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行李箱相關技術領域,尤其是指一種定位行李箱結構。
背景技術:
行李箱,亦稱旅行箱、拉桿箱,是出門時所攜帶用以放置物品的箱子,它是行李的其中一種類型。通常行李箱是用來放置旅途上所需要的衣物、個人護理用品及紀念品。
早期的行李箱是以木材或其他重的材料制成,隨著航空旅行的普及,行李箱的材料趨向更為輕便的硬塑膠或布質。大部分的型號亦附有內置小輪,可用拉桿方便拉動,2010年后亦出現有4個小輪的行李箱,除了可作360度的旋轉外,在平地更可以不費力輕易推動。
此外,行李箱也可以根據外殼分為硬殼行李箱與軟殼行李箱。硬殼行李箱較為耐摔,適合需要給予較多保護的行李。軟殼行李箱重量通常較硬殼行李箱為輕,容量亦較有彈性??墒?,軟殼行李箱的拉鏈位置較有可能因為里面物件過多而爆開。
現有的行李箱不能具備定位功能,使得人在忘記拿行李箱的情況下,往往需要花很大的力氣以及時間去尋找,甚至不一定能夠找到;同時也無法避免因為行李箱超重而存在行李箱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上述的不足,提供了一種能夠實時定位行李箱結構位置的定位行李箱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定位行李箱結構,包括箱體,所述箱體的背面外側上設有充電組件,所述箱體的背面內側設有定位組件,所述的充電組件和定位組件呈內外相對應分布,所述箱體的上端面上設有感應把手,所述的充電組件和感應把手均與定位組件連接,所述的定位組件內設有gps定位模塊,所述的gps定位模塊內設有用于安裝在sim卡的卡槽,所述箱體的底部設有滾輪,所述的滾輪上設有減震組件。
通過定位組件上gps定位模塊與sim卡的卡槽兩者相結合的設計,使得操作人員可以通過手機進行實時的定位行李箱結構的位置,確保行李箱萬無一失;通過充電組件的設計,使得操作人員在使用行李箱時,不需要從行李箱中取充電寶之類的充電設備進行充電,而只需要直接通過充電組件對手機等移動設備進行充電,方便快捷,且能夠保證行李箱的安全使用;通過感應把手的設計,并結合定位組件,使得操作人員能夠實時了解行李箱的重量,防止行李箱超重,給出行帶來不便;通過滾輪和減震組件的設計,能夠防止行李箱因為道路的不平整造成劇烈震動,以確保行李箱內物件的安全無損。
作為優選,所述的定位組件包括定位外殼和定位扣板,所述的定位扣板可拆卸的安裝在定位外殼上,所述定位外殼的左右兩側設有安裝板,所述的定位外殼通過安裝板安裝在箱體內部,所述定位外殼的內部設有電路板,所述的電路板上設有電池安裝槽,所述的gps定位模塊安裝在電路板上,所述卡槽和電池安裝槽所在的位置與定位扣板所在的位置一致。通過定位組件的結構設計,方便sim卡和電池的安裝與拆卸。
作為優選,所述箱體的背面內側還設有用于安裝充電寶的放置帶,所述的電路板上設有連接線,所述的充電寶通過連接線與電路板可拆卸連接。通過放置帶和充電寶的設計,能夠進一步保證定位組件和充電組件的正常使用;同時,還可以在電池沒電時,對電池進行充電保證行李箱上該組件的正常使用。
作為優選,所述的充電組件包括充電外殼、充電翻蓋和開蓋推扭,所述充電翻蓋的一邊通過連接銷安裝在充電外殼上,所述充電翻蓋的另一端設有定位卡扣并與開蓋推扭相配合,所述充電外殼的內部設有手機充電組件、充電接口、指示燈、電源開關和usb輸出口,所述的手機充電組件、充電接口、指示燈、電源開關和usb輸出口均與電路板連接。通過充電組件的結構設計,一方面能夠實現多方面的電能輸出進行供電,另一方面還能夠通過充電接口對行李箱中的電池或者充電寶進行充電,此外,通過指示燈來判斷充電組件的工作狀態。
作為優選,所述的手機充電組件包括手機充電口和與手機充電口相匹配的放置凹槽,所述放置凹槽的左右兩側邊設有限位凸起,所述放置凹槽的底部一端設有通孔,所述的通孔內設有伸縮數據線,所述的手機充電口通過伸縮數據線通過伸縮數據線與電路板連接,所述的手機充電口包括若干手機接頭,所述手機接頭的一端為充電頭,所述手機接頭的另一端為與相鄰手機接頭的充電頭相匹配的限位槽,所述的手機接頭采用充電頭與限位槽相互套接的方式安裝在一起構成手機充電口。通過手機充電組件的結構設計,能夠滿足不同型號手機的需求,擴大了適用范圍;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作為優選,所述的感應把手包括基座、固定件和拉手,所述的固定件安裝在基座上,所述拉手的兩端分別安裝在固定件上,所述的固定件上設有感應器,所述的基座內設有稱重芯片,所述的感應器與稱重芯片連接,所述的稱重芯片與電路板連接。通過感應把手的結構設計,實現了對行李箱的重量監控,從而確保出行的順利。
作為優選,所述的減震組件包括限位桿和防震彈簧,所述箱體的底部設有用于安裝滾輪的底座,所述的底座上設有連桿,所述滾輪的中間設有橫桿,所述連桿的一端與底座活動連接,所述連桿的另一端與滾輪上橫桿的一端活動連接,所述限位桿的一端固定安裝在滾輪上橫桿的另一端上,所述限位桿的另一端與底座活動連接,所述的防震彈簧安裝在限位桿上,所述的連桿、橫桿和限位桿構成一個三角形。通過減震組件的結構設計,能夠對行李箱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防止行李箱受到沖擊導致內部物件的損壞。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進行實時的定位行李箱結構的位置,確保行李箱萬無一失;通過充電組件對手機等移動設備進行充電,方便快捷,且能夠保證行李箱的安全使用;能夠實時了解行李箱的重量,防止行李箱超重,給出行帶來不便;能夠防止行李箱因為道路的不平整造成劇烈震動,以確保行李箱內物件的安全無損;擴大了適用范圍,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充電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定位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感應把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滾輪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的右視圖;
圖7是圖5的仰視圖。。
圖中:1.箱體,2.充電組件,3.感應把手,4.手機接頭,5.手機充電口,6.伸縮數據線,7.放置凹槽,8.限位凸起,9.開蓋推扭,10.充電外殼,11.usb輸出口,12.電源開關,13.定位卡扣,14.充電翻蓋,15.連接銷,16.安裝板,17.定位外殼,18.gps定位模塊,19.定位扣板,20.電池安裝槽,21.卡槽,22.固定件,23.稱重芯片,24.基座,25.感應器,26.拉手,27.指示燈,28.充電接口,29.滾輪,30.底座,31.連桿,32.減震組件,33.防震彈簧,34.限位桿,34.橫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所述的實施例中,一種定位行李箱結構,箱體1的背面外側上設有充電組件2,箱體1的背面內側設有定位組件,充電組件2和定位組件呈內外相對應分布,箱體1的上端面上設有感應把手3,充電組件2和感應把手3均與定位組件連接,定位組件內設有gps定位模塊18,gps定位模塊18內設有用于安裝在sim卡的卡槽21,箱體1的底部設有滾輪29,滾輪29上設有減震組件32。
如圖3所示,定位組件包括定位外殼17和定位扣板19,定位扣板19可拆卸的安裝在定位外殼17上,定位外殼17的左右兩側設有安裝板16,定位外殼17通過安裝板16安裝在箱體1內部,定位外殼17的內部設有電路板,電路板上設有電池安裝槽20,gps定位模塊18安裝在電路板上,卡槽21和電池安裝槽20所在的位置與定位扣板19所在的位置一致。箱體1的背面內側還設有用于安裝充電寶的放置帶,電路板上設有連接線,充電寶通過連接線與電路板可拆卸連接。
如圖2所示,充電組件2包括充電外殼10、充電翻蓋14和開蓋推扭9,充電翻蓋14的一邊通過連接銷15安裝在充電外殼10上,充電翻蓋14的另一端設有定位卡扣13并與開蓋推扭9相配合,充電外殼10的內部設有手機充電組件、充電接口28、指示燈27、電源開關12和usb輸出口11,手機充電組件、充電接口28、指示燈27、電源開關12和usb輸出口11均與電路板連接。手機充電組件包括手機充電口5和與手機充電口5相匹配的放置凹槽7,放置凹槽7的左右兩側邊設有限位凸起8,放置凹槽7的底部一端設有通孔,通孔內設有伸縮數據線6,手機充電口5通過伸縮數據線6通過伸縮數據線6與電路板連接,手機充電口5包括若干手機接頭4,手機接頭4的一端為充電頭,手機接頭4的另一端為與相鄰手機接頭4的充電頭相匹配的限位槽,手機接頭4采用充電頭與限位槽相互套接的方式安裝在一起構成手機充電口5。
如圖4所示,感應把手3包括基座24、固定件22和拉手26,固定件22安裝在基座24上,拉手26的兩端分別安裝在固定件22上,固定件22上設有感應器25,基座24內設有稱重芯片23,感應器25與稱重芯片23連接,稱重芯片23與電路板連接。
如圖5、圖6、圖7所示,減震組件32包括限位桿34和防震彈簧33,箱體1的底部設有用于安裝滾輪29的底座30,底座30上設有連桿31,滾輪29的中間設有橫桿35,連桿31的一端與底座30活動連接,連桿31的另一端與滾輪29上橫桿35的一端活動連接,限位桿34的一端固定安裝在滾輪29上橫桿35的另一端上,限位桿34的另一端與底座30活動連接,防震彈簧33安裝在限位桿34上,連桿31、橫桿35和限位桿34構成一個三角形。
使用時,需要將sim卡插入到卡槽21中,在電池安裝槽20內安裝好電池,并在放置帶中安放充電寶;通過電源開關12開啟行李箱中各組件進行工作,操作人員可以通過usb輸出口11或者手機充電組件對外部設備進行充電操作,也可以通過充電接口28對行李箱內部的電池或者充電寶進行充電操作,并通過指示燈27了解充電組件2的工作狀態;通過感應把手3對整個行李箱進行稱重操作,并將處理好的數據通過稱重芯片23發送給電路板,電路板將定位信息、稱重信息以及充電信息發送到操作人員的手機上,實時顯示行李箱的位置、行李箱的重量以及充電寶或者電池的剩余電量等信息。此外,底座30上的滾輪29以連桿31所在的軸線為中心360度旋轉,同時由于連桿31與橫桿35活動連接,使得滾輪29能夠上下發生相對位移,并通過限位桿34和防震彈簧33來緩沖滾輪29的上下運動,以起到減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