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茶葉制茶工藝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生態(tài)茶葉的制茶工藝。
背景技術:
茶葉是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茶葉是中國傳統(tǒng)的幾千年以來的傳統(tǒng)飲品,佑護人們的健康,成為眾多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茶葉加工是實現(xiàn)茶鮮葉轉化為茶葉產(chǎn)品,最終實現(xiàn)經(jīng)濟價值轉換的重要途徑。茶葉品種很多,制作方法主要包括凋萎、殺青、揉捻、烘干等步驟。
然而,采用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茶葉的有益成分容易損失,而且有益成分不利于人體吸收,無法保證茶葉品質。有很多的改進出現(xiàn),但是仍不能滿足消費者豐富多彩的需要,必須進行進一步的創(chuàng)新與研究。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生態(tài)茶葉的制茶工藝,能夠減少茶葉的有益成分損失,茶葉的有益成分有利于人體吸收,保證了茶葉品質。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生態(tài)茶葉的制茶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采摘:在春分后谷雨前采摘一芽一葉初展鮮葉;
(2)攤青:采摘鮮葉用竹匾及時攤放,厚度均勻、不可翻動;
(3)萎凋:攤青后根據(jù)氣候條件和鮮葉等級,選用室內自然萎凋、復試萎凋或加溫萎凋;
(4)殺青:采用殺青機進行殺青,當殺青機筒壁溫度達280~320℃投入萎凋的茶葉,進行滾炒,歷時3~5min,炒熟即可出鍋;
(5)烘干:包括初烘、復烘和低溫長烘,初烘:溫度100~120℃,時間90~110min;復烘:溫度80~90℃,時間6~10min;低溫長烘:溫度60~80℃,時間3~4h;
(6)保鮮:干茶水分含量在5wt%~7wt%,放入冰庫,溫度1~5℃;冰庫出去的茶葉進行包裝。
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步驟(1)中采摘時需保持鮮葉完整、新鮮、勻凈;采摘后竹簍盛裝,竹筐貯運。
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步驟(2)中攤青的環(huán)境溫度12~18℃,攤青的環(huán)境濕度65~75%,攤放時間20~30min。
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步驟(3)中當茶葉水分含量在20~30wt%,室內自然萎凋和復試萎凋都需進行并篩。
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步驟(4)殺青和步驟(5)烘干之間還包括冷卻步驟:在殺青后溫度先降至60~70℃,再將至室溫,并去除黃片。
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步驟(5)中初烘與復烘之間還需要將茶葉攤涼,攤涼溫度18~22℃,攤涼時間13~18min。
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步驟(6)中冰庫出去的茶葉常溫3h后打開,進行包裝。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能夠減少茶葉有益成分的損失,茶葉的有益成分有利于人體吸收,保證了茶葉品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發(fā)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一種生態(tài)茶葉的制茶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采摘:在春分后谷雨前采摘一芽一葉初展鮮葉,采摘時需保持鮮葉完整、新鮮、勻凈;采摘后竹簍盛裝,竹筐貯運;
(2)攤青:采摘鮮葉用竹匾及時攤放,厚度均勻、不可翻動,攤青的環(huán)境溫度15℃,攤青的環(huán)境濕度70%,攤放時間25min;
(3)萎凋:攤青后根據(jù)氣候條件和鮮葉等級,選用室內自然萎凋、復試萎凋或加溫萎凋,當茶葉水分含量在25wt%,室內自然萎凋和復試萎凋都需進行并篩;
(4)殺青:采用殺青機進行殺青,當殺青機筒壁溫度達300℃投入萎凋的茶葉,進行滾炒,歷時4min,炒熟即可出鍋;
(5)冷卻:在殺青后溫度先降至65℃,再將至室溫,并去除黃片;
(6)烘干:包括初烘、復烘和低溫長烘,初烘:溫度110℃,時間100min;復烘:溫度85℃,時間8min;低溫長烘:溫度70℃,時間3.5h,初烘與復烘之間還需要將茶葉攤涼,攤涼溫度20℃,攤涼時間15min;
(7)保鮮:干茶水分含量在6wt%,放入冰庫,溫度3℃;冰庫出去的茶葉常溫3h后打開,進行包裝。
實施例2
一種生態(tài)茶葉的制茶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采摘:在春分后谷雨前采摘一芽一葉初展鮮葉,采摘時需保持鮮葉完整、新鮮、勻凈;采摘后竹簍盛裝,竹筐貯運;
(2)攤青:采摘鮮葉用竹匾及時攤放,厚度均勻、不可翻動,攤青的環(huán)境溫度12℃,攤青的環(huán)境濕度65%,攤放時間30min;
(3)萎凋:攤青后根據(jù)氣候條件和鮮葉等級,選用室內自然萎凋、復試萎凋或加溫萎凋,當茶葉水分含量在20wt%,室內自然萎凋和復試萎凋都需進行并篩;
(4)殺青:采用殺青機進行殺青,當殺青機筒壁溫度達280℃投入萎凋的茶葉,進行滾炒,歷時5min,炒熟即可出鍋;
(5)冷卻:在殺青后溫度先降至60℃,再將至室溫,并去除黃片;
(6)烘干:包括初烘、復烘和低溫長烘,初烘:溫度100℃,時間110min;復烘:溫度80℃,時間10min;低溫長烘:溫度60℃,時間4h,初烘與復烘之間還需要將茶葉攤涼,攤涼溫度18℃,攤涼時間18min;
(7)保鮮:干茶水分含量在5wt%,放入冰庫,溫度1℃;冰庫出去的茶葉常溫3h后打開,進行包裝。
實施例3
一種生態(tài)茶葉的制茶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采摘:在春分后谷雨前采摘一芽一葉初展鮮葉,采摘時需保持鮮葉完整、新鮮、勻凈;采摘后竹簍盛裝,竹筐貯運;
(2)攤青:采摘鮮葉用竹匾及時攤放,厚度均勻、不可翻動,攤青的環(huán)境溫度18℃,攤青的環(huán)境濕度75%,攤放時間20min;
(3)萎凋:攤青后根據(jù)氣候條件和鮮葉等級,選用室內自然萎凋、復試萎凋或加溫萎凋,當茶葉水分含量在30wt%,室內自然萎凋和復試萎凋都需進行并篩;
(4)殺青:采用殺青機進行殺青,當殺青機筒壁溫度達320℃投入萎凋的茶葉,進行滾炒,歷時3min,炒熟即可出鍋;
(5)冷卻:在殺青后溫度先降至70℃,再將至室溫,并去除黃片;
(6)烘干:包括初烘、復烘和低溫長烘,初烘:溫度120℃,時間90min;復烘:溫度90℃,時間6min;低溫長烘:溫度80℃,時間3h,初烘與復烘之間還需要將茶葉攤涼,攤涼溫度22℃,攤涼時間13min;
(7)保鮮:干茶水分含量在7wt%,放入冰庫,溫度5℃;冰庫出去的茶葉常溫3h后打開,進行包裝。
本發(fā)明生態(tài)茶葉的制茶工藝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能夠減少茶葉有益成分的損失,茶葉的有益成分有利于人體吸收,保證了茶葉品質。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