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拉鏈生產設備技術領域,更具體是涉及一種自動裝配拉鏈頭的上止機。
背景技術:
傳統的自動裝配拉鏈頭的上止機,有以下問題點:1、活動夾具組是利用齒輪傳動來驅動,使得活動夾具組能于Y形軌道上前進或后退,然而,因為齒輪傳動中的齒輪在長時間的作動下容易磨損,所以驅動活動夾具組時,常因為齒輪的磨損而造成整個傳動功能失效,導致活動夾具組無法正常輸送拉鏈而使整個作業中斷,除此之外,若有拉鏈的碎屑不慎掉入時,也會造成齒輪卡住而無法傳動,導致整個生產作業停擺。2、利用彈簧將上止送至接臂處,再藉由接臂將上止送入上止模中進行上止的裝配,然而,操作使用后發現,因為彈簧長時間使用下容易彈性疲乏,因此推動上止時,容易因為彈簧彈性疲乏的關系而無法將上止推到定位,造成后續的加工作業無法繼續進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種結構簡單,在拉鏈生產過程中,能避免傳動卡住或上止無法準確定位的自動裝配拉鏈頭的上止機改良結構。
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術解決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一種自動裝配拉鏈頭的上止機改良結構,包括:一拉鏈帶輸送軌道,其一端具有Y形軌道;一拉鏈定位裝置,其設于該拉鏈帶輸送軌道頂面,并與該拉鏈帶輸送軌道之間形成有一間隙,用以供拉鏈通過;一固定座,其設于該拉鏈帶輸送軌道前端,且底部具有一呈L形的夾塊及一鋸齒狀的上、下切刀;一零件支撐器,其設于該固定座前端,且一端設有兩凹槽,一凹槽內設有一彈簧、一鋼珠及一可活動的壓桿,用以接收拉鏈頭,另一凹槽上設有一方形體,該方形體一端設有一接臂,用以接收上止;一零件控制器,其設于該零件支撐器前端,且包含有一用以供應拉鏈頭的中央軌道、及兩設于該中央軌道兩側呈V字形,用以供應該上止的側軌道;一夾持裝置,其設于該拉鏈帶輸送軌道前端,且一端具有一對夾具,另端則具有一用以控制該夾持裝置前、后水平移動的無桿氣缸;兩活動夾具組,其分別設于該拉鏈帶輸送軌道的兩側,且內部分別各具有一對夾具;一拉鏈頭模,其設于該下切刀前端,可上、下移動并接收拉鏈頭;以及一上止模,其設于該拉鏈頭模前端,且表面具有一左上止模及一右上止模,用以接收左、右兩上止;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側軌道的一側,分別各設有一第一氣缸,該第一氣缸分別各具有一推桿,該推桿能推動該上止朝該接臂方向移進;所述兩活動夾具組的一端,分別各設有一第二氣缸,該第二氣缸能帶動兩活動夾具組沿著該Y形軌道前進或后退。
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技術解決方案所能達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通過第一氣缸與該推桿的應用,可確實將上止朝該接臂方向推動移進,以確保該上止能準確地定位于該接臂上,避免發生上止無法到達定位,造成后續的加工作業無法繼續進行的問題產生。
2、本實用新型通過該第二氣缸的應用,可確保整個拉鏈輸送過程順暢,不會有傳動失效無法正常輸送拉鏈而使整個作業中斷的情況產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零件支撐器與零件控制器的平面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零件控制器的實施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拉鏈頭與上止裝入拉鏈的實施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 拉鏈帶輸送軌道 5 零件控制器
11 Y形軌道 51 中央軌道
2 拉鏈定位裝置 52 側軌道
21 間隙 53 側軌道
3 固定座 6 夾持裝置
31 夾塊 61 夾具
32 上切刀 7 活動夾具組
33 下切刀 71 夾具
4 零件支撐器 8 拉鏈頭模
41 凹槽 9 上止模
411 彈簧 10 第一氣缸
412 鋼珠 101 推桿
413 壓桿 20 第二氣缸
42 凹槽 100 拉鏈頭
421 方形體 200 上止
422 接臂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方案作詳細的描述。
如圖1-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自動裝配拉鏈頭的上止機改良結構,其包括:一拉鏈帶輸送軌道1,其一端具有一Y形軌道11;一拉鏈定位裝置2,其設于該拉鏈帶輸送軌道1頂面,并與該拉鏈帶輸送軌道1之間形成有一間隙21,用以供拉鏈通過;一固定座3,其設于該拉鏈帶輸送軌道1前端,且底部具有一呈L形的夾塊31及一鋸齒狀的上、下切刀32、33;一零件支撐器4,其設于該固定座3前端,且一端設有兩凹槽41、42,一凹槽41內設有一彈簧411、一鋼珠412及一可活動的壓桿413,用以接收拉鏈頭100,另一凹槽42上設有一方形體421,該方形體421一端設有一接臂422,用以接收上止200;一零件控制器5,其設于該零件支撐器4前端,且包含有一用以供應拉鏈頭的中央軌道51、及兩設于該中央軌道51兩側呈V字形,用以供應該上止200的側軌道52、53;一夾持裝置6,其設于該拉鏈帶輸送軌道1前端,且一端具有一對夾具61,另端則具有一用以控制該夾持裝置6前、后水平移動的無桿氣缸;兩活動夾具組7,其分別設于該拉鏈帶輸送軌道1的兩側,且內部分別各具有一對夾具71;一拉鏈頭模8,其設于該下切刀33前端,可上、下移動并接收拉鏈頭;以及一上止模9,其設于該拉鏈頭模8前端,且表面具有一左上止模及一右上止模,用以接收左、右兩上止200、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側軌道52、53的一側,分別各設有一第一氣缸10,該第一氣缸10分別各具有一推桿101,該推桿101能推動該上止200朝該接臂422方向移進;所述兩活動夾具組7的一端,分別各設有一第二氣缸20,該第二氣缸20能帶動兩活動夾具組20沿著該Y形軌道11前進或后退。
其中,通過第一氣缸10與該推桿101的配合應用,可確實將上止200朝該接臂422方向推動移進,以確保該上止200能準確地定位于該接臂422上,避免發生上止200無法到達定位,造成后續的加工作業無法繼續進行的問題產生。
其次,通過第二氣缸20的應用,讓位于該拉鏈帶輸送軌道1兩側的活動夾具組7,可以穩固地夾住拉鏈沿著該拉鏈帶輸送軌道1前端的Y形軌道11前進或后退,以確保整個拉鏈輸送過程順暢,不會有傳動失效無法正常輸送拉鏈而使整個作業中斷的情況產生。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