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在穿戴在手上時迅速地吸起在手的表面產生的汗等水分而不易在手的表面殘留水分的手套用基體和手套。
背景技術:
在工廠中的制造作業、農作業、園藝、輕體力勞動、工程作業、烹飪作業等各種情景中使用各種各樣的手套。手套保護作業人員的手,并且使作業有效率。在此,手套存在像工作手套那樣編織纖維而成的種類和以氣密性、防水性為目的采用橡膠、樹脂的種類。
后者的由橡膠、樹脂構成的手套在最優先考慮氣密性、防水性的情況下使用。這樣的僅由橡膠、樹脂等的層構成的手套的氣密性、防水性較高,但幾乎無法吸收在手的表面產生的水分。因此,穿戴手套的使用者感到由悶熱感等引起的不適。這樣的僅由橡膠、樹脂等的層構成的手套在與應對穿戴感、不適感等相比需要最優先考慮氣密性、防水性的情況下使用。例如使用于在食品工廠、烹飪作業、水產加工廠等的作業用途。
另一方面,也存在由利用纖維制制造的基體構成的手套。這樣的利用纖維制制造的基體直接作為手套使用的手套可理解為所謂的工作手套這樣的手套。這樣的僅由纖維制的基體構成的手套在不需要最優先考慮氣密性、防水性的情況下使用。當然,由于是僅由纖維制的基體構成的手套,因此,除了穿戴感較好之外,透氣性也較佳,也能夠減輕穿戴它進行作業過程中的悶熱感等。
此外,也存在對這樣的利用纖維制制造的基體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施加了覆膜的手套。由于是纖維制的基體,因此,穿戴著的情況下的穿戴感較佳。在僅由橡膠、樹脂的層構成的手套的情況下,由于該橡膠、樹脂的層直接接觸到手的表面,因此,穿戴感并不好。相對于此,對纖維制的基體施加了覆膜的手套由于在使用時纖維制的基體與手的表面接觸,因此,穿戴感較佳。
這樣,為了在優化穿戴感的同時提高作業性,也使用對纖維制的基體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施加覆膜的手套。施加于表面的覆膜有時也具有用于提高把持力的功能、結構,有時也具有用于提升防水性、氣密性的功能、結構。為了實現在僅利用這樣的纖維制的基體無法實現的把持力的提升、氣密性和防水性的提升、其他的功能,對纖維制的基體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施加覆膜。
這樣僅由纖維制的基體構成的手套在更優先考慮穿戴感、使用感的情況下使用。特別是在不需要利用纖維制的基體能夠實現的程度以上的把持力、氣密性、防水性等的情況下,使用僅是纖維制的基體的手套。
或者,在既想維持穿戴感、使用感又想實現僅利用纖維制的基體難以實現的把持力、氣密性、防水性等的情況下,使用對纖維制的基體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施加了覆膜的手套。
這樣,在存在各種各樣的結構的手套中,也能夠使用以纖維制的基體為基礎的手套。在這樣的以纖維制的基體為基礎的手套中,穿戴在手上時也會覆蓋手的表面。因此,即便是以纖維制的基體為基礎的手套,也存在穿戴時手表面的汗等水分產生不適感(悶熱感)的問題。
提出了幾種用于減輕作為這樣的手套的基礎的纖維制的基體在穿戴時的不適感的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3)。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專利公開WO2004-04101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1-27950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實用新型注冊3038406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專利文獻1通過做成表露在手套的表面的絲束條和表露在里面的絲束條實質上不同且表面與里面的吸水擴散面積之比為1.3以上的手套,能夠使來自皮膚的汗迅速地從手套內側移動到外側而蒸騰到大氣中,能夠大幅度地減輕手套穿戴者的悶熱感。其結果,即使在長時間穿戴手套的情況下,也能夠得到穿戴舒適性優異的手套。為此,公開了一種這樣的纖維制手套:優選將表露在手套的表面的絲束條和表露在里面的絲束條中的任一個絲束條的纖維孔隙率設為88%~98%,而且優選為其中一者主要由單絲卷縮紗構成,另一者主要由棉紗線構成。
專利文獻1的手套就纖維制手套而言,將纖維制手套的表面(外側)的吸水擴散面積設為纖維制手套的里面(內側)的吸水擴散面積的1.3以上。公開了一種通過該吸水擴散面積在外側較高,能夠使手汗從手套的內側到移動外側而減輕悶熱感的手套。
但是,穿戴手套的情況下的悶熱感等不適感很大程度緣于汗等手的表面的水分殘留在手的表面。專利文獻1的手套是與手的表面接觸的內側的吸水擴散面積低于外側的結構。因此,專利文獻1的手套存在內側的吸水性相對較低、無法充分地吸干手的表面的水分的問題。其原因在于,通過吸水擴散面積在外側高于內側,手套整體的吸水能力中的、與手的表面接觸的內側的吸水性相對較差。
此外,與手的表面接觸的內側的將吸收到的水分擴散的擴散能力與手套的外側相比也相對地較低。因此,手套的內側所吸收到的水分難以擴散,易于停留在吸水的部位。其結果,存在在易于出汗的部分等吸收的汗總是殘留在相同的部位的不適感。由于這樣手套的內側無論是吸水性還是擴散性都相對地低于外側,難以發揮充分地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并將其放出到外部的機理。基于這些結果,專利文獻1的手套具有悶熱感等不適感的減輕不充分的問題。
專利文獻2公開了一種手套,其特征在于,利用編織手段添紗編織防水性纖維紗2和吸水性纖維紗3,在外部面4整體露出防水性纖維紗2,并且在內部面5整體露出吸水性纖維紗3。
專利文獻2的目的在于,針對纖維制的手套通過在內側露出吸水性纖維而吸起手的表面的水分。
但是,由于手套的表面由防水性纖維構成,因此,存在手套的內側的從手的表面吸起的水分停留在手套內部的問題。若吸起來的水分停留在手套內部,則手套整體產生悶熱感,存在無法減輕穿戴時的不適感的問題。
在專利文獻3中公開了一種手套,其中,手套10是聚丙烯的針織物的內層12和絲的針織物的外層14的兩層結構。在與皮膚接觸的內側設置非吸水性纖維(聚丙烯)的內層12,在其外側設置吸水性纖維(絲)的外層14而做成兩層結構。在該手套10中,內層12的聚丙烯不會包含或者保持水分,但外層14的絲吸收來自汗、外部空氣的水分。但是,由于外層14和皮膚不直接接觸,因此,外層14不會過度吸收水分而使皮膚過于干燥。因而公開的是,如果使用該手套10則皮膚也不會過于干燥而導致皮膚皸裂的手套。
專利文獻3與專利文獻2相反,與手的表面接觸的手套的內側是非吸水性纖維,手套的外側是吸水性纖維。其結果,其目的在于,即使在外部空氣干燥的情況下,手套也能夠吸收大氣中的水分而提高手套整體的濕度。
但是,由于手套的內側的吸水性理所當然地較低,因此,無法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其結果,存在穿戴時的手的悶熱感升高、無法減輕不適感的問題。
這樣,以以往技術的纖維制的基體為基礎的手套存在無法充分地減輕由手的表面的水分引起的悶熱感等不適感的問題。例如具有這樣的問題:即使手套的內側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手套整體也會殘留水分,無法充分地減輕悶熱感。或者,具有無法充分地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的問題。
此外,在對專利文獻1~3所公開的以往技術的纖維制的手套的表面施加了覆膜的情況下,更是存在悶熱感殘留的問題。
本發明鑒于這樣的課題,其目的在于提供這樣的手套用基體和手套,即無論是僅由纖維制的基體構成的手套還是對表面施加了覆膜的手套,都能夠提高手的表面的水分的吸水性,并且將水易于從手套整體放出到外部。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鑒于上述課題,本發明的手套用基體為纖維制,并具有手的形狀,其中,
手套用基體的主要在內側露出的第1纖維的吸水性高于手套用基體的主要在外側露出的第2纖維的吸水性,第1纖維在內側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并使其移動到第2纖維,第2纖維使從第1纖維移動來的水分主要在面方向上移動。
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的手套用基體與手的表面接觸的內側的吸水性相對地高于外側。其結果,能夠在穿戴時在早期且可靠地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利用該吸收,難以在手的表面殘留水分,能夠減輕不適感。
此外,由于本發明的手套用基體的內側的吸水性高于外側的吸水性,因此,在手套用基體整體中,與垂直方向相比易于產生沿平面方向的水分移動。利用該沿平面方向的水分移動,手套用基體整體中的水分擴散,能夠進一步減輕不適感。此外,在平面方向的水分移動過程中,能夠從手套用基體的表面向外部空氣放出水分。伴隨該放出,手套用基體能夠減輕悶熱感等不適感。
并且,利用該平面方向上的水分移動、擴散,即使在對手套用基體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施加覆膜而做成手套的情況下,水分也會移動到手腕等的覆膜的分界。其結果,即使是由覆膜覆蓋的手套,手套用基體所吸收到的水分也能夠在平面方向上移動而從覆膜的分界被放出到外部。利用該放出,即使在施加了覆膜的情況下,本發明的手套用基體也能夠減輕悶熱感等不適感。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手套用基體的主視圖。
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手套用基體的水分移動的機理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手套的立體圖。
圖4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手套的后視圖。
圖5是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的添紗編織的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3的交捻紗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第1技術方案的手套用基體是具有手的形狀的纖維制手套用基體,其中,手套用基體的主要在內側露出的第1纖維的吸水性高于手套用基體的主要在外側露出的第2纖維的吸水性,第1纖維在內側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并且使其移動到第2纖維,第2纖維使從第1纖維移動來的水分主要在面方向上移動。
利用該結構,手套用基體能夠在早期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將吸收的水分擴散放出。利用該第1纖維的機理和第2纖維的機理的組合能夠維持減輕手的表面的水分的狀態,能夠減輕悶熱感。
在本發明的第2技術方案的手套用基體中,在第1技術方案基礎上,第1纖維的吸水性相對于第2纖維的吸水性為2.0~37.5。
利用該結構,手套用基體的主要在內側露出的第1纖維能夠利用相對較高的吸水性有效率地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結果,易于維持手的表面沒有水分的狀態。
在本發明的第3技術方案的手套用基體中,在第1或第2技術方案基礎上,吸水性包含每單位面積的吸水量或者每單位體積的吸水量。
利用該結構,第1纖維的吸水性較高。
在本發明的第4技術方案的手套用基體中,在第1~第3中任一個技術方案基礎上,第1纖維在內側使從手的表面吸收到的水分主要沿大致垂直方向移動而移動到第2纖維。
利用該結構,第1纖維能夠有效率地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使手的表面不易殘留水分。
在本發明的第5技術方案的手套用基體中,在第1~第4中任一個技術方案基礎上,第2纖維在外側使從第1纖維移動來的水分移動到手套用基體的端部。
利用該結構,即使在施加了覆膜的情況下,第2纖維也能夠將水分通過端部放出到外部。
在本發明的第6技術方案的手套用基體中,在第5技術方案基礎上,端部是手套用基體的手腕部分的端部。
利用該結構,能夠將水分從難以施加覆膜的手腕部分放出到外部。
在本發明的第7技術方案的手套用基體中,在第1~第6中任一個技術方案基礎上,在對手套用基體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施加了覆膜的情況下,第2纖維能夠使從第1纖維移動來的水分移動到沒有施加覆膜的部分而放出到外部空氣中。
利用該結構,利用第1纖維的機理和第2纖維的機理的組合,除了有效率地吸收了手的表面的水分之外還能夠將其放出到外部。結果,能夠減輕手的悶熱感。
在本發明的第8技術方案的手套用基體中,在第1~第7中任一個技術方案基礎上,第1纖維的水分移動性在大致垂直方向上高于在面方向上,第2纖維的水分移動性在面方向上高于在大致垂直方向上。
利用該結構,第1纖維能夠迅速地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結果,能夠維持水分難以殘留在手的表面的狀態。
在本發明的第9技術方案的手套用基體中,在第1~第8中任一個技術方案基礎上,第1纖維包含棉、麻、絲、羊毛、人造絲、銅氨纖維以及高吸放濕性尼龍中的至少一者。
利用該結構,第1纖維能夠實現比第2纖維高的吸水性。
在本發明的第10技術方案的手套用基體中,在第1~第9中任一個技術方案基礎上,第2纖維包含普通尼龍、聚酯、維尼綸、偏乙烯系(日文:ビニリデン,英文:vinylidene)、聚丙烯以及聚乙烯中的至少一者。
利用該結構,第2纖維具有比第1纖維低的吸水性。利用該相對較低的吸水性,第2纖維與第1纖維相比能夠提高擴散性。
在本發明的第11技術方案的手套用基體中,在第10技術方案基礎上,高吸放濕性尼龍的吸放濕性是普通尼龍的2倍以上。
利用該結構,第1纖維能夠實現比第2纖維高的吸水性。
在本發明的第12技術方案的手套用基體中,在第1~11中任一個技術方案基礎上,利用添紗編織,第1纖維在內側露出,第2纖維在外側露出。
利用該結構,能夠使手套用基體的內側和外側的纖維成為期望的狀態。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
(發明人的分析)
像以往技術的說明的專利文獻1~3那樣,對于在穿戴時產生的汗等手的表面的水分引起的悶熱感的減輕進行了應對。例如像專利文獻1那樣,提出了使纖維制手套的外側的吸水擴散面積大于內側的吸水擴散面積的技術。或者,像專利文獻2那樣,提出了纖維制手套的內側是吸水性纖維、外側是防水性纖維的技術。
專利文獻1、2均設想通過改變纖維制手套的內側和外側的纖維的特性來減輕穿戴時的悶熱感等不適感。但是,發明人通過各種各樣的研究分析認為,悶熱感的減輕需要以下的條件。
(條件一:手的表面的水分的吸收性的高度)
專利文獻1的目的在于通過造成吸水擴散面積的內側和外側之間的差異來減輕悶熱感。但是,吸水性和擴散性對于悶熱感的減輕發揮各不相同的機理。發明人通過各種各樣的研究分析認為,作為產生手套的悶熱感的原因之一,是在穿戴手套時在手的表面產生的汗等水分長時間地停留在手的表面。
因此,發明人分析認為,為了減輕悶熱感,手套用基體中的與手的表面接觸的內側的吸水性需要較高。相對于此,專利文獻1的目的在于,纖維制手套的外側的吸水性與內側相比相對較高,留有手的表面易于殘留水分的問題。
由于專利文獻2在手套的內側采用吸水性纖維,因此,也認為能夠有效率地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但是,由于內側的纖維的外側被防水性纖維覆蓋,吸收到的水分會停留在手套的內側的吸水性纖維。因此,當產生比內側能夠吸收的量多的水分時,也存在不能吸收完手的表面的水分的問題。
發明人分析認為,悶熱感的減少需要這樣手套用基體的內側的吸水性高于外側的吸水性和維持該吸水性的高度。
(條件二:吸收的手的表面的水分的擴散性)
發明人分析認為,僅根據手的表面的水分的吸收性的高度的話,存在由專利文獻2那樣的防水性纖維構成的手套的外側的蓋所引起的極限。其結果、發明人分析認為,手套用基體的外側需要擴散在內側吸收到的水分。
分析認為,特別是手套用基體的外側需要使從內側移動來的水分沿面方向擴散移動。分析認為,與條件一相結合地,纖維制的手套用基體需要在內側和外側露出不同特性的纖維,內側具有相對較高的吸水性,外側具有相對較高的面方向的移動性。
另外,專利文獻1作為吸水擴散面積,沒有將吸水性和擴散性進行區別,與內側需要具有相對較高的吸水性、外側需要具有相對較高的擴散性的發明人的分析有差異。此外,像后述那樣,外側需要提高面方向上的水分的移動性,但專利文獻1僅是吸水擴散面積較高,因此,無法提高水分從內側的傳遞和該傳遞來的水分的面方向移動性。
不言而喻,由于專利文獻2作為防水性纖維的外側的水分的面方向的移動性較低,因此,與條件二的分析有差異。
(條件三:對于施加覆膜的情況的應對)
也存在纖維制的手套用基體直接作為手套使用的情況。但是,為了提升把持力、耐久性、氣密性、防水性等,也存在需要對其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施加覆膜的情況。這樣的覆膜大多為樹脂制,會成為對于纖維制的手套用基體的外側而言像蓋那樣的東西。
因此,纖維制的手套用基體很難將從其表面吸收到的水分放出到外部。例如在專利文獻1的纖維制手套的表面施加了覆膜時,成為覆蓋的狀態。像在條件一、條件二中說明的那樣,專利文獻1的手套不具有與手的表面接觸的內側的吸水性的高度、從內側向外側的水分傳遞性的高度、外側的水分的面方向的移動性的高度。因此,內側所吸收到的手的表面的水分被覆膜壓制而無法放出到外部。專利文獻2也是同樣的。
發明人根據這些分析,也考慮施加覆膜的可能性,得出了手套用基體的外側的纖維不僅需要水分的單純的移動性、面方向上的移動性也需要較高的分析。通過該面方向上的移動性較高,水分移動(水分擴散)到手腕等作為覆膜的分界的端部,從該端部移動來的水分能夠放出到外部空氣中。
像以上那樣,發明人得出了為了減輕纖維制的手套用基體的悶熱感需要與手的表面接觸的內側的吸水性的高度、從內側向外側的水分的傳遞性的高度、外側的水分的面方向的移動性的高度這樣的三維的水分移動的分析。這對于對纖維制的手套用基體的表面施加覆膜的情況特別需要。
本發明即是基于這些分析而完成的。
(整體概要)
首先,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手套用基體的整體概要。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手套用基體的主視圖。由于手套用基體2作為手套來使用,因此具有手的形狀。此時,與作為手套的用途相對應,手套用基體2的規格根據S、M、L、LL等特定地制造即可。
手套用基體2是利用纖維編織制造的。在此,手套用基體2包括第1纖維21和第2纖維22。在圖1中,為了理解發明,在手套用基體2中記載了第1纖維21和第2纖維22這兩者。實際上,在手套用基體2中,第1纖維21主要在內側露出,第2纖維22主要在外側露出。即,由于第1纖維21主要在手套用基體2的內側露出,因此在圖1的手套用基體2的表面實際上不太能看到第1纖維21。
由于是這樣的結構,因此,在手套用基體2中,第1纖維21主要在內側露出,在穿戴手套用基體2時,該第1纖維21與手的表面接觸。另一方面,在手套用基體2中,第2纖維22主要在外側露出,在穿戴手套用基體2時,第2纖維22在外部露出。在手套用基體2直接作為手套使用的情況下,該第2纖維22主要在手套的外部表面露出。或者,在對手套用基體2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施加了覆膜的情況下,該第2纖維22主要在覆膜緊下方露出。
第1纖維21的吸水性高于第2纖維22的吸水性。其結果,在手套用基體2穿戴在手上的情況下,與手的表面接觸的第1纖維21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而且,第1纖維21使吸收到的手的表面的水分移動到第2纖維22。第2纖維22使從第1纖維21移動來的水分沿面方向移動。
由于第2纖維22與第1纖維相比較吸水性相對地較低,因此,與水分在大致垂直方向上的移動相比,水分在面方向上的移動能力相對地較高。因此,第2纖維22與第1纖維21相比較能夠提高面方向上的水分擴散性。
這樣,實施方式1的手套用基體2中在內側主要露出第1纖維21,在外主要側露出第2纖維22。通過具有該結構,手套用基體2在作為手套來使用時(包含直接用作手套的情況、對表面施加覆膜等實施追加的加工而使用的情況),第1纖維21主要與手的表面接觸。由于第1纖維21與第2纖維22相比吸水性較高,因此,第1纖維21吸起汗等手的表面的水分。此時,利用較高的吸水性,第1纖維21以大致垂直方向為中心地吸收水分。
由于第1纖維21和第2纖維22接觸,因此,第1纖維21所吸起的水分移動到第2纖維22。此時,由于第1纖維21利用較高的吸水性從手的表面整體在大致垂直方向上吸收水分,因此,第1纖維21在手套用基體2的內側整體吸收水分。因此,手套用基體2的內側的第1纖維21使用其整體使吸收到的水分向第2纖維22移動。
如此一來,從第1纖維21的整體利用大致垂直方向的移動接收了水分的第2纖維22使水分沿其面方向移動。在沿面方向移動的過程中,第2纖維22能夠將水分從露出到外部的表面放出到外部(手套用基體2直接作為手套使用的情況)。
此外,第2纖維22通過使水分沿面方向移動,能夠將水分輸送到手套用基體2的端部。例如在對手套用基體2的表面施加了覆膜的情況下,難以將水分從第2纖維22所露出的手套用基體2的表面放出。在這種情況下,第2纖維22也能夠使水分沿著面方向移動到手套用基體2的端部。其結果,即使在施加了覆膜的情況下,第2纖維22也有效率地使水分移動到手腕等端部且是覆膜的分界。基于該移動的結果,第2纖維22能夠將水分從該端部放出到外部。
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手套用基體的水分移動的機理的示意圖。圖2表示模仿手套用基體2穿戴在手10上的狀態下的橫截面的狀態。
手套用基體2在內側露出第1纖維21,在外側露出第2纖維22。因此,第1纖維21與手10的表面接觸。在手10的表面存在汗等水分。第1纖維21利用較高的吸水性沿著箭頭A在大致垂直方向上吸收手10的表面的水分。第1纖維21使吸收的水分移動到第2纖維22。不言而喻,第1纖維21使水分也在除箭頭A之外的方向(面方向、交叉方向)上移動。與第2纖維22相比較,水分沿著箭頭A的方向的移動效率較高。
接著,第2纖維22使水分沿著箭頭B移動。利用水分沿著箭頭B在面方向上的移動,第2纖維22能夠使水分移動到端部。除了能夠隨著移動從表面放出水分之外,第2纖維22即使在施加了覆膜的情況下,也能夠從成為覆膜的分界的端部放出水分。不言而喻,第2纖維22能夠使水分也在除箭頭B之外的方向上移動。但是,第2纖維22與第1纖維21相比因吸水性較低而擴散性較高。在這一點上,第2纖維22能夠使水分以箭頭B為中心地移動。
利用手套用基體的主要在內側露出的第1纖維21和主要在外側露出的第2纖維22的組合,上述的機理發揮功能,產生以下的作用。
(作用1)通過第1纖維21的吸水性較高,特別是沿著大致垂直方向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能夠維持水分不易殘留在手的表面的狀態。
(作用2)通過第2纖維22使水分在面方向上移動,除了手套用基體2的表面之外也能夠從端部放出水分。
(作用3)除了作用2之外,即使在對手套用基體2的表面施加了覆膜的情況下,第2纖維22也能夠從作為覆膜的分界的端部放出水分。
利用以上的機理和作用,實施方式1的手套用基體2即使在穿戴的情況下也能夠減輕由手的表面的水分引起的悶熱感。
接著,說明各部的詳細結構等。
(第1纖維的吸水性)
第1纖維21的吸水性相對于第2纖維22的吸水性為2.0~37.5。例如,第1纖維21可以采用棉、麻、絲、羊毛、人造絲、銅氨纖維以及高吸放濕性尼龍中的至少一者。這些纖維作為纖維的吸水性較高。
相對于此,第2纖維22可以采用普通尼龍、聚酯、維尼綸、偏乙烯系、聚丙烯以及聚乙烯中的至少一者。這些纖維與作為第1纖維21列舉的纖維相比吸水性較低。
例如,羊毛的法定水分率為15.0%。另一方面,聚酯的法定水分率為0.4%。或者,第1纖維21的棉的法定水分率為8.5%,麻的法定水分率為12.0%,絲的法定水分率為12.0%,人造絲的法定水分率為11.0%,銅氨纖維的法定水分率為11.0%。
另一方面,作為第2纖維22的尼龍的法定水分率為4.5%,維尼綸的法定水分率為5.0%。此外,高吸放濕性尼龍的吸放濕性是普通尼龍的2倍以上。
鑒于這樣的吸水性的差異,第1纖維21的吸水性是第2纖維的吸水性的2.0~37.5。
在此,吸水性包含由每單位面積的吸水量或者每單位體積的吸水量定義的情況。
(第1纖維的功能)
第1纖維21使用上述那樣的種類的纖維。第1纖維21主要在手套用基體2的內側露出。這一點能夠利用后述的手套用基體2的編織方法來實現。第1纖維21并不是以與第2纖維22分離的狀態編織的,而是以第1纖維21和第2纖維22合并的狀態編織的。
第1纖維21與第2纖維22相比較吸水性相對較高。當手套用基體2穿戴在手上時在內側露出的第1纖維21與手的表面接觸。使用手套的使用者無論如何都會在手的表面出汗而產生水分。第1纖維21利用較高的吸水性吸收該手的表面的水分。
特別是,第1纖維21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而使水分沿著大致垂直方向移動。不言而喻,使水分也沿著交叉方向、面方向移動,但基于吸水性的高度,能夠使水分充分地進行朝向大致垂直方向移動。
由于該水分朝向大致垂直方向的移動能力優異,第1纖維21能夠從接觸的手的表面整體立即吸起水分。因此,主要在內側露出的第1纖維21使水分難以殘留在接觸的手的表面。
第1纖維21使從手的表面吸起的水分原封不動地主要在大致垂直方向上移動到第2纖維22。通過使水分移動到第2纖維22,第1纖維21更易于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這樣,手套用基體2能夠利用第1纖維21維持水分難以殘留在手的表面的狀態。
(第2纖維的功能)
第2纖維22使從第1纖維21移動來的水分在面方向上移動。不言而喻,不僅在面方向上移動,也沿著交叉方向、大致垂直方向移動,但主要是在面方向上移動。由于第2纖維22的吸水性低于第1纖維21的吸水性,因此,第2纖維22沿面方向的擴散性強于沿大致垂直方向的吸水。
為了該相對的擴散性的強度,第2纖維22能夠使從第1纖維21移動來的水分在面方向上移動擴散。利用該擴散,在手套用基體2直接作為手套使用的情況下,能夠使用寬闊的面方向將水分放出到外部。
特別是,第1纖維21從手的表面在大致垂直方向上均勻地吸起水分,但并不是在手的表面整個范圍內都存在水分。即,第1纖維21也存在根據部位而未吸起水分的位置。第1纖維21在手套用基體2的內側遍布吸收水分的位置和無法吸收水分的位置。
在該第1纖維21所吸起的水分根據手套用基體2的位置分布的情況下,當第2纖維也具有與第1纖維21相同的使水分移動的功能時,第2纖維無法利用手套用基體2整體使水分移動并將其放出。
相對于此,由于實施方式1的第2纖維22使水分以面方向為主地移動,因此,在移動的過程中使水分遍及于手套用基體2的整體。由于能夠利用手套用基體2的整體,第2纖維22能夠不使第1纖維21的水分吸起速度變差地使水分移動·擴散而放出到外部。
此外,即使在對手套用基體2的表面施加了覆膜的情況下,第2纖維22也使水分沿著面方向移動,因此,能夠使水分移動到手套用基體2的端部。手套用基體2的端部大多是手套用基體2的手腕部分。例如在對手套用基體2的表面施加了覆膜的情況下,第2纖維22也能夠使水分移動到作為覆膜的分界的手腕部分而放出到外部。
或者,第2纖維22也能夠使水分移動到除手腕之外的沒有施加覆膜的部分。第2纖維22由于能夠使水分沿著面方向在手套用基體2的外側整體上移動,因此,水分能夠移動到沒有施加覆膜的部分。
第2纖維22能夠使水分移動到該沒有施加覆膜的部分而放出到外部。
像以上那樣,第1纖維21的水分移動性在大致垂直方向上高于在面方向上,第2纖維22的水分移動性在面方向上高于在大致垂直方向上。
(施加了覆膜的手套的情況)
圖3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手套的立體圖。圖3的手套1對手套用基體2的表面施加了覆膜3。覆膜3是在浸漬了樹脂液等覆膜液之后干燥而形成的。在圖3的手套1中,覆膜3形成在手掌5、手指部6上。另一方面,在手腕部分7上沒有形成覆膜3。覆膜3大多是為了提升防水性、氣密性、把持性而設置的。因此,穿戴手套1的使用者在實際上握住物體的手掌5、手指部6需要覆膜3。
總之,手腕部分7也大多不需要應對該目的的覆膜3。因此,也大多成為手腕部分7沒有形成覆膜3的手套1。
第2纖維22像上述那樣使水分在面方向上移動。通過在面方向上移動,在構成手套1的手套用基體2的內側露出的第1纖維21所吸起并移動到第2纖維22的水分能夠利用第2纖維22移動到該手腕部分7。例如與手掌接觸的第1纖維21所吸起的水分從第1纖維21通過第2纖維22移動到手腕部分7。
像圖3那樣,在手套1中的手腕部分7沒有施加覆膜3。即,第2纖維22在手套1的表面露出。利用該露出,第2纖維22能夠將移動來的水分從手腕部分7放出到外部。
這樣,即使在施加了覆膜3而作為手套1使用的情況下,手套用基體2能夠使水分移動到沒有施加覆膜3的部分,能夠從該沒有施加覆膜3的部分使移動來的水分放出。
圖4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的手套的后視圖。在圖4的手套1中,在手套用基體2的手掌5側形成有覆膜3,但在手背4側沒有形成覆膜3。同樣,在手腕部分7上也沒有形成覆膜3。例如在施加了用于提高把持力的覆膜3的情況下,在作為手套1的背面的手背4側沒有施加覆膜3。
在這種情況下,第2纖維22也使水分沿著面方向移動。能夠在移動的過程中從沒有施加覆膜3的手背4的手套用基體2的表面向外部放出水分,并將到達了手腕部分7的水分從手腕部分7放出到外部。
像以上那樣,第2纖維22通過使水分在面方向上移動,即使是施加了覆膜3的手套1,也能夠從沒有施加覆膜3的部分、端部向外部放出水分。隨著該利用面方向移動而向外部放出水分,能夠在早期將第1纖維21所吸起的水分從與外部接觸的部分放出。結果,即使在對手套用基體2施加了覆膜3的情況下,水分也難以殘留在手的表面。不言而喻,由于與手的表面接觸的第1纖維21中的水分也利用第2纖維22移動而被放出到外部,因此,在第1纖維21中也難以殘留水分。
這樣,利用第1纖維21和第2纖維22的不同的結構和機理的組合,實施方式1的手套用基體2即使在對表面施加了覆膜3的情況下,也能夠從沒有施加覆膜3的部分放出水分。因此,無論是在手套用基體2直接作為手套使用的情況還是在施加了覆膜3而作為手套1使用的情況下,都能夠減輕穿戴時的悶熱感。
(實施方式2)
接著,說明實施方式2。在實施方式2中說明在手套用基體2中主要在內側露出第1纖維21、主要在外側露出第2纖維22的結構的實現方法。
圖5是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的添紗編織的示意圖。在實施方式1中說明的手套用基體2利用添紗編織能夠使第1纖維21主要在內側露出、使第2纖維22主要在外側露出。
添紗編織也稱作Plating編織,是將主紗和添紗同時供給到棒針而編成的編織方法。利用該編織方法,主紗在所編織的手套用基體2的外側露出,添紗在所編織的手套用基體2的內側露出。利用這樣的露出,利用使主紗和添紗同時穿過棒針的添紗編織使作為一纖維的主紗主要在手套用基體2的內側露出。作為另一纖維的添紗主要在手套用基體2的外側露出。
即,若將主紗作為第2纖維22、將添紗作為第1纖維21而利用添紗編織編織手套用基體2,則第1纖維21主要在內側露出,第2纖維22主要在外側露出。
圖5的纖維200包含第1纖維21和第2纖維22。也可以是第1纖維21和第2纖維22分離的狀態,但也可以是第1纖維21和第2纖維22組合而成為纖維200的狀態。
像圖5那樣,纖維200構成為字母U形,將該字母U形部分穿過纖維200的另一個位置。通過繼續將該字母U形部分穿過另一個位置的作業,第1纖維21在內側23露出,第2纖維22在外側24露出。繼續添紗編織而形成手套用基體2。
在這樣形成的手套用基體2中,第1纖維21主要在內側露出,第2纖維22主要在外側露出。
(覆膜的形成)
通過將手套用基體2浸漬于形成覆膜3的樹脂液等而形成覆膜3。樹脂液收納在容器中,在該樹脂液中浸漬手套用基體2的表面,樹脂液浸透于手套用基體2。之后,通過使樹脂液干燥,在手套用基體2上形成覆膜3。通過適當地改變浸漬于樹脂液的位置,能夠在手套用基體2的表面的各種各樣的位置形成覆膜3。
在此,在形成覆膜3時,也優選在浸漬于覆膜用的樹脂液之前浸漬于凝固液。這是為了覆膜3難以到達手套用基體2的內表面。此外,通過浸漬凝固液,在形成覆膜3時,覆膜3用的樹脂液的干燥變快,能夠縮短覆膜3的形成時間。利用該時間縮短,覆膜3能夠美觀地形成。此外,由于利用時間縮短使樹脂液在早期干燥,因此,樹脂液難以浸透于手套用基體2的內表面。在這一點上,也利用凝固液使形成覆膜3的樹脂液難以浸透于手套用基體2的內表面。
(手套的悶熱感減輕的實驗結果)
接著,對利用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2中說明的手套用基體而成的手套的悶熱感減輕的實驗結果進行說明。在實驗中,制造對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2中說明的利用主要在內側露出的第1纖維和主要在外側露出的第2纖維制造的手套用基體的表面施加了覆膜的手套進行實驗。
為了減輕悶熱感,像在實施方式1、2中說明的那樣,需要手套用基體的內側的吸水性(吸濕性)優異,外側的放出性(放濕性)優異。發明人實際上在利用第1纖維和第2纖維制造手套的基礎之上也施加覆膜,利用實施例和比較例比較該狀態的手套的吸濕性和放濕性。像已述那樣,如果能夠在手套整體中確認除了吸濕性較高之外放濕性也較高,則能夠確認減輕悶熱感所需要的優越性。發明人制造與表1那樣的實施例相對應的手套和與比較例相對應的手套,在將這些手套設置在具有預定的濕度和溫度的恒溫恒濕室中的狀態下比較這些手套的吸濕性和放濕性。
[表1]
表1的實施例、比較例如下。
(實施例1)
實施例1的手套使用第1纖維采用高吸放濕性尼龍、第2纖維采用1根普通尼龍制造的手套用基體。而且,施加了聚氨酯(PU)的覆膜(對指尖還施加了丁腈橡膠(NBR)的覆膜)的手套是實施例1。實施例1~比較例4分別通過對手套用基體的表面施加覆膜,在更難以減輕悶熱感的狀態下進行實驗。即使是這樣的難以減輕悶熱感的狀態,只要實施例優于比較例,就也能夠實際證明在實施方式1、2中說明的手套用基體在減輕悶熱感的方面優異。
(實施例2)
實施例2的手套使用第1纖維采用高吸放濕性尼龍、第2纖維采用兩根普通尼龍制造的手套用基體。還施加了聚氨酯(PU)的覆膜(指尖還施加了丁腈橡膠(NBR)的覆膜)。
(比較例1)
比較例1的手套使用所有的纖維是兩根普通尼龍的手套用基體。還施加了聚氨酯的覆膜(指尖還施加了丁腈橡膠(NBR)的覆膜)。
實驗過程如下。另外,如下地定義各用語。
絕干狀態:使對象的手套在溫度85℃的干燥爐中干燥1小時后的狀態
吸濕狀態:將對象的手套在溫度40℃、濕度90%的恒溫恒濕槽內部放置1小時后的狀態
放濕狀態:將對象的手套在溫度20℃、濕度65%的恒溫恒濕槽內部放置1小時后的狀態
(吸濕量·吸濕率的測量)
將絕干狀態的實施例1~比較例1的手套在吸濕狀態的恒溫恒濕槽內部放置1小時。之后,測量對象的手套的吸濕量和吸濕率。利用以下的計算式計算出吸濕量和吸濕率。
吸濕量(g)=吸濕狀態的手套重量(g)-絕干狀態的手套重量(g)
吸濕率(%)=(吸濕狀態的手套重量(g)-絕干狀態的手套重量(g))/絕干狀態的手套的重量(g)×100
(放濕量、放濕率的測量)
將吸濕狀態的實施例1~比較例1的手套在放濕狀態的恒溫恒濕槽內部放置1小時。之后,測量對象的手套的放濕量和放濕率。利用以下的計算式計算出放濕量和放濕率。
放濕量(g)=吸濕狀態的手套重量(g)-放濕狀態的手套重量(g)
放濕率(%)=(吸濕狀態的手套重量(g)-放濕狀態的手套重量(g))/絕干狀態的手套的重量(g))×100
利用以上的實驗過程測量的實施例1~比較例1的吸濕量、吸濕率、放濕量、放濕率分別如表1所示。以下,分別進行說明。
(吸濕量)
實施例1的吸濕量為0.50g/Hr。實施例2的吸濕量為0.72g/Hr。相對于此,比較例1的吸濕量為0.45g/Hr。
即,實施例1、2的吸濕量高于比較例1。即使在僅放入到具有濕度的恒溫恒濕室的情況下,實施例1、2的手套的吸濕量也相對較高。其結果,實施例1、2的手套在穿戴在手上的情況下能夠在短時間內吸收手的表面的汗、水分。
(放濕量)
實施例1的放濕量為0.04g/Hr,實施例2的放濕量為0.10g/Hr。比較例1的放濕量為-0.03g/Hr。
實施例1、2的放濕量高于比較例1。即,實施例1、2的手套在穿戴在手上的情況下能夠有效率地將吸收到的手的汗、水分放出到外部。
這些特性也表現于吸濕率和放濕率。實施例1、2的手套的吸濕率和放濕率均高于比較例1。
吸濕量(吸濕率)和放濕量(放濕率)較高表現為在穿戴在手上的情況下在短時間有效率地吸收手的表面的汗、水分,并且能夠在早期且有效率地將吸收的水分放出到外部。利用這些特性,即使在穿戴手套的情況下,也能夠減輕手感受到的悶熱感。
像以上那樣,根據表1所示的實驗結果,也能夠確認到本發明的手套用基體和手套能夠減輕穿戴的情況下的悶熱感。
(實施方式3)
接著,說明實施方式3。在實施方式3中,說明通過使用由第1纖維和第2纖維形成的交捻紗制造基體來實現在實施方式1、2中說明的手套用基體。
圖6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3的交捻紗的示意圖。交捻紗200是第1纖維21和第2纖維22捻合而做成一根的紗線。即,在制造基體2時,通過使用該交捻紗200,在利用一根紗線編織時能夠使用第1纖維21和第2纖維22這兩者。
當使用這樣的交捻紗200制造基體2時,交捻紗200所包含的一纖維在基體2的內側露出,另一纖維在基體2的外側露出。由于交捻紗200具有第1纖維21和第2纖維22,因此,第1纖維21在基體2的內側露出,第2纖維22在基體2的外側露出。
這樣,當使用交捻紗200時,通過用一根紗線進行制造就能夠制造由第1纖維21和第2纖維22形成的基體2。而且,第1纖維21在內側露出,第2纖維22在外側露出。通過使用交捻紗200,能夠制造在實施方式1、2中說明的基體2。
例如,第1纖維21可以使用棉、麻、絲、羊毛、人造絲、銅氨纖維以及高吸放濕性尼龍中的任一者。第2纖維22可以使用普通尼龍、聚酯、維尼綸、偏乙烯系、聚丙烯以及聚乙烯中的任一者。只要使用作為該任一個纖維的第1纖維21和第2纖維22捻合而成的交捻紗200,就能夠實現內側吸收手的表面的水分并使其移動到第2纖維22、外側使從第1纖維21移動來的水分主要在面方向上移動的基體2。
此外,通過改變形成交捻紗200的第1纖維21和第2纖維22各自的色調,易于確認第1纖維21和第2纖維22各自主要向內側和外側的露出。不言而喻,作為斑駁花紋等的外觀而言也具有優點。
以上,在實施方式1~3中說明的手套是說明本發明的主旨的一例子,包含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的變形、改造。
附圖標記說明
1、手套;2、基體;21、第1纖維;22、第2纖維;3、覆膜;4、手背;5、手掌;6、手指部;7、手腕部分;10、手;200、交捻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