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灌洗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揭示了一種腸道灌洗裝置,包括排污管,所述排污管包括設有納污口的第一端以及設有排污口的第二端,所述排污管的第一端還設有腸道對接部,所述納污口形成于所述腸道對接部上,所述腸道對接部的開口具有位于第一平面的第一端面、以及位于第二平面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夾呈角度設置。手術時,腸道對接部可以在與腸管配合的過程中起引導作用,操作方便,并且,夾呈角度設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使得開口形狀更為柔和,避免對腸管造成損傷。
【專利說明】腸道灌洗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腸道灌洗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腸道灌洗裝置被廣泛應用于大腸或小腸手術中,例如腸梗阻手術,以對大腸或小腸進行減壓及灌洗。
[0003]現有技術中,腸道灌洗裝置通常具有一排污管,以與被截開的腸管對接并接納排出腸道內的排出物,由于排污管的管徑與腸管的管徑通常不會有較大的差值,且由于腸管組織本身質地等原因,手術時,醫生并不能很輕松地完成將腸管與排污管實施對接,造成手術的不便。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腸道灌洗裝置,其可以方便高效地與腸管進行對接。
[0005]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腸道灌洗裝置,包括排污管,所述排污管包括設有納污口的第一端以 及設有排污口的第二端,所述排污管的第一端還設有腸道對接部,所述納污口形成于所述腸道對接部上,所述腸道對接部的開口具有位于第一平面的第一端面、以及位于第二平面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夾呈角度設置。
[0006]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間的夾角的補角為鈍角。
[0007]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平面與所述排污管的縱長軸垂直。
[0008]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腸道對接部的外壁面位于一圓錐體上。
[0009]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腸道對接部的開口所在的平面與所述排污管的縱長軸夾呈銳角設置。
[0010]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腸道對接部的開口面積大于所述排污管的橫截面積。
[0011]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排污管上套設有一柔性套管,所述柔性套管具有固接于所述排污管上的固定端、以及與所述固定端相對的自由端。
[0012]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排污管的外側壁設置有環形扎槽,所述柔性套管的固定端相對所述環形扎槽遠離所述腸道對接部。
[0013]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柔性套管的自由端具有鄰近所述納污口的第一狀態、以及鄰近所述排污口的第二狀態。
[0014]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當所述柔性套管的自由端位于第一狀態時,所述自由端位于所述納污口和所述固定端之間,當所述柔性套管的自由端位于第二狀態時,所述固定端位于所述納污口和所述自由端之間。
[0015]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當所述柔性套管的自由端位于第一狀態或第二狀態時,所述柔性套管的至少部分與所述排污管的外側壁間具有間隙。
[001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腸道灌洗裝置具有一腸道對接部,該腸道對接部的開口通過設置位于第一平面的第一端面、以及位于第二平面的第二端面,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夾呈角度設置,手術時,腸道對接部可以在與腸管配合的過程中起引導作用,操作方便,并且,夾呈角度設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使得開口形狀更為柔和,避免對腸管造成損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發明腸道灌洗裝置一實施方式中自由端位于第一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腸道灌洗裝置一實施方式中自由端位于第二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腸道灌洗裝置實施例一中去除柔性套管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所示的腸道灌洗裝置的側視圖;
圖5是本發明腸道灌洗裝置實施例二中去除柔性套管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所示的 腸道灌洗裝置的側視圖;
圖7是本發明腸道灌洗裝置實施例三中去除柔性套管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7所示的腸道灌洗裝置的側視圖;
圖9是本發明腸道灌洗裝置實施例四中去除柔性套管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圖9所示的腸道灌洗裝置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發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
[0019]參圖1和圖2,介紹本發明腸道灌洗裝置100的一【具體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該腸道灌洗裝置100包括排污管10、腸道對接部20、以及柔性套管30。
[0020]排污管10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該第一端為操作腸道灌洗裝置時靠近腸管的一端,第二端為操作腸道灌洗裝置時遠離腸管的一端。排污管10在該第一端設置有納污口 101、且在該第二端設置有排污口 102,
腸道對接部20設置于排污管10的第一端,上述的納污口 101形成于該腸道對接部20上,通過該腸道對接部20與手術中被截開的腸管對接,腸管內的排出物可以通過納污口101進入排污管10,并進而被排出至例如與排污管10另一端的排污口 102連接的納污袋(未圖示)中。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腸道對接部20設置于排污管的第一端”可以是指腸道對接部是通過組裝的方式安裝在排污管上,又或者是指腸道對接部實質上是排污管的一部分,該腸道對接部與排污管一體形成。
[0021]柔性套管30套設于排污管10上,具體地,該柔性套管30具有固接于排污管10上的固定端301、以及與該固定端301相對的自由端302。
[0022]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排污管10的外側壁設有環形扎槽11,柔性套管30的固定端301相對于該環形扎槽11遠離腸道對接部20。該環形扎槽11可以用于容納腸管的至少部分體積,并且,由于設置了該環形扎槽11,柔性套管30相對需要擴張更小的開口 21 口徑即可實現腸管的固定,使得器械的操作更加簡便。
[0023]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環形扎槽11是以在排污管10的外側壁上凹設的方式形成,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輕易想到的是,在替換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例如通過在排污管10的外側壁上凸設兩分離的環形凸起部分,這兩個環形凸起部分之間也就形成了一環形的扎槽,這些變換的實施方式都應當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0024]柔性套管30的自由端302具有鄰近納污口 101的第一狀態以及鄰近排污口 102的第二狀態。當腸道灌洗裝置100的排污管10上未對接腸管時,將柔性套管30的自由端302設置在第二狀態,此時,柔性套管30的自由端302遠離腸道對接部20的開口 21,不會增加手術中需要將腸管套合于腸管對接端乃至排污管10上時的操作難度,而當腸管套合好后,將柔性套管30的自由端302自第二狀態向第一狀態切換,該柔性套管30可以配合排污管的外側壁夾緊腸管,進而實現腸管的固定。
[0025]優選地,在本實施方式中,無論柔性套管30的自由端302是位于第一狀態或第二狀態,柔性套管30的至少部分與排污管的外側壁間都具有間隙,由于此處間隙的設置,不會使柔性套管30過于緊貼排污管10,從而可能造成的器械操作上的難度。
[0026]當柔性套管30的自由端302位于第一狀態時,自由端302位于納污口 101和固定端301之間,而當柔性套管30的自由端302位于第二狀態時,固定端301位于納污口 101和自由端302之間。也就是說,柔性套管30實質上是通過整體擴張-翻轉的方式實現其自由端302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間切換的功能。當自由端302位于第一狀態時,柔性套管30的內側壁32與排污管10的外側壁相對,而當自由端302位于第二狀態時,柔性套管30的外側壁31與排污管10的外側壁相對,此種操作柔性套管30的自由端302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間切換的方式相對更易在手術中實施,降低了器械的操作難度。
[0027]為了使腸道對接部20與腸管更易套合,在本實施方式中,腸道對接部20可以采用下述的具體實施例中的結構。
[0028]實施例一`
參圖3和圖4,腸道對接部20a整體呈一截頂圓錐體狀,并且,該腸道對接部20a在遠離排污管IOa的方向上具有逐漸減小的外徑。
[0029]實施例二
參圖5和圖6,腸道對接部20b上的開口 IOlb所在的平面與排污管的縱長軸LI夾呈銳角設置,該腸道對接部的開口 IOlb面積大于排污管IOb的橫截面積。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排污管IOb的橫截面積是指與排污管IOb的縱長軸LI垂直的平面被排污管IOb所截的截面面積。此實施例相對于實施例一具有更大的開口面積,不會影響排污效率。
[0030]實施例三
參圖7和圖8,腸道對接部20c上的開口 IOlc具有位于第一平面的第一端面1011c、以及位于第二平面的第二端面1012c,該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夾呈角度設置,這里,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間的夾角的補角α為鈍角,且該第一平面與排污管IOc的縱長軸L2垂直。腸道對接部20c的開口面積大于排污管IOc的橫截面積,這樣設置的好處是,腸道對接部20c的開口 21c可以在保證與腸管較易配合的同時,不會縮小開口面積,保證排污的順暢,并且,相對于實施例二,腸道對接部20c的開口 IOlc不會過于尖銳,從而避免可能的對腸道造成的損害。
[0031]類似地,此處所說的排污管IOc的橫截面面積是指與排污管IOc的縱長軸L2垂直的平面被排污管IOc所截的截面面積。[0032]實施例四
參圖9和圖10,腸道對接部20d上的開口 IOld具有位于第一平面的第一端面lOlld、以及位于第二平面的第二端面1012d,該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夾呈角度設置,這里,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間的夾角的補角β為鈍角,且該第一平面與排污管IOd的縱長軸L3垂直。腸道對接部20d的開口面積大于與排污管IOd的橫截面積,且腸道對接部20d的外壁面位于一圓錐體上。相對于實施例三,本實施例提供的腸道對接部20d具有更加優化的與腸管的對接效果。類似地,此處所說的排污管IOd的橫截面面積是指與排污管IOd的縱長軸L3垂直的平面被排污管IOd所截的截面面積。
[0033]本發明通過上述實施方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的腸道灌洗裝置具有一腸道對接部,該腸道對接部的開口通過設置位于第一平面的第一端面、以及位于第二平面的第二端面,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夾呈角度設置,手術時,腸道對接部可以在與腸管配合的過程中起引導作用,操作方便,并且,夾呈角度設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使得開口形狀更為柔和,避免對腸管造成損傷。
[0034]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0035]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發明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發明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發明 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腸道灌洗裝置,包括排污管,所述排污管包括設有納污口的第一端以及設有排污口的第二端,所述排污管的第一端還設有腸道對接部,所述納污口形成于所述腸道對接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腸道對接部的開口具有位于第一平面的第一端面、以及位于第二平面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夾呈角度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腸道灌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間的夾角的補角為鈍角。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腸道灌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與所述排污管的縱長軸垂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腸道灌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腸道對接部的外壁面位于一圓錐體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腸道灌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腸道對接部的開口所在的平面與所述排污管的縱長軸夾呈銳角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意一項所述的腸道灌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腸道對接部的開口面積大于所述排污管的橫截面積。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腸道灌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上套設有一柔性套管,所述柔性套管具有固接于所述排污管上的固定端、以及與所述固定端相對的自由端。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腸道灌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的外側壁設置有環形扎槽,所述柔性套管的固定端相對所述環形扎槽遠離所述腸道對接部。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腸道灌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套管的自由端具有鄰近所述納污口的第一狀態、以及鄰近所述排污口的第二狀態。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腸道灌洗裝置,其特征在于,當所述柔性套管的自由端位于第一狀態時,所述自由端位于所述納污口和所述固定端之間,當所述柔性套管的自由端位于第二狀態時,所述固定端位于所述納污口和所述自由端之間。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腸道灌洗裝置,其特征在于,當所述柔性套管的自由端位于第一狀態或第二狀態時,所述柔性套管的至少部分與所述排污管的外側壁間具有間隙。
【文檔編號】A61M3/02GK103721309SQ201310738509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30日
【發明者】傅傳剛, 陳望東, 單騰 申請人:蘇州天臣國際醫療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