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舒適pu大底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到鞋,尤其是一種不含中底腰鐵和中底硬質插中的舒適ro大底鞋。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男鞋、女鞋、童鞋、運動鞋的所有大底鞋,其共同點均由鞋面、鞋中底、鞋墊、鞋大底組成,鞋中底內均設有硬質插中或中底腰鐵(即鋼條),起到防止鞋子彎曲易折斷或穿著變形的情況,同時起到承受人體重量的作用。如圖I到圖7所示,傳統PU材料制成的成型底鞋底均屬于加熱發泡成型的制造方式生產,在生產發泡PU成型底時時需由鞋大底I的導料孔904溢出多余的已發泡的I3U料,故在鞋大底I的跟位901或跟位901至前腳掌位置902處或跟位901和前腳掌位置902處,均有若干導料孔904,在生產PU底時將多于的I3U料由導料孔來溢出鞋底模具,如果沒有導料孔904來導出多余的料,鞋底會像制作面包發酵一樣膨脹不均,因此傳統鞋大底在鞋底較厚處及跟位處的成品有坑坑凹凹密密麻麻的凹孔,所以傳統技術中底仍然需使用硬質插中與中底片結合成一種硬質定型中底,以防止穿著時腳底部踏到PU底的發泡導料孔,故傳統中底需設置硬質插中的中底701 (如圖7所示)起到防止穿著時腳底部踏到底的發泡導料孔,否則腳跟腳底踏到凹孔處會不舒適;而且由于有中底硬質插中的存在,使得鞋內高度會抬高2 3_的厚度,使得鞋內部空間變小,即使放舒適鞋墊也會因踏到硬質插中致穿著不舒服。本申請人于2010年I月21日申請的申請號為201010019544. 4,專利名稱為一種在大底和中底含雙腰鐵的舒適鞋的發明專利,已經詳細介紹了上述現有技術鞋存在的技術問題,并提出了一種新的結構。本申請人經過不斷的改良,認為上述專利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針對201010019544. 4號專利提出了新的改進方案對于201010019544. 4號專利由于中底腰鐵與大底腰鐵即使是在生產時使用相同的弧度,但是因腰鐵放置在大底與中底兩個不同部位,故而生產時兩個腰鐵中間有中底及面皮與后套港寶(專業名稱定型物)的影響生產較難密合,故在生產時每一款式因為材料厚度各不相同,影響到兩個腰鐵弧度的密合,并增加生產的難度且增加成本。傳統技術的PU大底鞋鞋主體100均由鞋面20、鞋墊30、鞋中底(主要是中底硬質插中和中底組成)和鞋大底I、大底腰鐵6組成,在鞋中底內包含有中底片和中底硬質插中;請參閱圖I到圖7所示,其為由材料制成的各種成型底或組合型鞋底,其結構包括鞋大底1,導料孔904,以及鞋大底I的前腳掌位置902,如果是跟型鞋包括鞋跟4,成型底鞋為跟位901,其中導料孔904可以在鞋跟4或跟位901處的鞋大底I上,也可以在鞋跟4或跟位901處至前腳掌位置902處,也可以分別在鞋跟4或跟位901處和前腳掌位置902處。如圖I到圖7所示,均是傳統技術比較典型的幾類鞋大底,它們中底均含有中底硬質插中或中底腰鐵,由于鞋種類很多,因此針對傳統的典型PU大底鞋,舉出了一些實例圖,實際上所有傳統的PU大底鞋均含有中底硬質插中或中底腰鐵,因此必然存在穿著時因腳底部踏到硬質插中導致穿著不舒適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改進原有中底有硬質插中或腰鐵與腳接觸的部分硬度大,具有較厚的厚度,使得穿著不舒適的技術問題,除去中底硬質插中及中底腰鐵,讓鞋內部具有比原來做法201010019544. 4更大的放置空間,無需改變鞋面的外觀和尺寸的鞋結構,能放置較厚的腳床型腳墊,使穿著更穩固及舒適的一種沒有中底腰鐵的舒適PU大底鞋。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采取了以下的技術方案一種舒適PU大底鞋,包括鞋主體,所述鞋主體由鞋面、鞋墊和鞋底組成,鞋大底為PU大底,其主要特點在于,本發明的PU大底鞋,不包括傳統的中底硬質插中和中底腰鐵。其具體有如下多種情況所述鞋主體的內增高墊上或鞋大底上開有凹槽,在所述凹槽內設有防震片,防震片使用硅膠(分子式為mSi02 *nH20)pu發泡、橡膠發泡、乳膠發泡等彈性材料,改進之處就 在于在鞋大底的一些位置進行設置;有的是單獨將一個內增高墊放置在鞋大底中,這樣改進的地方就會涉及到不同位置處,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技術方案如在鞋大底上進行改進在所述鞋大底的跟位或跟位至前腳掌位置或跟位和前腳掌位置處開有若干導料孔,所述凹槽開設在導料孔上方或反方向位置處。所述鞋主體為PU底組合跟型鞋,其具有鞋釘和鞋跟,在鞋大底跟位上側或下側處設有若干導料孔,所述鞋大底內設有大底腰鐵,所述大底腰鐵一端設置在跟位內的導料孔下方,另一端靠近鞋大底的著地點位置處,所述鞋釘穿過導料孔、大底腰鐵、鞋大底固定在鞋跟內,所述防震片設置在凹槽內的鞋釘頂部上方。該方案是具有導料孔和大底腰鐵的方案。所述鞋主體為底組合跟型鞋,其具有鞋釘和鞋跟,所述凹槽開設在鞋大底跟位處,鞋大底內設有大底腰鐵,所述大底腰鐵一端設置在凹槽下方,另一端靠近鞋大底的著地點位置處,所述鞋釘穿過凹槽、大底腰鐵、鞋大底固定在鞋跟內,所述防震片設置在凹槽內的鞋釘頂部上方。該方案是無導料孔的方案。如在內增高墊上進行改進所述鞋主體為PU坡跟內增高鞋或PU坡跟鞋,所述內增高墊設置在鞋大底內或鞋大底上,所述內增高墊的跟位內上側或底側開設有若干導料孔,所述凹槽開設在導料孔的上方或導料孔的反方向位置處。在內增高墊上的改進還有一種情況將內增高墊設在鞋大底上,在所述內增高墊上方、鞋墊之間還設有與腳底形狀相匹配的PU腳床層;在所述腳床層上、與凹槽相對應的位置處開有鏤空部,在鏤空部內嵌入有第二防震片,或形成第二防震片與防震片相加厚度的一個防震片,該一個防震片上部分設在PU腳床層上、與凹槽相對應的位置處的鏤空部,下部分設在內增高墊上的凹槽內。進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所述鞋大底或內增高墊內設腰鐵,能更好的穩固人體重心,防止扭傷。鞋底還具有鞋釘和鞋跟,鞋跟設在鞋大底跟位下方處,鞋釘從鞋大底跟位穿過固定在鞋跟內,所述鞋大底的上表面具有與腳底形狀相匹配的弧面。這類鞋的大底比較薄,故不需要設置防震槽,同樣具備舒適的效果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舒適PU大底鞋,其是在本發明人的已公告專利201010019544. 4的改進發明,其與傳統的鞋最大的區別在于,本發明申請中的一種舒適I3U大底鞋,PU大底鞋不含有中底腰鐵和讓腳底直接透過軟質鞋墊與防震片直接接觸后再與大底或是鞋跟接觸,并且在于鞋跟或鞋底跟位處加上防震片,因為防震片的使用讓腳底不用接觸硬質差中與腰鐵而達到更舒適的腳感。
圖I為傳統技術高跟型I3U成型大底結構示意圖;圖2為傳統技術跟型組合底鞋大底結構示意圖;圖3為傳統技術I3U成型低底臺大底大底結構示意圖;
圖4為傳統技術I3U低跟型大底結構示意圖;圖5為傳統技術I3U坡型大底結構示意圖;圖6為傳統技術底型I3U內增高墊結構示意圖;圖7為針對圖2的鞋跟部位傳統技術結構剖視圖(有導料孔);圖8為針對圖7的改進后本發明高跟組合型底鞋結構的局部剖視圖(有導料孔);圖9為本發明高跟組合型底鞋結構的局部剖視圖(無導料孔);圖10為采用圖9的高跟組合型I3U大底結構示意圖;圖11為采用圖10的高跟組合型I3U大底鞋剖視圖;圖12為圖11外觀圖(采用包子鞋做法);圖13為本發明低跟組合型底的組合結構示意圖(無導料孔);圖14為采用圖13的低跟型組合I3U底鞋結構剖視圖;圖15為圖14的外觀圖(采用加州鞋做法);圖16為薄底坡跟型I3U大底結構示意圖;圖17為針對圖4的改進后本發明PU低跟成型底鞋大底結構分解示意圖(導料孔開在跟位上側處);圖18為采用圖17的低跟PU底加州鞋剖視圖;圖19為圖18的外觀圖(采用加州鞋做法);圖20為針對圖5的改進后本發明I3U坡型底鞋大底結構分解示意圖;圖21為采用圖20的包子鞋剖視圖;圖22為針對圖3的改進后本發明PU成型低底臺大底結構分解示意圖(導料孔開設在跟位至前腳掌位置上側處);圖23為采用圖22的本發明I3U低底臺縫線鞋剖視圖;圖24為圖23的外觀圖(采用縫線鞋做法);圖25為不開導料孔的低平大底結構分解示意圖與套楦鞋剖視圖;圖26為針對圖2的的改進后高跟型組合大底結構分解示意圖(導料孔開在跟位上側);圖27為采用圖26的本發明高跟組合型I3U底套楦鞋剖視圖;圖28為圖27的外觀圖(采用套楦鞋做法);圖29為針對圖I的的改進后高跟型PU成型底結構分解示意圖(導料孔開設在跟位和前腳掌位置上側);圖30為圖29的剖視圖;圖31為采用圖29的 本發明高跟型PU成型底鞋結構剖視圖;圖32為圖31的外觀圖(采用縫線鞋做法);圖33為針對圖6的的改進后本發明PU底型內增高結構分解示意圖(導料孔開設在鞋跟上側);圖34為采用圖33的本發明I3U底型內增高鞋剖視圖;圖35為本發明底型內增高結構分解示意圖(導料孔開設在鞋跟下側,防震槽開在導料孔反方向位置);圖36為圖35的仰視圖;圖37為圖34的外觀圖(采用內增高鞋做法);圖38為本發明I3U坡底結構分解示意圖(導料孔開設在上側);圖39為圖38的剖視圖;圖40為采用圖39的本發明I3U坡底套楦鞋剖視圖;圖41為本發明坡底內增高墊結構剖視圖(導料孔開設在跟位下側);圖42為采用圖41的本發明I3U坡底內增高鞋剖視圖;圖43為圖42的外觀圖(采用內增高縫線鞋做法);圖44為坡跟內增高墊與防震片結合一體剖視圖(弧型底,導料孔開設在坡跟上側);圖45為圖44的內增高墊與防震片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弧型底);圖46為內增高墊與防震片結合一體剖視圖(導料孔開設在底側);圖47為圖46內增高墊與防震片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48為采用圖44的本發明平底坡跟鞋結構組合剖視圖;圖49為圖48的外觀圖(采用套楦鞋做法);圖50為圖采用46的本發明加州平底內增高鞋結構組合剖視圖;圖51為圖50的外觀圖(采用加州鞋做法);圖52為本發明I3U腳床層剖視圖;圖53為圖52的I3U腳床層與第二防震片的分解示意圖;圖54為內增高墊結構剖視圖;(防震槽設在導料孔的反方);圖55為采用圖52和圖54的加州鞋鞋結構剖視圖;圖56為圖55的外觀圖(采用加州鞋做法);圖57為本發明大底與防震片組合結構示意圖;(凹槽開設跟位至前腳掌位置處,導料孔開設在大底底側);圖58為本發明大底與防震片組合結構示意圖;(凹槽開設跟位處,導料孔開設在大底底側);圖59為本發明大底與防震片組合結構示意圖;(凹槽開設跟位和前腳掌位置處,導料孔開設在大底底側);圖60為圖58的剖視圖;圖61為采用圖58的猛鞋結構剖視圖62為圖61的外觀圖(采用猛鞋鞋做法);圖63為本發明大底與防震片組合結構示意圖;(凹槽開設跟位至前腳掌位置處,導料孔開設在大底上側);圖64為本發明大底與防震片組合結構示意圖;(凹槽開設跟位處,導料孔開設在大底跟位處上側);圖65為本發明大底與防震片組合結構示意圖;(凹槽開設跟位和前腳掌位置處,導料孔開設在大底上側)。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的內容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請參閱圖8到圖51所示,一種舒適I3U大底鞋,包括鞋主體100,本實施例的發明點在于鞋主體100是由鞋面20、鞋墊30和鞋底組成,鞋底包括鞋大底1,鞋大底I為PU大底。即不含有中底腰鐵和中底硬質插中。進一步改進之處有下述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在鞋大底I上開有凹槽2,在凹槽2內設有防震片3。在鞋大底I上的凹槽2開設的位置分為三種情況其開設在跟位901、跟位901至前腳掌位置902處、跟位901和前腳掌位置902處,在這三個位置,可以分別開設導料孔904或不開設導料孔904,凹槽2可以開設在導料孔904上側或下側,或有凹槽2的位置,對應的鞋大底I上并不一定需要導料孔904,如圖57到圖65即為凹槽開設在鞋大底I上的不同位置,其對應的導料孔904也在鞋大底I的不同位置。具有導料孔904的情況請參閱圖8、圖17到圖21、圖26到圖28,圖58和圖64,上述圖例中導料孔904只開設在跟位901處,并對應處開設有凹槽2 ;圖22到圖24、圖57、圖63 (導料孔904開設在跟位901至前腳掌位置902處,并在對應處開設有凹槽2,其中圖22到圖24和圖63的導料孔開設在大底上側,此時凹槽即設置在導料孔的上方位置處,而圖57的導料孔開設在大底底側,此時凹槽即設置在導料孔的反方向位置處),圖29到圖32、圖59和圖65 (導料孔904分別開設在跟位901和前腳掌位置902處,并在對應處開設有凹槽2,其中圖59的導料孔開設在大底底側,此時凹槽即設置在導料孔的反方向位置處,圖65的導料孔開設在大底上側,此時凹槽即設置在導料孔的上方位置處)。本實施例以鞋主體100為I3U底組合跟型鞋為例說明(圖26到圖28),其具有鞋釘5和鞋跟4,在鞋大底I跟位901上側或下側處設有若干導料孔904,鞋大底I內設有大底腰鐵6,大底腰鐵6 —端設置在跟位901內的導料孔904下方,另一端靠近鞋大底I的著地點14位置處,鞋釘5穿過導料孔904、大底腰鐵6、鞋大底I固定在鞋跟4上方,防震片3設置在凹槽2內的鞋釘5頂部上方。圖示中,導料孔904是開設在跟位901上側,實際上還可以開設在跟位901下側,可以參照圖36所示的結構。沒有設置導料孔904 :請參閱圖9到圖15的鞋所示,傳統的這類鞋具有導料孔(PU超過一定厚度),由于本發明專利中在鞋大底I跟位901處設有防震片3,降低了 PU的厚度,使得部分鞋大底不需要導料孔,因設置防震片3故具備舒適的效果。在圖10到圖15中,是組合型的鞋,鞋跟4和鞋大底I組合,改進之處是在鞋大底I上的相應位置處設置有凹槽2,設置的位置,也可開設在跟位901、跟位901至前腳掌位置902處、跟位901和前腳掌位置902 處。圖9到圖12,圖13到圖15,鞋主體100為PU底組合跟型鞋,其具有鞋釘5和鞋跟4,凹槽2開設在鞋大底I跟位901處,鞋大底I內設有大底腰鐵6,大底腰鐵6 —端設置在凹槽2下方,另一端靠近鞋大底I的著地點14位置處,鞋釘5穿過大底腰鐵6與鞋大底I固定在鞋跟4上方,防震片3設置在凹槽2內的鞋釘5頂部上方。第二種改進情況在底型內增高墊40上開設有有凹槽2,在凹槽2內設有防震片
3。鞋主體100為PU坡跟內增高鞋或I3U坡跟鞋,底型內增高墊40設置在鞋大底I上方或鞋大底I內,在底型內增高墊40的跟位901內上側或底側開設有若干導料孔904,凹槽2開設在導料孔904的上方或導料孔904的反方向位置處。請結合參閱圖33到37,圖38到43所示,均為內增高墊40開設在鞋大底I內,其中圖41和圖39的區別在于,圖39將導料孔904開設在坡底型內增高墊40的跟位901上側,這時凹槽2設置在導料孔904頂端上,而圖41將導料孔904開設在坡底型內增高墊40的跟位901底側,這時凹槽2是在導料孔904的 反方向的坡底型內增高墊40的跟位901上;再請結合參閱圖41到圖51所示,其均為將內增高墊40設置在鞋大底I上,導料孔904也可開設在內增高墊40的不同位置,如圖44是將導料孔904開設在內增高墊40的上側,此時凹槽2設在導料孔904的上方,而圖46是將導料孔904開設在內增高墊40的底側,此時凹槽2設在導料孔904的反方向位置處。請參閱圖52到56所示,內增高墊40的設置具有另一種改進方式將內增高墊40設在鞋大底I上,在內增高墊40上方、鞋墊30之間還設有與腳底形狀相匹配的PU腳床層50 ;在PU腳床層50上、與凹槽2相對應的位置處開有鏤空部501,在鏤空部501內嵌入有第二防震片502,該第二防震片502與防震片3相互貼合一起,或形成第二防震片502與防震片3相加厚度的一個防震片,該一個防震片上部分設在腳床層上、與凹槽2相對應的位置處的鏤空部501,下部分設在內增高墊40上的凹槽2內。進一步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鞋大底I或底型內增高墊40或坡底型內增高墊40內設大底腰鐵6。上列詳細說明是針對本發明可行實施例的具體說明,該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未脫離本發明所為的等效實施或變更,均應包含于本案的專利范圍中。
權利要求
1.一種舒適PU大底鞋,包括鞋主體(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鞋主體(100)由鞋面(20)、鞋墊(30)和鞋底組成,鞋底包括鞋大底(1),鞋大底(I)為PU大底;所述鞋主體(100)的內增高墊(40)上或鞋大底(I)上開有凹槽(2),在所述凹槽(2)內設有防震片(3);所述鞋主體(100)為底組合跟型鞋,鞋底還具有鞋釘(5)和鞋跟(4),所述凹槽(2)開設在鞋大底(I)跟位(901)處,鞋大底(I)內設有大底腰鐵¢),所述大底腰鐵(6) —端設置在凹槽(2)下方,另一端靠近鞋大底(I)的著地點(14)位置處,所述鞋釘(5)穿過凹槽(2)、大底腰鐵(6)、鞋大底(I)固定在鞋跟(4)內,所述防震片(3)設置在凹槽(2)內的鞋釘(5)頂部上方。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舒適PU大底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鞋大底⑴或內增高墊(40)內設大底腰鐵(6)。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舒適PU大底鞋,包括鞋主體,所述鞋主體由鞋面、鞋墊和鞋底組成,鞋大底為PU大底,其主要特點在于,本發明的PU大底鞋,不包括傳統的中底硬質插中和中底腰鐵。現在經過不段測試及研發改變生產方式,去除中底腰鐵及硬質插中,操作簡便牢固又節省人工,并讓腳直接透過軟質鞋墊與防震片直接接觸后再與大底或是鞋跟接觸,并且在鞋跟或鞋底跟位處加上防震片,因為防震片的使用讓腳底不用接觸硬質差中與腰鐵而達到更舒適的腳感。
文檔編號A43B13/14GK102726879SQ201210245358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25日 優先權日2011年2月25日
發明者蔡科鐘 申請人:黎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