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抗菌、抗病毒的豬病防治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組合物,具體涉及一種抗菌、抗病毒的豬病防治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近年來,豬病毒感染性疾病成為獸醫臨床面臨的一類多發病、難治病。目前對病毒感染的預防主要依靠疫苗接種,由于病毒種類較多及病毒變異等原因,目前尚缺乏針對性強的疫苗。因此,該類疾病一旦爆發,控制仍存在較大難度;臨床用于干擾病毒復制的藥物雖有一定的控制病毒繁殖的作用,但在抗病毒的同時,對豬后續生長的影響存在太多的未知,亦大大增加了豬肉的食用風險。目前動物生產存在疾病多、亂,藥物使用泛濫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動物的機體健康和人類的食品安全。
為了規避上述風險,中藥在豬病毒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已開始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諸如板藍根、穿心蓮等,它們通過殺滅病毒、抑制病毒繁殖及/或提高豬自身的免疫力等途徑對疾病發揮預防作用,因此,中醫藥為豬病毒性疾病提供了嶄新的防治手段,然而,隨著中藥應用的不斷推開,問題也接踵而來,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1.長期以苦寒或某一類偏性中藥作飼料添加劑,未能體現預防與治療之間的區別,其后果反而影響了豬的攝食,導致了豬腸道菌群的失調及豬對飼料中營養的有效吸收;
2.單味中藥添加劑的長期應用,易使病毒產生對相關添加劑的藥物耐受;
3.中藥飼料添加劑制劑工藝簡單,降低了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浪費了原藥材,加大了添加劑的成本,阻礙了在生產實踐中實際推廣。豬病毒性疾病是一類多發與難治性疾病,至今尚缺乏理想的治療辦法。它可以引起仔豬死亡,成豬掉膘,飼料報酬降低,增加豬飼養過程中人工費和藥費的開支等,是危害養豬業的重要疾病。豬病毒性疾病防治現狀分析1.免疫預防
目前,大多病毒性疾病已有疫苗給母豬注射,仔豬通過吮吸母乳獲得抗體,因此接種疫苗是預防仔豬發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疫苗使用存在諸多問題1)缺乏針對性的疫苗,無法有效控制病毒性疾病;2)病毒性疾病的產生往往存在混合因素,只對其中一兩種采取措施,而其他因素得不到控制,則常表現為疫苗無效、或收效不大;3)很多養殖場的豬只在接種疫苗時已處于感染潛伏期或感染強毒早期;4)病原體發生不同程度的變異,原來的疫苗已不能達到預期的免疫效力。2.藥物治療
目前豬病毒性疾病仍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但為了防止繼發感染,常進行對癥療法,如應用腸道抗菌藥如痢特靈、氟派酸等預防繼發感染。藥物治療手段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因此在治療時仍以預防為主。而在防治的過程中即存在抗生素的濫用情況。在豬飼料中長期使用抗生素有以下負面效應細菌耐藥性的產生;
畜禽免疫力下降;畜禽內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在畜產品和環境中造成殘留,產生食品安全問題。3.抗生素替代品應用
在豬病毒性疾病防治的過程中,抗生素替代品有1)微生態制劑。它是動物有益菌經厭氧發酵生產的菌劑。這種菌劑加入飼料中,在消化道內形成優勢有益菌群,保持腸道正常微生物的平衡,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2)低聚糖。低聚糖 具有調節微生態平衡的作用,同時能刺激免疫、提高動物抗病力。3)酶制劑。它可以補充內源酶的不足,從而促進動物對養分的消化吸收,增加飼料利用率。4)中藥飼料添加劑。中草藥具有直接抑制病毒和增強免疫的功效,能促進營養物質消化吸收。中藥飼料添加劑組方技術現狀分析 目前,中藥飼料添加劑使用存在幾種形式
I)將一些廢棄的藥物殘渣加工成飼料添加劑如黨參莖葉、薄荷葉粉等。2)根據中藥的藥理活性配制飼料添加劑如許多中藥對糖、脂肪、蛋白質代謝有調節作用,可提高仔豬采食量、改善消化功能、促進仔豬生長。有人用大麥芽、貫眾、何首烏配制出催肥劑“肥豬菜”。然而,缺乏中醫治則理論指導下的中藥飼料添加劑組方過程常存在下述問題1)中藥飼料添加劑使用時較少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進行藥物篩選與配伍,片面強調中藥的抗病毒藥理活性,因而易產生中藥使用安全性問題;2)中藥添加劑在使用過程中常存在單一配方應用于豬生長的始終,未能根據豬生理病理特點、豬發病期與非發病期的狀態不同區別應用添加劑,防治效果差強人意。中藥飼料添加劑制備工藝現狀分析
中藥飼料添加劑使用過程中缺乏劑型的微量化及合理的加工方法也成為制約療效的重要因素。缺乏合適的中藥劑型加工方法不僅導致養殖戶成本增加,同時稀釋了飼料的營養濃度、影響了飼料的口感和豬的攝食量。因而開展中藥飼料添加劑制備工藝研究也應成為中藥飼料添加劑研究的重要內容。
發明內容
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以上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抗菌、抗病毒的豬病防治中藥組合物(產品名稱為“祛毒散”)。本發明針對豬病毒感染的不同階段,采用扶正與祛邪序貫干預的防治體系,為豬病防治體系建立提出了新的思路。完成上述發明任務的方案是,一種抗菌、抗病毒的豬病防治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組分的重量份組成如下
半夏15-25,
黨參(或人參或太子參)10-20,
黃芩(或蒲公英)10-20,
炙甘草10-20,
干姜(或附子)10-20,
黃連(或郁金或白頭翁)5-10,
大棗(或黑棗或紅棗)10-20,
葛根(或防風或升麻)10-20。以上組合物的優化方案中各組分的重量份組成是半夏18-22,黨參13-17,黃芩13-17,炙甘草13-17,干姜13-17,黃連5_8,大棗13-17,揭根13-17。以上組合物的最佳方案中各組分的重量份組成是
半夏20,黨參15,黃芩15,炙甘草15,干姜15,黃連6,大棗15,葛根15。更為優化的方案中,以上中藥組合物的各組分,均采用粉碎到10 μ m以下的原生藥。運用現代超微粉碎技術,可將原生藥粉碎到10 μ m以下,在該細度條件下,一般藥材細胞的破壁率達90 %以上。該技術可以保持藥效學物質基礎的同時提高生物利用度,提高藥材利用率。在確保療效的同時,可以節約大量藥材,優化成本控制。使用時,采用以上中藥組合物,以飼料添加劑的形式給藥,每只豬每天用量約102-112g,最佳用量 106g。本發明針對豬病毒感染的不同階段,采用扶正與祛邪序貫干預的防治體系,為豬病防治體系建立提出了新的思路。其中扶正運用上述組合物構成的商品諸健佳,具有扶正健脾生津,行氣消脹之功,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健脾以祈“未病先防”,提高免疫力,增強抵抗力。本發明的創新點
(O以中醫治則理論為指導的中藥飼料添加劑研究與應用,跳出了以抑殺豬病毒為核心防治著眼點的傳統思維;
(2)序貫給予系列中藥飼料添加劑的創新理念,最大限度發揮添加劑防治效應;
(3)中藥材超微粉碎新技術的引入,提高了中藥原材料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對環境的污
染;
(4)最佳制備工藝研究使飼料添加劑制劑研究上升到一個全新高度。經小試、中試工藝驗證,工藝參數穩定,所得產品指標性成分含量穩定,符合飼料添加劑研發要求,工藝技術成熟。在小規模豬群的試驗驗證中,使用本發明的組方,與對照組相比,病毒性疾病的發病率降低了 40%以上,效果明顯。本產品以中醫治則理論指導下的序貫防治理論體系為基礎,根據豬病毒性疾病發病的機理和動物生產的特點,采用專利復方技術和超微粉加工工藝,對病毒性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時克服了傳統治療方法的弊端,優勢明顯。具體分析見下表
權利要求
1.一種抗菌、抗病毒的豬病防治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組分的重量份組成如下半夏15-25,黨參或人參或太子參10-20,黃芩或蒲公英10-20,炙甘草10-20,干姜或附子10-20,黃連或郁金或白頭翁5-10,大棗或黑棗或紅棗10-20,葛根或防風或升麻10-2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抗病毒的豬病防治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組分的重量份組成如下半夏18-22,黨參13-17,黃芩13-17,炙甘草13-17,干姜13-17,黃連5-8,大棗 13-17,葛根 13-17。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抗菌、抗病毒的豬病防治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組分的重量份組成如下半夏20,黨參15,黃芩15,炙甘草15,干姜15,黃連6,大棗15,葛根15。
4.根據權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抗菌、抗病毒的豬病防治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組分各組分均采用粉碎到10 μ m以下的原生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抗菌、抗病毒的豬病防治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以上中藥組合物,以飼料添加劑的形式給藥,每只豬每天用量為102-112g。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抗菌、抗病毒的豬病防治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只豬每天用量為106g。
全文摘要
抗菌、抗病毒的豬病防治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各組分的重量份組成如下半夏15-25,黨參或人參或太子參10-20,黃芩或蒲公英10-20,炙甘草10-20,干姜或附子10-20,黃連或郁金或白頭翁5-10,大棗或黑棗或紅棗10-20,葛根或防風或升麻10-20。本發明針對豬病毒感染的不同階段,采用扶正與祛邪序貫干預的防治體系,為豬病防治體系建立提出了新的思路。通過中藥成分中抗炎癥、抗應激、免疫增強劑等有效成分,能夠提高豬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豬的免疫力,達到豬病防治的功效。該產品能夠廣泛應用于養豬生產。由于目前養豬生產中超過80%的疾病都是病毒性疾病,因此,產品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文檔編號A61K36/9068GK103007233SQ201210581969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8日
發明者周春祥, 吳啟南, 周磊, 徐俊良, 曹愛兵 申請人:周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