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產品加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茶葉的干燥工藝。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紅茶在經過發酵之后,需要對其進行干燥,以便于后期的儲藏;傳統的紅茶烘干方法,一般采用烘干機毛火、足火兩道烘干,毛火控制溫度在110℃-120℃,烘干大約10分鐘;足火使用85℃-95℃的為溫度,烘干15分鐘;這種烘干方法,雖然時間短,但由于其在直接的高溫烘干過程中,茶葉中的酶會促進茶葉氧化,導致烘干后的茶葉香氣不足。為此,申請號為cn201310667646.0的專利文件公開了一種紅茶的烘干方法,此方法的技術方案為:(1)將茶葉置于烘干機內,攤放厚度8-10公分;(2)一道烘干:控制溫度130℃,時間為10-15分鐘;(3)二道烘干:控制溫度120℃,時間為10-15分鐘;(4)然后把茶葉從烘干機取出,攤涼30-40分鐘;(5)三道烘干:再次把茶葉放入烘干機烘干,控制溫度80℃,時間為6-10分鐘。上述方案的烘干方法雖然提高了紅茶的香氣,但是還存在以下問題:此方案直接通過130℃的溫度來對茶葉進行快速的初步烘干,這樣會導致茶葉的水分蒸發過快,超過了茶葉內部水分持續向茶葉外表擴散的速度,就會造成茶葉的外干內濕,甚至外焦內濕,也就是說葉表水分過快蒸發、使外層結成硬殼,水分向外擴散受阻,內部就易產生高溫悶蒸現象,將會損害茶葉品質,同時茶條也不易收緊,將可能產生松條現象,甚至“死條”現象,在茶葉沖泡時,葉底不開展,從而影響紅茶的口感。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意在提供一種可提高紅茶香氣,提高紅茶品質的一種茶葉的干燥工藝。本方案中的本方案中的一種茶葉的干燥工藝,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茶葉放置:將發酵4-6h的紅茶放置在密閉容器內,向密閉容器充入氮氣,使得密閉容器中壓強達到1.8-2.2個標準大氣壓;步驟二、初步干燥:對密閉容器加熱,使密閉容器內的溫度達到110-120℃,緩慢釋放密閉容器中的氮氣,氣壓降低速度1-1.5kpa/min,直至密閉容器內氣壓降為標準大氣壓;步驟三、二次干燥:往密閉容器中充入0-5℃的氮氣,對茶葉的表面進行冷卻30-50s,然后立即將茶葉從密閉容器中取出,平攤自然冷卻;步驟四、完全干燥:將茶葉平攤在干燥房,通入0-5℃的冷風30-50min,將其進行完全的冷風風干,直至水分含量5%以下,停止通風。本方案的技術原理:步驟一:將茶葉放在1.8-2.2個大氣壓的環境進行初步干燥,此時密閉容器內水的沸騰溫度為115-125℃左右,首先這個溫度可以鈍化酶的活性,制止酶的活性,防止氧化,氮氣的充入也可以防止茶葉的氧化,使得紅茶中保存較多紅茶茶多酚;步驟二:在對密閉容器緩慢的放壓過程中,茶葉外表的水分首先在氣壓減小后揮發,因為緩慢釋放壓力,茶葉內部的水分也逐步的向外釋放,并從茶葉外表釋放出來,在釋放時,茶葉內部的水分必須要通過茶葉的外表溢出,茶葉的外表層因為受到來自茶葉內部水分的浸濕,茶葉外表的水分不會瞬間變干,不會造成茶葉外干內濕的情況,水分在逐步釋放過程中,還可以將茶葉內部的低沸點青草氣味也散發出來,茶葉口感更好,并且高溫還可以對茶葉深部的細菌進行殺滅;步驟三:使用冷氣對茶葉的外表面立即進行制冷,但是茶葉的內部還具有較高的溫度,此時,茶葉外表面也還沒有完全干燥,茶葉內部的水分就會向外滲透,茶葉內部的水分就會排出,茶葉內部得到干燥;步驟四:在初步干燥和二次干燥后,茶葉中的水分大約只剩下10%左右,最后利用冷風進行干燥,冷風干燥時利用低溫低濕的空氣循環于茶葉間,使茶葉中剩余的含水量逐漸減少并達到干燥,如此可以更好的保證紅茶的色澤、香味和營養保健價值。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方案的有益效果:1、本方案在對紅茶進行初步干燥和二次干燥時,能夠將茶葉內部的水分基本完全進行干燥,達到茶葉內外均同時干燥的目的,如此,可以防止紅茶內部產生高溫悶蒸現象,不會導致紅茶的“死條”現象,沖泡時,茶葉舒展完全,茶葉品質更高;2、本方案在初步干燥時,將紅茶放置在密閉容器中加壓加熱,使紅茶內外的溫度均保持在120℃左右,如此,茶葉內、外的低沸點青草氣味都能在這個溫度上散發出來,青草味散發后,紅茶在品飲時,其香氣更足,口感更好。進一步,步驟一中,充入氮氣,使密閉容器中的壓強為2.0個標準大氣壓。壓強在2.0個標準大氣壓,水的沸騰溫度在120℃左右,當將密閉容器的溫度加熱到110-120℃,茶葉中的水分還沒有沸騰蒸發,在后期放壓時,利于茶葉中水分的逐步釋放。進一步,步驟二中,在密閉容器的溫度達到110-120℃后,停止加熱,茶葉在密閉容器內燜制3-5min。將茶葉在密閉容器內燜制3-5分鐘,容器內的熱量能夠充分的傳遞到茶葉的內部,使得茶葉內外的溫度均勻。進一步,步驟二中,氣壓的降低速度控制在1.2kpa/min。若放壓速度快了,茶葉外表的水分蒸發過快,也會導致其水分的揮發速度超過了茶葉內部水分持續向茶葉外表擴散的速度,導致茶葉內部干燥不徹底;若放壓速度慢了,水蒸氣會更多的將茶葉的香氣帶走一部分,不利于茶葉的品質,經實驗表明,放壓速度在1.2kpa/min,更加的有利于提高茶葉的品質。進一步,步驟三中,對茶葉的表面冷卻時間在40s。若冷卻時間長了,導致茶葉內部的溫度降低太多,內部的干燥效果會受到影響,若冷卻時間短,茶葉表面的溫度還較高,不利于茶葉內部水蒸氣的排出。進一步,步驟四中,茶葉的平攤厚度為3-5cm。如此的平攤干燥厚度,既節約干燥時的平攤面積,利于干燥房的有效利用,又能使得茶葉內的水分得到較快的干燥。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下面選取貴州某地產的遵義紅紅茶,經相同的萎凋、揉捻和發酵之后,按照如下表1中參數進行試驗:表1實施例1-實施例13的茶葉干燥參數表實施例1、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茶葉放置:將發酵好的紅茶放置在密閉容器內,向密閉容器充入氮氣,使得密閉容器中壓強達到2.0個標準大氣壓;步驟二、初步干燥:對密閉容器加熱,使密閉容器內的溫度達到115℃,停止加熱,茶葉在密閉容器內燜制4min,緩慢釋放密閉容器中的氮氣,氣壓降低速度1.2kpa/min,直至密閉容器內氣壓降為標準大氣壓;步驟三、二次干燥:往密閉容器中充入2℃的氮氣,對茶葉的表面進行冷卻40s,然后立即將茶葉從密閉容器中取出,平攤自然冷卻;步驟四、完全干燥:將茶葉平攤在干燥房,平攤厚度4cm,通入0-5℃的冷風,將其進行完全的冷風風干,直至水分含量5%以下。與實施例1相比,實施例2~實施例13的區別在于按照表1的參數進行茶葉的干燥加工。對比實施例、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將茶葉置于烘干機內,攤放厚度8公分;步驟二:一道烘干:控制溫度130℃,時間為10分鐘;步驟三:二道烘干:控制溫度120℃,時間為10分鐘;步驟四:然后把茶葉從烘干機取出,攤涼30分鐘;步驟五:三道烘干:再次把茶葉放入烘干機烘干,控制溫度80℃,時間為8分鐘。分別取實施例1至實施例13和對比實施例干燥加工出的紅茶各5g,使用透明玻璃杯,沖95℃開水100毫升,五分鐘后,觀察茶葉和茶水的形態,并隨機選取20位品嘗者分別對茶水進行品嘗,并按照每項最高100分進行評分,得到如下表2實驗數據:表2實施例1-實施例13和對比實施例茶葉和茶水的形態滋味及評分表實施例外觀湯色香氣滋味葉底平均得分實施例1顏色烏潤紅亮嫩甜香鮮醇甜和紫銅色98實施例2顏色烏潤紅亮有甜香醇厚暗紅色92實施例3顏色烏潤紅亮有甜香醇厚暗紅色91實施例4顏色烏潤紅亮有甜香醇厚暗紅色89實施例5顏色烏潤紅亮有甜香醇厚暗紅色93實施例6顏色烏潤紅亮有甜香醇厚暗紅色94實施例7顏色烏潤紅亮有甜香醇厚暗紅色92實施例8顏色烏潤紅亮有甜香醇厚暗紅色88實施例9顏色烏潤紅亮有甜香醇厚暗紅色87實施例10顏色烏潤紅亮有甜香醇厚暗紅色92實施例11顏色烏潤紅亮有甜香醇厚暗紅色91實施例12顏色烏潤紅亮嫩甜香鮮醇甜和紫銅色98實施例13顏色烏潤紅亮有甜香醇厚暗紅色88對比實施例尚烏潤尚紅亮純正尚醇厚暗褐色83通過以上試驗以及試驗得到的結果,從表2可以看出:1、通過實施例1至實施例13與對比實施例的對比,本茶葉干燥工藝干燥出的茶葉,不管從外形、湯色、香氣、滋味和葉底各個方面均優于對比實施例的茶葉干燥工藝,并且通過品飲者反饋的打分數據,也可以看出,本茶葉干燥工藝干燥出的茶葉更受大眾的歡迎。2、通過實施例2、實施3與實施例1的對比,通過將密閉容器的氣壓控制在2.0個標準大氣壓干燥出的茶葉,泡出茶水的香氣更好,滋味和葉底也更好,大眾的歡迎程度也更高。3、通過實施例4與實施例1的對比,將茶葉在密閉容器內燜制4min,可以提高茶葉泡出茶水的香氣、滋味,葉底看著也更好,大眾歡迎程度也更高。4、通過實施例6-實施例9與實施例1對比,將密閉容器的放壓速度控制在1.2kpa/min,干燥出的茶葉用來泡制的茶水香氣和滋味更好,葉底的顏色也更好,大眾也更受歡迎。5、通過實施例10、實施例11與實施例1對比,將茶葉的冷卻時間設置在40s,可以提高茶葉泡出茶水的香氣、滋味,葉底顏色也更好,大眾歡迎程度也更高。6、通過實施例12、實施例13與實施例1對比,可以看出,雖然將茶葉平攤更薄,不會對茶葉的品質造成影響,但是,這樣需要增大干燥平攤的面積,造成成本的增加,但是將茶葉平攤過厚,會影響茶葉泡出茶水的香氣、滋味和葉底美觀。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