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一種端蓋的裝配結構,涉及對電機的端蓋加工中,主要應用于端蓋加工過程的裝配、轉向、移動中。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
例如:中國專利申請號:CN200820049593.0;申請日:2008.06.16;一種電機端蓋的裝配結構;一種電機端蓋的裝配結構,包括端蓋(1)和殼體(2),端蓋(1)與殼體(2)嵌套在一起,端蓋(1)伸出若干個鉤扣(11),殼體(2)表面上設置有若干個與鉤扣(11)對應的溝槽(22),鉤扣(11)頂部鉤在溝槽(22)底部的臺階(24)上。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端蓋上的鉤扣與殼體表面上溝槽配合,能快速裝配定位,結構簡單,裝配容易,且綜合成本低,且連接可靠不易松脫,裝配過程中基本不損壞電機的元器件,有效降低因裝配產生的報廢數量。
該申請為較早的端蓋的裝配方式,在該裝配結構中,端蓋與殼體之間進行組合,實現兩者之間的連接。然而端蓋加工過程中的裝配結構并未進行公開。
又例如:中國專利申請號CN201220647291.X;申請日2012.11.29;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機端蓋與機殼的裝配結構,包括端蓋和機殼,端蓋上設有止口,在止口底部、端蓋的側壁上開設有若干卡槽,在卡槽上方、端蓋端面上開設通孔,通孔與卡槽連通,機殼的端部開設若干切口槽,在切口槽上方、機殼的端部設置卡條,端蓋安裝在機殼的端部上,卡條嵌入卡槽里將機殼和端蓋連接一起,它結構簡單,減少零部件,簡化工序,降低成本,連接緊固、可靠,且拆裝容易。
在該背景技術中公開有,微特電機行業,對于鑄鋁端蓋與機殼的連接通常采用上扣夾或者打螺釘的方式,這兩種安裝方式雖然可以實現拆裝返修,但電機增加了額外的零配件,且零部件較多,工序復雜,安裝麻煩,裝配效率低下。
該申請中的端蓋,為克服使用中的裝配問題,將端蓋設置為板狀結構,進而實現加工與使用的方便。然而并未對端蓋加工過程中的裝配結構進行公開。
再例如:中國專利申請號CN201420022144.2;申請日2014.01.14;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機端蓋和軸承裝配結構,其包括電機轉軸、軸承、軸承外蓋和端蓋環板,其中,所述軸承和軸承外蓋裝配于所述端蓋環板內側的電機轉軸上,所述端蓋環板內側開設有內凹的環形槽,所述軸承外蓋上開設有用于安裝軸套的孔,所述軸套的一端安裝于所述環形槽內,另一端通過孔裝配于所述軸承外蓋內,且所述軸套上開設有與軸承外蓋內相連通的油道,所述油道上連接油管,所述軸承外蓋的外側頂部開設有環形缺口,所述環形缺口的底部開設有若干個出油孔。上述電機端蓋和軸承裝配結構的軸承與軸承外蓋均裝配于端蓋環板之內,充分利用了電機機座的內部空間,縮短了電機的總長,降低了成本,以滿足客戶的特殊要求。
該申請中,對端蓋與機殼的安裝進行了公開,且在對端蓋使用與安裝結構進行設計。但是仍舊沒有給出該種端蓋的具體加工過程中的裝配結構。
以上專利申請由于它們的技術方案目的以及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均不同,為此導致它們的技術方案包括結構和方法的不同,它們也不能簡單地組合用以本專利申請,否則會導致結構設計更復雜,或者不能實施,等等。
鑒于此,如何設計出一種端蓋的裝配結構,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端蓋加工過程中的裝配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端蓋的裝配結構。
本申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完成的,一種端蓋的裝配結構,裝配結構,用于對端蓋進行支撐與轉接;裝配結構包括支撐單元,用于支撐端蓋并插接在端蓋的空心中;底部,用于對端蓋中的支撐單元進行定位與安裝;所述底部上設有至少兩個支撐單元。
所述底部上設有三個支撐單元或四個支撐單元。
所述支撐單元沿著空心的內側壁進行接觸支撐。
所述支撐單元可調節的設置在底部上。
所述支撐單元包括支柱以及設于支柱下部并插接在底部的底座上的定位體,底座上設有條形的安裝槽,定位體可插接在安裝槽中并沿著安裝槽的條形進行移動。
所述定位體固定在支柱下部并插接在安裝槽中,定位體位于安裝槽的下部連接有鎖緊件。
所述鎖緊件沿著安裝槽下部的定位體進行套接,鎖緊件與安裝槽之間抵觸或夾持有中間體。
所述底部包括底座以及設置在底座中心位置并用于安裝底座的中心孔。
所述中心孔的側部的底座上設有轉向孔。
所述轉向孔設有兩個,兩個轉向孔沿著底座的平分線進行對稱設置。
本申請與現有技術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明顯優點和效果:
1、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連接緊密、穩定性高。
2、選材方便、便于生產制造,造價低、易于普及。
3、分離式結構,重量輕便于轉向與配接,便于端蓋分離。
4、可調節的安裝結構,應用范圍廣,便于組合使用。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申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申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申請,并不構成對本申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申請的整體安裝結構圖。
圖2為本申請中支撐單元的結構原理圖。
圖3為本申請中底部的俯視圖。
圖4為本申請中裝配結構的立體圖。
圖5為本申請圖4的俯視圖。
圖6為本申請中端蓋的立體結構圖。
圖7為本申請中端蓋的結構原理圖。
圖8為現有技術中裝配結構的使用狀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申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具體實施例及相應的附圖對本申請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本申請中所述的一種端蓋的裝配結構,裝配結構100,用于對端蓋D進行支撐與轉接;裝配結構包括支撐單元1,用于支撐端蓋D并插接在端蓋D的空心e中;底部2,用于對端蓋D中的支撐單元1進行定位與安裝;所述底部2上設有至少兩個支撐單元1;至少具有分離式結構,重量輕便于轉向與配接,便于端蓋分離的效果。
本申請實施例中,
參見圖6~圖8中所示,為現有技術中,端蓋D自身的結構以及端蓋D與底部2之間的定位狀態。
現有技術中,端蓋D的加工采用單一的支撐方式對端蓋D進行加工與定位,且加工過程中的底部2為固定的。
然而,在端蓋D進行批量加工時,端蓋D是需要進行轉向與移動的,為應對端蓋D加工過程中,面對的轉向、移動、定位的裝配過程,首先將底部2變換為可移動的結構,并將支撐單元1的重量減輕。
采用分離的方式,將一體化的支撐單元1設計為柱狀的支撐結構,將底部2設計為塊狀或板狀結構,降低支撐單元1與底部2的重量,從而使兩者形成的裝配結構100更加的輕便,簡潔且便于移動。
該申請中,的端蓋D為現有技術中慣常使用的帽形結構的端蓋D,為一側敞開的空心圓柱體。其中,圓柱體的空心為e。
參見圖1~圖5中所示,一種端蓋的裝配結構,裝配結構100,用于對端蓋D進行支撐與轉接;裝配結構100包括支撐單元1,用于支撐端蓋D并插接在端蓋D的空心e中;底部2,用于對端蓋D中的支撐單元1進行定位與安裝;所述底部2上設有至少兩個支撐單元1。
將現有技術中的臺式的支撐單元1,分離為兩個支撐單元1,采用局部支撐的分離式結構,極大的降低了裝配結構100整體的重量,使加工過程中的裝配結構100更加輕盈,便于移動。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底部2上設有三個支撐單元1,根據平面構造中三點確定一個平面的原理,利用三個支撐單元1可以插接在端蓋D的空心e中,三個支撐單元1的上部端頭確定一個完成的支撐平面,確保端蓋D被穩定的支撐。
參見圖4中所示,
所述底部2上設有四個支撐單元1,為進一步的確定端蓋D的位置的穩固性,利用四根支撐單元1對端蓋D更加穩固的支撐。
例如:端蓋D為長方體結構或者不規則結構時,利用端蓋D中的插接四個支撐單元1能夠更好的確定端蓋D在一平面上不發生晃動。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支撐單元1沿著空心e的內側壁進行接觸支撐。
利用支撐單元1的頂端對端蓋D的空心e上側壁進行支撐,再利用支撐單元1的側面與空心e的內側壁進行接觸,實現側面或側壁對端蓋D的側部進行定位與支撐,使端蓋D的定位更加穩固。
本申請實施例中,參見圖4中所示,
所述支撐單元1可調節的設置在底部2上。
支撐單元1沿著底部2進行可調節的位置的安裝。
其中,該調節方式可以是可拆卸式的更換不同長短的支撐單元1以對端蓋D內高低不同的位置進行支撐。
其中,該調節方式,也可以是支撐單元1沿著底部2進行左右或者沿著水平面進行移動的調節。
在不更換支撐單元1的基礎上,可以對通過支撐單元1沿著底部2的不同位置進行定位,進而支撐不同大小口徑的端蓋D。
從支撐單元1的豎向上的長短與橫向上的位置對端蓋D進行不同狀態與不同型號或不同規格下的支撐,應用范圍廣泛。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支撐單元1包括支柱11以及設于支柱11下部并插接在底部2的底座21上的定位體12,在支柱11的下部突出一定位結構,該定位結構是一軸狀的定位體12,例如定位體12采用螺紋軸,便于安裝與制造。
底座21上設有條形的安裝槽22,該條形的安裝槽22沿著板狀的底座21的平面進行傾斜設置。
通過斜向的移動,將擴大相鄰支柱11之間的間距,以通過支柱11實現對端蓋D的支撐。
該安裝槽22的條形結構,沿著底座21的中心位置進行輻射設置。
特別是,當底座21為圓盤形結構時,可以沿著圓心位置進行輻射,方便對支柱11的位置進行調節。
定位體12可插接在安裝槽22中并沿著安裝槽22的條形進行移動。通過支柱11下部固定的定位體12與安裝槽22之間進行插接固定,實現安裝槽22對支柱11位置的限定。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定位體12固定在支柱11下部并插接在安裝槽22中,定位體12位于安裝槽22的下部連接有鎖緊件13。
利用鎖緊件13對支柱11下部固定的定位體12進行固定。
鎖緊件13沿著定位體12向底座21的下側壁抵觸,進而形成夾持固定。夾持結構時,鎖緊件13為一螺母,定位體12為一,螺紋軸。
當然,鎖緊件13也可以是一銷子可以插接在定位體12中,也可以實現接觸或抵觸定位。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鎖緊件13沿著安裝槽22下部的定位體12進行套接,鎖緊件13與安裝槽22之間抵觸或夾持有中間體14。
通過中間體14的反彈性,避免銷子插接時的不緊密。
當之間體14是彈性的墊片或者彈簧或者橡膠塊時,利用中間體14的反彈性,強化鎖緊件13與底座21下側壁之間的抵觸效果。
其中,中間體14可以套接在定位體12上,便于安裝且不會發生偏離或脫落。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底部2包括底座21以及設置在底座21中心位置并用于安裝底座21的中心孔23。
通過底座21中間位置的中心孔23對底座21進行固定,沿著圓盤形的底座21的中心孔23進行定位,可以實現底座21的轉動。
例如,設置軸體固定在中心孔23中,不僅可以實現底座21的轉動還可以實現底座21的空間方位上的移動。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中心孔23的側部的底座21上設有轉向孔24。
通過中心孔23側邊上的轉向孔24,在轉向孔24中安裝推動底座21進行旋轉的機構。
例如,橫向推動底座21沿著中心孔23位置進行旋轉時,可以將氣缸的端頭設置在轉向孔24中,進而實現橫向的轉動。
本申請實施例中,
所述轉向孔24設有兩個,兩個轉向孔24沿著底座21的平分線A進行對稱設置。
設置兩個轉向孔24可以安裝兩個同步的推動結構,例如設置兩個橫向的氣缸推動底座21進行旋轉。
其中,兩個轉向孔24對稱,可以實現推動結構的對稱安裝,零配件的定制與制造,降低生產成本。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實施例而已,而且,本申請中零部件所取的名稱也可以不同,并不限制本申請中的名稱。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本申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申請的構思和原理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權利要求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