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卡套產品技術領域,特指一種可放置各種證件、卡片的卡套。
背景技術:
:
目前,證件卡套廣泛地應用于服務行業或者企業單位中,在各個公司、企業中,員工一般都需要佩戴胸卡以便于相關人員對其進行識別和管理,其中,胸卡是一種懸掛或串扣于衣服左方的一種編號或介紹小標牌,其起到一種介紹的作用。
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證件卡套,最為常用的的一種塑料制成的證件卡套,其結構大致為:具有一塑膠的方形本體,本體由正面和背面構成,正面和背面的邊緣通過熱壓連接或者以其他方式連接,本體具有四邊,在除了下邊之外的任意一邊上留有用于卡片裝入的窗口,在本體的上邊沿上還設置有扣耳,通過一繩夾連接扣耳,以方便將證件卡佩戴于身上。更進一步的設計,是在窗口上設置密封件,裝上證件卡后,通過密封件密閉,以防止卡片掉出。
現有技術中的塑料證件卡,其具有如下缺點:
1、證件卡套由塑膠制成,容易產生皺褶和產生彎曲變形,容易導致存放在內的卡片也產生變形,使卡片損壞;
2、證件卡套一般由白色塑膠制成,長時間使用,容易泛黃,影響美觀;
3、此種證件卡套易于損壞,容易出現沿邊破損的情況,導致卡片丟失;
由于上述,現在廠家不斷對證件卡套進行改進,以增加其使用壽命以及實用性等,改進后又有此種結構的證件卡套:具有一本體、后蓋以及黏貼于本體上的透明罩,卡片設置于本體與后蓋之間,卡片的信息通過透明罩顯示。此種結構的證件卡,透明罩和本體之間是通過上膠粘結的,時間長久以后,透明罩也容易剝落,使證件卡壽命降低。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人提出以下專利申請。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的卡套。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術方案:該卡套包括:前殼體以及與前殼體配合的后殼體,前殼體與后殼體之間形成用于放置證件卡片的間隙,所述的前殼體中間形成一窗口,前殼體內沿該窗口的邊緣形成有用于放置透明板、證件卡片的容置槽,于所述的容置槽外緣設置有數個扣鉤,扣鉤具有朝向窗口設置的鉤部;一限位框與扣鉤配合固定在前殼體上,所述的限位框對應于扣部的位置成型有扣孔,通過扣孔與扣鉤的配合令限位框將透明板和證件卡片的邊緣壓緊固定于容置槽內。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扣孔的內壁上成型有將扣孔與扣鉤穩定卡合的彎型凸起。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扣鉤包括:垂直于槽面的本體以及設置于本體上端并朝向窗口凸出的鉤部,鉤部底面與容置槽的槽面之間形成卡扣間隙,透明板的邊緣卡于卡扣間隙內。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鉤部的端面形成引導透明板卡入卡扣間隙的弧形端面;所述的扣鉤卡入扣孔內,扣孔的一側卡入卡扣間隙內。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扣孔卡入卡扣間隙內的側壁,其對應的另一側壁成型有所述的彎型凸起。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限位框對應于前殼體的窗口處成型有第一窗口,沿第一窗口的邊緣向后殼體成型有凸邊。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前殼體一側與后殼體一側相鉸接,后殼體通過該鉸接實現轉動與前盒體蓋合。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前殼體成型有與后殼體配合的第一側邊;所述的后殼體具有一底板,且沿底邊的外緣垂直凸起形成第二側邊,當前殼體與后合體相互扣合時,前殼體的第一側邊將包覆在后殼體第二側邊外。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前殼體遠離鉸接處的第一側邊其內側壁上開設有扣槽,后殼體的第二側壁上對應于扣槽設置有卡扣。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前殼體或后殼體上成型有一延伸板,于延伸板上成型有吊扣孔。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裝配、使用方便;于前殼體上設置有透明板以及限位框,三者之間通過扣合方式連接,無需上膠,有效防止透明板的掉落,增加使用壽命;前殼體和后殼體采用硬質材料制成,使整個結構堅固、不能彎曲,有效保證放置于內的卡片的質量和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的分解圖一;
圖3為圖2中A處的放大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分解圖二;
圖5為圖4中B處的放大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展開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另一設計方式的展開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另一設計方式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見圖1-2所示,一種卡套,包括:前殼體1以及與前殼體1配合的后殼體2,前殼體1與后殼體2之間形成用于放置證件、卡片5等的間隙。
具體而言,前殼體1和后殼體2呈矩形,前殼體1的中間窗口有一窗口11,窗口11用于展露證件卡片5,前殼體1的外邊沿朝向后殼體2成型有第一側邊,后殼體2具有一底板21,垂直于底板21的外邊沿向前殼體1凸起形成第二側邊,前殼體1一側與后殼體2的一側相鉸接,另一側相對于鉸接處轉動以實現開合。前殼體1兩組對應的第一側邊的內壁之間的寬度等于后殼體1兩側第二側邊的外壁之間的寬度,如此,可以使前殼體1和后殼體2相互扣合,扣合后形成所述的間隙。前殼體1遠離鉸接處的第一側邊其內側壁上開設有扣槽14,后殼體2上對應于扣槽14設置有卡扣22,通過扣槽14和卡扣22的配合使兩者穩定扣合。
在前殼體1和后殼體2所形成的間隙內還設置有用于顯示卡片5信息的透明板3以及用于將透明板3、卡片5定位的限位框4。透明板3采用PVC透明材料制作。前殼體1的背面繞窗口11形成有容置槽12,透明板3和限位框4安裝于容置槽12上。容置槽12具有第一容置槽121和第二容置槽122,第一容置槽121繞窗口11邊沿設置,第二容置槽122設置于第一容置槽121之外,透明板3安裝于第一容置槽121內。
見圖2-3所示,于第二容置槽122上垂直于槽面均勻設置有數個扣鉤13,扣鉤13具有朝向窗口11設置的鉤部131,扣鉤13包括:垂直于槽面的本體130以及設置于本體130上端并朝向窗口11凸出的鉤部131,鉤部131的端面形成引導透明板3卡入的弧形端面1311,鉤部131底面與第一容置槽121的槽面之間形成卡扣間隙。
見圖4所示,在組裝時,透明板3的邊緣通過弧形端面1311的引導進行卡扣間隙內,透明板3邊緣限位于鉤部131下且透明板3安裝于第一容置槽121內。
見圖5-6所示,所述的限位框4呈框狀設計,對應于前殼體1的窗口11處成型有第一窗口,沿第一窗口的邊緣向后殼體2成型有凸邊43,卡片5限位于第一窗口內。限位框4對應于扣部13的位置成型有扣孔41,通過扣孔41與扣鉤13的配合令限位框4安裝于容置槽12上并對PVC板3限位,扣孔41的內壁上成型有將扣孔41與扣鉤13穩定卡合的彎型凸起411,當扣鉤13插入扣孔41內,扣鉤13和扣孔41的過盈配合的,通過彎型凸起411的對扣鉤13的反作用力,令扣孔41原理彎型凸起411的一側進入卡扣間隙,并且能夠限制限位框4脫離第二容置槽122。
見圖7所示,在組合后,透明板3安裝于第一容置槽121內,限位框4卡扣于扣鉤13上且位于第二容置槽122內,限位框4還壓設于透明板3上。
使用時,后殼體2繞樞接處打開,將證件卡片5等放置于第一窗口內,卡片5的信息通過透明板3展示,將后殼體1閉合即可。為了使用更加方便,于前殼體1或后殼體2遠離樞接處的成型有一延伸板,于延伸板上成型有吊扣孔5,通過吊扣將證件卡掛于身上。
本實施例中前可以與后殼體之間采用鉸接方式連接,但不限制于鉸接方式,也可以采用直接扣合的方式
上述的的卡套設計為橫向的證件卡,用于橫向設計的卡片5使用,見圖8-9所示,卡套也可以設計為豎向,用于豎向卡片5的使用。
當然,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非來限制本實用新型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述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于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