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抗艾滋病化合物,其制備方法和以該類化合物為活性成分的藥物組合物及其應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藥物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類抗艾滋病化合物五味子內酯素B,C及其類似物,其制備方法和以該類化合物為活性成分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在制備逆轉錄酶抑制劑藥物中和在制備抗艾滋病藥物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自從1981年首例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報告以來,其流行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國,目前已有6000多萬人被感染,2000多萬人死亡,造成的經濟及社會損失不可估量。我國艾滋病自95年以后進入快速發展期,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據衛生部最近公布的數據,我國大陸HIV感染者累計已超過100萬,已死亡艾滋病病人24萬人。如不能有效遏制,預計到2010年,全國HIV感染者將突破千萬。因此艾滋病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重大的公共健康問題,其防治研究迫在眉睫。目前有十余種HIV疫苗正在臨床試驗,但尚無有確切療效的HIV疫苗面市。因此,抗艾滋病藥物的研究就顯得特別重要,藥物治療成為目前防治艾滋病的焦點。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HAART,即雞尾酒療法)延長了HIV感染者壽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仍然不能清除體內病毒,治愈病人。目前臨床使用的25種抗HIV藥物大都是基于病毒本身的蛋白為靶標,包括HIV逆轉錄酶和蛋白水解酶抑制劑,這些藥物存在治療價格昂貴、有毒副作用、服藥繁瑣、不能清除體內病毒和耐藥病毒株的產生等缺陷,需要我們不斷地創制出新的高效、低毒、價廉的抗HIV藥物。從天然產物中尋找新的抗HIV藥物,是國內外新藥研制中非常活躍的領域,也是近期創制新藥的一條捷徑和制高點。至今已發現100多種天然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抗HIV活性,其中活性較強的有甘草甜素,金絲桃素,姜黃素,大豆皂甙,喜樹堿,栗精胺,香菇多糖和天花粉蛋白等。抗HIV活性天然先導化合物的發現與研究是當前國內外艾滋病藥物研究中的熱點。例如,(+)-Calanolide為1992年從馬來西亞熱帶雨林藤黃科Calophyllum lanigerium植物中分離鑒定的吡喃類香豆素化合物。美國國家腫瘤研究中心通過對該類化合物的抗HIV活性篩選,發現其具有抗HIV的活性,EC50=0.1μM,TI=200,其作用機理為抑制逆轉錄酶。以此化合物為先導物進行了結構修飾和簡化,發現簡化類似物北美芹素(Pteryxin)和凱爾內酯也有較好的抗HIV活性,并通過結構修飾發現了一個具有更高抗HIV活性的Suksdorfin類似物(3’R,4’R)-3’,4’-二-氧-S-莰農酰基-5-甲基-(+)-順式-凱爾內酯(CK)具有顯著的抗HIV活性(EC50=0.0004μM,TI=136719),效價類似于第一個被美國FDA批準用于治療艾滋病患者的核苷酸類藥物AZT(EC50=0.15μM,TI=12500)。目前此化合物正在進行臨床療效評價之中。
迄今為止,現有技術中沒有本發明式I化合物結構新穎的高氧化度新骨架降三萜類化合物五味子內酯素B,C及其類似物的報道,也沒有這類化合物作為有效成分在治療疾病方面的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類具有抗HIV-1病毒活性的新骨架降三萜類化合物五味子內酯素B,C及其類似物。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從小花五味子植物中提取本發明化合物的方法。
本發明進一步目的是提供一種以本發明化合物為活性成分的藥物組合物。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上述化合物和組合物在藥物中特別是在制備治療艾滋病藥物中和在制備逆轉錄酶抑制劑藥物中的應用。
為了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結構式(I)所示的化合物 其中R1,R2,R9,R16=-CH3,-CH2OH,-CHO,-COOH,-COOR(R為烷基或芳基);R14=-CH3,=CH2,-CH2OH,-CHO,-COOH,-COOR(R為烷基或芳基);R3,R4,R5,R6,R7,R8,R10,R11,R12,R13,R15=-H,-OH,-OCOR(R為烷基或芳基),-OR(R為烷基或芳基),-C=O,-X(鹵素),氨基(amino),烴氨基(alkylamino),芳氨基(arylamino),酰氨基(acylmino);R3R4,R4R5,R5R6,R6R7,R7R8,R8R9,R10R11,R11R12,R12R13=雙鍵,氧橋,-OCH2O-;以及以上各化合物與鹽酸,硫酸,硝酸,醋酸,磷酸和檸檬酸等所形成的鹽。
優選的本發明的化合物是五味子內酯素B(1)(1,4-epoxy-9β,14α,15β,22α-tetrahydroxy-3,49,10-seco-28-nor-cycloartane-24-en-1,323,26-diolide),是其中R1=R14=β-CH3,R2=49=α-CH3,R3,R4,R7,R8,R12=H,R5=α-H,R6=R11=β-OH,R10=R15=α-OH時的化合物;以及五味子內酯素C(2)(1,414,15-diepoxy-9β,22α-dihydroxy-3,49,10-seco-28-nor-cycloartane-24-en-1,323,26-diolide),是其中當R1=R14=β-CH3,R2=R9=α-CH3,R3,R4,R7,R8,R12=H,R5=α-H,R6=β-OH,R15=α-OH,R10=R11=β-O-(氧橋)時的化合物。
本發明同時提供了上述化合物的制備方法,該方法包括用常規溶劑浸提小花五味子莖和葉粗粉得到總浸膏,總浸膏用水分散后用有機溶劑萃取得到萃取物,萃取物經反復柱層析分離后得到。其中的溶劑可采用60%-100%的丙酮、乙醇、甲醇中的任意一種;浸提可采用冷浸或熱回流;萃取的有機溶劑可采用乙酸乙酯、氯仿、乙醚、石油醚、苯中的任意一種。
本發明的用于治療艾滋病的藥物組合物含有治療有效量的權利要求1化合物和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
本發明的化合物和組合物可用于逆轉錄酶抑制劑藥物和抗艾滋病藥物。
上文所述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是指藥學領域常規的藥物載體,例如稀釋劑、賦形劑如水等,填充劑如淀粉、蔗糖等;黏合劑如纖維素衍生物、藻酸鹽、明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濕潤劑如甘油;崩解劑如瓊脂、碳酸鈣和碳酸氫鈉;吸收促進劑如季銨化合物;表面活性劑如十六烷醇;吸附載體如高嶺土和皂黏土;潤滑劑如滑石粉、硬脂酸鈣和鎂、以及和聚乙二醇等。另外還可以在組合物中加入其他輔劑如香味劑、甜味劑等。
本發明化合物可以組合物的形式通過口服、直腸或腸胃外給藥的方式施用于需要這種治療的患者。用于口服時,可將其制成常規的固體制劑如片劑、粉劑、粒劑、膠囊等,制成液體制劑如水或油懸浮劑或其他液體制劑如糖漿、酏劑等;用于腸胃外給藥時,可將其制成注射用的溶液、水或油性懸浮劑等。優選的形式是片劑、膠囊和注射劑。
本發明藥物組合物的各種劑型可以按照藥學領域的常規生產方法制備。例如使活性成分與一種或多種載體混合,然后將其制成所需的劑型。
本發明的藥物組合物優選含有重量比為0.1%~99.5%的活性成分,最優選含有重量比為0.5%~95%的活性成分。
本發明化合物的施用量可根據用藥途徑、患者的年齡、體重、所治療的疾病的類型和嚴重程度等變化,其日劑量可以是0.01~10mg/kg體重,優選0.1~5mg/kg體重。可以一次或多次施用。
圖1為五味子內酯素B(1)的二維NMR相關圖——1H-1H COSY→HMBC;圖2為五味子內酯素B(1)的單晶X-衍射圖;圖3為五味子內酯素C(2)的單晶X-衍射圖,3-a.對C8166細胞的毒性實驗3-b.對HIV-1誘導C8166細胞形成合胞體的抑制作用;圖4為本發明化合物提取分離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用實施例使本專業技術人員更全面地理解本發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明。
實施例1五味子內酯素B(1)(1,4-epoxy-9β,14α,15β,22α-tetrahydroxy-3,49,10-seco-28-nor-cycloartane-24-en-1,323,26-diolide,1)(以下簡稱化合物1)的制備干燥小花五味子(Schisandra micrantha A.C.Smith)莖和葉6.8kg,粉碎后用丙酮水溶液室溫浸泡3次(每次25升左右),提取液合并,減壓蒸餾除去丙酮后,靜置過夜,濾除沉積的色素,濾液先用石油醚萃取2次,再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回收溶劑后,得乙酸乙酯部分(170g)。乙酸乙酯部分用300g粗硅膠(80-100目)拌樣,1.4kg硅膠(100-200目)以粗短型硅膠柱進行粗分離,氯仿∶丙酮(1∶0→6∶4)梯度洗脫,每1000ml為一個餾分,共300份。TLC監測合并相同的部分,得到8個主要部分。其中第15-18份(15g,部位3)用MCI-gel CHP 20P(50→90%MeOH-H2O)處理后得3個主要部分Fr.3a-c、3a-f。Fr.3b(60%MeOH,9g)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10∶1∶1)為洗脫劑進行硅膠柱層析,每100ml為一個餾分,共185份,其中第121-135份經硅膠柱層析,以CHCl3-MeOH(50∶1)為洗脫劑,重結晶后得化合物1(34mg)。
化合物1,無色柱狀結晶,mp172-173℃,[α]D22.9+30.99(c0.24,MeOH)。UV光譜在276(3.65)nm處有吸收,說明分子中存在共扼基團。IR光譜顯示存在羥基(3443,br),γ-內酯(1772cm-1)和酯基(1717cm-1)。EI MS譜給出失水的準分子離子峰為m/z 498([M-2H2O]),結合高分辨正離子HRESI(m/z[M-2H2O+H]+499.2692,calcd for 499.2695)和NMR譜提供的信息,確定其分子式為C29H42O9,不飽和度為9。EI MS譜除了給出弱的準分子離子峰外,還給出了2個特征的碎片離子m/z 438[M-C5H4O2]+,m/z 97[C5H5O2]+,提示化合物1存在五元環α-甲基-α,β-不飽和-γ-內酯。13C NMR譜數據[Me-27(δ10.6),C-24(δ149.9),C-25(δ131.3),C-26(δ177.0)],也證實了不飽和五元內酯環的存在。
13C NMR譜顯示出29個碳信號5個甲基(δ10.6,18.2,18.1,23.5,30.0),7個亞甲基(δ24.7,29.3,36.0,37.2,38.5,39.6,47.0),8個次甲基(δ38.3,54.7,56.8,60.2,73.8,77.2,82.8,83.6),1個三取代的雙鍵(δ131.3,149.9),5個季碳(δ46.3,73.3,86.2,87.6,101.3)和2個酯基(δ177.0,177.6)。提示化合物1為高度氧化的降三萜類化合物,有6個環。將化合物1的13C NMR譜與lancifodilactone A(3)進行比較,發現C-1(δ82.8),C-2(δ37.2),C-3(δ177.6),C-4(δ86.2),C-9(δ73.3),C-10(δ101.3),C-19(δ47.0),Me-29(δ30.0)和Me-30(δ23.5)的化學位移值與化合物3非常相似,說明二者具有相同的A-C環結構片段。1H NMR譜中特征的偕二甲基[Me-29(δ1.19),Me-30(δ1.04)],H-1和H2-2的ABX自旋系統[H-1(δ4.16,d,J=4.5Hz),H-2α(δ2.73,dd,J=4.5,17.9Hz),H-2β(δ2.37,d,J=17.9Hz)],H2-19的AB雙重峰(δ1.75,2.03,ABd,J=15.9Hz)和H-5(2.29,dd,J=3.8,15.1Hz),也證實了上述結構片段的存在。
進一步分析化合物1的1H-1H COSY和HMQC數據,可知分子中存在著4個連接片段片段a(C-1~C-2),片段b(C-5~C-8),片段c(C-11~C-12),片段d(C-15~C-17,C-17/C-20/Me-21,C-20~C-24)(圖-1)。HMBC譜中顯示了三組相關H2-19與C-9和C-11,H-11α與C-8和C-9,H-7與C-9,從而片段b和c可以通過含氧季碳(C-9)相連。通過18位甲基(δH1.00,s)與相鄰C-12,C-13,C-14和C-17的HMBC相關,將片段c和d通過13位季碳連接。HMBC譜上觀察到的H-15和H-16對C-13的相關也證實了上述連接。H-7和C-14,H-8和C-16,以及H-16和C-14的HMBC相關,可知片段b和d通過14位的含氧季碳相連。此外,27位的甲基(Me-27,δ1.78,s)與三取代雙鍵(C-24和C-25)及酯基(C-26)存在清晰的HMBC相關,提示α-甲基-α,β-不飽和-γ-內酯五元環H與片段d通過C-23直接相連。通過上述波譜數據的分析,化合物1的基本骨架得到確定。
通過與化合物3的比較,以及對ROESY譜和1H NMR譜偶合常數的分析,初步確立了化合物1的相對立體化學。在ROESY譜中,H-1和Me-30,H-5和Me-29的相關說明H-1和Me-30均為α-取向,而H-5和Me-29同為β-取向。H-8和H-6α及Me-18的相關顯示H-8α的存在。H-15和H-7α的相關點揭示H-15為α-取向。由于C-17和C-20之間的σ-鍵可以自由旋轉,C-20、C-22和C-23的相對構型難以確定。此外,C-14為含氧季碳,其相對構型也不能通過ROESY得以確定。因此,又對化合物1進行了晶體X-衍射分析,最終證實了其結構(X-衍射分析結果如圖2)。
基于以上分析,化合物1的結構最終被確定1,4-epoxy-9β,14α,15β,22α-tetrahydroxy-3,4;9,10-seco-28-nor-cycloartane-24-en-1,323,26-diolide,命名為五味子內酯素B。
五味子內酯素B(1)和lancifolilactone A(3)的結構如下
表-1.五味子內酯素B(1)的NMR波譜數據(CD3OD中測定).
No. δH(mult,J,Hz) δCHMBC(1H-13C) ROESY(1H-1H)1α4.16(d,4.5) 82.8d 2,3,10,192α,2β,19α,302α2.73(dd,4.5,17.9)37.2t 1,31α,2β2β2.35(d,17.9)3 177.6s4 86.2s5β2.29(dd,3.8,15.1)60.2d 4,6,7,10,19,29,30 7β,296α1.28(overlap) 29.3t 4,5,8 6β,7α6β1.74(overlap) 5,85β,7α7α2.14(m)24.7t 5,6,8,9,14 6β,8α,15α7β1.60(m) 5,6,8,9 5β,7α,15α8α1.60(overap) 56.8d 7 6α,189 73.3s10 101.3s11α 1.58(m)38.5t 11B,19α11β 1.28(m) 13 12β,19β12α 1.41(m)39.6t 13 12β,1812β 1.98(overlap) 13 12α13 46.3s14 87.6s15α 3.73(d,3.5) 77.2d 13,14,17 7α,16α,16β16α 1.88(m)36.0t 13,20 15α,16β16β 1.58(overlap) 13,1717β 1.94(m)54.7d 20 16β18 1.00(s)18.2q 12,13,14,17 8,12α19α 2.03(ABd,15.9)47.0t 1,8,111α,8α,11α,19β19β 1.75(ABd,15.9) 1,5,10,1111β,19α20 1.98(m)38.3d 17,21,22,23 16β,21,22,2321 0.98(d,4.5) 18.1q 17,20,22 20,2322 3.63(dd,2,6.8) 73.8d 20,21,23,24,20,21,2323 5.04(d,1.8) 83.6,d22,24,25 16β,20,21,2224 7.08(d,1.8) 149.9d 23,25,26,27 23,2725 131.3s26 177.0s27 1.78(s) 10.6q 24,25,2629 1.19(s) 30.0q 4,5,30530 1.04(s) 23.5,q4,5,291,19α
實施例2五味子內酯素C(2)(1,414,15-diepoxy-9β,22α-dihydroxy-3,49,10-seco-28-nor-cycloartane-24-en-1,323,26-diolide,2)(以下簡稱化合物2)的制備干燥小花五味子(Schisandra micrantha A.C.Smith)莖和葉6.8kg,粉碎后用丙酮水溶液室溫浸泡3次(每次25升左右),提取液合并,減壓蒸餾除去丙酮后,靜置過夜,濾除沉積的色素,濾液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回收溶劑后,得乙酸乙酯部分(170g)。乙酸乙酯部分用300g粗硅膠(80-100目)拌樣,1.4kg硅膠(100-200目)以粗短型硅膠柱進行粗分離,氯仿∶丙酮(1∶0→6∶4)梯度洗脫,每1000ml為一個餾分,共300份。TLC監測合并相同的部分,得到8個主要部分。其中第15-18份(15g,部位3)用MCI-gel CHP 20P(50→90%MeOH-H2O)處理后得3個主要部分Fr.3a-C。Fr.3b(60%MeOH,9g)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10∶1∶1)為洗脫劑進行硅膠柱層析,每100ml為一個餾分,共185份,其中第121-135份經硅膠柱層析,以CHCl3-MeOH(50∶1)為洗脫劑,重結晶后得化合物1(34mg)。第105-120份經硅膠柱層析,以CHCl3-MeOH(50∶1)為洗脫劑,共收集105份餾分(每份100ml),第54-60份再以石油醚-乙酸乙酯(3∶1)為洗脫劑進行硅膠柱層析,經反復純化和重結晶后得化合物2(11mg)。
化合物2,無色柱狀結晶。綜合分析EI MS([M]+,m/z 516)、HRESI MS([M+Na]+,m/z 539.2634)和NMR數據得其分子式為C29H40O8,不飽和度為10。EI MS給出弱的分子離子峰m/z 516,另外還有2個較強的碎片離子m/z 498([M-H2O]+)和480([M-2H2O]+),說明分子中存在羥基。化合物2的13C NMR譜和DEPT譜顯示出29個碳信號5個甲基(δ10.6,14.6,15.3,23.0,29.4),7個亞甲基(δ24.0,27.0,31.4,31.9,36.5,38.5,46.3),8個次甲基(δ39.9,44.7,45.9,54.7,59.2,72.8,82.0,82.1),1個三取代的雙鍵(δ130.2,148.8),5個季碳(δ41.7,72.7,73.8,84.8,99.3)和2個酯基(δ174.9,175.4)。
將化合物2和1的13C NMR數據(表-2)進行認真地比較,發現二者在A~C環和F環的化學位移值非常接近,而在C-8和C-12~C-17區域的化學位移值有所差別。結合HMQC譜分析,化學位移在δH3.36(1H,br s),δC54.7(d)和δC72.7(s)的信號,顯示出三取代三元氧環的存在。HMBC譜中H-7β,H-12α和Me-18與C-14的明顯相關,以及H-8和C-15的相關信號,將該三元氧環定位于C-14和C-15之間。
化合物2的相對立體化學可由對ROESY譜的分析得到。C-1~C-10結構片段的相對構型與化合物1完全一致。H-15與H-7α,H-8和H-16α的ROESY相關,表明H-15為α-取代,因此三元氧環應位于E環的上方,為β-取向。H-17和H-12β的NOE相關將H-17定位于β-取向。
綜上所述,化合物2的結構被確定為1,414,15-diepoxy-9β,22α-dihydroxy-3,49,10-seco-28-nor-cycloartane-24-en-1,323,26-diolide,命名為五味子內酯素C。其結構最終由單晶X-衍射得到證實(圖3)。
五味子內酯素C(2)的結構式如下
表-2.五味子內酯素C(2)的NMR波譜數據(CD3OD中測定).
實施例3以實施例1或2為活性天然先導化合物,進行結構修飾,得到式(1)所示的其他衍生物,作為本發明藥物活性成分。
實施例4片劑活性成分10mg 乳糖180mg 淀粉55mg 硬脂酸鎂5mg制備方法將活性成分、乳糖和淀粉混合,用水均勻濕潤,把濕潤后的混合物過篩并干燥,再過篩,加入硬脂酸鎂,然后將混合物壓片,每片重250mg,活性成分含量為10mg。
實施例5安瓿劑活性成分2mg氯化鈉10mg制備方法將活性成分和氯化鈉溶解于適量的注射用水中,過濾所得溶液,在無菌條件下裝入安瓿瓶中。
實施例6膠囊劑活性成分10mg 乳糖187mg 硬脂酸鎂3mg制備方法將活性成分與助劑混合,過篩,均勻混合,把得到的混合物裝入硬明膠膠囊,每個膠囊重200mg,活性成分含量為10mg。
實施例7體外抗艾滋病的試驗經體外抗HIV-1活性實驗,化合物1對C8166細胞的毒性較小,CC50大于200μg/ml;對HIV-1誘導C8166細胞形成合胞體抑制的EC50為26.22μg/ml,選擇指數(S.I.值)>7.63;對HIV-感染MT-4細胞死亡的保護作用較明顯,選擇指數(SI值)大于212.8倍。實驗結果顯示,化合物1的細胞毒性較低,具有顯著的體外抗HIV-1活性,可作為治療艾滋病藥物的活性先導化合物。
體外抗HIV-1活性實驗方法1、病毒感染性的滴定HIV-1按Johnson & Byington(1990)所述方法改良進行滴定,簡述如下將HIV-1貯存液在96孔板上作4倍稀釋,10個梯度,每梯度6個重復孔,每孔加入C8166細胞50μl(3×105/ml),每孔終體積200μl,37℃,5%CO2培養。第三天補加新鮮RPMI-1640培養基100μl.第七天在倒置顯微鏡下觀察每孔中HIV-1致細胞病變效應(Cytopathic effect,CPE),以每孔是否有合胞體的形成進行判斷;按Reed & Muench方法計算病毒的TCID50(50%Tissue CultureInfection Dose),即引起細胞出現CPE的病毒上清稀釋度。
2、細胞毒性檢測4×105/ml C8166細胞懸液100ul與不同濃度的藥物溶液混合,同時設置陽性藥物AZT對照孔、不含藥物的對照孔和空白對照孔,37℃,5%CO2培養3天,采用MTT法(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 tetrazoliumbromide)檢測細胞存活率。ELx800 ELISA Reader測定OD595/630nm值。計算CC50值(50%Cytotoxic Concentration),即50%細胞存活時的藥物濃度。
3、對HIV-1誘導C8166細胞形成合胞體的抑制試驗4×105/ml C8166細胞懸液50ul與不同濃度的藥物溶液混合,加入50μlHIV-1稀釋上清50μl,M.O.I.為0.025,同時設置不含藥物的對照孔及陰性對照孔,設置陽性藥物AZT對照.37℃,5%CO2培養三天,倒置顯微鏡下(100×)計數合胞體個數。計算EC50值(50%Effective Concentration)即抑制合胞體形成50%時的藥物濃度。
4、化合物對HIV-1感染MT-4細胞死亡的保護作用試驗8×105/ml MT-4細胞懸液50μl與100μl不同濃度的藥物溶液混合,培養板的一半孔加入50μl培養基,另一半孔加入50μl HIV-1稀釋上清,M.O.I.為0.5,同時設置不含藥物的未感染或感染HIV-1的細胞對照孔及空白對照孔,設置陽性藥物AZT對照,37℃,5%CO2培養5天,采用MTT法檢測細胞存活率。EL×800 ELISA Reader測定OD595/630nm值。計算藥物對正常細胞的存活率和HIV-1感染細胞的保護率。
表3 化合物1體外抗HIV-1活性實驗毒性實驗CC50(μg/ml) >200毒性與合胞體實合胞體抑制EC50(μg/ml) 26.22驗選擇指數(SI)(CC50/EC50) >7.63CC50(μg/ml) >200MTT保護試驗EC50(μg/ml) 0.94選擇指數(SI) >212.8
權利要求
1.下述結構式(I)所示的化合物 其中R1,R2,R9,R16=-CH3,-CH2OH,-CHO,-COOH,-COOR(R為烷基或芳基);R14=-CH3,=CH2,-CH2OH,-CHO,-COOH,-COOR(R為烷基或芳基);R3,R4,R5,R6,R7,R8,R10,R11,R12,R13,R15=-H,-OH,-OCOR(R為烷基或芳基),-OR(R為烷基或芳基),-C=O,-X(鹵素),氨基(amino),烴氨基(alkylamino),芳氨基(arylamino),酰氨基(acylmino);R3R4,R4R5,R5R6,R6R7,R7R8,R8R9,R10R11,R11R12,R12R13=雙鍵,氧橋,-OCH2O-;以及以上各化合物與鹽酸,硫酸,硝酸,醋酸,磷酸和檸檬酸等所形成的鹽。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化合物,其中當R1=R14=β-CH3,R2=R9=α-CH3,R3,R4,R7,R8,R12=H,R5=α-H,R6=R11=β-OH,R10=R15=α-OH時,化合物為1,4-epoxy-9β,14α,15β,22α-tetrahydroxy-3,4:9,10-seco-28-nor-cycloartane-24-en-1,3:23,26-diolide,即五味子內酯素B(1)。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化合物,其中當R1=R14=β-CH3,R2=R9=α-CH3,R3,R4,R7,R8,R12=H,R5=α-H,R6=β-OH,R15=α-OH,R10=R11=β-O-(氧橋)時,化合物為1,4:14,15-diepoxy-9β,22α-dihydroxy-3,4:9,10-seco-28-nor-eycloartane-24-en-1,3:23,26-diolide,即五味子內酯素C(2)。
4.權利要求1化合物的制備方法,該方法包括用常規溶劑浸提小花五味子莖和葉粗粉得到總浸膏,總浸膏用水分散后用有機溶劑萃取得到萃取物,萃取物經反復柱層析分離后得到。
5.按照權利要求4的方法,溶劑可采用60%-100%的丙酮、乙醇、甲醇中的任意一種;浸提可采用冷浸或熱回流;萃取的有機溶劑可采用乙酸乙酯、氯仿、乙醚、石油醚、苯中的任意一種。
6.用于治療艾滋病的藥物組合物,其中含有治療有效量的權利要求1化合物和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
7.權利要求1化合物在制備逆轉錄酶抑制劑藥物中的應用。
8.權利要求1化合物在制備抗艾滋病藥物中的應用。
全文摘要
提供式(I)所示的化合物,其制備方法,以該類化合物為活性成分的藥物組合物,其中含有治療艾滋病有效量的式(I)化合物五味子內酯素及可藥用載體和/或賦形劑,以及它們在治療艾滋病的藥物和逆轉錄酶抑制劑藥物中的應用。
文檔編號A61P31/00GK1634922SQ200410040750
公開日2005年7月6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24日 優先權日2004年9月24日
發明者李蓉濤, 孫漢董, 鄭永唐, 王睿睿, 楊柳萌, 林中文, 趙勤實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