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分支的留置引流導管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有超滑涂層和兩個分支的保濕超滑留置引流導管,包括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管前端設有開口和側孔,導管后端通過連接座連接兩個分支,其中一個分支作為置管和引流的通道,另一分支為沖液和采樣通道。本實用新型,能減低置管的難度,減少組織損傷,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減少二次置管和并發癥的風險,在不中斷引流的情況下,可進行藥液沖洗和抽樣化驗等操作,其臨床應用十分廣泛。
【專利說明】帶分支的留置引流導管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引流導管【技術領域】,更具體的是涉及一種帶分支的留置引流導管。
【背景技術】
[0002]引流導管用于胸腔、腹腔、盆腔內等人體內腔或臟器的積液、積氣引流,一部分小規格的引流管采用賽爾丁穿刺法置入管體,即先用空心穿刺針穿刺皮膚和皮下組織,然后將導引鋼絲經由空心穿刺針送達病區,拔出穿刺針,用擴張管對皮膚和皮下組織擴孔,再將引流導管沿導引鋼絲送入病區,進行引流。但由于導管管體偏軟在置管的過程中容易打折造成置管失敗,需要二次置管,而且導管只有一個腔道,沖液和引流不能同時操作,臨床操作很不方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帶分支的留置引流導管。
[0004]本實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術解決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一種帶分支的留置引流導管,包括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管前端設有開口和側孔,導管后端通過導管座連接至少兩個分支,其中至少一個分支為置管和引流的通道,至少一分支為沖液和采樣通道。
[0005]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說明,所述導管涂覆有醫用超滑涂層,醫用超滑涂層是通過與親水性聚合物復合共擠出或用親水性聚合物的溶液涂覆導管然后烘干制備而成。
[0006]所述導管前端設有4?10個側孔。
[0007]所述導管的前端設置為直線型或彎曲型。
[0008]所述側孔沿直線或是以螺旋狀分布于導管前端側。
[0009]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技術解決方案所能達到的有益效果是:
[0010]1、本實用新型采用導管帶有超滑涂層,接觸液體后導管表面非常潤滑,能減低置管的難度,減少組織損傷,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減少二次置管和并發癥的風險。
[0011]2、導管帶有前端設有4?10個側孔,保證引流順暢。
[0012]3、導管后端帶有兩個獨立分支,可以在不中斷引流的情況下,進行藥液沖洗和抽樣化驗等操作。
[0013]4、導管可留置在體內,留置時間最長30天,可以減少換管的頻次。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2結構示意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3結構示意圖;
[0017]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4結構示意圖。[0018]附圖標記說明:1、導管2、側孔3、導管座4、置管和引流通道5、沖液和采樣通道。【具體實施方式】
[0019]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案作進一步的詳述。實施例1
[0020]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分支的留置引流導管,包括導管1,導管I前端設有開口和側孔2,導管I后端通過導管座3連接兩個分支,其中一個分支為置管和引流通道4,另一分支為沖液和采樣通道5。導管I涂覆有醫用超滑涂層,醫用超滑涂層是通過與親水性聚合物復合共擠出或用親水性聚合物的溶液涂覆導管然后烘干制備而成。導管I前端側孔數量為4?10個。導管I的前端設置為直線型,側孔沿直線狀分布于導管前端側。
[0021]實施例2
[0022]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導管I的前端設置為彎曲型,側孔2沿直線狀分布于導管前端側。
[0023]實施例3
[0024]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導管I的前端設置為直線型,側孔2沿螺旋狀分布于導管前端側。
[0025]實施例4
[0026]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導管I的前端設置為彎曲型,側孔沿螺旋狀分布于導管前端側。
[0027]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帶分支的留置引流導管,包括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管前端設有開口和側孔,導管后端通過導管座連接至少兩個分支,其中至少一個分支為置管和引流的通道,至少一分支為沖液和采樣通道;導管涂覆有醫用超滑涂層;導管前端設有4?10個側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分支的留置引流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管的前端設置為直線型或彎曲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帶分支的留置引流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孔沿直線或是以螺旋狀分布于導管前端側。
【文檔編號】A61M25/14GK203777470SQ201320851472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0日
【發明者】李少蘭, 胡卓超 申請人:廣州市凌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