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術后腸粘連的藥物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術后腸粘連的藥物組合物。
背景技術:
腸粘連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從病因學來說,臨床上腸粘連病人多發生于手術之后,尤其是闌尾炎或盆腔手術后并發腸粘連的機會最多。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腸管與腸管之間,腸管與腹膜之間,腸管與指導腹腔內臟器之間發生的不正常粘附。屬中醫“腸結”,“腹脹”,“腹痛”等范疇。病機為腹部手術,致血絡受傷,腹中瘀血,氣機不利,“不通則痛”,故而腹痛,腹脹,大便不暢;瘀血積而化熱故口苦。從粘連特征來講有膜狀粘連和索帶狀粘連兩種情況;從粘連的本質來講有纖維蛋白性粘連和纖維性粘連兩個類型。臨床表現輕者可無任何不適感覺或者偶爾在進食后出現輕微的腹痛腹脹等,重者可經常伴有腹痛、腹脹、排氣不暢、噯氣、大便干燥、脈細數、腹內有氣塊亂竄甚至引發不全梗阻。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西醫給予對癥治療,可暫時緩解癥狀,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中醫治療本病,以通里攻下,通絡活血,順氣寬腸為治則,臨床常根據不同癥型辨證施治。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技術上的不足,提供一種療效好、療程短、治愈率高,且無毒副作用的一種治療術后腸粘連的藥物組合物。為實現以上目的,一種治療術后腸粘連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配比的組份組成大黃4 6g、郁李仁6 8g、桅子6 9g、石膏4 6g、生地6 9g、綠豆10 15g、玄參6 8g、絲瓜絡6 8g、當歸4 6g、丹參6 10g、元胡8 10g、雞血藤4 6g、木香6 9g、積實6 9g、甘草4 6g。本發明中藥配制簡單,成本底、藥源廣,使用方便,療效快,治愈率高,無任何副作用。本發明中藥中的大黃味苦,性寒。功能主治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等功效。現代研究,具有抗菌、抗炎、解熱的功效。綠豆味甘,性涼、平,無毒。歸心、胃經。功效清熱、利水、解毒。郁李仁性平,味辛、苦、甘。功能主治潤燥滑腸,下氣,利水。用于津枯腸燥、食積氣滯、腹脹便秘、水腫、腳氣、小便不利。孕婦慎用。現代研究,具有顯著的促進小腸蠕動的作用.抗炎和鎮痛、利尿的作用。《本草求真》郁仁李,世人多合胡麻同用,以為潤燥通便之需,然胡麻功止潤燥、暖中、活血,非若郁仁性潤,其味辛甘與苦,而能入脾下氣,行氣破血之劑也。桅子味苦、性寒、無毒。入三焦經。功能主治能清瀉三焦火邪、瀉心火而除煩,為治熱病心煩、躁擾不寧之要藥,可與淡豆豉同用,現代研究,具有抑菌、致瀉、鎮痛、抗炎及治療軟組織損傷的作用。石膏味甘、辛、性大寒。歸肺、胃經。功能主治解肌清熱,除煩止渴、清熱解毒、瀉火。配白芷,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功能主治祛風濕,活血排膿,生肌止痛。《本草匯言》:白芷,上行頭目,下抵腸胃,中達肢體,遍通肌膚以至毛竅,而利泄邪氣。生地味甘,性寒。功能主治清熱、生津、潤燥、滑腸、破瘀、生新、
止痛.......玄參味甘、苦、咸;性微寒。歸肺,胃,腎經。功效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
其苦泄滑腸而通便。絲瓜絡性涼,味甘。功能主治通絡,活血,祛風。《本草再新》:通經絡,和血脈,化痰順氣。當歸味甘、辛、苦,性溫。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丹參味苦,性微寒。功效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藥性論》:治腳弱,疼痹,主中惡;治腹痛,氣作聲音嗚吼。元胡開寶本草》,性溫,味辛苦,入心、脾、肝、肺,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妙品,尤以止痛之功效而著稱于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歸納元胡有“活血,利氣,止痛,通小便”四大功效,并推崇元胡“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雞血藤味苦、甘,性溫,歸肝、腎經。功能主治補血、活血、通絡。《飲片新參》: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經脈。廣木香味辛、苦、性溫。功效理氣調中,燥濕化痰。消積氣、溫寒氣、順逆氣、達表氣、通里氣,管統一身上下內外諸氣,獨推其功。《本草》言治氣之總藥。枳實味苦、辛,性寒。功效主治積滯內停、痞滿脹痛、大便秘結、瀉痢后重、結胸。甘草味甘,性平,無毒。功能主治益氣補中、緩急止痛、瀉火解毒、調和諸藥。《別錄》溫中下氣,煩滿短氣,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以上藥物配伍,相得益彰,共奏治療術后腸粘連之功效。本發明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內服和外用結合提高療效,經過多年臨床應用驗證,能夠有效地治療該病,有效率為100%,治愈率85%以上。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病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1 :一種治療術后腸粘連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配比的組份組成大黃4 6g、郁李仁6 8g、桅子6 9g、石膏4 6g、生地6 9g、綠豆10 15g、玄參6 8g、絲瓜絡6 8g、當歸4 6g、丹參6 10g、元胡8 10g、雞血藤4 6g、木香6 9g、積實6 9g、甘草4 6g。實施例2 : —種治療術`后腸粘連的藥物組合物,由下列原料藥物配比的組份組成內服藥大黃6g、郁李仁6g、桅子9g、石膏6g、生地8g、綠豆10g、玄參8g、絲瓜絡6g、當歸6g、丹參9g、元胡8g、雞血藤6g、木香6g、積實9g、甘草6g。臨床療效總結一、一般資料本發明的中藥,多年來臨床上應用,治療病人上百例,效果頻佳。二、診斷標準有腹部手術史,臨床現狀,可因粘連程度和粘連部位而有所不同,輕者可無任何不適感覺,或者偶爾在進食后出現輕微的腹痛、腹脹等,重者可經常伴有腹痛、腹脹、排氣不暢、噯氣、大便干燥、腹內有氣塊亂竄甚至引發不全梗阻。影象學檢查可進一步可進一步確診。三、服藥方法內服藥水煎服,每日I劑,早晚分服。外用藥每日I劑,濃煎50ml患處濕敷,每次30分鐘。四、療效判斷標準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好轉癥狀明顯好轉。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五、治療效果經內服與外用結合治療該病,效果顯著,療效短,治愈率高,經統計總有效率100%,治愈率85%以上。六、典型病例1、楊XX,女,44歲。2009年秋天就診,患者主訴子宮肌瘤全切術后28天,經常出現左下腹部疼痛、有時出現牽涉痛,在大地衛生所給予山莨菪堿片口服,緩解后又復發。影響學檢查提示腸粘連。患者要求服用本發明中藥20劑。3個月后隨訪未再復發。2、鄒XX,女,28歲。2010年8月就診。患者主訴行闌尾炎切除術2個半月,下腹痛、腹脹、噯氣、排氣不暢,經常采取熱敷、電療法,效果不佳。查體小腹有壓痛。影響學檢查提示腸粘連。患者經服本發明中藥15劑,臨床癥狀完全消失,3個月后未再復發。3、周XX,男,32歲。患者主訴行化膿性闌尾炎切除術3個半月,腰兩側皮膚丘疹、水皰,伴疼痛進行性加重,用偏方治療,效果不佳。影響學檢查提示腸粘連。患者要求的用本發明中醫20劑后,臨床癥 狀完全消失,3個月后未再復發。
權利要求
1.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術后腸粘連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配比的組份制成大黃4 6g、郁李仁6 8g、梔子6 9g、石膏4 6g、生地6 9g、綠豆10 15g、玄參6 8g、絲瓜絡6 8g、當歸4 6g、丹參6 10g、元胡8 10g、雞血藤4 6g、木香6 9g、積實6 9g、甘草4 6g。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術后腸粘連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配比的組份組成大黃4~6g、郁李仁6~8g、梔子6~9g、石膏4~6g、生地6~9g、綠豆10~15g、玄參6~8g、絲瓜絡6~8g、當歸4~6g、丹參6~10g、元胡8~10g、雞血藤4~6g、木香6~9g、枳實6~9g、甘草4~6g。中醫治療本病,以通里攻下,通絡活血,順氣寬腸為治則,臨床常根據不同癥型辨證施治。
文檔編號A61K36/808GK103041029SQ20121058974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3日
發明者衣翠紅, 郭洪銀 申請人:衣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