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髖臼壁骨折輔助復位塑形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骨科臨床對髖白壁骨折進行塑形復位的器具,屬于骨科醫療器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髖白骨折是一種極其嚴重的損傷。近年來,高能量損傷導致的髖白骨折日益增多, 手術治療已成為移位髖白骨折治療的金標準。隨著內固定技術的發展,髖白骨折手術的治愈率較前有明顯提高,但因骨折部位復雜的解剖特點及功能要求,髖白骨折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仍居高不下。創傷性關節炎是術后主要的并發癥之一,如能有效控制,將極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研究顯示,髖白骨折的復位質量是影響髖白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對于髖白壁骨折,尤其是后壁粉碎骨折,必須使骨折解剖復位。如果骨折塊不能解剖復位,骨折塊就不容易固定,很可能導致骨折碎塊吸收,患者將極易發生髖關節后脫位。因此如何提高髖白骨折的復位質量,是骨科醫生面臨的重要課題。目前在進行粉碎性髖臼壁的復位手術中,要將多個骨折塊按照原位置擺放有很大的難度,造成手術時間長、骨折塊擺放不平整等很多問題,甚至不得不舍棄部分骨折塊。迄今為止,如何使髖白壁粉碎性骨折治療中的多個骨折塊完整復位在臨床手術中一直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為了更好地提高髖白骨折,尤其是髖白壁的復位質量,有必要開發一種髖白壁骨折輔助復位塑形器。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使髖白壁粉碎性骨折的骨折塊良好復位的髖白壁骨折輔助復位塑形器。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髖白壁骨折輔助復位塑形器,它由托板和夾緊裝置組成,托板為有弧度的平板,托板的弧度與髖白壁的后壁面的弧度相匹配,托板的面積大于髖白壁骨折的面積,夾緊裝置連接在托板的后底邊上,夾緊裝置分別位于托板的兩側,夾緊裝置分別與骨折部分兩側的完好的髖白壁相對應。上述髖白壁骨折輔助復位塑形器,所述夾緊裝置為卡扣,卡扣由有彈性的金屬或塑料部件構成,卡扣的后端與托板的底部邊緣相連接,卡扣的前端與骨折部分兩側的完好的髖白壁上面相對應。上述髖白壁骨折輔助復位塑形器,所述夾緊裝置為彈簧夾,彈簧夾由彈簧鋼絲彎曲構成,彈簧夾的一端與托板的底部邊緣相連接,彈簧夾中部的彈性夾持部分與骨折部分兩側的完好的髖白壁相對,彈簧夾的另一端為把手。本發明的有益之處在于
在進行髖白壁粉碎性骨折的骨折塊復位時,可以將本發明的托板放置在髖白壁骨折位置的下方,托板的板面與髖白壁的后壁面相齊平,用夾緊裝置將托板與髖白壁固定,將粉碎性骨折塊放置在托板的上表面,即可將骨折塊完好復位,進而可以進行以下的手術操作,在骨折塊完整連接固定后即可將夾緊裝置松開,撤除托板。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以極為簡單的器具解決了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的髖白壁粉碎性骨折塊復位的難題,大大減小了臨床手術的難度,縮短了手術的時間,為患者后期的康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本發明可以用于髖臼壁、前壁等多個部位的骨折的臨床治療。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2是本發明的一種夾緊裝置的正視圖; 圖3是圖2的側視圖; 圖4是圖2的俯視圖; 圖5是本發明的另一種夾緊裝置的正視圖; 圖6是圖5的側視圖; 圖7是圖5的俯視圖。圖中標記如下髖臼壁1、骨折塊2、托板3、夾緊裝置4、卡扣5、彈簧夾6。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由托板3和夾緊裝置4組成。圖中顯示,托板3為有弧度的平板,托板3的弧度與髖臼壁1后壁面的弧度相匹配,托板3的面積大于髖白壁1骨折的面積。夾緊裝置4連接在托板3的后底邊上,夾緊裝置4分別位于托板3的兩側,兩側夾緊裝置4之間的距離大于髖臼壁1骨折的橫向寬度,夾緊裝置4分別夾緊在與骨折部分兩側的完好的髖白壁1上。為了達到更好的擺放骨折塊2 的目的,托板3的下邊緣可以有向上的凸起邊,凸起邊擋住骨折塊2,可以防止骨折塊2向下滑動,便于醫生更好地操作。圖中顯示,一種夾緊裝置4為卡扣5。卡扣5由有彈性的金屬或塑料部件構成,卡扣5的后端與托板3的底部邊緣相連接,卡扣5的前端依靠卡扣5的彈性卡緊在骨折部分兩側的完好的髖臼壁1上。圖中顯示,另一種夾緊裝置4為彈簧夾6,彈簧夾6由彈簧鋼絲彎曲構成,彈簧夾6 的一端與托板3的底部邊緣相連接,彈簧夾6中部的彈性夾持部分夾緊在骨折部分兩側的完好的髖臼壁1上,彈簧夾6的另一端為把手。除了上述兩種夾緊裝置4外,其它可以將托板3夾緊固定在髖白壁1的夾緊器件, 如市場上出售的文件夾,因數量繁多不能一一窮舉,都應該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圖中顯示,本發明在使用時,將托板3放置在髖臼壁1骨折位置的下方,托板3的板面與髖白壁1的后壁面相齊平,用夾緊裝置4將托板3與髖白壁1固定,將粉碎性骨折塊 2放置在托板3的上表面,即可將骨折塊2完好復位。這種復位器可用于髖白后壁、前壁等多個部位的骨折。本發明在臨床實際應用中有如下特點
(1)遵循個體化設計。本發明在臨床中可以根據患者的骨折損傷部位進行個體化設計, 托板3的面積與弧度要與患者損傷部位的面積和弧度相匹配,這樣在骨折塊2固定時可以準確地復原損傷前的解剖位置。為了更好地進行骨折塊2的塑形復位,對于單側髖白損傷的患者,可以使用X光機對未損傷的對側髖臼進行拍片,以此為參照物,比照確定損傷部位的解剖形狀,制作適合于該患者的托板3。除此之外,還可以提前制作多種規格的托板3,托板3的面積和弧度分別適應不同的骨折面積大小和髖白壁1的不同部位。在手術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托板3進行選擇,或者進行再加工調整,使托板3完全符合患者的情況,達到最佳的使用效果。(2)采用新材料。為了在手術中對骨折塊2的位置和固定連接效果進行更好的監測,托板3應該采用能透過X射線的新材料,使得手術情況可以通過X光機顯示在電腦顯示屏上,以便醫生進行觀察和確認,或進一步采取相應的措施。(3)多種組合方式。為了適應不同患者的不同部位的損傷治療的需要,托板3和夾緊裝置4可以采用多種組合方式,如托板3和夾緊裝置4采用一體結構,或托板3和夾緊裝置4采用分體結構。采用分體結構時,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夾緊裝置4,如卡扣、彈簧夾、雙面文件夾等。
權利要求
1.一種髖白壁骨折輔助復位塑形器,其特征在于它由托板(3)和夾緊裝置(4)組成, 托板(3)為有弧度的平板,托板(3)的弧度與髖臼壁(1)的后壁面的弧度相匹配,托板(3) 的面積大于髖白壁(1)骨折的面積,夾緊裝置(4)連接在托板(3)的后底邊上,夾緊裝置(4) 分別位于托板(3)的兩側,夾緊裝置(4)分別與骨折部分兩側的完好的髖白壁(1)相對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髖白壁骨折輔助復位塑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裝置(4) 為卡扣(5),卡扣(5)由有彈性的金屬或塑料部件構成,卡扣(5)的后端與托板(3)的底部邊緣相連接,卡扣(5)的前端與骨折部分兩側的完好的髖白壁(1)上面相對應。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髖白壁骨折輔助復位塑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裝置(4) 為彈簧夾(6),彈簧夾(6)由彈簧鋼絲彎曲構成,彈簧夾(6)的一端與托板(3)的底部邊緣相連接,彈簧夾(6)中部的彈性夾持部分與骨折部分兩側的完好的髖白壁(1)相對,彈簧夾 (6)的另一端為把手。
全文摘要
一種髖臼壁骨折輔助復位塑形器,屬于骨科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用于骨科臨床對髖臼壁骨折進行塑形復位,其技術方案是它由托板和夾緊裝置組成,托板為有弧度的平板,托板的弧度與髖臼壁的弧度相匹配,托板的面積大于髖臼壁骨折的面積,夾緊裝置連接在托板的后底邊上,分別位于托板的兩側,分別與骨折部分兩側的完好的髖臼壁相對應。本發明在使用時,將托板放置在髖臼壁骨折位置的下方,板面與髖臼壁的后壁面相齊平,用夾緊裝置將托板與髖臼壁固定,將骨折塊放置在托板的上表面,即可將骨折塊完好復位。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以極為簡單的器具解決了髖臼壁粉碎性骨折塊復位的難題,可以用于多個部位的骨折的臨床治療。
文檔編號A61B17/80GK102551869SQ20121002330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2日
發明者侯智勇, 張奇, 張英澤, 陳偉 申請人:張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