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保持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保持器具,例如涉及對繩帶等長形物進行保持的保持器具。
背景技術:
作為裝飾品,已知有手鐲、項鏈等,其具有將多個繩帶等的長形物并排保持的保持器具。以往,作為這種裝飾品所使用的保持器具,已知有例如如圖21所示,在截面為長圓的 短柱狀材料貫通設有二個孔的保持器具6。在保持器具6的孔中分別插通有斷開的環狀的 二根繩帶7,然后分別對各繩帶7兩端之間進行縫制、粘接或固定,從而可將繩帶并排保 持制成環狀。另外,作為對長形的棒狀物進行保持固定的卡止件,已知有例如文獻l(日本實公平4 一16007號公報)所揭示的棒狀物卡止件。該棒狀物卡止件安裝在突出設于安裝面的雙頭螺栓上,沿安裝面對棒狀物進行保持, 且由塑料制的本體和金屬制的保持板構成。在本體上設有對棒狀物進行保持的保持部; 向與棒狀物軸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穿設并在內壁具有卡止臺階的雙頭螺栓安裝孔。保持板帶狀地巻裝在本體外周部上,兩端構成為可插入雙頭螺栓安裝孔內。在可插入雙頭螺栓安裝 孔內的保持板兩端部設有卡止在卡止臺階上的第1卡止爪;逆向止動地卡止在插入于雙 頭螺栓安裝孔內的雙頭螺栓螺紋部上的第2卡止爪。在將棒狀物插入保持部后,若將保持板兩端部插入在雙頭螺栓安裝孔內,則第1卡止 爪被卡止在雙頭螺栓安裝孔的卡止臺階上。在該狀態下,將卡止件的雙頭螺栓安裝孔貼著 雙頭螺栓、將卡止件壓入到雙頭螺栓上時,第2卡止爪卡止在雙頭螺栓螺紋部(螺紋牙) 上被止脫。由此,可保持棒狀物與安裝面平行。但是,在圖21所示的保持器具中,必須在處理繩帶端部前,預先使繩帶插通于保持器 具,因此,不能預先對封閉的環狀繩帶安裝保持器具。另外,在上述文獻1所揭示的卡止件中,只將保持板兩端部插入雙頭螺栓安裝孔內, 僅第1卡止爪卡止在雙頭螺栓安裝孔的卡止臺階上,因此卡止力較弱。為了提高卡止力, 必須在雙頭螺栓安裝孔內插入雙頭螺栓,需要新零件,零件個數增加。發明內容本發明的主要目的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對封閉的環狀被保持物也可保持并可提高 保持力的保持器具。本發明的保持器具的特點是,具有基部,其具有第1被卡合元件及第2被卡合元件; 第1折彎部,其從所述基部一端延伸出,可向所述基部折彎;以及第2折彎部,其從所述 基部的另一端或所述第l折彎部延伸出,可向所述基部折彎,所述第l折彎部具有與所述 基部的第1被卡合元件相卡合的第1卡合元件,所述第2折彎部具有與所述基部的第2被 卡合元件相卡合的第2卡合元件,當所述第1卡合元件與所述第1被卡合元件相卡合時, 由所述基部及所述第1折彎部形成將被保持物保持的第1收納空間,當所述第2卡合元件 與所述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時,由所述基部及所述第2折彎部形成將被保持物保持的第 2收納空間,所述第2折彎部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中的至少一個具有移動阻止裝置,阻止 所述第1卡合元件向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動。采用該結構,在第l折彎部及第2折彎部的內側配置被保持物后,首先將第l折彎部 向基部折彎,使設在第l折彎部上的第l卡合元件與基部的第l被卡合元件卡合。這樣, 由基部及第1折彎部形成第1收納空間,由該第1收納空間保持被保持物。接著,將第2折彎部向基部折彎,使設在第2折彎部上的第2卡合元件與基部的第2 被卡合元件卡合。這樣,由基部及第2折彎部形成第2收納空間,由該第2收納空間保持 被保持物。因此對封閉的環狀被保持物也可予以保持。另外,第2折彎部及第2卡合元件中的至少一個具有移動阻止裝置,阻止第1卡合元 件向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動,因此,各卡合元件難以脫開,故可提高保持力。例如,若通過被保持物而將使第1卡合元件解除卡合的方向的外力作用于第1折彎部, 在該外力施加在設于第1折彎部的第1卡合元件和設于基部的第1被卡合元件的卡合部分 上,同時通過移動阻止裝置也施加在設于第2折彎部的第2卡合元件和設于基部的第2被 卡合元件的卡合部分上。也就是說,外力可由第1卡合元件和第2卡合元件分散承受,因 此即使施加外力,第1卡合元件和第2卡合元件分別聯動地產生保持的力,這些卡合元件 難以脫開,因此可提高保持力。在本發明的保持器具中,最好所述移動阻止裝置具有設在所述第1折彎部上的第3 被卡合元件;設在所述第2折彎部上、與所述第3被卡合元件相卡合的第3卡合元件,所 述第3被卡合元件及所述第3卡合元件中的任一個由凸部形成,另一個由與所述凸部相卡 合的凹部形成,所述凸部及凹部在所述第1卡合元件21解除卡合的方向上相鄰配置。采用該結構,由于移動阻止裝置包括設在第1折彎部上的凹部或凸部、和設在第2折彎部上的凸部或凹部,故第1折彎部因例如通過被保持物而施加在第1折彎部上的外力而 欲向第1卡合元件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動時,設在第1折彎部上的凹部或凸部與設在第2折 彎部上的凸部或凹部抵接,限制移動。此時,凸部及凹部在第l卡合元件解除卡合的方向 上相鄰配置,即使凹部與凸部抵接,第l折彎部也不會發生扭轉力,因此,可通過凸部及 凹部使外力可靠地向第2折彎部分散。
本發明的保持器具最好在所述基部形成有開口,在該開口的里部形成有卡合凹部,所
述第1被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被卡合元件由所述卡合凹部形成,所述第1卡合元件包含 在所述第1折彎部頂端突出的第1軸部;以及在該第1軸部頂端向與第1軸部突出的方向 交叉的方向延伸并可與所述卡合凹部卡合的第l卡合片,所述第2卡合元件包含在所述 第2折彎部頂端突出的第2軸部;在該第2軸部頂端向與第2軸部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延伸并可與所述卡合凹部卡合的第2卡合片。
采用該結構,由于第l、第2被卡合元件由設在基部上的卡合凹部形成,而第l、第2 卡合元件包含分別在第1、第2折彎部頂端突出的第1、第2軸部、和在該第1、第2軸部 各自頂端向與各軸部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1、第2卡合片,因此,當將第1、 第2折彎部向基部折彎時,第l、第2卡合片與卡合凹部卡合,可簡單地進行這些卡合操 作。而且,在卡合后的狀態下,由于是向與各軸部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各卡合片 與卡合凹部卡合的結構,因此難以脫開。
本發明的保持器具,最好所述第1卡合片及所述第2卡合片中的至少一個具有向不同 的二個以上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采用該結構,由于第1卡合片及第2卡合片中的至少一個具有向不同的二個以上方向 延伸的延伸部,在不同的二個以上的方向被卡合,因此,即使施加各種方向的外力,解除 卡合的可能性較小。所以能可靠地保持被保持物。
本發明的保持器具,所述第1卡合片最好具有向與所述第2卡合片的延伸方向交叉的 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采用該結構,由于第1卡合片具有向與第2卡合片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方向即交叉的方 向延伸的延伸部,因此與上述相同,即使施加各種方向的外力,解除卡合的可能性較小。 尤其采用該結構,因由第1卡合片和第2卡合片分擔所施加的外力方向,故能將第l卡合 片和第2卡合片做成滿足各自被要求的功能的形狀和結構,能提高設計自由度。
本發明的保持器具最好是,當所述第1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分別與所述第1 被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時,所述第1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形成 為互相相鄰,所述第1卡合元件通過所述第1折彎部彈性變形而與所述第1被卡合元件相 卡合,所述第2卡合元件通過所述第2卡合片彈性變形而與所述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采用該結構,由于第1卡合元件通過第1折彎部彈性變形而與第1被卡合元件相卡合, 因此,通過將第1卡合片形成為不產生彈性變形的厚度,可做成難以拔出的結構。但是, 由于第1折彎部產生彈性變形,故有拔出的可能性。
第2卡合元件通過第2卡合片彈性變形而與第2被卡合元件向卡合,在卡合后的狀態 下,與第l卡合元件相鄰,因此,可防止第l折彎部向第l卡合元件解除卡合的方向產生 彈性變形。因此,利用該結構也可提高保持力。
本發明的保持器具最好是,所述第1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形成為,在所述第1 收納空間及所述第2收納空間中的至少一個收納空間的中心軸方向相鄰。
采用該結構,由于第1卡合元件及第2卡合元件在收納空間的中心軸向鄰接形成,因 此第2卡合元件作為第1卡合元件的移動阻止裝置而起到較佳的功能。另外,可將保持器 具的形態做成緊湊。
本發明的保持器具最好是,在所述第1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之間相對的面上 形成有所述第3卡合元件及第3被卡合元件。
采用該結構,由于在第1卡合元件及第2卡合元件之間相對的面上形成有第3卡合元 件及第3被卡合元件,即卡合部分集中配置在一個部位,因此可在一個部位進行卡合操作, 且結構可緊湊化。另外,由于卡合的部分未分散,故可減少各部分的松動,還可提高整體強度。
本發明的保持器具最好是,所述第2折彎部從所述基部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第1折 彎部及所述第2折彎部形成為互相向內側傾斜的狀態,且所述第1折彎部形成為比所述第 2折彎部還向內側傾斜的狀態。
采用該結構,由于第1折彎部及第2折彎部形成為互相向內側傾斜的狀態,因此,可 容易進行將第1折彎部及第2折彎部向基部折彎的操作即卡合操作。而且,由于第l折彎 部形成為比第2折彎部還向內側傾斜的狀態,因此,最初對第l折彎部進行折彎操作后, 對第2折彎部進行折彎操作。也就是說,可裝配順序不會搞錯地進行裝配操作。
本發明的保持器具最好是,所述第1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從所述第1折彎部 及所述第2折彎部的各自頂端向所述基部延伸形成。
采用該結構,由于第1卡合元件及第2卡合元件從第1折彎部及第2折彎部的各自頂 端向基部延伸形成,因此,只要將第1折彎部及第2折彎部向基部折彎操作,就可使第l 卡合元件及第2卡合元件與基部的第1被卡合元件及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所以可非常 簡單地進行卡合操作。
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的保持器具卡合前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該實施例的保持器具卡合后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3是表示該實施例的保持器具卡合前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4是表示將該實施例的保持器具的一方的折彎部卡合后狀態的示圖。
圖5是圖4中V—V線的剖視圖。
圖6是表示該實施例的保持器具的中央橫截面的示圖。
圖7是表示該實施例的保持器具的中央縱截面的示圖。
圖8是圖5中VIII—VIII線的剖視圖。
圖9是表示本發明變形例1的保持器具卡合前狀態的俯視圖。
圖10是圖9中X—X線的剖視圖。
圖11是圖9中XI—XI線的剖視圖。
圖12是圖9中XII—XII線的剖視圖。
圖13是表示將所述變形例1的保持器具的一方的折彎部卡合后狀態的示圖。 圖14是圖13中XIV—XIV線的剖視圖。
圖15是表示所述變形例1的保持器具卡合后狀態的局部剖視圖。 圖16是圖15中XVI—XVI線的剖視圖。
圖17是表示本發明的變形例2的保持器具卡合前狀態的俯視圖。 圖18是表示本發明變形例3的保持器具卡合前狀態的俯視圖。 圖19是表示本發明變形例4的保持器具的示圖。 圖20是圖19中XX—XX線的剖視圖。 圖21是以往的保持器具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
本發明的實施例 (實施例的構成)
圖1 圖8表示本實施例的保持器具。圖1是表示該保持器具卡合前狀態的立體圖,圖 2是表示該保持器具卡合后狀態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該保持器具卡合前狀態的俯視圖, 圖4是從該圖3的狀態將一方的折彎部(第1折彎部)卡合后狀態的示圖,圖5是圖4中V 一V線的剖視圖,圖6是表示該保持器具卡合狀態的局部剖視圖,圖7是該保持器具的中
央縱截面圖,圖8是圖5中vni—vni線的剖視圖。
(整體結構說明)
如圖1 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保持器具1將作為被保持物的二根繩帶7平行保持,具有基部10;從基部10—端(圖1中的右端)延伸出、可向基部10折彎的第l折彎部20;
以及從基部10的另一端(圖1中的左端)延伸出、可向基部10折彎的第2折彎部30。這些 基部10、第1折彎部20及第2折彎部30通過合成樹脂材料的射出成形或射出壓縮成形而 成形為一體。
如圖2所示,在第1折彎部20及第2折彎部30與基部10卡合后的狀態下,俯視看到 的輪廓形狀成形為長圓的短柱形。
如圖3所示,在第1折彎部20及第2折彎部30未與基部10卡合的狀態下,第1折彎 部20及第2折彎部30成形為互相向內側傾斜的狀態,且第1折彎部20成形為比第2折 彎部30還向內側傾斜。
(基部說明)
基部10成形為上下方向尺寸(高度尺寸)較寬度方向尺寸及進深方向尺寸為大的大致長 方體形狀(從正面看為縱向長的矩形)。
在基部10的正面,在寬度方向中央形成有從上下方向下部位置至上表面開口的槽部 11,該槽部ll的寬度尺寸相對于基部10的正面寬度尺寸約為l/2左右,并且在兩側,導 向爪12向外側一體地突出成形為圓弧狀。在正面形成的槽部11的內底面形成有縱向長的 矩形的開口 13,在該開口 13的里部形成有孔部14。孔部14的寬度尺寸比開口 13的寬度 尺寸大,并在基部10的上表面開口。因此,形成開口 13的框體中,在面向孔部14側的 一側,沿開口 13的上緣及左布緣形成有作為第1被卡合元件及第2被卡合元件的卡合凹 部15。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形成開口 13的框體是矩形,故具有向上下左右的 四個方向延伸的卡合凹部15。
(第1折彎部說明)
第1折彎部20的厚度尺寸大致一樣,且成形為帶狀,其4l下方向尺寸與基部10的上 下方向尺寸大致相同,并從基部10側面成形為一體,至少一部分做成可彈性變形。由此, 第1折彎部20形成為可向基部10折彎,具體地說,如圖1、圖3所看到的那樣,厚度隨 著從基部10右側面向右外方而逐漸變薄地延伸出,以后以相同的厚度向正面側彎曲成圓 弧狀,然后成形為向基部10的正面中央斜向傾斜的形狀。
在第1折彎部20的頂端部分,形成為上下方向下半部分被切去的狀態,在上半部分, 向基部IO延伸并一體地形成有與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第1被卡合元件)相卡合的第1卡 合元件21。
第1卡合元件21包含在第1折彎部20頂端部內表面以相對于第1折彎部20頂端側 大致直角的狀態突出的第1軸部22;第1卡合片23,其在該第1軸部22頂端向第1軸部 22的截面形狀的外側即向與第1軸部22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而與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相卡合。第1軸部22截面形成為矩形。第1卡合片23具有從第1軸部22上表面 向上方延伸的第1延伸部24;向與該第1延伸部24延伸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即從第1軸部 22側面向側方延伸的第2延伸部25。也就是說,第1卡合片23具有向不同的二個以上方 向延伸出的第1延伸部24及第2延伸部25。
這些第1延伸部24及第2延伸部25形成為相對第1軸部22不產生彈性變形的厚度。 另外,具有第1延伸部24及第2延伸部25的第1卡合片23的頂端面26,俯視看到的形 狀是大致半圓狀(參照圖3、圖4),且形成為隨著從上下方向中間位置向上表面而向第1 軸部22側傾斜的傾斜面(參照圖5)。因此,當第1卡合元件21壓入到基部10的開口 13 時,第1卡合片23的頂端面26就與開口 13的上緣及側緣抵接,第1卡合元件21利用該 頂端面26而向下方變位,即第1折彎部20向下方彈性變形。然后,在第1延伸部24及 第2延伸部25越過形成有開口 13的框體的同時,向下方彈性變形的第1折彎部20回復 到原來的位置(上方位置),因此,第1卡合片23的第1延伸部24及第2延伸部25與卡 合凹部15(第1被卡合元件)相卡合。當第1卡合片23的第1延伸部24及第2延伸部25 與卡合凹部15(第1被卡合元件)卡合時,由基部10的側面、導向爪12及第1折彎部20 的內周面形成大致圓狀的第1收納空間27,由該第1收納空間27保持繩帶7。
(第2折彎部說明)
第2折彎部30的厚度尺寸大致一樣,且成形為帶狀,其上下方向尺寸與基部10的上 下方向尺寸大致相同,并從基部10的側面成形為一體,至少一部分做成可彈性變形。由 此,第2折彎部30也形成為可向基部10折彎,具體地說,如圖l、圖3所看到的那樣, 厚度隨著從基部10左側面向左外方而逐漸變薄地延伸出,以后以相同的厚度向正面側彎 曲成圓弧狀,然后成形為向基部10的正面中央斜向傾斜的形狀。
在第2折彎部30的頂端部分,形成為上下方向上半部分被切去的狀態,在下半部分, 向基部10延伸并一體地形成有與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 (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的第2卡 合元件31。
第2卡合元件31包含在第2折彎部30頂端部內表面以相對于第2折彎部30頂端側 大致直角的狀態突出的第2軸部32;在該第2軸部32頂端向第2軸部32的頂端截面形狀 的外側即向與第2軸部32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與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相卡合 的第2卡合片33。第2軸部32截面形成為矩形,頂端側形成為更小的截面矩形。第2卡 合片33具有從第2軸部32兩側面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箭頭狀的二個延伸部34、 35。因此, 若從第1卡合片23看,第1卡合片23具有向與第2卡合片33延伸部34、 35的延伸方向 交叉方向即向第1軸部22上表面側延伸的延伸部24。
這些延伸部34、 35形成為相對第2軸部32可彈性變形的厚度。因此,當第2卡合元件31壓入到基部10的開口 13時,延伸部34、 35與開口 13的左右緣抵接并彈性變形后, 在延伸部34、 35越過形成有開口 13的框體的同時,彈性變形的延伸部34、 35回復到原 來的形狀(參照圖6),因此,第2卡合片33的延伸部34、 35與卡合凹部15(第2被卡合 元件)相卡合。當第2卡合元件31與卡合凹部15(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時,由基部IO 的側面、導向爪12及第2折彎部.30的內周面形成大致圓狀的第2收納空間37,由該第2 收納空間37保持繩帶7。
當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分別與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 (第1被卡合元件 及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時,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形成為互相鄰接(參照 圖7)。即,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在第1收納空間27及第2收納空間37中 至少一個收納空間的中心軸向(上下方向)鄰接(大致接觸)形成。
(移動阻止裝置說明)
在第2折彎部30的頂端部分設有移動阻止裝置40,阻止第1卡合元件21向解除卡合 的方向移動。
移動阻止裝置40包括設在第1折彎部20上的第3被卡合元件44;設在第2折彎部 30上、與第3被卡合元件44卡合的第3卡合元件41,它們設在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 卡合元件31之間相對的面上。
第3卡合元件41由沿第2卡合元件31的第2軸部32的軸向突出的凸部42形成。在 凸部42的頂端具有向側方突出成鉤狀的鉤部43。
第3被卡合元件44由與第3卡合元件41凸部42相卡合的凹部45形成,且在第1卡 合元件21被解除卡合的方向上位于第1卡合元件21與第3卡合元件41之間。凹部45具 有與凸部42的鉤部43相卡合的鉤槽46。,
(實施例的作用、效果)
在這種結構中,在第1折彎部20及第2折彎部30的內側配置繩帶7后,使第1折彎 部20及第2折彎部30折彎,使其與基部10卡合。
此時,第1折彎部20及第2折彎部30因是合成樹脂制,故可彈性變形,而且成形為 互相向內側傾斜的狀態,容易使第1折彎部20及第2折彎部30向基部折彎。此外,第l 折彎部20成形為比第2折彎部30還向內側傾斜的狀態,因此在最初對第1折彎部20進 行折彎操作后,可對第2折彎部30進行折彎操作。也就是說,在本發明那樣有裝配順序 的場合,可在不搞錯裝配順序的情況下進行裝配操作。
首先,使第1折彎部20向基部10彈性變形,穿過基部10的開口 13使設在第1折彎 部20上的第1卡合元件21與卡合凹部15卡合.。此時,由于第1卡合元件21從第1折彎 部20頂端向基部10延伸形成,故只要使第1折彎部20向基部10彈性變形即可。若第1卡合元件21的第1卡合片23壓入到基部10的開口 13,第1卡合片23的頂端 面26就與開口 13的上緣及側緣抵接,第1卡合元件21利用該頂端面26而向下方變位。 也就是說,由于第1折彎部20向下方彈性變形,故第1卡合片23經過開口 13而與卡合 凹部15 (第1被卡合元件)相卡合。
當第1卡合片23與卡合凹部15(第1被卡合元件)卡合時,由于由基部10的側面、導 向爪12及第1折彎部20的內周面形成大致圓狀的第1收納空間27,故由該第1收納空間 27保持繩帶7。
此時,由于第1卡合片23形成為不產生彈性變形的厚度,故很少產生第1卡合片23 因第1卡合片23的彈性變形而從卡合凹部15脫開。
接著,使第2折彎部30向基部10彈性變形,使設在第2折彎部30上的第2卡合元件 31經過基部10的開口 13而與卡合凹部15卡合。此時,由于第2卡合元件31從第2折彎 部30頂端向基部10延伸形成,故只要使第2折彎部30向基部10折彎并使其向中央方向 彈性變形即可。
當第2卡合元件31的第2卡合片33壓入到基部10的開口時,構成第2卡合片33的 延伸部34、 35就與開口 13的左右緣抵接并彈性變形,因此,第2卡合片33經過開口 13 而與卡合凹部15(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
當第2卡合片33與卡合凹部15(第2被卡合元件)卡合時,由于由基部10的側面、導 向爪12及第2折彎部30的內周兩形成大致圓狀的第2收納空間37,故由該第2收納空間 37保持繩帶7。這樣,即使是封閉的環狀繩帶也可將其保持。
此時。由于第2卡合元件31在上下方向可與第1卡合元件21接觸地鄰接,故起到移 動阻止裝置的作用,阻止第1折彎部20向第1卡合元件21解除卡合的方向彈性變形。
媽就是說,在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與基部10的卡合凹部l5卡合的狀 態下,由于第2卡合元件31與第1卡合元件21鄰接接觸,故可防止第1折彎部20向第1 卡合元件21解除卡合的方向彈性變形。因此,第2卡合元件31起到移動阻止裝置的作用, 阻止第1折彎部20向第1卡合元件21解除卡合的方向彈性變形。
這樣,在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與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卡合的狀態下, 由于第1卡合元件21的第1卡合片23形成為不產生彈性變形的厚度,故不容易拔出。另 外,第1卡合片23的第一延伸部24和第二延伸部25向上方和側方延伸,第2卡合片33 的延伸部34、 35向左右方向延伸。也就是說,第1卡合片23的第1延伸部24及第2延 伸部25在不同的二個方向與卡合凹部15相卡合,且在與第2卡合片33的延伸部34、 35 不同的方向與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相卡合,故即使施加各種方向的外力,卡合被解除的 可能性也很少,因此能可靠地保持繩帶7。尤其,采用這種結構,由于由第1卡合片23和第2卡合片33分擔所施加的外力方向, 故可將第1卡合片23和第2卡合片33做成滿足各自被要求的功能的形狀和結構,可提高 設計自由度。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在第2折彎部30上,與起到第1卡合元件21的移動阻止 裝置作用的第2卡合元件31分開地設有移動阻止裝置40,阻止第1卡合元件21向解除卡 合的方向移動,故各卡合元件21、 31難以脫開,因此也可提高保持力。
例如,當將使第1卡合元件21解除卡合的方向的外力通過繩帶7施加在第1折彎部20 上時,該外力就施加在設于第1折彎部20的第1卡合元件21與設于基部10的卡合凹部 15的卡合部分上,同時,通過移動阻止裝置40也施加在設于第2折彎部30的第2卡合元 件31與設于基部10的卡合凹部15的卡合部分上。也就是說,外力可由第1卡合元件21 和第2卡合元件31分散承擔,故即使施加外力,由于第1卡合元件21和第2卡合元件31 分別聯動地產生保持的力,這些卡合元件難以脫開。因此,可提高保持力。
另外,移動阻止裝置40包括設在第1折彎部20上的凹部45、和設在第2折彎部30 上的凸部42,因此,例如當第1折彎部20因通過繩帶7施加在第1折彎部20上的外力而 欲向第1卡合元件21被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動時,設在第1折彎部20上的凹部45就與設 在第2折彎部30上的凸部42抵接,移動受到限制。此時,由于凹部45在第1卡合元件 21被解除卡合的方向上位于第1卡合元件21與凸部42之間,故即使凹部45與設在第2 折彎部30上的凸部42抵接,第1折彎部20也不會發生扭轉力,可通過凸部42使外力分 散到第2折彎部30上。
另外,由于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形成于在第1、第2收納空間27、 37 中心軸向鄰接的位置,在該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之間相對的面上,形成有 第3卡合元件41及第3被卡合元件44,也就是說卡合部分集中配置在一個部位,故可在 一個部位進行卡合操作,結構也可緊湊化。另外,由于卡合的部分未分散,故還可減少各 部分的松動,還可提高整體的強度。
(變形例)
本發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例說明的結構的保持器具1,還包含如下那樣的變形例。在說 明變形例時,對于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的結構要素,標上相同的符號,省略其說明或將其簡 略化。
(變形例1)
圖9 圖16表示變形例1的保持器具2。圖9是表示保持器具2卡合前狀態的俯視圖, 圖10是圖9中X-X線的剖視圖,圖11是圖9中XI—XI線的剖視圖,圖12是圖9中XII 一XII線的剖視圖,圖13是表示將保持器具2的一方的折彎部(第1折彎部)卡合后狀態的示圖,圖14是圖13中XIV—XIV線的剖視圖,圖15是表示保持器具2卡合后狀態的局部 剖視圖,圖16是圖15中XVI—XVI線的剖視圖。
變形例1的保持器具2,其第2折彎部30從第1折彎部20頂端延伸設置,這一點與上 述實施例的保持器具1不同。B卩,在上述實施例中,在基部10的兩側設有第2折彎部30 及第1折彎部20,而在變形例1中,從基部(被卡合部16)延長第1折彎部20,在其頂端 再延長第2折彎部30。與其相關,相當于上述實施例的基部10、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 卡合元件31、第3卡合元件41的各結構也局部有所不同。
在第1折彎部20上設有相當于上述實施例的基部10的被卡合部16,作為基部的被卡 合部16從第1折彎部20的內端突出。在被卡合部16的突出端面形成有與孔部14連通的 開口 13A,同時在背面也形成有與孔部14連通的開口 13B。開口 13A的寬度尺寸形成得比 孔部14的寬度尺寸寬。由此,在開口13A的內底面,沿開口 13A的外周緣形成有作為第2 被卡合元件的卡合凹部15B(參照圖10),在孔部14的上表面側形成有作為第1被卡合元 件的卡合凹部15A。
第1卡合元件21包括從第1折彎部20與第2折彎部30的中間位置突出的第1軸部 22;以及第1卡合片23,該第1卡合片23在該第1軸部22頂端具有向與第1軸部22突 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4。在第1軸部22的下表面形成有第3被卡合元件44。 第3被卡合元件44包括沿第1軸部22下表面形成的槽條44A;以及形成在該槽條44A 頂端的卡止槽部44B。
第2卡合元件31包括從第2折彎部30頂端突出的第2軸部32;以及第2卡合片33, 該第2卡合片33在該第2軸部32頂端具有向與第2軸部32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的二個延伸部34、 35。
第3卡合元件"包括在第2折寧部犯及第2軸部32的上表面沿第2軸辨32的軸 向延伸的凸條41A;以及在該凸條41A頂端突出成鉤狀的卡止突起41B。
在這種結構中,如圖13及圖14所示,首先,使第l折彎部20彈性變形,使第l卡合 元件21的第1卡合片23與被卡合部16的卡合凹部15A(第1被卡合元件)相卡合。
接著,如圖15及圖16所示,使第2折彎部30彈性變形,使第2卡合元件31的第2 卡合片33與被卡合部16的卡合凹部15B(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這樣,第3卡合元件 41的凸條41A及卡止突起41B無間隙地與第3被卡合元件44的槽條44A及卡止槽部44B 相卡合。因此,在卡合狀態下,可裝配成松動較小的狀態。
(實施例2)
圖17表示變形例2的保持器具3。圖17是表示保持器具3卡合前的狀態的俯視圖。 變形例2的保持器具3是將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做成相同形狀的結構。也就是說,將上述實施例說明的第2卡合元件31用于變形例2的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 卡合元件31,這一點不同于上述實施例。
另外,在第1收納空間27及第2收納空間37的內周面,每隔一定間隔形成有向收納 空間內部突出的三角形的突起51。在上述實施例中,沒有限制繩帶7向長度方向的移動, 但若本實施例這樣的話,可更牢固地保持繩帶7。
(變形例3)
圖18表示變形例3的保持器具4。圖18是表示保持器具4卡合前狀態的俯視圖。
變形例3的保持器具4在保持器具4的基部10上設有卡止件61。卡止件61包括一 體地設在基部10背面上的抵接構件62;從該抵接構件62中央突出設置的支柱63;以及 在該支柱63頂端與抵接構件62隔開規定間隔地延伸的彈性片64。
若做成用卡止件61的抵接構件62和彈性片64將保持器具4卡止在車輛的車體等被固 定物65上的狀態,則可沿車體的面將電線8等的被保持物予以固定。
(變形例4)
圖19及圖20表示變形例4的保持器具5。圖19是表示保持器具5的側視圖,圖20 是圖19中XX—XX線的剖視圖。
變形例4的保持器具5,其第1折彎部20及第2折彎部30從基部10彎曲成互相正交 的狀態,設在頂端上的第1卡合元件21及第2卡合元件31卡合在基部10的相同面上。
采用這種結構,可由第1折彎部20及第2折彎部30將一根繩帶7等的被保持物保持 成彎曲的狀態。
(其它變形例)
在上述實施例及各變形例中,基部10、第1折彎部20及第2折彎部30是由合成樹脂 材料成形為一體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利用金屬材料等成形為一體。
另外,第1折彎部20及第2祈彎部30構成為,通過彈性變形而可向基部10折彎,但 也可構成為,例如通過鉸鏈可向基部10折彎。
在上述實施例中,第2卡合元件31自身起到對于第1卡合元件21的移動阻止裝置的 功能,此外,由設在第2折彎部30頂端上的第3卡合元件41和設在第1折彎部20頂端 上的第3卡合元件44構成移動阻止裝置40,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在第2折彎部30 上設置凸部,使該凸部與第1折彎部20的外側面(無論是凹部還是平面)抵接。
另外,對于設置移動阻止裝置40的位置,不限于第2折彎部30,也可設在第2卡合元 件31上。
在上述實施例及各變形例中,設置了移動阻止裝置40,阻止第1卡合元件21向解除卡 合的方向移動,但不一定設置移動阻止裝置40.,也可期待大致同樣的效果。另外,在上述實施例及各變形例中,將第3卡合元件41做成了凸部42,將第3被卡合 元件44做成了凹部45,但它們也可是相反的。即,也可將第3卡合元件41做成凹部,將 第3卡合元件44做成凸部。
權利要求
1.一種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具有基部(10),其具有第1被卡合元件(15)及第2被卡合元件(15);第1折彎部(20),其從所述基部(10)一端延伸出,可向所述基部(10)折彎;以及第2折彎部(30),其從所述基部(10)的另一端或所述第1折彎部(20)延伸出,可向所述基部(10)折彎,所述第1折彎部(20)具有與所述基部(10)的第1被卡合元件(15)相卡合的第1卡合元件(21),所述第2折彎部(30)具有與所述基部(10)的第2被卡合元件(15)相卡合的第2卡合元件(31),當所述第1卡合元件(21)與所述第1被卡合元件(15)相卡合時,由所述基部(10)及所述第1折彎部(20)形成將被保持物保持的第1收納空間(27),當所述第2卡合元件(31)與所述第2被卡合元件(15)相卡合時,由所述基部(10)及所述第2折彎部(30)形成將被保持物保持的第2收納空間(37),所述第2折彎部(30)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31)中的至少一個具有移動阻止裝置,阻止所述第1卡合元件(21)向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動。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阻止裝置(40)具有設在所 述第1折彎部(20)上的第3被卡合元件(44);設在所述第2折彎部(30)上、與所述第3被 卡合元件(44)相卡合的第3卡合元件(41),所述第3被卡合元件(44)及所述第3卡合元件(41)中的任一個由凸部(42)形成,另一 個由與所述凸部(42)相卡合的凹部(45)形成,所述凸部(42)及凹部(45)在所述第1卡合元件(21)解除卡合的方向上相鄰配置。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10)形成有開口(13),在該 開口 (13)的里部形成有卡合凹部(15),所述第1被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被卡合元件由所述卡合凹部(15)形成,.所述第1卡合元件(21)包含在所述第1折彎部(20)頂端突出的第1軸部(22);以及 第1卡合片(23),其在該第1軸部(22)頂端向與第1軸部(22)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并可與所述卡合凹部(15)卡合,所述第2卡合元件(31)包含在所述第2折彎部(30)頂端突出的第2軸部(32);以及 第2卡合片(33),其在該第2軸部(32)頂端向與第2軸部(32)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并可與所述卡合凹部(15)卡合。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卡合片(23)及所述第2卡合 片(33)中的至少一個具有向不同的二個以上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4、 25、 34、 35)。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卡合片(23)具有向與所述第2 卡合片(33)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4、 25)。
6.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當所述第1卡合元件(21)及所述第2 卡合元件(31)分別與所述第1被卡合元件及所述第2被卡合元件相卡合時,所述第1卡合 元件(21)及所述第2卡合元件(31)形成為互相相鄰,所述第1卡合元件(21)通過所述第1折彎部(20)彈性變形而與所述第1被卡合元件相 卡合,所述第2卡合元件(31)通過所述第2卡合片(33)彈性變形而與所述第2被卡合元件相 卡合。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卡合元件(21)及所述第2卡 合元件(31)形成為,在所述第1收納空間(27)及所述第2收納空間(37)中的至少一個收納 空間的中心軸方向相鄰。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卡合元件(21)及所述第2 卡合元件(31)之間相對的面上形成有所述第3卡合元件(41)及第3被卡合元件(44)。
9. 如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8中任一項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折彎 部(30)從所述基部(10)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第1折彎部(20)及所述第2折彎部(30)形成為互相向內側傾斜的狀態,且所述第1 折彎部(20)形成為比所述第2折彎部(30)還向內側傾斜的狀態。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保持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卡合元件(21)及所述第2卡 合元件(31)從所述第1折彎部(20)及所述第2折彎部(30)的各自頂端向所述基部(10)延伸 而形成。
全文摘要
一種保持器具,具有基部(10);從基部一端延伸出的第1折彎部(20);以及從基部的另一端或第1折彎部延伸出的第2折彎部(30)。第1折彎部具有與基部的卡合凹部(15)相卡合的第1卡合元件(21),第2折彎部具有與基部的卡合凹部(15)相卡合的第2卡合元件(31)。由基部及第1折彎部形成將被保持物保持的第1收納空間(27),由基部及第2折彎部形成將被保持物保持的第2收納空間(37)。在第2折彎部及第2卡合元件中的至少一個上設有移動阻止裝置(40),阻止第1卡合元件(21)向解除卡合的方向移動。
文檔編號A44C1/00GK101305853SQ20081009884
公開日2008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14日 優先權日2007年5月14日
發明者加藤久典, 金子仁 申請人:Ykk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