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龍總皂苷在制備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藥物中的應用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發現了穿山龍總皂苷具有顯著改善胰島素抵抗、可降低高血糖模型血糖含量并增加其肝/肌糖原含量、調節糖脂代謝紊亂的作用,發明了穿山龍總皂苷在制備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藥物中的應用。尤其是在制備治療急性高血糖、Ⅱ型糖尿病或遺傳性糖尿病藥物中的應用,以及在制備治療糖尿病誘導的骨質疏松藥物或在制備治療糖尿病誘導的腎功能減退藥物中的應用。
【專利說明】穿山龍總皂苷在制備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藥物中的應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有效成分的新用途,尤其是一種從穿山龍中提取的穿山龍總皂苷在制備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藥物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0002]糖尿病是威脅全人類健康的代謝紊亂性疾病,其病程較長,如長期得不到良好控制者,易于合并多種并發癥,糖尿病并發癥幾乎涉及到了人體的各個臟器,稱之為“百病之源”。化學合成藥物在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方面具有諸多不足,而中藥及其有效成分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0003]穿山龍為薯菌科(iT/oscoreaceae)植物穿山薯菌(Af1Scoreanipponica Makino)的干燥根莖,別名穿龍骨、穿地龍、狗山藥、穿山骨、地龍骨、串山龍等。穿山龍藥材氣微、味苦澀、性溫,具有活血舒筋、消食利水、祛痰截瘧和祛風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療風寒濕痹、慢性氣管炎、消化不良、勞損扭傷和瘧疾等癥。穿山龍總皂苷含有薯蕷皂苷、甲基薯蕷皂苷、原甲基薯蕷皂苷等多種天然留體皂苷類化合物,具有調節免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改善心腦血管功能、祛痰、抗腫瘤等多種藥理作用。但是,迄今為止,未見有穿山龍總皂苷在制備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藥物的研究報道。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發現了穿山龍總皂苷具有顯著改善胰島素抵抗、可降低高血糖模型血糖含量并增加其肝/肌糖原含量、調節糖脂代謝紊亂的作用,發明了一種穿山龍總皂苷在制備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藥物中的應用。
[0005]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穿山龍總皂苷在制備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藥物中的應用。
[0006]所述的穿山龍總皂苷在制備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藥物中的應用,是在制備治療急性高血糖、II型糖尿病或遺傳性糖尿病藥物中的應用。
[0007]所述的穿山龍總皂苷在制備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藥物中的應用,是在制備治療糖尿病誘導的骨質疏松藥物或在制備治療糖尿病誘導的腎功能減退藥物中的應用。
[0008]本發明發現了穿山龍總皂苷具有顯著改善胰島素抵抗、可降低高血糖模型血糖含量并增加其肝/肌糖原含量、調節糖脂代謝紊亂的作用,發明了穿山龍總皂苷在制備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藥物中的應用。尤其是在制備治療急性高血糖、II型糖尿病或遺傳性糖尿病藥物中的應用,以及在制備治療糖尿病誘導的骨質疏松藥物或在制備治療糖尿病誘導的腎功能減退藥物中的應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穿山龍總皂苷對II型糖尿病大鼠肝臟影響的病理切片圖。
[0010]圖2是穿山龍總皂苷對db/db小鼠肝臟影響的病理切片圖。[0011]圖3是糖尿病大鼠給予穿山龍總皂苷的小動物成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1.穿山龍總皂苷對急性高糖小鼠的作用
KM小鼠60只,適應喂養一周后,隨機分成6組:空白對照組(1.g.0.5%(w/v)CMC-Na)、模型組(1.g.0.5%(w/v) CMC-Na)、高劑量組(1.g.穿山龍總皂苷混懸液(穿山龍總皂苷溶于0.5%(w/V) CMC-Na)300 mg/kg)、中劑量組(1.g.穿山龍總皂苷混懸液150 mg/kg)、低劑量組(1.g.穿山龍總阜苷混懸液75 mg/kg)和陽性對照組(1.g.格列本脲混懸液15 mg/kg)。每天灌胃I次,連續灌胃7天,禁食過夜后給予小鼠2 g/kg的葡萄糖溶液(0.2 g/ml)。半小時后眼眶取血,將血液于4°C和1000 g離心10 min,分取血清,按照葡萄糖測定試劑盒說明書測定血清中葡萄糖含量;處死小鼠,取出小鼠肝臟,按照肝/肌糖原測定試劑盒測定糖原含量。用SPSS 11.5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得表1。
[0013]表1穿山龍總皂苷對急性高糖小鼠血糖和肝糖原含量的影響
【權利要求】
1.一種穿山龍總皂苷在制備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藥物中的應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穿山龍總皂苷在制備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藥物中的應用,其特征是在制備治療急性高血糖、II型糖尿病或遺傳性糖尿病藥物中的應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穿山龍總皂苷在制備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藥物中的應用,其特征是在制備治療糖尿病誘導的骨質疏松藥物或在制備治療糖尿病誘導的腎功能減退藥物中的應用。`
【文檔編號】A61K125/00GK103585402SQ201310355556
【公開日】2014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15日
【發明者】彭金詠, 尹連紅, 鄭玲俐, 于浩, 董得時, 劉克辛, 許麗娜, 齊艷, 許有威 申請人:大連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