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穿刺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92388閱讀:218來源:國知局
穿刺器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構成穿刺器具的元件因縱向彎曲(彎折)等而破損、能夠確保安全性、并且沒有力氣的使用者也能夠容易地進行操作的穿刺器具。穿刺器具(1)包括:外針(21);外針針轂(22),其用于保持所述外針的基端部;內針(3),其頂端部插入所述外針內;內針針轂(41),其用于保持所述內針的基端部;外筒(6),其以進退自如的方式安裝于內針針轂的內部;以及內筒(7),其具有把持所述外針針轂的把持部件(71A),并且以進退自如的方式安裝于所述外筒(6)的內部;至少所述外筒(6)由軟質的合成樹脂形成。
【專利說明】穿刺器具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穿刺器具,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將外針(導管)留置于血管的穿 刺器具。

【背景技術】
[0002] 一直以來,例如公知有如專利文獻1、2所記載的用于將外針(導管)留置于血管 的穿刺器具。
[0003] 這種穿刺器具包括外針、用于保持外針的外針針轂、頂端部插入外針內的內針以 及用于將內針的基端部保持于內部的筒狀的內針針轂。
[0004] 具體地說,基于圖50說明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穿刺器具。
[0005] 如圖50的(A)所示,該穿刺器具100包括外針102a、外針針轂102b、頂端部插入 外針l〇 2a內的內針103以及用于將內針103的基端部保持于內部的筒狀的內針針轂101。
[0006] 然后,說明穿刺器具100的使用方法,如圖5〇的(A)所示,在內針針轂1(U內收納 有滑動罩104,在內針103的頂端103a自外針102a的頂端突出的狀態下,對患者的身體 110 進行穿刺(刺針)。
[0007] 之后,在將外針102a送到體內之后(參照圖5〇的(B)),在將外針102a刺入體內 并留置的狀態下,通過向手邊拉拽內針針轂101,從而滑動罩104伸長,內針的頂端 103a自 體內脫落(參照圖50的(〇)。
[0008] 然后,通過進一步向同一方向拉拽內針針轂101,從而不用碰到手就將內針103的 頂端103a保持在同一滑動罩104內。
[0009] 接著,在該狀態下使內針針轂1〇1沿周向轉動(參照圖50的(D)),滑動罩104的 整體沿同一方向旋轉且頂端側的支承件105被解除(卸下)。
[0010] 其結果,僅將外針l〇2a留置在體內,能夠卸下收納有內針103的內針針轂101,能 夠就這樣將內針103廢棄(參照圖50的(E))。
[0011] 另外,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穿刺器具中,雖未圖示,但是構成為在將外針插入體 內并留置的狀態下,通過按壓被設于內針針轂的按壓片,從而不用使手接觸內針,就能夠將 內針收納于內針針轂的內部。
[0012] 孤有摶術文獻
[0013] 告剎文獻
[0014]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2 - 000727號公報
[0015]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7 - 143876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16] 勞明要解決的問是頁
[0017] 然而,在所述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穿刺器具中,存在這樣的技術課題:若忘記按壓 按壓片,則會將內針以收納于內針針轂的內部的狀態進行廢棄,對操作者來說是非常危險 的,有可能無法確保安全性。
[0018] 與此相對,在所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穿刺器具中,在將外針刺入體內并留置的 狀態下,能夠將內針收納于內針針轂的內部,能夠安全地進行操作。
[0019] 但是,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穿刺器具中,在進行從外針內抽拔內針的動作時,在 內針針轂的抽拔動作方向為傾斜方向(不在內針的延長線上的方向)的情況下,在內針針 轂101、滑動罩104等上施加有彎曲力,內針針轂101、滑動罩104等引起縱向彎曲(彎折) 等,有可能破損。而且,在內針針轂101、滑動罩104等產生破損等的情況下,存在這樣的技 術課題:內針3有可能自滑動罩104等暴露,對操作者來說是非常危險的,有可能無法確保 安全性。
[0020] 而且,存在這樣的技術課題:由于滑動罩104在內針針轂101內滑動,因此滑動阻 力較大,對沒有力氣的使用者來說操作并不容易。
[0021]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課題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構成穿 刺器具的元件因縱向彎曲(彎折)等而破損、能夠確保安全性、并且沒有力氣的使用者也能 夠容易地進行操作的穿刺器具。
[0022] 用干解決問題的方案
[0023]為了解決上述技術課題而做成的本發明的穿刺器具的特征在于,該穿刺器具包 括:外針;外針針轂,其用于保持所述外針的基端部;內針,其頂端部插入所述外針內;內針 針轂,其用于保持所述內針的基端部;外筒,其以進退自如的方式安裝于內針針轂的內部; 以及內筒,其具有把持所述外針針轂的把持部件,并且以進退自如的方式安裝于所述外筒 的內部;至少所述外筒由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
[0024] 這樣,由于至少外筒由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因此雖然外筒在所述彎曲力的 作用下彎曲,但是能夠防止裂紋等破損。而且,防止外筒破損等的結果是,也沒有外筒自內 針針轂脫落、內針暴露這樣的擔心,能夠確保安全性。
[0025] 在此,期望的是,所述內筒由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這樣,在內筒由軟質的合 成樹脂材料形成的情況下,能夠防止由所述彎曲力引起的內筒的裂紋等破損。
[0026]另外,期望的是,所述內針針轂由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這樣,在內針針轂由 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的情況下,能夠防止由所述彎曲力引起的內針針轂的裂紋等破 損。
[0027]另外,期望的是,所述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是伸長率為100%以上的合成樹脂。另 夕卜,期望的是,所述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是聚丙烯。
[0028] 這樣,在內筒、外筒、內針針轂也由聚丙烯形成的情況下,能夠減少滑動阻力,因此 能夠以較小的力進行內針針轂的抽拔動作,即使是沒有力氣的使用者,也能夠容易地進行 操作。
[0029] 發明的效果
[0030]根據本發明,能夠獲得一種能夠防止構成穿刺器具的元件因縱向彎曲(彎折)等 而破損、能夠確保安全性、并且沒有力氣的使用者也能夠容易地進行操作的穿刺器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1]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穿刺器具的外觀的立體圖。
[0032]圖2是表示卸下了圖1中的穿刺器具的護套后的狀態的立體圖。
[0033]圖3是圖1的穿刺器具的除護套以外的分解立體圖。
[0034]圖4是表示圖〖所示的穿刺器具的縱剖視圖。
[0035]圖5是表示圖1的穿刺器具的縱剖視圖,是與圖4的縱剖視圖成9〇度方向的不同 的縱剖視圖。
[0036]圖6是表示外筒的圖,(a)是立體圖,(b)是縱剖視圖,(c)是與(b)的縱剖視圖成 9〇度方向的不同的縱剖視圖。
[0037]圖7是表示內筒的立體圖。
[0038]圖8是表示展開內筒后的狀態的圖,(a)是俯視圖,(b)是(a)的A - A剖視圖。 [0039]圖9是表示用于說明使用圖1所示的穿刺器具的順序的穿刺狀態的圖,(a)是縱 剖視圖,(b)是與(a)的縱剖視圖成90度方向的不同的縱剖視圖。
[0040]圖1〇是用于說明使用圖1所示的穿刺器具的順序的表示使內針針轂伸長后的狀 態的圖,(a)是縱剖視圖,(b)是與(a)的縱剖視圖成90度方向的不同的縱剖視圖。
[0041]圖11是用于說明使用圖1所示的穿刺器具的順序的表示內針針轂的伸長結束后 的狀態的圖,(a)是縱剖視圖,(b)是與(a)的縱剖視圖成90度方向的不同的縱剖視圖。 [00 42]圖I2是用于說明使用圖1所示的穿刺器具的順序的表示使外針留置后的狀態的 圖,(a)是縱剖視圖,(b)是與(a)的縱剖視圖成90度方向的不同的縱剖視圖。
[0043] 圖13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縱剖視圖,是說明外針移動的圖。
[0044]圖14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縱剖視圖。
[0045]圖15是第2實施方式的護套的縱剖視圖。
[0046]圖I6是圖15所示的護套的圖,(a)是立體圖,(b)是從內針針轂的插入側看到的 圖。
[0047]圖17是表示第3實施方式的縱剖視圖。
[0048] 圖18是表示自圖17所示的狀態抽出外筒后的狀態的縱剖視圖。
[0049] 圖19是表示自圖18所示的狀態抽出中繼筒后的狀態的縱剖視圖。
[0050]圖20是表示第4實施方式的外筒被抽出、且彎曲后的狀態的俯視圖。
[0051] 圖21是圖20所示的第4實施方式的縱剖視圖。
[0052]圖22是第5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0053]圖23是圖20所示的第5實施方式的縱剖視圖。
[0054]圖24是表示以往的穿刺器具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0055] 圖25是表示本發明的第6實施方式的穿刺器具的外觀的立體圖。
[0056] 圖26是圖25的穿刺器具的側視圖。
[0057] 圖27是表示卸下了圖25中的穿刺器具的護套后的狀態的立體圖。
[0058]圖28是表示將圖25的穿刺器具分解后的狀態的立體圖。
[0059]圖29是表示圖25所示的穿刺器具的圖,(a)是縱剖視圖,(b)是與(a)成9〇。角 度的不同的縱剖視圖。
[0060]圖30是表示圖25所示的穿刺器具的內針針轂的圖,(a)是側視圖,(b)是縱剖視 圖。
[0061] 圖31是圖26所示的內針針轂的立體圖。
[0062] 圖32是護套的立體圖。
[0063]圖33是從護套的下側(下表面側)看到的立體圖。
[0064] 圖34是護套的縱剖視圖。
[0065] 圖35是用于說明護套安裝的順序的穿刺器具的圖,(a)是側視圖,(b)是縱剖視 圖。
[0066]圖加是表示以往的穿刺器具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0067]圖37是表示本發明的第7實施方式的穿刺器具的外觀的立體圖。
[0068]圖3S是圖37的穿刺器具的側視圖。
[0069] 圖39是表示卸下了圖37中的穿刺器具的護套后的狀態的立體圖。
[0070]圖40是表示將圖37的穿刺器具分解后的狀態的立體圖。
[0071]圖41是表示圖37所示的穿刺器具的縱剖視圖。
[0072]圖42是表示圖3了所示的穿刺器具的縱剖視圖,是與圖41成9〇°的不同的縱剖視 圖。
[0073] 圖43是護套的立體圖。
[0074]圖44是表示本發明的第8實施方式的穿刺器具的外觀的立體圖。
[0075]圖4δ是圖1的穿刺器具的側視圖。
[0076] 圖46是表示卸下了圖1中的穿刺器具的護套后的狀態的立體圖。
[0077]圖47是表示圖44所示的穿刺器具的縱剖視圖。
[0078]圖58是表示圖44的穿刺器具的縱剖視圖,是與圖57成90°的不同的縱剖視圖。 [0079]圖49是護套的立體圖。
[00S0]圖50是表示以往的穿刺器具的動作狀態的側視圖。
[0081] 附圖標記說昍
[0082] 1穿刺器具;2導管;21外針;22外針針轂;22A翼(突起部位);2此分 支管(突起部位);22C臺階部;3內針;4注射器具;5護套;δΑ?接觸部;5E 外針卡定部;5a外針卡定部;5b主體部;5cl開口部(下表面側);5〇2開口部(圓 筒部相反側端部側);5d肋狀框;5dl肋狀框延伸設置部;5e被卡定突起; 5f 接觸 部;5g接觸部;5h被引導部;5i被引導部;6外筒(筒狀體);7內筒(筒狀體); 7A上部;7B下部;41內針針轂;41a主體部;41b嵌合部;41bl卡定孔;41c開 口部;41d 通孔;41e肋狀突起;41f 按壓突起;41g肋狀突起;41h 凸部;42 尾 塞;42a針連接部;51外針卡定部;52支承腿部;52a卡定爪;53開口部;61槽 部;62臂開閉部(把持部件); 71頸部;71A臂(把持部件);72軸部;ΜΑ突出部; 72B立起片;73通孔;73A、73B槽部;74內部空間;74A、74B凹部;110患者的身 體。

【具體實施方式】
[0083](第1實施方式)
[0084] 以下,基于圖1至圖12說明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穿刺器具。
[0085] 如圖1和圖2所示,穿刺器具1包括外針21、頂端部(紙面左端部)插入所述外針 21內的內針3、保持所述內針3的一端部(基端部)的筒狀的注射器具4以及覆蓋所述外 針21和所述內針3的護套5。另外,在所述穿刺器具1中,除所述內針3以外的所有元件為 樹脂制。另外,在圖1中,所述外針21和所述內針3被所述護套5覆蓋而無法看到。
[0086] 另外,如圖2、3所示,所述導管2包括由具有撓性的中空的管構成的外針21和用 于保持外針21的基端部的外針針轂22。
[0087] 如圖2?圖5所示,所述注射器具4包括筒狀的內針針轂41和尾塞42,該尾塞42 通過壓入而安裝于所述內針針轂41的基端(紙面右端),并且具有用于保持所述內針3的 基端部的大致圓筒狀的針保持部42a。
[0088] 另外,所述注射器具4包括外筒6和內筒7,該外筒6以進退自如的方式安裝于所 述內針針轂41的內部,該內筒7具有把持所述外針針轂22的4個臂71A,并以進退自如的 方式安裝于所述外筒6的內部。
[0089]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所述內筒7上形成有所述4個臂71A的情況,但 是只要能夠利用兩個以上的臂保持外針針轂22即可。
[0090] 如圖6所示,所述外筒6包括沿著所述外筒6的軸部64的軸線形成的(沿著內筒 7的進退方向形成的)槽部61和用于收納所述4個臂71A的臂開閉部62,且整體形成為筒 狀。
[0091] 另外,所述4個臂71A形成為能夠一邊被形成于所述臂開閉部62的內表面的兩側 部的引導槽部62A引導一邊進行進退。
[0092] 如圖5、圖6的(c)所示,所述槽部61形成為在所述外筒6的周面上的上部的一個 部位和下部的一個部位這兩個部位對稱。
[0093] 另外,所述臂開閉部62如圖4、圖5所示,在所述內筒7收納于所述外筒6的情況 下,所述4個臂71A閉合并把持所述外針針轂22。
[0094] 另一方面,在從所述外筒6內抽拔出所述內筒7 (已前進)的情況下,如圖11、圖 12所示,引導槽部62A(臂開閉部62)的限制消失,因此在臂71A自身的反彈力的作用下,所 述4個臂71A張開,釋放所述外針針轂22。
[0095] 這樣,利用所述4個臂71A和所述臂開閉部62構成了把持所述外針針轂22的把 持部件,在所述4個臂71A后退到臂開閉部62內的狀態下,如圖4、圖 5所示,成為把持外針 針轂22的狀態,在所述4個臂71A自臂開閉部62已前進的狀態下,如圖11、圖I2所示,成 為釋放外針針轂22的狀態。
[0096] 具體地說,如圖3所示,所述4個臂71A形成為相對于內筒7的周面預先打開的形 狀。
[0097] 而且,在將所述內筒7的臂71A插入(收納于)所述外筒6的引導槽62A(參照圖 6)內的情況下,所述4個臂71A因所述臂開閉部62而成為閉合的狀態。即,所述臂開閉部 62成為使所述4個臂71A閉合、且所述4個臂71A把持所述外針針轂2 2的狀態。
[0098] 另外,若從所述外筒6內抽拔出所述內筒7(前進),則如圖11、圖I2所示,所述4 個臂71A被從所述臂開閉部62中拔出,恢復為原來的打開狀態。即,借助于所述臂開閉部 62,所述4個臂71A成為打開狀態,所述4個臂71A成為釋放所述導管2的狀態。
[0099] 如圖7所示,所述內筒7包括具有所述4個臂71A的頸部71、比所述頸部71縮徑 而成的軸部72以及貫穿所述頸部71和所述軸部72的中心、并供所述內針 3貫穿的通孔 73,且整體成形為筒狀。
[0100] 所述軸部72包括以能夠移動的方式收納于所述外筒6的所述槽部61內的突出部 72A和被所述通孔73內的內針3壓出而立起、并卡合于所述槽部61的立起片72B。
[0101] 所述突出部72A以與所述槽部61分別對應的方式形成為在所述軸部72的上表面 的一個部位和下表面的一個部位這兩個部位對稱(參照圖5)。而且,利用所述槽部61與所 述突出部72A限制了所述內筒7相對于所述外筒6的進退方向(所述外筒6相對于內筒7 的進退方向)。
[0102] 另外,在使所述內筒7相對于所述外筒6已前進時,構成為所述突出部72A卡定于 槽部61的端部,以使得所述外筒6和內筒7不會相互分離。
[0103] 在此,如圖8所示,所述內筒7是使具有所述立起片72B的下部7A(紙面左側)和 隔著中心線1形成于相反側的上部7B(紙面右側)一體形成后的元件,通過以彎折線(中 心線1)為中心折疊所述上部7A和所述下部7B而形成。
[0104] 另外,在所述下部7A和所述上部7B的中央,沿著所述內筒7的軸線方向分別形成 有截面半圓狀的槽部73A、73B。這些槽部73A、73B通過折疊所述下部7A和所述上部7B而 形成有一個通孔73。
[0105] 另外,如圖5所示,通過所述內針3插入(收納于)所述通孔73,從而所述立起片 72B被所述內針3的周面壓出而立起,并卡合于所述槽部61的端部。
[0106] 在此,所述立起片72B卡合于所述槽部61中的、所述導管2側的端部,因此以與所 述內筒7的所述頸部71協作夾入所述外筒6的方式卡定于所述外筒6。
[0107] 換言之,在內針3存在于所述通孔73內的情況下,所述立起片72B因所述內針3 而立起,外筒6與內筒7成為一體,所述內筒7的自所述外筒6的抽拔受到限制。
[0108] 另外,若從所述通孔73內抽拔所述內針3,內針3的壓出消失,則所述立起片72B 以閉塞所述通孔73的方式收納(恢復)于所述內筒7的內部,與所述槽部61之間的卡合 被解除。
[0109] 換言之,在內針3未存在于所述通孔73內的情況下,所述立起片72B未卡定于所 述外筒6,因此外筒6與內筒7能夠分離,能夠從所述外筒6內抽拔所述內筒7。
[0110] 另外,在所述內針針轂41和所述外筒6的各自的端部41a、63形成有卡合部,在伸 長時,形成于所述端部41a、63的卡合部進行卡定,從而不會相互分離(分開)。
[0111] 接著,說明使用這種穿刺器具1的情況。
[0112] 首先,從圖1、圖4所示的穿刺器具1上卸下護套5,如圖2所示使導管2和內針3 暴露。然后,如圖9所示,使所述外針21和所述內針3穿刺血管(患者的身體110)。
[0113] 之后,為了留置所述外針21,使所述內針針轂41沿著軸向向與所述外針21分開的 方向移動(進行抽拔動作)。通過該內針針轂41的抽拔動作,所述注射器具4伸長。
[0114] 具體地說,在留置了所述外針21的狀態下,若使所述內針針轂41沿著軸向與所述 外針21分開(沿圖9所示的箭頭方向進行抽拔動作),則所述內針針轂41沿著軸向進行移 動,所述注射器具4整體伸長。此時,外針針轂22由內筒7保持,內筒7與外筒6利用立起 片72B進行一體化。
[0115] 因而,若使保持內針3的后端部(基端部)的內針針轂41沿著軸向進行移動,則 內針3也同樣地沿著軸向進行移動。然后,從外針21內抽出,從而抽拔出的內針3被覆蓋 于內筒7、外筒6、內針針轂41內(參照圖10)。
[0116] 進而,使所述內針針轂41沿著軸向與所述外針21分開。然后1 如圖11所示,若內 針3的頂端通過立起片72B,則立起片72B成為未自所述內針3的側面受到力的狀態,恢復 為原來的狀態,并閉塞通孔73。
[0117] 由此,即使使內針針轂41向導管2側移動的力發揮作用,內針3也被所述立起片 72B限制了移動,不會再次返回到外針21內。
[0118] 進而,若所述內針3對立起片72B的壓出被解除,則與所述外筒6之間的卡定狀態 被解除。其結果,外筒6與內筒7能夠分離,伴隨著所述內針針轂41的移動,所述外筒6沿 著軸向進行移動。
[0119] 此時,由于所述槽部61被所述突出部72A引導,因此所述外筒6 -邊被所述內筒 7的突出部72A引導,一邊自所述內針針轂41抽拔出來。
[0120] 進而,使所述內針針轂41沿著軸向與所述外針21分開,使所述外筒6移動,若從 所述外筒6內拔出所述內筒7,則如圖11所示,打開所述4個臂71A,釋放所述4個臂71A 對外針針轂22的保持狀態。
[0121] S卩,通過使所述內針針轂41沿著軸向與所述外針21分開并使所述注射器具4伸 長,從而從所述導管2內抜出的所述內針3被收納于所述內筒7、外筒6、內針針轂41的內 部,自所述4個臂71A和臂開閉部62對外針針轂22的保持狀態釋放外針針轂22。
[0122] 由此,如圖12所示,將所述導管2(外針21)留置于血管,并且將所述內針3從所 述外針21內抽拔出來并收納于所述內針針轂4的內部,并且所述外針針轂22被從所述注 射器具4上卸下。
[0123] 這樣,所述穿刺器具1能夠僅通過從所述外針21內抽拔所述內針3的動作來將所 述內針3收納于所述內針針轂4的內部,而且能夠從所述內針針轂4上卸下所述外針針轂 22。
[0124] 另外,在第1實施方式中,以筒狀體由所述外筒6和所述內筒7構成的情況為例進 行了說明,但是并不特別限定于該結構,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在所述內針針轂與外筒、內筒 上延伸的中繼筒的穿刺器具。所述筒狀體只要具有把持導管的把持部件、并安裝為能夠以 進退自如的方式插入(能夠收納于)內針針轂的內部即可。
[0125] 另外,在第1實施方式中,作為把持部件,以由所述4個臂71A和所述臂開閉部62 構成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并不特別限定于該結構。所述把持部件只要構成為通過 使內針針轂沿著軸向與外針分開、并使注射器具伸長、從而在從外針內抽拔出的內針被收 納于筒狀體的內部時釋放外針針轂即可。
[0126] 這樣,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提供一種穿刺器具,其包括:外針;外針針轂,其用 于保持所述外針的基端部;內針,其頂端部插入所述外針內;以及筒狀的注射器具,其保持 所述內針的基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器具包括:內針針轂,其用于保持所述內針的基 端部;以及筒狀體,其具有把持所述外針針轂的把持部件,并且以進退自如的方式安裝于所 述內針針轂的內部;通過使所述內針針轂沿著軸向與所述外針分開,并使所述注射器具伸 長,從而從所述外針內抽拔出的所述內針被收納于所述內針針轂的內部、或者內針針轂的 內部與筒狀體內部,并且所述把持部件釋放所述外針針轂,所述外針針轂被從所述內針針 轂上卸下。
[0127]根據這種結構,通過使內針針轂沿著軸向分開(抽拔),并使注射器具伸長,從而 從外針內抽拔出的內針被收納于內針針轂的內部,而且把持部件解除(釋放)外針針轂的 把持。
[0128] 因而,能夠僅通過從外針內抽拔內針的動作來將外針針轂從內針針轂上卸下,沒 有對患者帶來痛苦等的擔心,能夠容易地進行順利的卸下。另外,由于必須將內針收納于內 針針轂的內部,因此能夠確保操作者的安全性。
[0129] 在此,期望的是,所述筒狀體包括:外筒,其以進退自如的方式安裝于所述內針針 轂的內部;以及內筒,其具有把持所述外針針轂的多個臂,并以進退自如的方式安裝于所述 外筒的內部;所述外筒具有臂開閉部,該臂開閉部通過將所述內筒收納于所述外筒內部或 者從所述外筒內部抽拔所述內筒而進行所述多個臂的開閉,在所述內筒上具有供所述內針 貫穿的通孔、被所述通孔的所述內針壓出而立起、并卡定于外筒的立起片以及把持由所述 臂開閉部開閉的導管的多個臂,通過使所述內針針轂沿著軸向與所述外針分開、并抽拔所 述內針,從而解除所述立起片對外筒與內筒的卡定狀態,通過使所述外筒的臂開閉部相對 于內筒進行移動、并打開把持外針針轂的多個臂,從而所述外針針轂被從所述內針針轂上 卸下。
[0130] 這樣,通過向使內針針轂沿著軸向與所述外針分開的方向抽拔所述內針,從而解 除所述立起片對外筒與內筒的卡定狀態,能夠使所述外筒的臂開閉部相對于內筒進行移 動。而且,通過使所述外筒相對于內筒進行移動,從而釋放多個臂對外針針轂的把持狀態, 所述外針針轂被從所述內針針轂上卸下。
[0131] S卩,能夠僅通過從外針內抽拔內針的動作來將內針收納于內針針轂的內部,而且 能夠從內針針轂上卸下外針針轂。
[0132] 另外,期望的是,在所述外筒的周面上沿著所述外筒的軸線形成有槽部,并且在所 述內筒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收納于所述槽部內的突出部,利用所述槽部和突出部限制外筒相 對于所述內筒的進退方向。
[0133]在該情況下,由于利用槽部與突出部限制外筒相對于內筒的進退方向,因此能夠 向沿著軸向與外針分開的方向抽拔內針針轂主體。
[0134]另外,期望的是,在解除所述立起片對外筒與內筒的卡定狀態、且所述內針的頂端 通過立起片地進行抽拔時,所述立起片閉塞內針的通孔。
[0135]在該情況下,若內針一旦收納于筒狀體的內部,則內針的向外針側的進路(內針 的通孔)被立起片閉塞,因此內針不會再次向筒狀體的外部飛出。因而,能夠將內針可靠地 收納于內針針轂的內部。
[0136]像以上那樣,根據該實施方式,能夠獲得一種能夠僅通過從外針內抽拔內針的動 作來將內針收納于內針針轂的內部、并且能夠從內針針轂上卸下外針針轂的穿刺器具。 [0137](第2實施方式)
[0138]接著,基于圖I3至圖16說明第2實施方式。另外,對與第1實施方式的構件相同 的構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詳細說明。
[0139]該實施方式是將上述第1實施方式改進后的實施方式,防止外針針轂22(導管2) 在護套5的內部移動(晃動)。
[0140]由此,能夠解決這樣的課題:由于外針針轂22在護套5的內部移動(晃動)、因此 如圖13中虛線所示外針21覆蓋內針2的頂端而無法進行穿刺、或者外針針轂22自內筒7 脫落而無法進行穿刺。
[0141] 如圖13所示,覆蓋導管2和所述內針3的護套5通過與內針針轂41的外周面相 嵌合而進行安裝,此時,外筒6的臂開閉部62的外周部的端部也與護套5的內周面相壓接。 另外,外針針轂22被保持于內筒7的臂ΠΑ,臂71A壓接于外筒6的臂開閉部62的引導槽 62A。
[0142] 如圖14?圖16所示,該第2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護套5的內周面上設置了與 內針針轂41的外周面相壓接的接觸部5A、5B、5CjD這一點。
[0143] 該接觸部5么、58、5(:、^)在護套5的內周面上突出,并且沿著護套5的軸線與所述 軸線平行地延伸設置。所述接觸部5A、5B、5CjD只要形成有多個即可,例如如圖所示,優選 的是設有4個。另外,優選的是該接觸部^、邪、 5(:、^)不接觸外筒6的臂開閉部62外周面, 但是即使接觸,也優選不進行壓接。
[0144] 另外,內針針轂41的外周面與接觸部^、邪、5(:、^)之間的壓接力考慮內針針轂41 的外周面與接觸部接觸部5A、5B、5C、OT之間的滑動阻力(抽拔力)來設定接觸部的寬度、 長度、個數等。
[0145] 另外,在護套5的頂端部的內周面上設有沿軸線方向延伸設置的外針針轂卡定部 5E。該外針針轂卡定部5E形成為圓筒形狀,構成為所述內針3的頂端位于被設于中心部的 空間部5F內,并且所述外針針轂卡定部5E的端部抵接于外針針轂22。
[0146] S卩,如圖14所示,在護套5覆蓋導管2和所述內針3的狀態(護套5的安裝狀態) 下,內針針轂41的外周面與護套5的接觸部5A、5B、5C、5D相壓接(嵌合),外針針轂22抵 接于外針針轂卡定部5E。
[0147] 因此,在護套5的安裝狀態下,外針針轂22 (導管2)的向前方的移動被外針針轂 卡定部5E阻止,外針針轂22 (導管2)的向后方的移動被嵌合于護套5的內針針轂41阻止。
[0148] 其結果,導管2成為被固定的狀態,阻止了導管2的移動。
[0149] 而且,在卸下所述護套5時(沿圖13的X方向移動時),由于所述接觸部5A、5B、 5C、OT不接觸外筒6的臂開閉部62,或者即使接觸也不進行壓接,因此即使護套5移動,夕卜 筒6的臂開閉部62也不會沿X方向進行移動,而停留在該位置。
[0150] 其結果,即使在卸下了所述護套5的情況下,由于外針針轂22 (導管2)不相對于 內針3進行移動,因此也能夠防止外針21比內針3的頂端向前方移動、覆蓋內針3的頂端 等弊端。
[0151](第3實施方式)
[0152]接著,基于圖17、圖18、圖19說明第3實施方式。另外,對與第1、第2實施方式的 構件相同的構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詳細說明。
[0153]該弟3實施方式是將上述第2實施方式進一步改進后的實施方式,構成為在所述 內針針轂與外筒之間設置了在內筒中延伸的中繼筒,且能夠使內針針轂自外針進一步延 伸。
[0154]如圖I7、圖1S所示,在所述內針針轂41與外筒6之間設有在外筒6上延伸的中繼 筒8。該中繼筒8形成為圓筒形狀,具有能夠收納于所述內針針轂41的內部的外徑尺寸, 并且具有能夠將外筒6收納于內部的內徑尺寸。在該中繼筒8的一端形成有卡定部 8a,構 成為卡定于形成在外筒6的端部63的卡定部。而且在該中繼筒8的另一端形成有卡定部 8b,構成為卡定于形成在內針針轂41的端部41a的卡定部。
[0155]而且,在所述中繼筒8的外周面上與中繼筒8的中心軸線平行地形成有縱長的開 口部8c。而且所述開口部8c在中繼筒8的周向上形成有4個。
[0156]這樣,通過在所述中繼筒8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開口部8C,從而對中繼筒8賦予了柔 軟性,因此即使在內針針轂41的抽拔動作方向成為傾斜方向(不在內針3的延長線上的方 向)、且對中繼筒8施加有彎曲力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中繼筒 8因縱向彎曲等而破損。 [0157]這樣,在該第3實施方式中,如圖I9所示,能夠使內針針轂 4自外針21 (導管2) 進一步延伸,并且即使在內針針轂41的抽拔動作方向不在內針3的延長線上、且對中繼筒 8施加有彎曲力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中繼筒8因縱向彎曲等而破損。
[0158](第4實施方式) '
[0159]接著,基于圖20、圖21說明第4實施方式。另外,對與第1實施方式的構件相同的 構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詳細說明。
[0160] 在所述第1實施方式中,在內針針轂41的抽拔動作方向為傾斜方向(不在內針3 的延長線上的方向)的情況下,在外筒6(外筒6的軸部64)上施加有彎曲力。因此,在利 用硬質的合成樹脂材料等形成了外筒6的情況下,無法耐受該彎曲力,外筒 6的軸部64有 可能引起縱向彎曲(彎折)等而破損。
[0161] 另外,在外筒6的軸部64引起縱向彎曲(彎折)等而破損等的情況下,外筒6有 可能自內針針轂41脫落,內針3暴露。
[0162]該第4實施方式是將所述第1實施方式改進后的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利用聚丙 烯等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了至少外筒6這一點上。 z
[0163]具體地說,如圖20、21所示,若內針針轂41的抽拔動作方向自內針3的延長線上 偏移角度Θ,則在外筒6的軸部64上作用有彎曲力。 <
[0164]此時,由于外筒6由聚丙烯等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因此雖然外筒6的軸部 64 在所述彎曲力的作用下彎曲,但是能夠防止裂紋等破損。而且防止外筒6的軸部64破損等 的結果是,也沒有外筒6自內針針轂41脫落、內針3暴露的擔心。 、
[0165]另外,形成外筒6的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根據日本jis K7113(塑料的試驗方法) 而優選具有伸長率為200%以上的伸長率。具體地說,優選聚丙烯。
[0166]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利用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外筒6的情況,但 是除內針3以外的其他元件、具體地說內針針轂41、內筒6、外針針轂μ、外針21也優選由 聚丙烯等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
[0167]這樣,在內筒6、外筒7、內針針轂41也由聚丙烯等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的情 況下,能夠減少滑動阻力,即使是沒有力氣的使用者也能夠容易地進行操作。具體地說,在 使用了聚丙烯的情況下,能夠以小于〇· 8Ν(牛頓)的力進行內針針轂41的抽拔動作 [0168]另外,也可以利用聚丙烯等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在第 3實施方式中說明的中 繼筒8。在該情況下,未必必須形成有在第3實施方式中說明的開口部 8c。
[0169](第5實施方式)
[0170]進而,基于圖22至圖23說明第5實施方式。另外,對與第丨、第 2實施方式的構件 相同的構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詳細說明。
[0171]該實施方式是將上述第2實施方式改進后的實施方式,其特征在于在內針針轂的 外周面上形成在使用者使用時進行把持的把持部、并謀求使用者的便利性這一點上。
[0172]如圖22所示,內針針轂41形成為圓柱形狀。因此,在從穿刺器具丨上卸下護套5、 并使外針21和內針3穿刺血管(患者的身體110)時,利用所述圓柱形狀的內針針轂主體 41來進行。
[0173] 但是,會有因使用者不同而難以進行握持圓柱形狀的內針針轂主體41的外周面 的穿刺動作這樣的意見。
[0174] 如圖22、圖23所示,該第5實施方式在圓柱形狀的內針針轂41的頂端部外周面上 形成有與所述內針針轂41的中心軸線平行地進行把持的把持部 9。該把持部9自內針針 轂41的頂端部外周面向導管2(外針21)方向延伸設置,所述把持部9的頂端部形成在與 外筒6 (臂開閉部62)的頂端部對應的位置。
[0175] 另外,在將護套5安裝于內針針轂41時,為了避免所述把持部9與護套5之間的 碰撞而在所述護套5上設有開口部5G。該開口部5G自內針針轂41的插入端側(與外針針 轂卡定部5E相反的端部側)向外針針轂卡定部5E側延伸設置。
[0176] 因而,在將護套5安裝于內針針轂41的情況下,也能夠不與把持部9相干涉地將 護套5安裝于內針針轂41。
[0177] 在如此構成的第5實施方式中,與握持內針針轂41進行穿刺動作的情況相比,使 用者通過把持所述把持部9,能夠握持更靠近內針 3 (外針21)的地方進行穿刺動作,能夠進 行更合適的穿刺。
[0178] (第6實施方式)
[0179] 基于圖24至圖35說明第6實施方式。另外,對與第1?第5實施方式的構件相 同的構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詳細說明。
[0180] 然而,在以往的穿刺器具中,在將外針l〇2a穿刺于患者的身體110時,需要成為內 針103的頂端103a自外針102a的頂端突出的狀態。因此,在使用穿刺器具之前,為了使內 針103與外針102a之間的軸向的位置不錯位,而且基于安全方面考慮而具有想要將帽狀的 護套覆蓋外針l〇2a和內針103來進行保護這樣的要求。
[0181] 但是,在如圖24所示在外針針轂102b的側面設有翼106的穿刺器具中,在覆蓋所 述護套的情況下,所述翼106成為障礙。即,存在無法利用所述護套覆蓋外針針轂l〇2b整 體這樣的課題。另外,若形成能夠收納翼1〇 6的護套,則存在成為非常大型的護套這樣的課 題。
[0182] 該實施方式是為了解決該課題而做成的,其特征在于即使在保持外針的外針針 轂上設有翼的情況下、也不用使覆蓋外針針轂用的護套大型化就能夠可靠地進行安裝、并 能夠保護所述外針和自該外針突出的內針、能夠防止這些構件的錯位并且確保安全這一點 上。
[0183] 以下,說明第6實施方式的穿刺器具。
[0184] 如圖25?圖27所示,穿刺器具1包括導管2、頂端部插入所述導管2內的內針3、 保持所述內針3的一端部(基端部)的筒狀的注射器具4以及覆蓋所述導管2的頂端和所 述內針3的頂端的護套5。另外,在所述穿刺器具1中,除所述內針 3以外的所有元件為樹 脂制。
[0185] 如圖27、圖28所示,所述導管2包括由具有撓性的中空的管構成的外針21和用于 保持外針21的基端部的外針針轂22。在所述外針針轂22上一體形成有向其左右兩側延伸 設置的一對翼22A(突起部位)。所述一對翼22A利用粘合帶等將其固定于患者的皮膚,用 于防止導管2偏移。
[0186] 所述內針針轂41形成為大致圓筒狀,如圖28?圖31所示,在所述內針針轂41的 頂端側形成有比主體部41a的筒徑擴徑而成的筒狀的嵌合部41b。該嵌合部41b構成為與 護套5相嵌合。
[0187] 另外,在內針針轂41后端部設有供尾塞42嵌合的開口部41c,在筒狀的嵌合部 41b的主體部41a側設有供所述外筒6的軸部64貫穿的通孔41d。而且,構成為在內針針 轂41的主體部41a和嵌合部41b內收納有所述外筒6。
[0188] 在該嵌合部41b的外周面的頂端部,在周向上形成有圓弧狀(從頂端側觀察呈圓 弧狀)的多個肋狀突起41e(在圖中圖示了 4個肋狀突起)。該肋狀突起41e通過卡定被形 成于護套5的被卡定突起5e(參照圖33)而將護套5安裝(固定)于所述注射器具4。
[0189] 另外,所述肋狀突起41e中的相鄰的肋狀突起41e如圖30所示隔開預定的間隔t 而形成。
[0190] 即,4個肋狀突起41e以兩個肋狀突起41e為一對并從內針針轂41的頂端側觀察 時左右對稱地配置。而且,左右對稱配置的肋狀突起41e之間的間隔t形成為預定尺寸以 供形成于護套5的被引導部5h、5i (參照圖33)貫穿。
[0191] 而且,在形成于所述嵌合部41b的外周面的肋狀突起41e的后方(比肋狀突起41e 靠內針基端部側的位置),沿著內針針轂41的軸線設有與該軸線平行地延伸設置的按壓突 起 41fc。
[0192] 如圖30所示,該按壓突起41f的下表面41Π 配置在左右對稱地配置的一對肋狀 突起41e中的、上側的肋狀突起41e的下表面41el的延長線上。
[0193] 即,構成為利用所述肋狀突起41e與按壓突起41f可靠地保持形成于護套5的被 引導突起5h、5i。
[0194] 另外,如圖32至圖34所示,所述護套5包括圓筒狀的外針針轂卡定部5a和主體 部5b,該外針針轂卡定部5a用于收納所述外針21,該主體部5b自所述外針針轂卡定部5a 沿軸線方向延伸設置并形成護套的上表面和側面,并且在與所述外針針轂卡定部相反端部 和下表面具有開口部5cl、5c2。
[0195] 所述外針針轂卡定部5a在護套5的頂端部的內周面上呈圓筒狀突出而形成,構成 為所述內針3的頂端位于其內部的空間5al內,并且所述外針針轂卡定部5a的端部5a2抵 接于外針針轂22。
[0196] 所述開口部5cl是用于將內針針轂41的嵌合部41b插入護套5內的開口部,所述 開口部5c2是為了安裝護套5時不與設于外針針轂22的翼22A相干涉而設置的。
[0197] 另外,在所述主體部外周面上的外針針轂卡定部5a的相反端部側形成有向所述 主體部5b的左右兩側延伸設置的、圓弧狀(從圓筒部5a側觀察)的肋狀框5d。另外,肋狀 框5d設有從所述主體部5b的左右兩側朝向外針針轂卡定部5a的延伸設置部5dl。
[0198] 另外,所述圓弧狀的肋狀框5d具有預定的高度h (尺寸),以使得使用者能夠勾掛 手指并卸下護套5。
[0199] 另外,通過將所述肋狀框5d和肋狀框5d的延伸設置部5dl設置于主體部5b,能夠 增大形成有開口部5cl、5c2的護套5的機械強度,能夠抑制護套5的變形。
[0200]另外,在護套5的內周面上,在其周向上形成有被卡定突起5e。
[0201]在將護套5安裝于所述內針針轂41時,通過使所述卡定突起5e越過被形成于所 述嵌合部41b外周面的肋狀突起41e,從而護套5的卡定突起5e卡定于肋狀突起41e,護套 5固定于內針針轂41 (嵌合部41a)。
[0202]另外,在護套5的內周面上設有與該內針針轂41的嵌合部41b的外周面相壓接的 接觸部5f、5g。
[0203] 該接觸部5f、5g具有與第2實施方式所示的接觸部5A?接觸部5D相同的結構。 具體地說,該接觸部5f、5g在護套5的內周面上突出,并且沿著護套5的軸線與所述軸線平 行地延伸設置。所述接觸部5f、5g只要形成有多個即可,所述嵌合部41b的外周面與接觸 部5f、5g之間的壓接力考慮所述嵌合部41b的外周面與接觸部5f、5g之間的滑動阻力(抽 拔力)來設定接觸部的寬度、長度、個數等。
[0204] 然而,在未設定有合適的所述滑動阻力(抽拔力)的情況下,例如,在內針針轂41 的嵌合部41b的外周面接觸主體部5b的內周面整體、且所述滑動阻力較大的情況下,在使 用者施力卸下護套的瞬間,會產生余力而有可能將內針刺到自己或他人,另一方面,當所述 滑動阻力(抽拔力)較小時,護套5有可能自內針針轂41的嵌合部41b脫落。
[0205] 通過如上所述在護套5的內周面上設置接觸部5f、5g,并適當地設定接觸部的寬 度、長度、個數等,能夠獲得合適的所述滑動阻力力(抽拔力),能夠確保安全性。
[0206] 另外,在護套5的內周面上,與所述接觸部5f、5g平行(沿著主體部5的軸線與所 述軸線平行)地設有作為自護套5的內周面突出的肋狀的突起的被引導部5h、5i。
[0207] 在安裝護套5時,該被引導部5h、5i貫穿于所述一對肋狀突起4le之間,并被所述 肋狀突起41e引導。因此,被引導部5h、5i的厚度尺寸形成得比一對肋狀突起41e的間隔 t小。
[0208] 而且,貫穿于一對肋狀突起41e之間、并被引導的被引導部5h、5i的上表面與設于 所述內針針轂41的嵌合部41b的按壓突起41f的下表面相接觸(參照圖31)。
[0209] 這樣,所述被引導部5h、5i由一對肋狀突起41e和按壓突起41f保持,因此能夠防 止護套5晃動。
[0210] 特別是由于護套5的下表面的開口部5c2側的機械強度較弱,因此在將護套5安 裝于內針針轂41的嵌合部41b時,護套5有可能向開口部 5〇2側傾斜(變形)。
[0211] 通過利用該按壓突起41f按壓所述被引導部5h、5i,能夠抑制護套5向開口部側傾 斜(變形)。
[0212] 在安裝這種護套5時,如圖35所示,設為在護套5的下表面側的開口部 5c2配置 有一對翼22A的狀態,若使護套5向X方向(注射器具4側)移動而使被引導部5e、5f貫 穿于所述一對肋狀突起41e之間,則被引導部5h、5i -邊被肋狀突起41e引導一邊進行移 動。而且,接觸部5f、5g-邊壓接內針針轂41的嵌合部41b的外周面一邊進行移動。
[0213] 然后,護套5的被卡定突起5e越過被形成于內針針轂41的嵌合部41b外周面的 肋狀突起41e,從而護套5的被卡定突起5g卡定于肋狀突起41e,護套5固定于內針針轂 41 (嵌合部 41a)。 、 、、
[0214] 此時,貫穿于一對肋狀突起41e之間的被引導部5h、5i的上表面與設于所述內針 針轂41的嵌合部41b的按壓突起41f的下表面相接觸,所述被引導部5h、5i由一對肋狀突 起41e和按壓突起41f保持。
[0215] 另外,所述內針3的頂端位于形成于護套5的外針針轂卡定部5a的空間部5al內, 并且所述外針針轂卡定部5a的頂端部5a2抵接于外針針轂22。由此成為護套5穩定地安 裝(嵌合)于內針針轂41的狀態。
[0216] 然后,在如此安裝了護套的狀態下,外針針轂22(導管2)的向前方的移動被外針 針轂卡定部5a阻止,外針針轂22(導管2)的向后方的移動被固定于護套5的內針針轂 41 (嵌合部41b)阻止。
[0217] 其結果,導管2成為被固定的狀態,阻止了導管2的移動。另外,即使在外針針轂 22上設有翼22A的情況下,也不用使護套5大型化就能夠可靠地進行安裝,而且能夠利用所 述外針針轂卡定部5a的空間部5al收納并保護外針21和自該外針21的頂端突出的內針 3〇
[0218] 另外,在卸下所述護套5時(使護套5向圖29的Y方向移動時),使用者將手指 勾掛于肋狀框5d,能夠用一只手容易地卸下護套5。另外,由于所述接觸部 5f、5g與嵌合部 41b接觸,而不與外筒6的臂開閉部62接觸,因此即使護套5進行移動,外筒6的臂開閉部 62也不向Y方向移動,而是停留在該位置。
[0219] 其結果,即使在卸下了所述護套5的情況下,由于外針針轂22 (導管2)不相對于 內針3進行移動,因此也能夠防止外針21向比內針3的頂端靠前方的位置移動而覆蓋內針 3的頂端等的弊端。
[0220] 如以上所說明,本實施方式的穿刺器具1包括:外針21 ;外針針轂22,其用于保持 所述外針的基端部,并且在側面具有突起部位;內針3,其頂端部插入所述外針內;筒狀的 內針針轂41,其用于保持所述內針的基端部;以及護套5,其用于覆蓋所述外針,其特征在 于,所述護套5包括:外針針轂卡定部5a,其用于收納所述外針;主體部5b,其自所述外針 針轂卡定部5a沿著軸線方向延伸設置并形成護套的上表面和側面,并且在下表面和所述 外針針轂卡定部的相反端部具有開口部5cl、5c2 ;肋狀框5d,其形成于所述主體部的外針 針轂卡定部相反端部側的外周面;以及被卡定突起5e,其形成于所述主體部的外針針轂卡 定部相反端部的內周面,所述內針針轂41具有對形成于一端側的外周面的所述被卡定突 起5e進行卡定的肋狀突起41e,在所述護套的下表面的開口部配置有所述外針針轂22的 突起部位22A,通過從所述護套5的外針針轂卡定部相反端部側的開口部5cl插入內針針 轂41的一端側,從而所述主體部5b的被卡定突起5e卡定于所述內針針轂41的肋狀突起 41e,所述外針21收納于所述外針針轂卡定部5a的空間部5al內。
[0221] 根據這種結構,由于在所述護套5的主體部5b下表面上設有開口部5c2,因此能夠 在所述開口部5c2配置突起部位(圖24所示的翼106等),能夠使護套5不與所述突起部 位22A相干涉地嵌合于內針針轂。
[0222] g卩,即使在外針針轂22上設有翼等突起部位22A的情況下,也不用使護套5大型 化就能夠可靠地進行安裝,能夠利用所述外針針轂卡定部5a收納并保護外針和自該外針 的頂端突出的內針,能夠防止這些構件的位置偏移并且確保安全。
[0223] 另外,由于在所述主體部5b上形成有肋狀框5d,因此能夠增大在下表面和所述外 針針轂卡定部的相反端部側具有開口部5cl、5c2的主體部5b的強度,能夠抑制護套5的變 形。
[0224] 在此,期望的是,所述肋狀框5d的距主體部外周面的高度形成為供使用者的手指 進行勾掛的尺寸。在如此形成有肋狀框的情況下,使用者能夠用一只手將手指勾掛于肋狀 框5d并從內針針轂41上容易地卸下護套5。
[0225] 另外,期望的是,所述護套5具有自主體部5b的內周面突出、并從所述外針針轂卡 定部5a的相反端部的開口部沿著主體部5b的軸線與所述軸線平行地延伸設置的接觸部 5f、5g,當從所述護套5的外針針轂卡定部相反端部側的開口部5cl插入內針針轂41 (嵌合 部41b)的一端側時,所述接觸部5f、5g壓接于內針針轂41(嵌合部41b)的外周面。
[0226] 這樣,內針針轂41(嵌合部41b)的外周面不是與護套5的主體部5b的內周面整體 相壓接,而是與所述接觸部5f、5g相壓接,因此能夠獲得適度的滑動阻力,能夠抑制安裝、 卸下護套5時的事故。
[0227] 另外,期望的是,所述護套5具有自主體部5b的內周面突出、并從所述外針針轂卡 定部相反端部側的開口部5cl沿著主體部5b的軸線與所述軸線平行地延伸設置的被引導 部5h、5i,所述肋狀突起41e隔開預定的間隔地形成,當從所述護套5的外針針轂卡定部相 反端部側的開口部5cl插入內針針轂41 (嵌合部41b)的一端側時,所述被引導部5h、5i貫 穿于所述肋狀突起41e之間,并被所述肋狀突起41e引導。
[0228] 這樣,在將護套5安裝于內針針轂41時,護套5被引導,能夠使內針針轂41與護 套5可靠地嵌合。
[0229] 期望的是,在比所述肋狀突起41e靠內針基端部側的內針針轂的外周面上形成有 與所述被引導部接觸的按壓突起41f。
[0230] 這樣,通過所述被引導部5h、5i與按壓突起41f接觸,能夠防止護套5相對于內針 針轂41的晃動。特別是在將護套5安裝于內針針轂41時,能夠抑制護套5向下表面開口 部側的傾斜(變形)。
[0231] (第7實施方式)
[0232] 基于圖36至圖43說明第7實施方式。另外,對與第1?第6實施方式的構件相 同的構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詳細說明。該第7實施方式是將第6實施方式所 示的護套改進后的實施方式。
[0233] 然而,在外針針轂102b上,除了設有如圖24所示的翼106以外,還如圖36所示在 外針針轂102b的側面設有分支管105。在覆蓋這種所述護套的情況下,所述突起的分支管 105、翼1〇6成為障礙。即,存在無法利用所述護套覆蓋外針針轂102b整體這樣的課題。另 夕卜,若形成能夠收納分支管105、翼106的護套,則存在成為非常大型的護套這樣的課題。 [0234] 本實施方式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成的,其特征在于如下穿刺器具:即使在保 持外針的外針針轂上設有分支管、翼的情況下,也不用使覆蓋外針針轂用的護套大型化就 能夠可靠地進行安裝,能夠保護所述外針和自該外針突出的內針,能夠防止這些構件的位 置偏移并且確保安全。
[0235] 以下,基于圖37至圖43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穿刺器具。
[0236] 如圖37?圖39所示,穿刺器具1包括導管2、頂端部插入所述導管2內的內針3、 保持所述內針3的一端部(基端部)的筒狀的注射器具4以及覆蓋所述導管2的頂端和所 述內針3的頂端的護套5。另外,在所述穿刺器具1中,除所述內針3以外的所有元件為樹 脂制。
[0237] 如圖39所示,所述導管2包括由具有撓性的中空的管構成的外針21和用于保持 外針21的基端部的外針針轂22。所述外針針轂22在其側面設有分支管22B (突起部位)。 另外,在外針針轂22上一體形成有向其左右兩側延伸設置的一對翼22A (突起部位)。所述 分支管22B例如用于對患者投入藥液,所述一對翼22A利用粘合帶將其固定于皮膚,用于防 止導管2的偏移。
[0238] 如圖40?圖42所示,所述注射器具4包括筒狀的內針針轂41和尾塞42,該尾塞 42通過壓入而安裝于所述內針針轂41的基端(紙面左端),并且具有用于保持所述內針3 的基端部的大致圓筒狀的針保持部42a。
[0239] 另外,在所述內針針轂41的頂端側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比主體的筒徑擴徑而成的 筒狀的嵌合部41b。在該嵌合部41b的外周面上,沿著周向呈圓環狀形成有肋狀突起41g, 該肋狀突起41g是為了使內針針轂41與護套5更可靠地嵌合而設置的。
[0240] 另外,在所述嵌合部41b的內周面上形成有作為沿著軸向延伸的肋狀突起的凸部 41h。該凸部41h是為了使內針針轂41與護套5更可靠地嵌合、并且防止護套5的周向的 位置偏移而設置的。
[0241] 另外,如圖43所示,護套5包括能夠收納外針21與自外針21的頂端突出的內針 3的圓筒狀的外針卡定部51 (參照圖41、圖42)和一邊自該外針卡定部51的外側周面擴徑 一邊沿軸向延伸的一對支承腿部52。在將護套5安裝于導管2時,外針卡定部51抵接于其 后端形成于外針針轂22的臺階部22C并固定導管2。
[0242] 所述一對支承腿部52例如通過沿著軸向切下由中空圓錐體構成的帽形狀的左右 兩側而形成。由此,在護套5的側面,在一對支承腿部52之間形成有開口部53。
[0243] 另外,所述支承腿部52在其頂端設有沿著圓筒部51的同心圓(沿著嵌合部41a 的周向)彎曲形成的槽部52a,槽部52a具有預定的長度和寬度。另外,在形成槽部52a的 外側壁的內側面上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肋狀突起52b,該肋狀突起52b通過越過所述內針 針轂41所具有的嵌合部41b的肋狀突起41g并在軸向上重疊而進行卡定。另外,由于如上 所述在嵌合部41b的內周面上形成有沿著軸向延伸的凸部41h,因此若所述嵌合部41b嵌入 槽部52a內,則所述凸部41h抵接于槽部52a的內側面,防止護套5的軸向的位置偏移。
[0244] 在安裝護套5時,如圖41所示使內針針轂41的嵌合部41b的一部分分別嵌入被 設于一對支承腿部52的頂端的槽部52a,使槽部52a內的肋狀突起52b卡定于嵌合部41b 的肋狀突起41g。由此成為護套5穩定地安裝(嵌合)于內針針轂41的狀態,在支承于護 套5的支承腿部52的外針卡定部51的內部空間內收納有外針21和自該外針21的頂端突 出的內針3。
[0245] 另外,如圖37、圖38所示,由于成為在設于護套5的側面的上側的開口部53配置 有外針針轂22的分支管22B、在下側的開口部53配置有一對翼22A的狀態,因此支承腿部 52不與所述分支管22B和一對翼22A相干涉就嵌合于內針針轂41的嵌合部41b。
[0246] S卩,即使在外針針轂22上設有分支管22B、翼22A的情況下,也不用使護套5大型 化就能夠可靠地進行安裝,能夠利用外針卡定部51收納并保護外針21和自該外針21的頂 端突出的內針3。
[0247] 像以上那樣根據本發明的第7實施方式,在護套5的側面上,在支承腿部52之間 設有開口部53,因此能夠在所述開口部53配置外針針轂22的分支管22B和一對翼22A,能 夠使支承腿部52不與所述分支管2?和翼22A相干涉就嵌合于內針針轂41。
[0248] S卩,即使在外針針轂22上設有分支管22B、翼22A,也不用使護套5大型化就能夠 可靠地進行安裝,能夠利用外針卡定部51收納并保護外針21和自該外針21的頂端突出的 內針3,能夠防止這些構件的位置偏移并且確保安全。
[0249] 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設為了在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內側面設有向內方 突起的肋狀突起52b,在嵌合部41b的外側面設有向外方突起的肋狀突起41g,這些突起相 互卡合,但是在本發明中并不限定于此。
[0250] 例如,也可以是,在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內側面沿著周向設置向外方突起的 肋狀突起,在嵌合部41b的內側面沿著周向設置向內方突起的肋狀突起,這些突起相互卡 合。
[0251] 在任意情況下,都在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側面與嵌合部41b的內側面或外側 面之間夾設有至少兩個肋狀突起,通過使這些突起相互卡合,能夠使護套5牢固地嵌合于 內針針轂41。
[0252] 或者,也可以在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或者嵌合部41b的內側面或外側面中的任 一者上設置沿周向延伸的肋狀突起。
[0253] 即使如此構成,由于所述肋狀突起介于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側面與嵌合部 41b的內側面或外側面之間,因此也能夠將所述嵌合部41a嵌入所述槽部52內。
[0254] 另外,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在嵌合部41b的內側面設有沿著軸向延伸的凸部 41h (肋狀突起),該凸部41h介于槽部52a的內側面與嵌合部41a的內側面之間。
[0255] 但是,在本發明中,并不限定于該結構,也可以是將沿軸向延伸的凸部例如設置于 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內側面,使其介于槽部52a的內側面與嵌合部41b的內側面或夕卜 側面之間。
[0256] 或者,也可以是將沿軸向延伸的凸部設置于嵌合部41b的外側面,使其介于槽部 52a的內側面與嵌合部41b的外側面之間。
[0257] 在任意結構中,都在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側面與嵌合部41b的內側面或外側 面之間夾設有凸部41h,能夠將所述嵌合部41b嵌入所述槽部52內。
[0258] 如以上所說明,第7實施方式的穿刺器具1包括:外針21 ;外針針轂22,其用于保 持所述外針21的基端部,并且在側面具有突起部位;內針3,其頂端部插入所述外針21內; 筒狀的內針針轂41,其用于保持所述內針的基端部;以及護套5,其用于覆蓋所述外針,其 特征在于,所述護套5包括:外針卡定部51,其用于收納所述外針21 ;以及支承腿部52,其 自所述外針卡定部51沿軸線方向延伸設置并形成該護套的側面,并且在該側面上形成有 開口部53,在所述內針針轂41的一端側設有沿著該內針針轂的周向形成的嵌合部41b,在 所述支承腿部52的一端側設有沿著所述嵌合部41b的周向形成的、具有預定的長度和寬度 的槽部52a,在所述護套5的側面的開口部配置有所述外針針轂22的突起部位22A、22B,在 所述支承腿部 52的槽部5?內嵌入有所述嵌合部41b的一部分,所述外針21收納于所述 外針卡定部51的空間部內。
[0259] 根據這種結構,由于在所述護套5的側面設有開口部53,因此能夠在所述開口部 53配置突起部位22A、22B (分支管、翼等),使支承腿部52不與所述突起部位22A、22B相干 涉地就能夠嵌合于內針針轂41。
[0260] 即,即使在外針針轂22上設有分支管、翼等突起部位22A、22B的情況下,也不用使 護套5大型化就能夠可靠地進行安裝,能夠利用所述所述外針卡定部51收納并保護外針21 和自該外針的頂端突出的內針3,能夠防止這些構件的位置偏移并且確保安全。
[0261] 另外,期望的是,從所述所述外針卡定部51沿著軸線方向延伸設置有多個所述支 承腿部52,在所述多個支承腿部52之間形成有所述開口部53。
[0262] 通過如此設置多個支承腿部52,從而在護套5的側面上,能夠在周向上形成多個 開口部53,能夠將多個突起部位配置于這些開口部53。
[0263] 另外,期望的是,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側面與所述嵌合部41b的內側 面或外側面上設有分別沿著周向延伸的肋狀突起52b、41g,在所述支承腿部 52的槽部52a 的側面與所述嵌合部41b的內側面或外側面之間夾設有所述肋狀突起52b、41g,這些突起 相互卡合。
[0264] 通過設置如此相互卡合的肋狀突起52b、41g,能夠使護套5相對于內針針轂41的 防脫更可靠。
[0265] 或者,也可以是,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側面、或者所述嵌合部41b的內 側面或外側面中的任一者上設有沿著周向延伸的肋狀突起,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 的側面與所述嵌合部41b的內側面或外側面之間夾設有所述肋狀突起,所述嵌合部41b嵌 入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內。
[0266] 通過如此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側面、或者所述嵌合部41b的內側面或 外側面中的任一者上設置沿周向延伸的肋狀突起,也能夠獲得護套5相對于內針針轂41的 防脫效果。
[0267] 另外,期望的是,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的側面、或者所述嵌合部41b的內 側面或外側面中的任一者上設有沿軸線方向延伸的肋狀突起41h,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 部52a的側面與所述嵌合部41b的內側面或外側面之間夾設有所述肋狀突起41h,所述嵌合 部41b嵌入所述支承腿部52的槽部52a內。
[0268]通過如此設置沿軸線方向延伸的肋狀突起41h,能夠防止護套5的軸向的位置偏 移。
[0269](第8實施方式)
[0270]基于圖44至圖50說明第8實施方式。另外,對與第1?第7實施方式的構件相 同的構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詳細說明。該第8實施方式是將第7實施方式所 示的護套改進后的實施方式。
[0271]以下,基于圖44至圖50說明本發明的第8實施方式的穿刺器具。
[0272]在該穿刺器具1的內針針轂41的頂端側一體形成有比主體41a的筒徑擴徑而成 的筒狀的嵌合部41b (或者在與內針針轂41相獨立的情況下牢固地嵌合于主體41a)。在該 嵌合部41b的外周面上以相對的方式設有沿軸向貫通的一對卡定孔 41bl,所述一對卡定孔 41bl分別在嵌合部41b的外周面上向徑向外方突出設置,并沿著嵌合部41b的周向具有預 定的長度。另外,所述一對卡定孔41M是為了使內針針轂41與護套5相嵌合而設置的。
[0273]另外,如圖49所示,護套5包括能夠收納外針21和自外針21的頂端突出的內針 3的圓筒狀的外針卡定部51 (參照圖47、圖48)和一邊從該外針卡定部51的外側周面擴徑 一邊沿軸向延伸的一對支承腿部52。所述一對支承腿部52例如通過沿著軸向切下由中空 圓錐體構成的帽形狀的左右兩側而形成。由此,在護套5的側面上,在一對支承腿部52之 間形成有開口部53。
[0274] 另外,所述支承腿部52在其頂端設有沿著外針卡定部5151的同心圓(沿著嵌合 部41b的周向)彎曲形成的卡定爪52a,卡定爪52a在周向上具有預定的長度。
[0275] 具體地說,卡定爪52a是能夠插入被設于內針針轂41的卡定孔41bl內的大小,通 過完全插入到卡定孔41bl內而卡定于卡定孔41bl。另外,所述卡定爪52a與所述卡定孔 41bl的徑向的寬度尺寸形成為這樣的大小:在所述卡定爪52a卡定于卡定孔41bl之后,通 過人為地向徑向內側壓入卡定爪52a而能夠解除與卡定孔41M之間的卡合。
[0276] 另外,在外針卡定部51的后端設有在軸向上伸縮自如的彈簧54(彈性構件)的一 端。該彈簧54在安裝有護套5時其另一端抵接于形成在外針針轂22上的臺階部22C(參 照圖47、圖48)而被壓縮。
[0277] 在安裝護套5時,如圖47所示將形成于護套5所具有的一對支承腿部52的卡定 爪52a分別插入并卡定于設置在內針針轂41的嵌合部41b上的卡定孔41bl內。此時在外 針卡定部51與外針針轂22之間,彈簧54被壓縮,在使護套5與內針針轂41分開的方向上 產生作用力。由此,護套5成為牢固且穩定地安裝(嵌合)于內針針轂41的狀態,在支承 于護套5的支承腿部52的外針卡定部51內收納有外針21和自該外針21的頂端突出的內 針3。
[0278] 另外,如圖44、圖45所示,由于成為在設于護套5的側面的開口部53配置有外針 針轂22的分支管22B和一對翼22A的狀態,因此支承腿部52不與所述分支管22A和一對 翼22B相干涉就嵌合于內針針轂41的嵌合部41a。
[0279] S卩,即使在外針針轂22上設有分支管22B、翼22A,也能夠可靠地安裝護套5,能夠 利用外針卡定部5151收納并保護外針21和自該外針21的頂端突出的內針3。
[0280] 另外,在卸下所述護套5時,向徑向內側壓入支承腿部52的頂端的卡定爪52a,解 除與內針針轂41的卡定孔41bl之間的卡合。若所述卡定爪52a與所述卡定孔41bl之間 的卡合被解除,則在彈簧54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所述卡定爪52a容易地自所述卡定孔41bl 脫出。然后,通過相對于內針針轂41沿軸向(分開的方向)抽拔護套5,從而護套5自內針 針轂41分離。
[0281] 像以上那樣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在護套5的側面上,在支承腿部52之間設 有開口部53,因此能夠在所述開口部53配置外針針轂22的分支管22B和一對翼22A,使支 承腿部52不與所述分支管22B和翼22A相干涉就能夠嵌合于內針針轂41。
[0282] 即,即使在外針針轂22上設有分支管22B、翼22A,也不用使護套5大型化就能夠 可靠地進行安裝,能夠利用外針卡定部51收納并保護外針21和自該外針21的頂端突出的 內針3,能夠防止這些構件的位置偏移并且確保安全。
[0283] 如以上所說明,第8實施方式的穿刺器具1包括:外針21 ;外針針轂22,其用于保 持所述外針的基端部,并且在側面具有突起部位;內針3,其頂端部插入所述外針21內;筒 狀的內針針轂41,其用于保持所述內針的基端部;以及護套5,其用于覆蓋所述外針,其特 征在于,所述護套5包括:外針卡定部51,其用于收納所述外針21 ;以及支承腿部52,其自 所述外針卡定部51沿軸線方向延伸設置并形成該護套的側面,并且在該側面上形成有開 口部;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一端側設有卡定爪52a,在所述內針針轂41的一端側設有能夠 供所述支承腿部52的卡定爪52a插入的卡定孔41bl,在所述護套5的側面的開口部53配 置有所述外針針轂22的突起部位22A、22B,所述支承腿部52的卡定爪52a插入并卡定于所 述內針針轂41的卡定孔41bl內,所述外針21收納于所述外針卡定部內。
[0284] 根據這種結構,由于在所述護套5的側面設有開口部53,因此能夠在所述開口部 53配置突起部位22A、22B (分支管、翼等),使支承腿部52不與所述突起部位22A、22B相干 涉就能夠嵌合于內針針轂41。
[0285] S卩,即使在外針針轂22上設有分支管、翼等突起部位的情況下,也不用使護套5大 型化就能夠可靠地進行安裝,能夠利用所述外針卡定部51收納并保護外針21和自該外針 的頂端突出的內針3,能夠防止這些構件的位置偏移并且確保安全。
[0286] 另外,期望的是,從所述外針卡定部51沿著軸線方向延伸設置有多個所述支承腿 部52,在所述內針針轂41的一端側,與設于所述多個支承腿部52的一端側的卡定爪52a相 對應地設有多個所述卡定孔41bl。
[0287] 通過如此構成為設于多個支承腿部52的卡定爪52a分別卡定于內針針轂41的一 端側,能夠穩定地支承外針卡定部51。
[0288] 另外,期望的是,從所述外針卡定部51沿著軸線方向延伸設置有多個所述支承腿 部52,在所述多個支承腿部52之間形成有所述開口部53。
[0289] 通過如此設置多個支承腿部53,從而在護套5的側面上,能夠在周向上形成多個 開口部53,能夠將多個突起部位配置于這些開口部53。
[0290] 另外,期望的是,所述護套5具有在軸向上伸縮自如的彈性構件54,所述彈性構件 54在所述支承腿部52的卡定爪52a卡定于所述內針針轂41的卡定孔41bl的狀態下被壓 縮,在使該護套5與所述內針針轂41分開的方向上施力。
[0291] 通過如此設置彈性構件54,能夠使護套5相對于內針針轂41的嵌合更可靠。另 夕卜,也能夠利用彈性構件54的作用力容易地進行護套5與內針針轂41之間的分離(護套 的卸下),并且能夠防止外針針轂的位置偏移。
[0292] 像以上那樣根據本發明的第8實施方式,在護套5的側面上,在支承腿部52之間 設有開口部53,因此能夠在所述開口部 53配置外針針轂22的分支管22B和一對翼22A,使 支承腿部52不與所述分支管22B和翼22A相干涉就嵌合于內針針轂41。
[°293] 即,即使在外針針轂22上設有分支管22B、翼22A,也不用使護套5大型化就能夠 可靠地進行安裝,能夠利用外針卡定部51收納并保護外針21和自該外針21的頂端突出的 內針3,能夠防止這些構件的位置偏移并且確保安全。
【權利要求】
?· 一種穿刺器具,其特征在于, 該穿刺器具包括:外針;外針針轂,其用于保持所述外針的基端部;內針,其頂端部插 入所述外針內;內針針轂,其用于保持所述內針的基端部;外筒,其以進退自如的方式安裝 于內針針轂的內部;以及內筒,其具有把持所述外針針轂的把持部件,并且以進退自如的方 式安裝于所述外筒的內部; 至少所述外筒由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筒由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刺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針針威由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形成。
4. 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穿刺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是伸長率為100%以上的合成樹脂。
5. 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穿刺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軟質的合成樹脂材料是聚丙烯。
【文檔編號】A61M25/06GK104203328SQ201380016113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3日
【發明者】玉野壽美, 住吉聰, 中島淳, 京極悠佑 申請人:三菱鉛筆株式會社, 泰爾茂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昌市| 怀来县| 杨浦区| 怀集县| 陆良县| 芮城县| 安陆市| 那坡县| 老河口市| 垫江县| 开鲁县| 新疆| 临洮县| 武鸣县| 韩城市| 宁蒗| 西乌珠穆沁旗| 古交市| 怀来县| 石河子市| 赤城县| 平凉市| 集贤县| 马鞍山市| 陆河县| 榆社县| 平遥县| 西和县| 江川县| 淄博市| 湘阴县| 晋江市| 绍兴县| 通榆县| 汾西县| 巍山| 玉溪市| 永修县| 博乐市| 呈贡县| 乐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