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具有微溝槽的三維骨修復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維骨修復支架由帶微溝槽結構的微溝槽層通過層層堆疊而成,或者是由無溝槽的單纖維層與所述微溝槽層通過層層堆疊而成,所述三維骨修復支架為三維多孔結構;其中,所述微溝槽層包括多個間隔設置的帶微溝槽的纖維單元,每個所述帶微溝槽的纖維單元由至少兩根并排設置且相接觸的纖維構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維骨修復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溝槽層中,與溝槽接觸的相鄰兩根纖維在同一平面上的截面圓的圓心之間的間距為纖維半徑的1-3倍。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維骨修復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溝槽層的相鄰兩溝槽之間的間距為纖維半徑的2-9倍。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維骨修復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溝槽層中溝槽的深度為纖維半徑的0.5-1倍。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維骨修復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單纖維層的纖維間距為纖維半徑的4-6倍。
6.一種具有微溝槽的三維骨修復支架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提供支架基體前驅體漿料,將所述支架基體前驅體漿料置于3D打印機中,按預設的3D打印參數進行打印,構建帶微溝槽結構的微溝槽層,得到具有微溝槽的骨修復支架前驅體;其中,每個所述微溝槽層通過先后交叉打印所述支架基體前驅體漿料而成,使后一次打印所述支架基體前驅體漿料形成的漿料纖維并排交叉分布在前一次打印成的漿料纖維之間的空隙中,且與前一次打印成的漿料纖維相接觸,以形成多個微溝槽結構;
(2)將打印完的所述骨修復支架前驅體進行固化,得到具有微溝槽的三維骨修復支架。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構建每個所述微溝槽層時,使所述后一次打印支架基體前驅體漿料時打印機的槍頭相比前一次打印時沿與漿料纖維垂直的方向偏移一預設偏移量,所述預設偏移量為纖維半徑的1-3倍。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基體前驅體漿料采用以下方法制備:
配制質量體積濃度為4-20%的聚乙烯醇水溶液;將含鈣磷的生物陶瓷粉末加入到所述聚乙烯醇水溶液中,混合均勻,得到所述支架基體前驅體漿料;其中,所述含鈣磷的生物陶瓷粉末與所述聚乙烯醇水溶液的質量體積比為1.5-4g/mL。
9.如權利要求6-8任一項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骨修復支架前驅體中還包括無溝槽的單纖維層,其中,所述單纖維層與所述微溝槽層交錯分布。
10.如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具有微溝槽的三維骨修復支架或如權利要求6-9任一項所述的具有微溝槽的三維骨修復支架的制備方法在制備骨組織修復材料中的應用。