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登山包,特別涉及一種透氣登山包。
背景技術:
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其所具有的承裝及攜帶物品的功能給人們帶來了諸多方便,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包的種類、外形及功能等都在不斷的變化,以便迎合人們不斷變化的需求。雙肩包是最常用的包類型之一,其一般包括包身和肩帶,該肩帶設置有兩條,分別設于包身背部的兩側,利用此雙肩帶可便于人們的出行,為人們旅行、登山等戶外運動提供了極大方便。
由于現有市場上的背包的背面,即與身體相接觸的部位,多是采用不透氣性布料制,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使用此類背包時,使用者背部流出的汗液全部浸在衣服上,將衣服濕透,這樣以來,勢必會影響使用者的身體健康。
有鑒于此,本發明人專門設計了一種透氣登山包,本案由此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透氣登山包,使登山包具有良好的透氣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透氣登山包,具有包身,該包身的背面設有一透氣網眼布,透氣網眼布由經線和緯線相互編織而成,經線由菠蘿纖維和漢麻纖維混紡而成,緯線由牛奶蛋白纖維和圣麻纖維混紡而成。
所述透氣網眼布覆蓋于包身的背面。
所述透氣網眼布包括第一透氣網眼布、第二透氣網眼布、第三透氣網眼布和第四透氣網眼布,第一透氣網眼布位于包身背面的上部,第二透氣網眼布和第三透氣網眼布分別位于包身背面中部的左、右兩側,第四透氣網眼布位于包身背面的下部。
所述第一透氣網眼布與包身背面之間、第二透氣網眼布與包身背面之間、第三透氣網眼布與包身背面之間以及第四透氣網眼布與包身背面之間均包裹有軟性填充物。
所述軟性填充物為棉花、乳膠或海綿。
所述軟性填充物內設有活性炭微粒。
所述透氣網眼布上的網眼為正六邊形狀且呈蜂窩狀布設。
所述透氣網眼布的經向密度為22-25根/英寸,緯向密度為27-30根/英寸。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包身的背面設置一層透氣網眼布,菠蘿纖維、漢麻纖維、牛奶蛋白纖維和圣麻纖維的使用均有效地防止了汗液將使用者的衣服浸濕,能將人體與背包產生的摩擦熱量隨時散發出去,使登山包具有良好的透氣效果,增加了使用者的舒適感。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一(省略背帶);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二(省略背帶)。
標號說明
包身1,透氣網眼布2,第一透氣網眼布21,第二透氣網眼布22,第三透氣網眼布23,第四透氣網眼布24。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揭示的一種透氣登山包,具有包身1,該包身1的背面設有一透氣網眼布2,透氣網眼布2由經線和緯線相互編織而成,經線由菠蘿纖維和漢麻纖維混紡而成,緯線由牛奶蛋白纖維和圣麻纖維混紡而成。
為了使透氣性更強,透氣網眼布2具體可以是覆蓋于包身1的背面,增強包身1的整個背面的透氣效果。
當然,還可以是透氣網眼布2包括第一透氣網眼布21、第二透氣網眼布22、第三透氣網眼布23和第四透氣網眼布24,第一透氣網眼布21位于包身1背面的上部,第二透氣網眼布22和第三透氣網眼布23分別位于包身1背面中部的左、右兩側,第四透氣網眼布24位于包身1背面的下部,以在包身1背面的局部位置處增強透氣性。
同時,第一透氣網眼布21與包身1背面之間、第二透氣網眼布22與包身1背面之間、第三透氣網眼布23與包身1背面之間以及第四透氣網眼布24與包身1背面之間均包裹有軟性填充物,軟性填充物使人體背部與包身1背面之間形成一空間,防止人體背部貼在包身1背面上,促進熱量的散發,加強透氣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軟性填充物為棉花、乳膠或海綿,不僅增強了透氣效果,而且使用起來更加舒適。
優選地,軟性填充物內設有活性炭微粒,以去除汗液的味道,提高登山包的舒適性。
在本實施例中,透氣網眼布2上的網眼為正六邊形狀且呈蜂窩狀布設,大大增強了透氣網眼布2的透氣效果。
同時,透氣網眼布2的經向密度為22-25根/英寸,緯向密度為27-30根/英寸,此時的透氣效果最佳。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包身1的背面設置一層透氣網眼布2,菠蘿纖維、漢麻纖維、牛奶蛋白纖維和圣麻纖維的使用均有效地防止了汗液將使用者的衣服浸濕,能將人體與背包產生的摩擦熱量隨時散發出去,使登山包具有良好的透氣效果,增加了使用者的舒適感。
上述實施例和圖式并非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產品形態和式樣,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