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治療痛風的中藥貼劑。
背景技術:
痛風是一種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謝增加,尿酸產生過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滑膜、滑囊、軟骨及其他組織中引起的反復發作性炎性疾病。本病以關節液和痛風石中可找到有雙折光性的單水尿酸鈉結晶為其特點。其臨床特征為:高尿酸血癥及尿酸鹽結晶、沉積所致的特征性急性關節炎、痛風石、間質性腎炎,嚴重者見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常伴尿酸性尿路結石。痛風為常見多發病,發病人群多為中老年人,其病程纏綿、反復發作、難以治愈。目前,這些疾病的治療主要有西藥針劑和口服,或者采用中醫理療。而現有市面上治療這些疾病的西藥因含抗生素類會產生副作用,如:傷肝傷腎;另一方面,中老年患者對針劑和服藥不易接受。現有的治療上述疾病的中藥也較多,但都存在著治愈慢、不能根治、有副作用的缺陷。中醫理療沒有副作用,但治療時間長、見效慢,大部分患者難以堅持治療,使得病情久拖未愈,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外用的中藥貼劑,對痛風有良好的療效,其治療方法簡單、治愈快、治療效果好、無副作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中藥貼劑,其按重量份計包括以下組分:
莪術5份、姜黃5份、大黃3份、冰片0.01份。
本發明的中藥制劑分為兩種制備方法, 第一為膏狀,將配方中的各組分清洗干凈后,熬成濃膏而成, 此種方法利于批量成產為成品,便于上市銷售, 消費者可以自行買回后按照說明進行使用;第二為粉狀,由上面所記錄的各種比例的中藥粉,用適量蒸餾水調制而成。具體的使用方法是:將本發明的藥膏或者現場調制的藥貼涂于患病處,然后用醫用膠布密封,讓藥膏的藥性滲透入患處,消除患處病灶引起的炎癥;同時,密封后的藥膏在24-36小時內能將患處病灶的風寒、濕氣、瘀毒、膿腫拔出,以水泡的形式存在于患處,患者將藥膏揭掉后,用消毒過的針頭扎破水泡,并用大小合適的玻璃火罐吸拔10-15min,然后取下玻璃火罐,對形成水泡的部位進行消毒處理、包扎即可。
下面對本發明所采用的各種原料的藥用性能作簡要介紹:
莪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行氣止痛,破血消積。
姜黃:行氣破瘀,通經止痛。
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冰片:開竅醒神,清熱散毒,明目退翳。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用藥方便:只是外貼,不需要內服打針,患者容易接受;
2、藥效好:能短期內治愈痛風以及各種由人體氣血不暢、經脈不通引起的疼痛、麻木,無副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子對本發明一種中藥貼劑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1
取莪術2g、姜黃3g、大黃2g、冰片0.02g,加入10倍量(V/W)水熬成相對密度為1.40的濃膏;
具體的使用方法是:將藥膏涂于患病處,然后用醫用膠布密封,讓藥膏的藥性滲透入患處,消除患處病灶引起的炎癥;同時,密封后的藥膏在24-36小時內能將患處病灶的風寒、濕氣、瘀毒、膿腫拔出,以水泡的形式存在于患處,患者將藥膏揭掉后,用消毒過的針頭扎破水泡,并用大小合適的玻璃火罐吸拔10-15min,然后取下玻璃火罐,對形成水泡的部位進行消毒處理、包扎即可。
臨床病例
選32例痛風疾病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治療,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在31歲至60歲之間,臨床實驗30人中的治療結果,治愈29,顯效0人,有效2人,無效1人。
上述療效的判斷標準如下:
治愈:癥狀全部消失,功能活動恢復正常,主要西醫理化指標檢查正常。
顯效:全部癥狀消除或主要癥狀消除,關節功能基本恢復,能參加正常生活活動,理化指標基本正常。
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除,主要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或有明顯進步,主要理化檢查指標有所改善。
無效:與治療前比較,各方面均無進步。
總結:治療15天有效,一般患者1個月癥狀基本消失,重癥患者2個月病癥消失、3個月癥狀全部消失,治愈率90.6%。
上述實施例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基礎上所做的任何非實質性的變化及替換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