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倒立升降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一種倒立機(床)的技術,尤指一種平躺空間更大,轉動時更加穩定及安全,且更適合年長者使用的倒立升降床。
背景技術:
保健運動機器非常多樣化,針對不同需求有各種不同的機型,其中倒立機是一種脊椎及背部的調整機器,其原理是利用地心引力的牽引力量讓脊椎背部伸展,恢復脊椎正常的排列順序,達到舒壓與脊椎保健的功效。傳統的倒立機,如中國臺灣地區的專利證書號第M409084號或第M424968號的倒立機,其結構大致為三角形的支撐架搭配設置在支撐架中央的靠背板,讓使用者躺在靠背 板上,足部固定在固定器上,利用杠桿原理而轉動靠背板,即可令使用者以腿部在上、頭部在下的方式轉動,達到脊椎背部伸展的目的。然而,在實際使用時,這種結構所產生的轉動較快速且較不穩定,很容易不小心就翻轉太快而轉動過大角度,會讓使用者受到驚嚇,尤其若使用者是年長者時,就很容易產生危險,并且靠背板的面積比較小,當使用者平躺在上方時又向后翻轉時,容易產生不安全感,所以傳統的倒立機并不適合年長者或容易有不安全感的人士使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為提供一種倒立升降床,轉動時更加穩定安全,所以更適合年長者使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為提供一種倒立升降床,床板更大,讓使用者平躺在上方更有安全感。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倒立升降床,包含一床支架、一床板、一電動升降機以及一開關。床板設于床支架的上方,床板的一端表面設有足部固定器。電動升降機,一端設于該床支架的前端中央位置,另一端則抵靠在床板的底面,開關設于床支架上,開關電性連接電動升降機,以控制電動升降機的作動,讓電動升降機控制床板轉動。在一較佳實施例中,一種倒立升降床,包含一床支架;一床板,設于該床支架的上方,該床板的一端表面設有兩個足部固定器;一電動升降機,一端設于該床支架的前端中央位置,另一端則抵靠在該床板的底面;以及一開關,設于該床支架上,該開關電性連接該電動升降機,以控制該電動升降機的作動,讓該電動升降機控制該床板轉動。所述的倒立升降床,其中該床支架具有上層架體和下層架體,該床板是設于該床支架的上層架體上方,該電動升降機是設于該床支架的下層架體前端中央位置。所述的倒立升降床,其中該床板具有光滑表面。所述的倒立升降床,其中該足部固定器具有一框體、一抵靠滾筒及一穿桿,該穿桿貫穿該抵靠滾筒中央后固定在該框體上。所述的倒立升降床,其中該框體的側邊設有多個固定孔,供該穿桿依照不同足部大小穿設于不同的固定孔內。所述的倒立升降床,其中該框體底面設有一穿設部,透過穿設部套設在床板的一端。所述的倒立升降床,其中該電動升降機抵靠于床板的那一端可朝向外側伸出,以推抵該床板轉動。 所述的倒立升降床,其中該床板的轉動角度范圍從水平至朝向上方轉動八十度,并能回復至水平狀態。所述的倒立升降床,其中該開關上至少設有停止鈕、朝上轉動鈕及朝下轉動鈕。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床板具有光滑表面。足部固定器具有一框體、一抵靠滾筒及一穿桿,穿桿貫穿抵靠滾筒中央后固定在框體上。框體的側邊設有多個固定孔,供穿桿依照不同足部大小穿設于不同的固定孔內。電動升降機抵靠于床板的那一端可朝向外側伸出,以推抵床板轉動。床板的轉動角度范圍從水平至朝向上方轉動八十度,并能回復至水平狀態。開關上至少設有停止鈕、朝上轉動鈕及朝下轉動鈕。相較于已知技術,本實用新型的倒立升降床主要透過電動升降機搭配床板的設置,使床板在轉動時比已知以杠桿原理的轉動結構更加平穩且安全,所以更適合年長者使用。再者,床板的面積較已知的靠背板更大,讓使用者躺在上方時更加有安全感。
圖I為本實用新型倒立升降床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倒立升降床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組合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倒立升降床一較佳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側視圖;以及圖4為本實用新型倒立升降床一較佳實施例的轉動狀態側視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I 倒立升降床11 床支架12 床板120 足部固定器121 框體122 抵靠滾筒123 穿桿124 固定孔125 穿設部13 電動升降機14 開關141 停止鈕142 朝上轉動鈕143 朝下轉動鈕2 使用者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藉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習此技藝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與功效。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應注意的是,以下圖式是簡化的示意圖式,而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構想,遂圖式中僅例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結構而非按照實際實施時的組件數目、形狀及尺寸繪制,其實際實施時各組件的型態、數量及比例并非以圖示為限,可依實際設計需要作變化,合先敘明。首先,請參閱圖I及圖2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倒立升降床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及立體組合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倒立升降床I包含一床支架11、一床板12、一電動升降機13以及一開關14。床支架11是長方形的架體,具有上層架體和下層架體。 床板12設于該床支架11的上層架體的上方,床板12的一端表面設有足部固定器120,足部固定器120具有一框體121、一抵靠滾筒122及一穿桿123,且框體121的側邊設有多個固定孔124,供穿桿123依照不同足部大小穿設于不同的固定孔124內,使穿桿123貫穿抵靠滾筒122中央后固定在框體121上。抵靠滾筒122供使用者的腳踝伸入并抵靠在其上。足部固定器120的框體121底面設有一穿設部125,透過穿設部125套設在床板12的一端。電動升降機13是斜向設于床支架11的下層架體前端中央位置上,另一端則抵靠在床板12的底面。電動升降機13抵靠于床板12的那一端可朝向外側伸出,以推抵床板12轉動。開關14設于床支架11上,開關14電性連接電動升降機13,以控制電動升降機13的作動,讓電動升降機13控制床板12轉動。開關14上至少設有停止鈕141、朝上轉動鈕142及朝下轉動鈕143。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床板12具有光滑表面,能降低使用者與床板12之間的摩擦力。床板12的轉動角度范圍從水平至朝向上方轉動八十度,并能回復至水平狀態。再請參閱圖3及圖4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倒立升降床一較佳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側視圖及轉動狀態側視不意圖,如圖所不,在實際使用時,使用者2是平躺在床板12表面,雙腳的腳踝的部分伸入到足部固定器120固定,此時使用者2即可固定在床板12表面,然后啟動開關14,開關14則驅動電動升降機13作動,使電動升降機13的一端抵靠在床板12底面,并控制床板12緩慢朝向上方轉動,使用者2可自行按壓開關14上的按鈕來控制床板轉動的角度及停止的時機,更能按壓按鈕而回復到水平狀態。藉此,令使用者2以腿部在上、頭部在下的方式轉動,達到脊椎背部伸展的目的。相較于已知結構,本實用新型的倒立升降床主要是透過電動升降機的慢速伸出與縮入來控制床板轉動與復位,讓床板在轉動過程中更加平穩及安全,所以更適合年長者使用,并且在轉動過程中能透過按壓開關上的按鈕自動在用戶認為最適當的角度停止,所以操作時更加便利且安全。再者,床板的面積大,讓使用者平躺在床板上時更加有安全感,另外足部固定器更能因應不同大小的腳踝來調整,更能提升使用時的安全性及實用性。本實用新型的倒立升降床,讓使用者使用時,猶如躺在床上,能提升使用者的安全感,并且轉動時更加穩定,能提升使用者的安全性,避免轉動太快速或不穩定而產生危險,且更適合年長者使用。 雖然前述的描述及圖式已揭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必須了解到各種增添、許多修改和取代可能使用于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而不會脫離如所附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的本實用新型原理的精神及范圍。熟悉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一般技藝者將可體會,本實用新型可使用于許多形式、結構、布置、比例、材料、組件和組件的修改。因此,本文于此所揭示的實施例應被視為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應由后附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并涵蓋其合法均等物,并不限于先前的描述。·
權利要求1.一種倒立升降床,包含 一床支架; 一床板,設于該床支架的上方,該床板的一端表面設有兩個足部固定器; 一電動升降機,一端設于該床支架的前端中央位置,另一端則抵靠在該床板的底面;以及 一開關,設于該床支架上,該開關電性連接該電動升降機,以控制該電動升降機的作動,讓該電動升降機控制該床板轉動。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倒立升降床,其中該床支架具有上層架體和下層架體,該床板是設于該床支架的上層架體上方,該電動升降機是設于該床支架的下層架體前端中央位置。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倒立升降床,其中該床板具有光滑表面。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倒立升降床,其中該足部固定器具有一框體、一抵靠滾筒及一穿桿,該穿桿貫穿該抵靠滾筒中央后固定在該框體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倒立升降床,其中該框體的側邊設有多個固定孔,供該穿桿依照不同足部大小穿設于不同的固定孔內。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倒立升降床,其中該框體底面設有一穿設部,透過穿設部套設在床板的一端。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倒立升降床,其中該電動升降機抵靠于床板的那一端可朝向外側伸出,以推抵該床板轉動。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倒立升降床,其中該床板的轉動角度范圍從水平至朝向上方轉動八十度,并能回復至水平狀態。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倒立升降床,其中該開關上至少設有停止鈕、朝上轉動鈕及朝下轉動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倒立升降床,包含一床支架、一床板、一電動升降機以及一開關。床板設于床支架的上方,床板的一端表面設有足部固定器。電動升降機一端設于床支架的前端中央位置,另一端則抵靠在床板的底面。開關設于床支架上,開關電性連接電動升降機,以控制電動升降機的作動,讓電動升降機控制床板轉動。藉此,讓使用者的平躺空間更大,且轉動更穩定更安全,更適合年長者使用。
文檔編號A61H1/02GK202682288SQ201220346220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7日
發明者吳基華 申請人:吳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