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小兒柴桂退熱泡騰顆粒及其制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一種治療外感發熱的藥物,具體而言屬于以中草藥為原料配制的泡騰顆粒劑。
背景技術:
外感發熱是常見的呼吸道疾病的癥狀,常見于嬰幼兒患者。外感發熱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和正常發育。數千年來我國在治療外感發熱病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傳統的中醫和草醫有許多方劑。市售的“小兒柴桂口服液”就是其中一個品種。近年有一些用于退熱的中草藥配方申請了發明專利,例如95106240.9號“退熱口服液”、00121310.5號“一種退熱藥物及其制備方法”、02159199.7號“一種小兒退熱藥物”等。
上述的種種治療外感發熱的藥劑,均有一定效果。但醫生們仍然在探索更好的藥方,以盡快減輕患者痛苦、恢復病人健康。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種采用中藥為原料制成的治療外感發熱的泡騰顆粒劑,使小兒患者可以在更短時間內,癥狀得以緩解并消失。
本發明的解決方案是基于市售的“小兒柴桂口服液”,參考發明人的醫療實踐經驗,為方便嬰幼兒患者服用推出的新劑型。
本發明的小兒柴桂退熱泡騰顆粒是由原料藥和輔料制成的,其中原料藥的組分及其用量(用量為重量份)如下柴胡130 桂枝45 葛根130 浮萍45 黃芩60 白芍45 蟬蛻45
上述藥物的混合物與輔料的質量配比為藥物混合物10%~80%,輔料 20%~90%其中的輔料可以是酸性輔料,包括枸櫞酸、酒石酸、磷酸二氫鈉、焦磷酸二氫二鈉、亞硫酸氫鈉等,以及堿性輔料,包括碳酸氫鈉、碳酸鈉、碳酸氫鉀、甘氨酸碳酸鈉、倍半碳酸鈉等;還需加入填充劑可溶淀粉、蔗糖粉。
所用酸性輔料和堿性輔料的質量配比為酸性輔料 40%~50%堿性輔料 50%~60%。
上述中草藥中,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性涼、味苦,有和解表里、疏散退熱、升陽舉陷的作用,可治寒熱往來、感冒發熱、胸滿脅痛(見江蘇新醫學院編《中藥大辭典》1833頁);桂枝(Cinnamomum cassia),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性溫,味辛甘,有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的作用,可治風寒表證、肩背肢節酸疼、胸痹痰飲等癥(見《中藥大辭典1772頁);葛根(Pueraria lobata),味甘辛、性平,有升陽解肌、透疹止瀉、除煩止渴的作用,可治溫熱頭痛項強、煩熱清渴、熱瀉熱痢、脾虛泄瀉(見《中藥大辭典2307頁);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性寒、味苦,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除熱的功效,可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見《中藥大辭典2017頁);白芍,即白芍藥(Paeonia lactiflora),性涼、味苦酸,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的功效,可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陰虛發熱等癥(見《中藥大辭典》707頁);蟬蛻,為蟬科昆蟲黑蚱(Cryptotympana atrata)羽化后的蛻殼,性涼、味甘咸,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宣肺定痙的功效,可治外感風寒、咳嗽音啞、小兒驚癇(見《中藥大辭典》2558頁)。
本發明的小兒柴桂退熱泡騰顆粒的制備方法包括(1)取柴胡、桂枝用水蒸氣蒸餾0~20小時,將餾出液重蒸餾,收集餾液1~100ml;藥渣加2~30倍純凈水煎煮5~520分鐘,過濾,濾液與餾液合并;(2)將葛根粉碎為粗粉,裝入滲濾筒中,加入1%~100%的乙醇溶液,浸漬0~96小時后進行滲濾,滲濾液回收乙醇;葛根提取物濃縮成浸膏備用;(3)將黃芩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0.5~10小時,第二、三次煎煮0.2~10小時,合并煎煮液,過濾,濾液在10~120℃溫度下加1%~36%鹽酸調節pH值至0.5~5.5,然后保溫0.1~24小時,再靜置0~96小時,再次過濾;沉淀物加1~50倍水用1%~100%氫氧化鈉調節pH值至4.0~11.0,加等量乙醇,過濾,濾液加1%~36%鹽酸調節pH值至0.5~5.0,在10~90℃溫度下保溫0~240分鐘,放置0~96小時,過濾;沉淀用清水洗至中性,得到黃芩粗提取物,備用;(4)將白芍、浮萍、蟬蛻加入2~20倍的清水,煎煮1~10次,第一次煎煮0.5~10小時,以后各次煎煮0.2~10小時,合并煎煮液,過濾,濾液與柴胡桂枝的水提液合并,在40~90℃溫度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0.5~3.0左右,加入乙醇使其含醇量達20%~90%,冷藏0~96小時,過濾,回收乙醇;水溶液濃縮成流浸膏;(5)將白芍、浮萍、蟬蛻提取的流浸膏與葛根浸膏合并,分為兩份,一份加入酸性輔料,另一份加入堿性輔料,然后再分別加入黃芩提取物,攪拌均勻,制粒,干燥,過篩,之后噴柴胡桂枝提取的揮發油,再低溫干燥,檢驗合格后裝袋,即制得小兒柴桂退熱泡騰顆粒。
以上制法的優選工藝條件為步驟(1)的蒸餾時間4小時,收集的餾液再重蒸餾,收集蒸餾液5~50ml,藥渣加水8倍煎煮30分鐘最佳;步驟(2)加入的乙醇濃度50%,浸漬24小時最佳;步驟(3)黃芩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1小時,第二、三次0.5小時,合并煎煮液,過濾,濾液在80~85℃加入36%鹽酸調節pH值至0.5~2.0,然后保溫1小時,再靜置24小時,再次過濾;沉淀物加6倍水用40%氫氧化鈉調節pH值至7.0~7.5,加10%鹽酸調節pH值至2.0,在60℃溫度下保溫30分鐘,放置24小時,過濾;沉淀用清水洗至中性,得到黃芩粗提取物;步驟(4)白芍、浮萍、蟬蛻加入8倍的清水,煎煮2次,第一次煎煮1小時,第二次煎煮0.5小時,合并煎煮液,過濾,濾液與柴胡桂枝的水提液合并,在50℃溫度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7左右,加入乙醇使其含醇量達60%,冷藏24小時最佳;步驟(5)中酸性輔料選用枸櫞酸較好,堿性輔料選用碳酸氫鈉最佳。
本發明的小兒柴桂退熱泡騰顆粒用法是內服,患者每天服4次,以原藥材計,1歲以內每次2.5g;1~3歲每次5g;4~6歲每次7.5g;7~14歲每次10g;用溫開水溶解送服。
本發明的小兒柴桂退熱泡騰顆粒是基于小兒柴桂口服液,進一步研制而成的,它具有良好的發汗解表、消里退熱功效。臨床上用于嬰幼兒外感發熱,主治發熱、頭痛身痛、流涕、口渴、咽紅、苔黃、便干等癥。本品服用安全、有效、方便,藥物穩定性良好。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 按以下方法制備小兒柴桂退熱泡騰顆粒(1)取柴胡130份(重量份,下同)、桂枝45份用水蒸氣蒸餾4小時,將餾出液重蒸餾,收集餾液5~50ml;藥渣加8倍純凈水煎煮30分鐘,過濾,濾液與餾液合并;(2)將葛根130份粉碎為粗粉,裝入滲濾筒中,加入50%的乙醇溶液,浸漬24小時后進行滲濾,滲濾液回收乙醇;葛根提取物濃縮成浸膏備用;(3)將黃芩60份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1小時,第二、三次煎煮0.5小時,合并煎煮液,過濾,濾液在80~85℃溫度下加36%鹽酸調節pH值至0.5~2.0,然后保溫1小時,再靜置24小時,再次過濾;沉淀物加6倍水用40%氫氧化鈉調節pH值至7.0~7.5,加等量乙醇,過濾,濾液加10%鹽酸調節pH值至2.0,在60℃溫度下保溫30分鐘,放置24小時,過濾;沉淀用清水洗至中性,得到黃芩粗提取物;(4)將白芍、浮萍、蟬蛻各45份加入8倍的清水,煎煮2次,第一次煎煮1小時,第二次煎煮0.5小時,合并煎煮液,過濾,濾液與柴胡桂枝的水提液合并,在50℃溫度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7左右,加入乙醇使其含醇量達60%,冷藏24小時,過濾,回收乙醇;水溶液濃縮成流浸膏;(5)將白芍、浮萍、蟬蛻提取的流浸膏與葛根浸膏合并,分為兩份,一份加入枸櫞酸,另一份加入碳酸氫鈉,然后再分別加入黃芩提取物,攪拌均勻,制粒,干燥,過篩,之后噴柴胡桂枝提取的揮發油,再低溫干燥,檢驗合格后裝袋,即制得小兒柴桂退熱泡騰顆粒。
權利要求
1 小兒柴桂退熱泡騰顆粒,由原料藥和輔料制成,其特征在于原料藥的組分及其用量(用量為重量份)如下柴胡130 桂枝45 葛根130 浮萍45 黃芩60 白芍45 蟬蛻45;上述藥物的混合物與輔料的質量配比為藥物混合物10%~80%,輔料 20%~90%。
2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兒柴桂退熱泡騰顆粒,其特征在于其中的輔料可以是酸性輔料,包括枸櫞酸、酒石酸、磷酸二氫鈉、焦磷酸二氫二鈉、亞硫酸氫鈉等,以及堿性輔料,包括碳酸氫鈉、碳酸鈉、碳酸氫鉀、甘氨酸碳酸鈉、倍半碳酸鈉等;再加入填充劑可溶淀粉、蔗糖粉。
3 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兒柴桂退熱泡騰顆粒,其特征在于所用酸性輔料和堿性輔料的質量配比為酸性輔料 40%~50%堿性輔料 50%~60%。
4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兒柴桂退熱泡騰顆粒的制法,其特征包括(1)取柴胡、桂枝用水蒸氣蒸餾0~20小時,將餾出液重蒸餾,收集餾液1~100ml;藥渣加2~30倍純凈水煎煮5~520分鐘,過濾,濾液與餾液合并;(2)將葛根粉碎為粗粉,裝入滲濾筒中,加入1%~100%的乙醇溶液,浸漬0~96小時后進行滲濾,滲濾液回收乙醇;葛根提取物濃縮成浸膏備用;(3)將黃芩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0.5~10小時,第二、三次煎煮0.2~10小時,合并煎煮液,過濾,濾液在10~120℃溫度下加1%~36%鹽酸調節pH值至0.5~5.5,然后保溫0.1~24小時,再靜置0~96小時,再次過濾;沉淀物加1~50倍水用1%~100%氫氧化鈉調節pH值至4.0~11.0,加等量乙醇,過濾,濾液加1%~36%鹽酸調節pH值至0.5~5.0,在10~90℃溫度下保溫0~240分鐘,放置0~96小時,過濾;沉淀用清水洗至中性,得到黃芩粗提取物,備用;(4)將白芍、浮萍、蟬蛻加入2~20倍的清水,煎煮1~10次,第一次煎煮0.5~10小時,以后各次煎煮0.2~10小時,合并煎煮液,過濾,濾液與柴胡桂枝的水提液合并,在40~90℃溫度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0.5~3.0左右,加入乙醇使其含醇量達20%~90%,冷藏0~96小時,過濾,回收乙醇;水溶液濃縮成流浸膏;(5)將白芍、浮萍、蟬蛻提取的流浸膏與葛根浸膏合并,分為兩份,一份加入酸性輔料,另一份加入堿性輔料,然后再分別加入黃芩提取物,攪拌均勻,制粒,干燥,過篩,之后噴柴胡桂枝提取的揮發油,再低溫干燥,檢驗合格后裝袋,即制得小兒柴桂退熱泡騰顆粒。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兒柴桂退熱泡騰顆粒的制法,其特征在于以上制法的優選工藝條件為步驟(1)的蒸餾時間4小時,收集的重餾液為5~50ml,藥渣加水8倍煎煮30分鐘最佳;步驟(2)加入的乙醇濃度50%,浸漬24小時最佳;步驟(3)黃芩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1小時,第二、三次0.5小時,合并煎煮液,過濾,濾液在80~85℃加入36%鹽酸調節pH值至0.5~2.0,然后保溫1小時,再靜置24小時,再次過濾;沉淀物加6倍水用40%氫氧化鈉調節pH值至7.0~7.5,加10%鹽酸調節pH值至2.0,在60℃溫度下保溫30分鐘,放置24小時,過濾;沉淀用清水洗至中性,得到黃芩粗提取物;步驟(4)白芍、浮萍、蟬蛻加入8倍的清水,煎煮2次,第一次煎煮1小時,第二次煎煮0.5小時,合并煎煮液,過濾,濾液與柴胡桂枝的水提液合并,在50℃溫度下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7左右,加入乙醇使其含醇量達60%,冷藏24小時最佳;步驟(5)中酸性輔料選用枸櫞酸較好,堿性輔料選用碳酸氫鈉最佳。
全文摘要
小兒柴桂退熱泡騰顆粒,屬于以中草藥配制的治療外感發熱的藥物。它由原料藥和輔料制成,原料藥的用量(重量份)為柴胡130,桂枝45,葛根130,浮萍45,黃芩60,白芍45,蟬蛻45;上述藥物混合物與輔料的質量配比為藥物混合物10%~80%,輔料20%~90%。其制法為(1)制柴胡、桂枝提取液;(2)制葛根浸膏;(3)制黃芩提取物;(4)制白芍、浮萍、蟬蛻提取液;(5)將兩個提取液合并制得流浸膏;(6)流浸膏與葛根浸膏合并,分為兩份,分別加入酸性輔料、堿性輔料,再加入黃芩提取物,攪拌均勻,制粒,干燥,過篩,噴柴胡桂枝提取的揮發油,低溫干燥,即制得小兒柴桂退熱泡騰顆粒。本品具有良好的發汗解表、消里退熱功效,服用安全、有效、方便,穩定性良好。
文檔編號A61K9/46GK1615953SQ200410040659
公開日2005年5月18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7日 優先權日2004年9月7日
發明者李向東, 盧順林, 何斌 申請人:貴州同濟堂制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