通過噴槍機構進行噴射蜂糖,蜂糖通過紗網孔滲入茶葉間的縫隙,巧妙利用蜂蜜粘結后的層疊茶葉的重力和水的浮力作用,使得水中茶葉的葉子部分會始終朝下,而葉梗部分會始終朝上,最后通過水平高速移動的切削板進行茶梗的一次切割,在此過程中,分離池中盛裝的水溫控制在5-20℃,使得蜂糖在冷水中不易溶解而從紗網孔流失,而且蜂糖本身也不是一種速溶的物資,使得蜂糖在茶梗分離的短時間內,會始終殘留在茶葉上,后續的加工如殺青、回潮等步驟,會進一步讓蜂糖溶于茶葉中,在后續茶葉的浸泡過程中,會使茶葉中含有蜂糖的成分和味道,而蜂糖在茶葉香高味濃特性的基礎上,結合其獨到的作用,還具有美顏養膚、促進消化和提升免疫力的作用,也具有保肝、抗疲勞的效果,可見蜂蜜茶不但口感好,而且對人體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同時,為了最大發揮茶葉中香高味濃特性,將步驟e中袋裝收集的茶梗按2-4根加入到經步驟f晾干后的紗網中,然后一同進行后續的殺青、回潮工序,使得在茶葉加工過程中,香氣能從梗轉移到葉芽中,以1個單位的紗網茶葉為例,加入2-4根茶梗能有效發揮茶葉中香高味濃特性,在最后茶葉泡制中能帶來香高味濃的口感效果。
優選方案1:作為基礎方案的一種改進,所述的茶葉茶梗分離工序采用一種茶梗分離切削裝置,包括機架和設置在機架上的筒狀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狀殼體的下方設有分離池,分離池中盛裝有5-20℃的水,筒狀殼體內設有噴槍機構,噴槍機構包括盛裝有蜂糖的噴桶及安裝于噴桶上的噴嘴,機架上設有若干個茶梗分離單元,茶梗分離單元包括可轉動連接在機架上的撐桿、垂直于筒狀殼體的進料筒,撐桿可沿機架上下移動,進料筒的上下兩端開口,且進料筒貫穿所述筒狀殼體,進料筒可沿筒狀殼體移動至分離池的上方,所述進料筒的一側開設有豎直的供蜂糖噴入的條形孔,所述撐桿的上部為氣缸帶動的伸縮桿,伸縮桿上設有位于進料筒上部的壓盤,撐桿的下部連接有位于進料筒下部的底盤,且壓盤和底盤可隨撐桿轉動而偏離進料筒的上下開口,所述分離池的液面位置處安裝有水平滑動的切削板,切削板的運動由推動氣缸帶動。
現有技術下的茶葉茶梗分離工序一般包括兩種,一種是傳統的人工剪切分離,工人通過手持剪刀進行剪切分離,這種方式很明顯勞動力大,人力成本高;另一種方式是通過機械分離,如圖1所示是現有的一種茶梗分離機的結構示意圖,其包括水平布置的筒狀殼體10,以及設置在殼體10內、用于撥離葉子和茶梗的工作單元,殼體10的一端上部設有與工作單元的進料口相對應布置的料斗40,殼體10的側下部位沿筒長方向開設有條形開口,該條形開口處設置有承接落料的導料盤30,使用時,茶葉經料斗40落至工作單元的加工區域撥離分成葉子和茶梗,利用葉子和茶梗的柔軟度不同,使得分出的葉子和茶梗沿著導料盤30的寬度方向從殼體10的條形開口處依次落下到達分料盤30上,在這個過程中用于撥離葉子和茶梗的工作單元為剛性輥軸,工作中容易使茶葉表面破損,而且由于茶葉本身很松軟,在輥軸撥離葉梗分離的過程中難度很大,分離效果極其不理想。
本裝置通過進料筒首先對層疊茶葉進行重疊排布,并通過條形孔對層疊茶葉進行蜂糖的噴射,壓盤粘結,巧妙利用蜂蜜粘結后的層疊茶葉的重力和水的浮力作用,使得水中茶葉的葉子部分會始終朝下,而葉梗部分會始終朝上,最后通過水平高速移動的切削板進行茶梗的一次切割,在此過程中,分離池中盛裝的水溫控制在5-20℃,使得蜂糖在冷水中不易溶解,而且蜂糖本身也不是一種速溶的物資,最重要的是,茶梗和茶葉的分離過程中,不會有類似于剛性輥軸的結構單元與茶葉的葉子接觸或撥離,茶葉的葉片能保存完整,在后面繼續操作進料筒中茶葉茶梗的分離工序時,先前完成茶梗分離后的茶葉中的蜂糖會慢慢溶解,最終散落在分離池水中,還能完成茶葉葉片的清洗效果;另外本方案一次切削即實現了多起茶葉、茶梗的分離,能解決現有茶梗分離中存在的勞動力大,人力成本高及分離難度大,易使茶葉表面破損的問題。
優選方案2:作為優選方案1的一種改進,所述切削板的切削端沿豎直軸線傾斜向上延伸,切削端為刀片且與水平面的傾斜夾角為5-15度,將切削板的切削端巧妙的設置為傾斜向上延伸,且與水平面的傾斜夾角設定為5-15度,能確保切削板在高速切削過程,茶梗能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始終掉落在切削板上,便于集中收集處理。
優選方案3:作為優選方案2的一種改進,所述分離池的底部為傾斜設置,在分離池底部的低端處安裝有出水管,出水管處設有茶葉篩板,最終分離后的茶梗會落在切削板上,而分離池中的茶葉在最終完成了切削分離后,通過出水管對分離池中的水進行排出,在傾斜設置的底部結構作用下,茶葉會同水能從出水管一起排出,并通過篩板分篩,使的茶葉葉片能全部留在篩板上,便于集中收集。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現有技術下茶葉茶梗分離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采用本發明方案的實施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進料筒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切削板處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機架1、筒狀殼體2、分離池3、水4、噴桶5、噴嘴6、茶梗分離單元7、撐桿71、進料筒72、第一氣缸73、條形孔74、第二氣缸75、伸縮桿76、壓盤77、底盤78、渦輪蝸桿機構79、切削板8、切削端81、推動氣缸9、出水管10、茶葉篩板11、紗網12。
一種蜂蜜茶葉的制作工藝,包括步驟:鮮葉采摘、攤涼、殺青、回潮、做形和分篩,還包括鮮葉采摘和攤涼之間的茶葉茶梗分離工序;
鮮葉采摘:原料為貴州種茶樹,采摘一芽三葉的鮮葉;
所述的茶葉茶梗分離工序包括:
a.人為將茶葉一片片上下重疊盛裝進紗網12中,該紗網12采用耐高溫的金屬絲網,再將紗網12放入進料筒72,將紗網12中茶葉的葉片端露出在進料筒72一側的條形孔74處,一次裝入紗網12的茶葉數量為3-5片;
b.在分離池3中盛裝5-20℃的水4,控制撐桿71帶動進料筒72進入筒狀殼體2內的噴槍機構處,噴桶5上的噴嘴6對進料筒72一側的條形孔74處的茶葉進行噴射蜂糖,噴射完成后,對紗網12中上下重疊的茶葉進行壓緊,再控制氣缸帶動伸縮桿76上的壓盤77回復到進料筒72的上端開口處;
c.控制撐桿71繼續帶動進料筒72下移至分離池3液面上方,使撐桿71轉動并同步帶動壓盤77和底盤78偏離進料筒72的上下開口,進料筒72中經蜂蜜粘結后的層疊茶葉落入水4中;
d.啟動推動氣缸9并控制切削板8水4平移動,切削板8的移動速度不低于3m/s,完成對紗網12內浮于液面上的茶梗的一次切割。
e.將步驟d中切割下來的茶梗進行袋裝收集;
f.排出分離池3中的水4,對內裝有茶葉的紗網12通過篩板進行收集并晾干;
g.將步驟e中袋裝收集的茶梗按2-4根加入到經步驟f晾干后的紗網12中,并進入攤涼工序。
攤涼步驟中:攤涼過程是在密閉保溫的房間內,在房間內的地面上灑水4進行的,將紗網12及茶葉放在地面上,攤涼之后的茶葉的水4分含量保持在65-73%;
殺青步驟中:是將攤涼之后的茶葉,在8-12h內先使用高溫殺青機在溫度為370-380℃進行第一次殺青,第一次殺青之后的茶葉的水4分含量為55-60%,然后再使用微波殺青機在溫度為90-120℃進行第二次殺青,殺青之后的茶葉的水4分保含量為45-54%;
做形步驟分兩次進行,取出紗網12中的茶葉,第一次做形的時候保持鍋溫為180-200℃,將茶葉做到扁、平、直、光滑,使茶葉的水4分含量為25-35%為止,第二次做形的時候鍋溫為160-180℃,使茶葉的水4分含量為12-18%為止。
然后將茶葉按重量裝袋封箱。
如圖2、圖3和圖4所示,上述步驟中,茶葉茶梗分離工序在具體操作時,人為將茶葉一片片上下重疊盛裝進紗網12中,再將紗網12放入進料筒72,此時壓盤77和底盤78恰好位于進料筒72的上部和下部(剛好遮住進料筒72的上下兩端開口),茶葉通過條形孔74依次上下重疊盛裝,將紗網12中茶葉的葉片端露出在進料筒72一側的條形孔74處,一次裝入進料筒72的茶葉的數量為3-5片為宜,盛裝完畢后,第一氣缸73帶動撐桿71移動,使其進料筒72進入筒狀殼體2內的噴槍機構處,噴桶5上的噴嘴6對進料筒72一側的條形孔74處的茶葉進行噴射蜂糖,噴射完成后,啟動撐桿71頂部的第二氣缸75,第二氣缸75帶動伸縮桿76下移,同步帶動壓盤77對進料筒72中的重疊茶葉進行壓緊,由于蜂糖本身就具備一定的粘性,在壓盤77的作用下,紗網12中的層疊茶葉易粘結為一體,壓盤77完成相應動作后,第二氣缸75帶動伸縮桿76上的壓盤77回復到進料筒72的上端開口處,在第一氣缸73的作用下,撐桿71繼續帶動進料筒72下移至分離池3液面上方,此時,在渦輪蝸桿機構79的作用下,控制撐桿71轉動并帶動進料筒72上部的壓盤77和下部的底盤78同步轉動,從而使其偏離進料筒72的上下開口,紗網12混同里面經蜂蜜粘結后的層疊茶葉一起落入水4中,利用紗網12中經蜂蜜粘結后的層疊茶葉的重力和水4的浮力作用,此時,由于葉子部分重,茶葉的葉子部分會始終朝下,而葉梗部分會始終朝上,重復以上過程1-2次,也可在筒狀殼體2的前后兩側分別設置2個以上的進料筒72,茶葉放料和蜂糖噴射一次同步完成,即可提升效率,減少未分離茶梗的紗網12在水4中的時間,待分離池3中積累一定數量的紗網12后,啟動推動氣缸9,將推動氣缸9的功率調大,使其切削板8的速度能達到3m/s以上,切削板8高速水4平移動,完成對浮于液面上的茶梗的一次快速切割,一次切削即實現了多起茶葉、茶梗的分離。
本實施例中的切削板8的切削端81沿豎直軸線傾斜向上延伸,切削端81為刀片且與水4平面的傾斜夾角為5-15度,將切削板8的切削端81巧妙的設置為傾斜向上延伸,且與水4平面的傾斜夾角設定為5-15度,能確保切削板8在高速切削過程,茶梗能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始終掉落在切削板8上,便于集中收集處理;
分離池3的底部為傾斜設置,在分離池3底部的低端處安裝有出水4管,出水4管處設有茶葉篩板11,最終分離后的茶梗會落在切削板8上,而分離池3中的茶葉在最終完成了切削分離后,通過出水4管對分離池3中的水4進行排出,在傾斜設置的底部結構作用下,茶葉會同水4能從出水4管一起排出,并通過篩板分篩,使的茶葉葉片能全部留在篩板上,便于集中收集。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和/或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