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聰耳、明目的復合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聰耳、明目的復合中藥制劑,該制劑是由牛膝、制何首烏、枸杞子、蒼耳子、覆盆子等17味中藥,經過一系列步驟加工調制而成的。發明人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在古代驗方的基礎上,經過優化重組,獲得新的配方和適合放大生產的加工工藝,由此獲得的制劑可以治療肝腎虛虧、耳聾目暗、腎中實邪、須發早白、腰膝酸軟等癥,具有良好的臨床試驗效果。
【專利說明】—種聰耳、明目的復合中藥制劑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聰耳、明目的復合中藥制劑,屬于中草藥制劑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靈樞?口問篇》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耳為全身經絡分布最密的地方,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的別氣都走于耳,此外還有許多經脈注于耳。耳朵上有260個穴位,前面200個穴位,耳背60個穴位。祖國醫學認為,人的耳朵就像一個倒置的胎兒,人體的每一個器官和部位在耳朵上都有相應的代表點一穴位。所以耳和全身的關系非常密切耳的衰退也就是全身器官的衰退。耳好全身好,延年又益壽。
[0003]肝腎陰虧也是人們比較關注、常常掛在口頭的一個病證,它是肝腎兩臟陰液均不足的證候。表現為:頭暈目眩,或頭脹視朦,耳鳴健忘,失眠多夢,咽干口燥,腰膝酸軟,脅肋不適,手足心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經少,舌紅而干,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或細而無力等。
[0004]先天稟賦不足,后天精氣易虧,如因用力過度,或房事太甚,均可導致腎中精氣虧損,陰液不足,須發不榮而頭發過早地變白。如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說:“腎氣弱則骨髓枯竭,故發變白也。”《醫學入門》也說:“因房勞損發易白”。腎陰虧損致早白者,多見于中年人,亦可見于青少年。白發的出現一般先是偶然見到數根,以后數量逐漸增多,或黑發色變灰淡,再由灰淡變為灰白,甚則頭發全部變白。一般多無自覺癥狀,有的可見頭發稀疏脫落。中年患者可伴見頭暈眼花,耳鳴耳聾,腰膝酸軟,夜尿頻數。舌紅或暗胖,脈虛弦或細數等癥狀。
[0005]
【發明內容】
:
發明人提供了一種聰耳、明目的復合中藥制劑的配方和制作工藝。發明人依據中醫理論和自身行醫多年的經驗,在古代驗方的基礎之上,結合現代人的飲食生活特點,重新組方、摸索研究,形成本發明的配方和制作工藝,通過該配方和制作工藝獲得的成品,可以治療肝腎虛虧、耳聾目暗、腎中實邪、須發早白、腰膝酸軟等癥,用之于臨床,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發明人在研制的過程中,兼顧了制劑付諸工業化生產的條件,因此所得制作工藝操作簡便、設備簡單、成本低、易于推廣應用。該制劑的配方為(以重量計):牛膝18、制何首烏12、蒼耳子23、枸杞子20、覆盆子35、天門冬8、懷山藥23、熟地黃17、防風7、白茯苓13、山萸肉26、五味子9、遠志11、木通20、人參12、當歸13、牛蒡子(炒)15。
[0006]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A、按照配方(以重量計):牛膝18、制何首烏12、蒼耳子23、枸杞子20、覆盆子35、天門冬
8、懷山藥23、熟地黃17、防風7、白茯苓13、山萸肉26、五味子9、遠志11、木通20、人參12、當歸13、牛蒡子(炒)15,精確稱取各味藥材,分別粉碎,放入容器中; B、加入10-15倍重量的凈化水,浸泡5-8小時,常壓煎煮4-5小時,過濾,獲得濾液I;
C、將B步驟濾渣加5-9倍重量的凈化水,常壓煎煮3-4小時,過濾,獲得濾液2;
D、將C步驟濾渣再加5-9倍重量的凈化水,常壓煎煮3-4小時,過濾,獲得濾液3;E、把濾液1、濾液2和濾液3混合在一起,加入蔗糖,使糖的含量為2-4%;
F、將E步驟所得溶液蒸餾濃縮至原體積的2/3,冷卻,無菌條件下灌裝,即為成品。
[0007]所得成品味甜、微苦,呈棕褐色、澄清透明、略有沉淀。
[0008]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
1、發明人發明了一種新的中藥組方和制作工藝,所獲得的成品可以治療肝腎虛虧、耳聾目暗、腎中實邪、須發早白、腰膝酸軟等癥,有更好的臨床效果。
[0009]2、本發明的生產工藝操作簡便、設備簡單、成本低、易于推廣應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10]實施例1:
A、按照配方精確稱取各味藥材:牛膝180g、制何首烏120g、蒼耳子230g、枸杞子200g、覆盆子350g、天門冬80g、懷山藥230g、熟地黃170g、防風70g、白茯苓130g、山萸肉260g、五味子90g、遠志110g、木通200g、人參120g、當歸130g、牛蒡子(炒)150g,分別粉碎,放入容
器中;
B、加入10倍重量的凈化水,浸泡5小時,常壓煎煮4小時,過濾,獲得濾液I;
C、將B步驟濾渣加5倍重量的凈化水,常壓煎煮3小時,過濾,獲得濾液2;
D、將C步驟濾渣再加5倍重 量的凈化水,常壓煎煮3小時,過濾,獲得濾液3;
E、把濾液1、濾液2和濾液3混合在一起,加入蔗糖,使糖的含量為2%;
F、將E步驟所得溶液蒸餾濃縮至原體積的2/3,冷卻,無菌條件下灌裝,即為成品。
[0011]實施例2:
A、按照配方精確稱取各味藥材:牛膝180g、制何首烏120g、蒼耳子230g、枸杞子200g、覆盆子350g、天門冬80g、懷山藥230g、熟地黃170g、防風70g、白茯苓130g、山萸肉260g、五味子90g、遠志110g、木通200g、人參120g、當歸130g、牛蒡子(炒)150g,分別粉碎,放入容
器中;
B、加入15倍重量的凈化水,浸泡8小時,常壓煎煮5小時,過濾,獲得濾液I;
C、將B步驟濾渣加9倍重量的凈化水,常壓煎煮4小時,過濾,獲得濾液2;
D、將C步驟濾渣再加9倍重量的凈化水,常壓煎煮4小時,過濾,獲得濾液3;
E、把濾液1、濾液2和濾液3混合在一起,加入蔗糖,使糖的含量為4%;
F、將E步驟所得溶液蒸餾濃縮至原體積的2/3,冷卻,無菌條件下灌裝,即為成品。
[0012]實施例3:
A、按照配方精確稱取各味藥材:牛膝180g、制何首烏120g、蒼耳子230g、枸杞子200g、覆盆子350g、天門冬80g、懷山藥230g、熟地黃170g、防風70g、白茯苓130g、山萸肉260g、五味子90g、遠志110g、木通200g、人參120g、當歸130g、牛蒡子(炒)150g,分別粉碎,放入容
器中;
B、加入13倍重量的凈化水, 浸泡7小時,常壓煎煮4.5小時,過濾,獲得濾液I ;
C、將B步驟濾渣加7倍重量的凈化水,常壓煎煮3.5小時,過濾,獲得濾液2 ;
D、將C步驟濾渣再加7倍重量的凈化水,常壓煎煮3.5小時,過濾,獲得濾液3 ;
E、把濾液1、濾液2和濾液3混合在一起,加入蔗糖,使糖的含量為3%;
F、將E步驟所得溶液蒸餾濃縮至原體積的2/3,冷卻,無菌條件下灌裝,即為成品。[0013]實施例4:
A、按照配方精確稱取各味藥材:牛膝180g、制何首烏120g、蒼耳子230g、枸杞子200g、覆盆子350g、天門冬80g、懷山藥230g、熟地黃170g、防風70g、白茯苓130g、山萸肉260g、五味子90g、遠志110g、木通200g、人參120g、當歸130g、牛蒡子(炒)150g,分別粉碎,放入容
器中;
B、加入12倍重量的凈化水,浸泡6小時,常壓煎煮4.2小時,過濾,獲得濾液I ;
C、將B步驟濾渣加6倍重量的凈化水,常壓煎煮3.2小時,過濾,獲得濾液2 ;
D、將C步驟濾渣再加6倍重量的凈化水,常壓煎煮3.2小時,過濾,獲得濾液3 ;
E、把濾液1、濾液2和濾液3混合在一起,加入蔗糖,使糖的含量為2.5% ;
F、將E步驟所得溶液蒸餾濃縮至原體積的2/3,冷卻,無菌條件下灌裝,即為成品。
[0014]實施例5:
A、按照配方精確稱取各味藥材:牛膝180g、制何首烏120g、蒼耳子230g、枸杞子200g、覆盆子350g、天門冬80g、懷山藥230g、熟地黃170g、防風70g、白茯苓130g、山萸肉260g、五味子90g、遠志110g、木通200g、人參120g、當歸130g、牛蒡子(炒)150g,分別粉碎,放入容
器中;
B、加入10倍重量的凈化水,浸泡6小時,常壓煎煮5小時,過濾,獲得濾液I;
C、將B步驟濾渣加8倍重量的凈化水,常壓煎煮4小時,過濾,獲得濾液2;
D、將C步驟濾渣再加6倍重量的凈化水,常壓煎煮3小時,過濾,獲得濾液3;
E、把濾液1、濾液2和濾液3混合在一起,加入蔗糖,使糖的含量為4%;
F、將E步驟所得溶液蒸餾濃縮至原體積的2/3,冷卻,無菌條件下灌裝,即為成品。
[0015]通過以上實施例,所獲得的成品品質均符合要求,味道和外觀也均復合“味甜、微苦,呈棕褐色、澄清透明、略有沉淀”等特征。
【權利要求】
1.一種聰耳、明目的復合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劑的配方為(以重量計):牛膝18、制何首烏12、蒼耳子23、枸杞子20、覆盆子35、天門冬8、懷山藥23、熟地黃17、防風7、白茯苓13、山萸肉26、五味子9、遠志11、木通20、人參12、當歸13、牛蒡子(炒)15。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聰耳、明目的復合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劑的加工工藝為: A、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方配比,精確稱取各味藥材,分別粉碎,放入容器中; B、加入10-15倍重量的凈化水,浸泡5-8小時,常壓煎煮4-5小時,過濾,獲得濾液I; C、將B步驟濾渣加5-9倍重量的凈化水,常壓煎煮3-4小時,過濾,獲得濾液2; D、將C步驟濾渣再加5-9倍重量的凈化水,常壓煎煮3-4小時,過濾,獲得濾液3; E、把濾液1、濾液2和濾液3混合在一起,加入蔗糖,使糖的含量為2-4%; F、將E步驟所得溶液蒸餾濃縮至原體積的2/3,冷卻,無菌條件下灌裝,即為成品。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聰耳、明目的復合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劑用于治療肝腎虛虧、耳聾目暗、`腎中實邪、須發早白、腰膝酸軟。
【文檔編號】A61P27/16GK103877350SQ201210561502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1日
【發明者】趙廣波 申請人:青島百草匯中草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