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仿真樹,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新型仿真樹的樹枝樹干固定組件。
背景技術:
仿真樹是人們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新型材料對自然界樹木的再加工和外觀形態的模仿,以在特定場合展現自然界樹木真實效果的裝飾品。通常仿真樹的生產過程是先用鋼材搭建仿真樹樹桿和仿真樹樹枝,在仿真樹樹干上設置有套筒,在仿真樹樹枝的端部設置有套柱,然后再將套柱插入套筒的內使仿真樹樹枝安裝到仿真樹樹干上,再通過螺栓將兩者緊固。由于兩者是通過螺栓緊固在一起的,因此通常會有一部分螺栓會突出套筒和套柱外,對仿真樹的美觀度有一定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仿真樹的樹枝樹干固定組件,具有固定組件內置于套筒內而不影響仿真樹美觀度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新型仿真樹的樹枝樹干固定組件,包括設置在樹干上的套筒和設置在樹枝上的套柱,所述套筒的內壁上固定有背向所述套筒的開口傾斜設置的固定彈性卡片,所述套柱的外壁上設有多個沿所述套柱軸線方向均勻分布的卡齒,且在相鄰卡齒之間形成有卡槽;所述套柱插入所述套筒時,所述固定彈性卡片依次嵌入各卡槽中且與所述卡齒相抵觸。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套柱插入套筒內時,固定彈性卡片在卡齒的抵觸下發生彈性形變,朝向套筒的內壁翻轉一定的角度,固定套筒繼續向前插入至一個卡齒完全經過固定彈性卡片時,固定彈性卡片即在自身彈性力的作用下重新回復到傾斜的狀態,并抵觸在卡齒上,此時向后拉動套柱時,固定彈性卡片抵緊在卡齒上而無法向上發生翻轉,從而使套柱無法向后拉動;繼續向前插入套柱,直至套柱完全插入套筒并抵觸在套筒的端部時,即可實現套柱與套筒之間的固定;通過設置固定彈性卡片和卡齒,使固定組件內置于套筒內而不影響仿真樹美觀度,同時使套柱的固定過程更加簡單便捷。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卡齒的截面呈矩形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固定彈性卡片抵觸在卡齒上時,由于卡齒的截面呈矩形,因此與固定彈性卡片抵觸的一側垂直于套柱,當向后拉動套柱時,固定彈性卡片不會發生向上翻動的情況,從而使套柱無法向后拉動。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卡齒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設置,且所述卡齒的斜面與所述固定彈性卡片相平行。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固定彈性卡片抵觸在卡齒上時,由于卡齒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因而與固定彈性卡片抵觸的側面垂直于套柱,這樣在套柱向后拉動時,固定彈性卡片不會發生向上翻動的情況;而卡齒的斜邊與彈性片形平行,這樣彈性片抵觸在前一個卡齒上時,與后一個卡齒的斜面相貼合,相對于卡齒的截面呈矩形設置,卡齒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時,相鄰卡齒之間的可以間距可以設置的更小,從而固定的精度更高。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卡齒繞所述套柱的軸線呈環形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插入套柱時,套柱從任意的角度插入都可以實現固定彈性卡片與卡齒的固定。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固定彈性卡片繞所述套筒的內壁均勻分布有多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多個固定彈性卡片可以使套柱進行多個位點的固定,從而使固定套柱固定的更加牢靠。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套筒內壁上沿軸線方向設有與所述固定彈性卡片相平行的輔助彈性卡片,所述固定彈性卡片脫離所述卡槽時,所述輔助彈性卡片嵌入所述卡槽內。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輔助彈性卡片與固定彈性卡片相互結合使用,使套柱在插入至任一角度時都可以實現套柱與套筒的相對固定,進一步提高了固定精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套柱的端部設有限位環,所述套柱完全插入所述套筒內時,所述限位環抵觸在所述套筒的端面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限位環抵觸在套筒的端面上時,即可使套柱與套筒相對固定。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限位環上面向所述套筒的一側設有彈性壓環。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彈性壓環具有一定的彈性形變能力,一方面起到緩沖的作用,另一方面當彈性壓環抵觸在套筒的端部時,套柱還可以繼續向前推動一段距離,從而可以使套柱和套筒之間固定的更加緊密。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套筒的端部開設有若干定位槽,所述限位環上設有與所述定位槽相配合的定位凸起,所述套柱完全插入所述套筒內時,所述定位凸起嵌入所述定位槽內以實現所述套柱的周向固定。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定位凸起嵌入定位槽內時,定位凸起可以限制套柱發生周向轉動,從而使套柱的軸向和周向均相對固定。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定位槽內開設有固定口,所述定位凸起上設有與所述固定口相配合的固定凸起,所述定位凸起插入所述定位槽時,所述固定凸起嵌入所述固定口內。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固定凸起嵌入固定口內時,固定凸起進一步限制了套柱的軸向位移,使套柱固定的更加牢固。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過設置固定彈性卡片和卡齒,使固定組件內置于套筒內而不影響仿真樹美觀度,同時使套柱的固定過程更加簡單便捷;
其二,固定彈性卡片和輔助彈性卡片相互配合,使套柱固定的更加牢固;
其三,設置定位槽和定位凸起,對套柱形成周向固定,從而使套柱固定的更加牢固。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一套筒與套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一套柱固定在套筒內時沿套筒軸線方向的剖視圖;
圖3為圖2的A部放大圖,用于顯示固定彈性卡片和輔助彈性卡片;
圖4為圖2的B部放大圖,用于顯示定位凸起與定位槽、固定凸起與固定口的配合關系;
圖5為實施例二套筒與套柱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二套柱固定在套筒內時沿套筒軸線方向的剖視圖。
圖中:1、套筒;11、固定彈性卡片;12、輔助彈性卡片;13、定位槽;14、固定口;2、套柱;21、卡齒;211、卡槽;22、限位環;23、彈性壓環;24、定位凸起;241、固定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一種新型仿真樹的樹枝樹干固定組件,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套筒1的內壁上繞套筒1的內壁均勻設置有多個固定彈性卡片11,本實施例中設置為四個,固定彈性卡片11背向套筒1的開口的一側傾斜設置,固定彈性卡片11有彈性金屬材料制成,從而使固定彈性卡片11具有一定的彈性力;套柱2的外壁上沿套住的軸線方向均勻設置有多個卡齒21,相鄰卡齒21之間形成有卡槽211,卡齒21的截面呈矩形設置,且卡齒21為繞套柱2軸線的環狀結構;套柱2插入套筒1內時,固定彈性卡片11依次嵌入卡槽211中且與卡齒21相抵觸。
如圖1、圖2和圖4所示,套柱2的端部固定有限位環22,限位環22面向套筒1的一側設有彈性壓環23,彈性壓環23由橡膠制成,套柱2完全插入套筒1中時,彈性壓環23抵觸在套筒1的端面上;
為了限制套柱2插入套筒1中時套柱2發生周向轉動,在套筒1的端部開設有若干定位槽13,限位環22上設有與定位槽13相配合的定位凸起24,套柱2完全插入套筒1中時,定位凸起24嵌入定位槽13中,從而限制了套柱2發生周向轉動;
為了加強對套柱2的固定作用,在定位槽13內開設有固定口14,定位凸起24的端部設有固定凸起241,定位凸起24完全插入定位槽13時,固定凸起241嵌入固定口14內;通常將定位槽13厚度設置為略大于定位凸起24與固定凸起241的,這樣可以使定位凸起24更加方便的插入到定位槽13內,定位凸起24插入到定位槽13內時,定位凸起24與定位槽13面向套筒1外表面一側的表面相貼合;同時固定凸起241設置為楔形,使定位凸起24更容易插入到定位槽13內。
如圖2和圖3所示,套筒1的內壁上沿軸線方向設有與固定彈性卡片11相平行的輔助彈性卡片12,且當固定彈性卡片11脫離卡槽211時,輔助彈性卡片12切入卡槽211內;通常輔助彈性卡片12設置為繞套筒1內壁均勻分布的四個,且與固定彈性卡片11相對齊。
當套柱2插入套筒1內時,固定彈性卡片11在卡齒21的抵觸下發生彈性形變,朝向套筒1的內壁翻轉一定的角度,固定套筒1繼續向前插入至一個卡齒21完全經過固定彈性卡片11時,固定彈性卡片11即在自身彈性力的作用下重新回復到傾斜的狀態,并抵觸在卡齒21上,此時向后拉動套柱2時,固定彈性卡片11抵緊在卡齒21上而無法向上發生翻轉,從而使套柱2無法向后拉動;
繼續向前插入套柱2,直至套柱2完全插入套筒1,此時彈性壓環23抵觸在套筒1的端面、定位凸起24插入到定位凸起24中、固定凸起241嵌入到固定口14內;
定位凸起24和定位槽13的配合將套柱2的周向固定,固定凸起241與固定口14的配合以及固定彈性卡片11與卡齒21的抵觸、輔助彈性卡片12與卡齒21的配合將套柱2的軸向固定,從而實現套柱2與套筒1之間的固定;
通過設置固定彈性卡片11和卡齒21,使固定組件內置于套筒1內而不影響仿真樹美觀度,同時使套柱的固定過程更加簡單便捷。
實施例二:一種新型仿真樹的樹枝樹干固定組件,如圖5和圖6所示,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卡齒21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設置,且卡齒21的斜面與固定彈性卡片11相平行。
當固定彈性卡片11抵觸在卡齒21上時,由于卡齒21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因而與固定彈性卡片11抵觸的側面垂直于套柱2,這樣在套柱2向后拉動時,固定彈性卡片11不會發生向上翻動的情況;而卡齒21的斜邊與彈性片形平行,這樣彈性片抵觸在前一個卡齒21上時,與后一個卡齒21的斜面相貼合,相對于卡齒21的截面呈矩形設置,卡齒21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時,相鄰卡齒21之間的可以間距可以設置的更小,從而固定的精度更高。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