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糜爛性胃炎的藥物。
背景技術:
糜爛性胃炎,又稱疣狀胃炎或痘疹狀胃炎,患者胃粘膜出現多個疣狀、膨大皺襞狀或丘疹樣隆起,直徑5~10mm,頂端可見粘膜缺損或臍樣凹陷,中心有糜爛,隆起周圍多無紅暈,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紅斑,以胃竇部多見,它常和消化性潰瘍、淺表性或萎縮性胃炎等伴發,亦可單獨發生。一般多見飯后飽脹、泛酸、噯氣、無規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癥狀。慢性糜爛性胃炎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不可忽視,如果不能進行及時治療,有效地遏制疾病的發展,那么就會產生消化性潰瘍,甚至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
當前治療糜爛性胃炎的藥物多為化學藥,其價格昂貴,副作用大,并且治愈所需時間長。因此,急需一種經濟實惠、毒副作用低,并能快速治愈上述疾病的藥物,而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疾病方面一向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胃病患者數量眾多,市面藥物供不應求,因此,開發一種能夠有效治療糜爛性胃炎的新的藥物組合物顯得尤為必要。中醫認為糜爛性胃炎的發生多由肝火、脾胃虛寒、氣滯血瘀引起,治療時多以清肝瀉火、健脾益氣、活血化瘀,以改善人體新陳代謝為主要方向。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糜爛性胃炎西醫治療手段不足的現狀,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安全、毒副作用小的治療糜爛性胃炎的藥物,該中藥藥物具有清肝瀉火、健脾益氣、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以改善人體新陳代謝的效果,在治愈糜爛性胃炎時效果顯著。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治療糜爛性胃炎的藥物,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黨參12-18份,白術7-12份,茯苓11-17份,桂枝4-8份,白芍10-15份,砂仁6-11份,甘松8-12份,劉寄奴12-18份,烏賊骨7-13份,生姜8-12份,元胡8-12份,炙甘草4-10份,大棗2-5枚。
進一步的,一種治療糜爛性胃炎的藥物,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藥組成:黨參15份,白術10份,茯苓15份,桂枝6份,白芍12份,砂仁8份,甘松10份,劉寄奴15份,烏賊骨10份,生姜10份,元胡10份,炙甘草6份,大棗3枚。
進一步地,所述一種治療糜爛性胃炎的藥物可按常規方法制成湯劑、顆粒劑、丸劑和膠囊劑。患者堅持服用兩個療程既可見效,每療程為兩周,服用服用3到4個療程后癥狀大為緩解。
本發明的藥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黨參味甘,性平,健胃,補氣,祛痰,生津;白術味甘,性溫,健胃,強壯,利尿,燥濕,主治消化不良,脾虛泄瀉,風濕疼痛,健脾燥濕;茯苓味甘、淡、性平,能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桂枝其性味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是主治里寒常用的溫里藥,具有補元陽、通血脈、暖脾胃之功效;白芍性涼,味苦酸,微寒,具有補血養血、平抑肝陽、柔肝止痛、斂陰止汗等功效;砂仁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用于濕濁中阻,脘痞不饑,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的功效;甘松理氣止痛,開郁醒脾。用于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外治牙痛,腳腫;劉寄奴破瘀通經,止血消腫,消食化積;烏賊骨收斂止血,固精止帶,制酸止痛,生肌祛濕,本品質澀性燥,功能收斂燥濕、止血、止帶,用治肺胃出血、便血及婦女肝腎不足、沖任不固之崩漏、赤白帶下等證,均有良效,因其能制酸止痛,現臨床多用于治療胃炎、潰瘍病胃酸過多,效果較著;生姜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毒,解藥毒,適用于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在遭受冰雪、水濕、寒冷侵襲后,急以姜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元胡活血、行氣、止痛,主要用于血瘀氣滯諸痛證,本品辛散溫通,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炙甘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大棗補脾胃,益氣血,安心神,調營衛,和藥性,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婦人臟躁,營衛不和,用于脾虛泄瀉,心悸,失眠,盜汗,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配伍,健脾強壯,治氣虛消化不良,桂枝、大棗、白芍、生姜同用,共奏溫中散寒之功活血通經,元胡、烏賊骨與砂仁配伍疏肝理氣,共調和肝脾,劉寄奴與甘松同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可有效提高人體新陳代謝能力。
本發明中藥制劑配方由黨參、白術、茯苓、桂枝、白芍、砂仁、甘松、劉寄奴、烏賊骨、生姜、元胡、炙甘草、大棗等多味中草藥搭配而成,藥物組合物合理配伍發揮了協同增效作用,共奏補益脾胃、 和胃止痛、活血化瘀之效,提高了人體新陳代謝能力,對糜爛性胃炎有顯著療效,且治療時間短、療效好、治療后不易復發,為臨床治療糜爛性胃炎提供了一種新的用藥選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給出的實施例擬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但不能理解為是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發明內容對本發明的一些非本質的改進和調整,仍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
一種治療糜爛性胃炎的藥物,包括:黨參15份,白術10份,茯苓15份,桂枝6份,白芍12份,砂仁8份,甘松10份,劉寄奴15份,烏賊骨10份,生姜10份,元胡10份,炙甘草6份,大棗3枚。稱取上述重量份的藥材,加水煎煮 3 次,第一次加10 倍量水煎煮 10 分鐘,第二次加 8 倍量水煎煮20分鐘,第三次加 8倍量水煎煮20分鐘,過濾,合并水煎液后,得本發明藥物的湯劑。
實施例2:
一種治療糜爛性胃炎的藥物,包括:黨參12份,白術7份,茯苓11份,桂枝4份,白芍10份,砂仁6份,甘松8份,劉寄奴12份,烏賊骨7份,生姜8份,元胡8份,炙甘草4份,大棗2枚。稱取上述重量份的藥材,加水煎煮3 次,第一次加10 倍量水煎煮 10 分鐘,第二次加 8 倍量水煎煮20分鐘,第三次加 8倍量水煎煮20分鐘,過濾,合并水煎液后,得本發明藥物的湯劑。
實施例3:
一種治療糜爛性胃炎的藥物,包括:黨參18份,白術12份,茯苓17份,桂枝8份,白芍15份,砂仁11份,甘松12份,劉寄奴18份,烏賊骨13份,生姜12份,元胡12份,炙甘草10份,大棗5枚。稱取上述重量份的藥材,加水煎煮 3 次,第一次加10 倍量水煎煮 10 分鐘,第二次加 8 倍量水煎煮20分鐘,第三次加 8倍量水煎煮20分鐘,過濾,合并水煎液后,得本發明藥物的湯劑。
臨床資料:對200例患有糜爛性胃炎的患者進行臨床試驗,這200例患者中年齡最大55歲,最小28歲,隨機分為4組,第一組50例,第二組50例,第三組50例,第四組50例,第四組患者服用西藥制劑硫糖鋁咀嚼片(白敬宇制藥)每次2片,1天3次。四組病例在年齡等方面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標準,中醫辯證講飯后飽脹、泛酸、噯氣、無規律性腹痛、反復出血等消化不良癥狀。從胃鏡下觀察表現為患者胃粘膜出現多個疣狀、膨大皺襞狀或丘疹樣隆起,直徑5~10mm,頂端可見粘膜缺損或臍樣凹陷,中心有糜爛,隆起周圍多無紅暈,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紅斑。
治療方法:患者確診為糜爛性胃炎后開始服用,將第一至三組患者分別服用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3,實施例制備的湯劑,早晚各服用1次,第四組患者服用西藥制劑硫糖鋁咀嚼片(白敬宇制藥)每次2片,1天3次。
療效評定: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胃鏡下胃黏膜疣狀、膨大皺襞狀或丘疹樣隆起消失,無糜爛部位和紅斑;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胃鏡下胃黏膜疣狀、膨大皺襞狀或丘疹樣隆起明顯減少,糜爛部位和紅斑減少;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減輕,胃鏡下胃黏膜疣狀、膨大皺襞狀或丘疹樣隆起略有減少,糜爛部位和紅斑有所減少;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或反惡化者。
四組患者療效統計結果見如下表1。
臨床療效統計結果表明,第一組至第三組患者的治愈率高達90%以上,且無不良反應,而第四組患者治愈率較低,且出現過敏反應等不適癥狀。本發明中藥藥物對患糜爛性胃炎的患者有顯著療效,并且無任何臨床不良反應,表明本發明中藥藥物臨床應用安全,無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